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10)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10)

1. 6.太陽病大青龍湯證

(附:脈微弱汗出惡風及筋惕肉瞤治法)

有太陽中風之脈,兼見太陽傷寒之脈者,大青龍湯所主之證是也。

《傷寒論》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如雞子大當有今之三兩)。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此大青龍湯所主之證,原系胸中先有蘊熱,又為風寒錮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蘊熱有蓄極外越之勢。而其錮閉之風寒,而猶恐芍藥苦降酸斂之性,似於發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厚其力,其辛散涼潤之性,既能助麻、桂達表,又善化胸中蘊蓄之熱為汗,隨麻、桂透表而出也,為有云騰致雨之象,是以名為大青龍也。

至於脈微弱汗出惡風者,原系胸中大氣虛損,不能固攝衛氣,即使有熱亦是虛陽外浮,若誤投以大青龍湯,人必至虛者益虛,其人之元陽因氣分虛極而欲脫,遂致肝風萌動而筋惕肉瞤也。夫大青龍湯既不可用,遇此證者自當另有治法,擬用生黃耆、生杭芍各五錢,麻黃錢半,煎湯一次服下,此用麻黃以逐其外感,黃耆以補其氣虛,芍藥以清其虛熱也。為方中有黃耆以補助氣分,故麻黃仍可少用也。

若其人已誤服大青龍湯,而大汗亡陽,筋惕肉瞤者,宜去方中麻黃加淨萸肉一兩。

《傷寒論》原文: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細思此節之文,知所言之證原系溫病,而節首冠以傷寒二字者,因中風、溫病在本書之定例,均可名為傷寒也。凡外感之脈多浮,以其多兼中風也。前節言傷寒脈浮緊,是所中者為凜冽之寒風,是中風兼傷寒也。後節言傷寒脈浮緩,知所中者非凜冽之寒風,當為柔和之溫風,既中柔和之溫風,則即成風溫矣。

是以病為傷寒必胸中煩躁而後可用石膏,至溫病其胸中不煩躁,亦恆可用石膏,且其身不疼但重,傷寒第六節溫病提綱中,原明言身重此明徵也。況其證乍有輕時,若在傷寒必不復重用石膏,惟溫病雖有輕時,亦可重用石膏。

又傷寒初得有少陰證,若溫病則始終無少陰證(少陰證有寒有熱,此言無少陰證,指少陰之寒證而言,少陰寒證斷不可用大青龍湯,至少陰熱證,原為伏氣化熱竄入少陰,雖在初得亦可治以大青龍湯,此又不可不知),此尤不為傷寒而為溫病之明徵也。由此觀之,是此節原為治溫病者說法,欲其急清燥熱以存真陰為先務也。

白話文:

6. 太陽病大青龍湯證

(附:脈搏微弱、出汗、怕風以及肌肉顫動的治療方法)

如果出現太陽中風的脈象,同時又看到太陽傷寒的脈象,這就是大青龍湯主要治療的病症。

《傷寒論》原文說:太陽中風,脈搏浮而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這時可以使用大青龍湯治療。但如果脈搏微弱,又出汗怕風,就不能服用此藥,否則會導致手腳冰冷,肌肉顫動,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

【大青龍湯的組成】麻黃六兩(去掉節),桂枝二兩(去掉皮),甘草二兩(炙烤過),杏仁五十個(去掉皮尖),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擘開)。石膏像雞蛋大小(雞蛋大小約等於現在的三兩,要打碎)。

將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剩七升時,撈出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服用後要稍微出點汗,如果汗出太多,可以用溫粉撲在身上。如果服一次藥就出汗了,就停止後續的服用。因為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虛脫,出現怕風、煩躁、睡不著的情況。

大青龍湯所治療的病症,原本是胸腔內有鬱積的熱,又被風寒束縛在體表,導致胸中的鬱熱有向外散發的趨勢。而束縛在體表的風寒,又擔心芍藥苦寒、酸澀收斂的藥性,似乎不適合用來發汗,所以改用石膏,並且大量使用來加強藥效。石膏的辛涼潤澤之性,既能幫助麻黃、桂枝發散體表,又能將胸中積蓄的熱轉化為汗,隨著麻黃、桂枝一同透出體表,就像雲升騰化為雨一樣,所以叫做大青龍。

至於脈搏微弱、出汗怕風的情況,原本是胸中大氣虛損,不能固守衛氣,即使有熱也是虛陽浮在表面。如果誤用大青龍湯,必定會使虛弱的人更加虛弱。體內的元陽因為氣分虛極而想要脫散,就會導致肝風萌動,出現肌肉顫動。大青龍湯既然不能用,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另有治療方法。建議使用生黃耆、生杭芍各五錢,麻黃一錢半,煎湯一次服下。這裡用麻黃來驅散體表的外感,用黃耆來補益虛弱的氣,用芍藥來清除虛熱。因為藥方中有黃耆來補益氣分,所以麻黃可以少量使用。

如果已經誤服大青龍湯,導致大量出汗,陽氣虛脫,肌肉顫動,應該去除藥方中的麻黃,加入淨萸肉一兩。

《傷寒論》原文說: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只是感覺沉重,有時會稍微感覺輕鬆,沒有少陰證狀的,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

仔細思考這段文字,可知所說的病症原本是溫病。而開頭冠以“傷寒”二字,是因為中風、溫病在本書的慣例中,都可以稱為傷寒。凡是外感的脈象多為浮脈,因為大多兼有中風。前面說的傷寒脈象浮緊,是感受了凜冽的寒風,是中風兼傷寒。後面說的傷寒脈象浮緩,可知感受的不是凜冽的寒風,應該是柔和的溫風,既然感受了柔和的溫風,就形成了風溫。

所以,判斷是否為傷寒,必須要看胸中是否煩躁,煩躁才能使用石膏。至於溫病,即使胸中不煩躁,也常常可以使用石膏。並且溫病的身體不疼,只是感覺沉重,《傷寒論》第六節溫病提綱中,明確指出身體沉重是溫病的明顯特徵。況且,溫病的症狀有時會感覺稍微輕鬆,如果在傷寒,一定不會再大量使用石膏。只有溫病即使有稍微輕鬆的時候,也可以大量使用石膏。

而且,傷寒初期如果有少陰證狀,如果是溫病,則始終不會出現少陰證狀(少陰證狀有寒有熱,這裡說的沒有少陰證狀,指的是少陰寒證而言,少陰寒證絕對不能使用大青龍湯。至於少陰熱證,原本是伏藏的熱邪竄入少陰,即使在初期也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這一點也要知道),這更是證明這不是傷寒而是溫病的明顯特徵。由此看來,這段文字原本是為治療溫病而說的,強調要趕緊清除燥熱,以保全體內的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