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6)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6)

1. 3.太陽病麻黃湯證

嘗治一少年,於季冬得傷寒證,其人陰分素虧,脈近六至,且甚弦細,身冷惡寒,舌苔淡白。延醫診視,醫者謂脈數而弱,傷寒雖在初得,恐不可用麻黃強發其汗。此時愚應其近鄰之聘,因邀愚至其家,與所延之醫相商。愚曰:「麻黃髮汗之力雖猛,然少用則無妨,再輔以補正之品,自能穩妥奏功矣。

」遂為疏方:麻黃錢半,桂枝尖一錢,杏仁、甘草各錢半,又為加生懷山藥、北沙參各六錢。囑其煎湯服後,若至兩點鐘不出汗,宜服西藥阿斯匹林二分許以助其出汗。後果如此服之,周身得汗而愈矣。

曾治鄰村李姓少年,得傷寒證已過旬日,表證未罷,時或惡寒,頭猶微疼,舌苔猶白,心中微覺發熱,小便色黃,脈象浮弦,重按似有力,此熱入太陽之腑(膀胱)也。投以麻黃湯,為加知母八錢,滑石六錢,服後一汗而愈。

此證雖在太陽之表與腑,實已連陽明矣。故方中重用知母以清陽明之熱,而仍用麻黃解其表,俾其餘熱之未盡清者仍可由汗而消散,此所以一汗而愈也。至於《傷寒論》中載有其病重還太陽者,仍宜以麻黃湯治之,而愚遇此證,若用麻黃湯時亦必重加知母也。

麻黃湯證有兼咽喉疼者,宜將方中桂枝減半,加天花粉六錢,射干三錢,若其咽喉疼而且腫者,麻黃亦宜減半,去桂枝再加生蒲黃三錢以消其腫,然如此加減,涼藥重而表藥輕,若服後過點半鐘不出汗時,亦服西藥阿斯匹林瓦許以助其汗;若服後汗仍不出時,宜阿斯匹林接續再服,以汗出為目的;若能遍體皆微見汗,則咽喉之疼腫皆愈矣。

麻黃湯證,若遇其人素有肺勞病者,宜於原方中加生懷山藥、天門冬各八錢。

麻黃湯證,若遇其人素有吐血病者,雖時已愈,仍宜去桂枝以防風二錢代之(吐血之證最忌桂枝),再加生杭芍三錢(按古之一兩約折為今之三錢,且將一次所煎之湯分作三劑,則一劑之中當有麻黃三錢),然又宜因時、因地、因人細為斟酌,不必定以三錢為準也。如溫和之時,汗易出少用麻黃即能出汗。

嚴寒之時,汗難出必多用麻黃始能出汗,此因時也。又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氣候溫暖,人之生於其地者,其肌膚淺薄,麻黃至一錢即可出汗,故南方所出醫書有用麻黃不過一錢之語。至黃河南北,用麻黃約可以三錢為率。至東三省人,因生長於嚴寒之地,其肌膚頗強厚,須於三錢之外再將麻黃加重始能得汗,此因地也。

至於地無論南北,時無論寒燠,凡其人之勞碌於風塵,與長居屋中者,其肌膚之厚薄強弱原自不同,即其汗之易出不易出,或宜多用麻黃,或宜少用麻黃,原不一致,此因人也。用古人之方者,豈可膠柱鼓瑟哉!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一位年輕人,在冬天得了傷寒,這個人體質虛弱,脈搏跳動快而細,身體發冷怕冷,舌苔淡白。請醫生來看,醫生說脈搏快而無力,雖然是剛得傷寒,但恐怕不能用麻黃強烈發汗。當時我應鄰居的邀請,到他家和醫生商量。我說:「麻黃發汗的力量雖然強,但少量使用沒有關係,再搭配補養正氣的藥物,自然可以穩妥地奏效。」

於是開了藥方:麻黃一錢半,桂枝尖一錢,杏仁、甘草各一錢半,另外加入生懷山藥、北沙參各六錢。囑咐他煎湯服用後,如果兩個小時沒有出汗,可以服用少量西藥阿斯匹林來幫助出汗。後來果然這樣服用,全身出汗就痊癒了。

我也曾治療鄰村一位姓李的年輕人,得了傷寒已經十多天,表證還沒消除,時常怕冷,頭還微微疼痛,舌苔還是白色,心中微微發熱,小便顏色黃,脈象浮而弦,重按好像有力,這是熱邪進入太陽經的腑(膀胱)。使用麻黃湯,加入知母八錢,滑石六錢,服用後出汗就痊癒了。

這個病雖然在太陽經的表和腑,實際上已經連到陽明經了。所以方中大量使用知母來清除陽明經的熱邪,同時仍然使用麻黃來解除表邪,使剩餘未清除的熱邪可以通過汗液消散,這就是為什麼一次出汗就能痊癒的原因。至於《傷寒論》中記載有病情加重又回到太陽經的,仍然可以用麻黃湯治療,而我遇到這種情況,使用麻黃湯時也一定會多加知母。

麻黃湯證,如果有兼咽喉疼痛的,應該將方中桂枝減半,加入天花粉六錢,射干三錢。如果咽喉疼痛而且腫脹,麻黃也要減半,去掉桂枝再加入生蒲黃三錢來消除腫脹。但是這樣加減,寒涼的藥物偏重而解表的藥物較輕,如果服藥後一個半小時沒有出汗,也要服用少量西藥阿斯匹林來幫助出汗;如果服藥後還是不出汗,應該連續服用阿斯匹林,以出汗為目標。如果能全身微微出汗,咽喉的疼痛腫脹都會痊癒。

麻黃湯證,如果遇到患者有肺結核的,應該在原方中加入生懷山藥、天門冬各八錢。

麻黃湯證,如果遇到患者有吐血的病史,即使已經痊癒,仍然應該去掉桂枝,用防風二錢代替(吐血的病最忌諱桂枝),再加入生杭芍三錢(按照古代一兩約等於現在的三錢來換算,並且將一次煎的湯分成三份服用,那麼一份藥中應該有麻黃三錢)。但是又應該根據時間、地點、個人的情況仔細斟酌,不必一定要以三錢為準。比如天氣溫和的時候,容易出汗,少用麻黃就能出汗。

天氣寒冷的時候,難以出汗,必須多用麻黃才能出汗,這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又比如長江以南的人,當地氣候溫暖,生活在那裡的人,皮膚比較薄,麻黃用到一錢就可以出汗,所以南方出的醫書有使用麻黃不超過一錢的說法。至於黃河以北,用麻黃大約可以用三錢為標準。到了東北三省的人,因為生長在寒冷的地方,皮膚比較堅實厚重,必須在三錢之外再加重麻黃才能出汗,這是因為地點的關係。

至於地點無論南北,時間無論寒熱,凡是經常在外奔波勞碌的人,與長期居住在屋裡的人,他們的皮膚厚薄強弱原本就不同,他們的汗液容易出或不容易出,或者應該多用麻黃,或者應該少用麻黃,原本就不一樣,這是因為個人的關係。使用古人的藥方,怎麼可以像膠柱鼓瑟一樣,不知變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