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5)
三、醫論 (5)
1. 3.太陽病麻黃湯證
是以發太陽之汗者不但麻黃,而仲景定此方時獨取麻黃也。桂枝味辛性溫,亦具有發表之力,而其所發表者,惟在肌肉之間,故善托肌肉中之寒外出,且《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上氣咳逆吐吸(吸氣甫入即吐出),是桂枝不但能佐麻黃髮表,兼能佐麻黃入肺定喘也。杏仁味苦性溫,《神農本草經》亦謂其主咳逆上氣,是亦能佐麻黃定喘可知,而其苦降之性又善通小便,能佐麻黃以除太陽病之留連於府者,故又加之以為佐使也。
至於甘草之甘緩,能緩麻黃髮汗之猛烈,兼能解杏仁之小毒,即以填補(甘草屬土能填補)出汗後之汗腺空虛也。藥止四味,面面俱到,且又互相協助,此誠非聖手莫辦也。
附:用麻黃湯之變通法
人之稟賦隨天地之氣化為轉移,古今之氣化或有不同,則今人與古人之稟賦,其強弱厚薄偏陰偏陽之際不無差池,是以古方用於今日,正不妨因時制宜而為之變通加減也。
麻黃湯原用解其外寒,服後遍體汗出,惡寒既愈,有其病從此遂愈者,間有從此仍不愈,後浸發熱而轉為陽明證者,其故何也?愚初為人診病時,亦未解其故。後乃知服麻黃湯汗出後,其營衛內陷之熱若還表隨汗消散,則其病即愈。若其熱不復還表而內陷益深,其熱必將日增,此即太陽轉陽明之病也。
悟得此理後,再用麻黃湯時,必加知母數錢以解其內陷之熱,主治傷寒無汗,服後未有不愈者矣(醫方篇中有麻黃加知母湯可參觀)。大青龍湯治傷寒無汗煩躁,是胸中先有內熱,無所發泄,遂鬱而作煩躁,故於解表藥中加石膏以清內熱。然麻黃與石膏並用,間有不汗之時。
若用麻黃加知母湯,將知母重加數錢,其寒潤之性入肺中化合而為汗,隨麻黃以達於外,而煩躁自除矣。
上所論者,麻黃湯原宜加知母矣。而間有不宜加者,此又不得不斟酌也。間有其人陽分虛者,又當於麻黃湯中加補氣之藥以助之出汗。
一人年近四旬,身體素羸弱,於季冬得傷寒證,醫者投以麻黃湯汗無分毫,求為診治,其脈似緊而不任重按,遂於麻黃湯中加生黃耆、天花粉各五錢,一劑得汗而愈。
一人亦年近四旬,初得外感,經醫甫治愈,即出門作事,又重受外感,內外俱覺寒涼,頭疼氣息微喘,周身微形寒戰,診其脈六部皆無,重按亦不見,愚不禁駭然,問其心中除覺寒涼外別無所苦,知猶可治,不至有意外之慮,遂於麻黃湯原方中為加生黃耆一兩,服藥後六脈皆出,周身得微汗,病遂愈。
一人,年過三旬,身形素羸弱,又喜吸鴉片。於冬令得傷寒證,因粗通醫學,自服麻黃湯,分毫無汗。求為診視,脈甚微細,無緊象。遂即所用原方,為加生黃耆五錢。服後得汗而愈。此二證皆用麻黃湯是不宜加知母,宜加黃耆者也。
白話文:
為什麼發汗不只用麻黃,而張仲景制定這個方子時只選用麻黃呢?桂枝味道辛辣,藥性溫和,也有發汗的作用,但它發散的主要是肌肉之間的寒氣,所以擅長將肌肉中的寒氣帶到體外。《神農本草經》說桂枝可以治療上氣咳逆,呼吸困難(吸氣剛進去就吐出來),可見桂枝不僅能輔助麻黃發汗,還能幫助麻黃進入肺部平定喘咳。杏仁味道苦澀,藥性溫和,《神農本草經》也說它能治療咳逆上氣,可見也能輔助麻黃平喘,而且它苦味下降的特性又擅長通利小便,能輔助麻黃清除太陽病停留在體內的邪氣,所以也加入這個藥來作為輔助藥。
至於甘草的甘甜緩和,能減緩麻黃發汗的猛烈,也能解除杏仁的小毒,還能填補(甘草屬土,能填補)出汗後汗腺的空虛。這個藥方只有四味藥,但面面俱到,而且互相協助,這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附:使用麻黃湯的變通方法
人的體質會隨著天地氣候的變化而改變,古代和現代的氣候可能不同,那麼現代人和古代人的體質,在強弱厚薄、偏陰偏陽方面就會有差異,所以古代的藥方用在今天,不妨根據當時的情況做一些變通加減。
麻黃湯原本是用來解除體表寒邪的,服藥後全身出汗,惡寒的症狀就會好轉,有的人病就因此痊癒了,但也有的人吃了藥後仍然沒有好轉,之後反而發燒,轉變成陽明病,這是為什麼呢?我剛開始給人看病時,也不了解原因。後來才知道,服用麻黃湯出汗後,如果營衛內陷的熱能隨著汗液散發到體表,那麼病就會好。如果熱不回到體表反而內陷更深,那麼熱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加,這就是太陽病轉變成陽明病的緣故。
理解這個道理後,我再用麻黃湯時,一定會加入幾錢知母來解除內陷的熱,主治傷寒無汗,服藥後沒有不好轉的(醫方篇中有麻黃加知母湯可以參考)。大青龍湯治療傷寒無汗、煩躁,是因為胸中先有內熱,無法發泄,所以鬱積而產生煩躁,因此在解表藥中加入石膏來清解內熱。但是麻黃和石膏一起使用,有時會不出汗。
如果用麻黃加知母湯,將知母的分量加重幾錢,它寒涼滋潤的特性進入肺部,與汗液結合,隨著麻黃一起到達體外,煩躁自然就消除了。
以上所說,麻黃湯本來就應該加知母。但有時又不適合加,這又必須仔細斟酌。有的人是陽氣虛弱,這時就應該在麻黃湯中加入補氣的藥來幫助發汗。
有一個人,快四十歲了,身體一向虛弱,在冬天得了傷寒,醫生用麻黃湯,卻沒有一點汗,來找我看病,他的脈象好像是緊,但按下去卻覺得無力,於是我在麻黃湯中加入了生黃耆、天花粉各五錢,吃一劑藥就出了汗,病就好了。
另一個人,也快四十歲了,剛開始得了外感,醫生剛治好,就馬上出門工作,又再次受寒,覺得身體內外都寒冷,頭痛、呼吸微喘,全身微微發抖,診斷他的脈,六個脈位都摸不到,重按也摸不到,我感到非常驚訝,問他除了覺得寒冷之外,沒有其他不舒服,知道還能治,不會有意外,於是在麻黃湯原方中加入生黃耆一兩,服藥後六個脈位都出現了,全身出了微汗,病就好了。
還有一人,三十多歲,身體一向虛弱,又喜歡吸鴉片。在冬天得了傷寒,因為略懂醫學,自己服用了麻黃湯,卻一點汗也沒有出。來找我看病,他的脈象非常細微,沒有緊的跡象。於是我就在原方中加入了生黃耆五錢。服藥後出了汗,病就好了。這兩個病例都是使用麻黃湯,不宜加知母,而應該加黃耆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