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
三、醫論 (4)
1. 3.太陽病麻黃湯證
《傷寒論》原治傷寒之書,而首論中風者,因中風亦可名為傷寒也(《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然究與真傷寒不同,蓋中風病輕傷寒病重,為其重也,而治之者必須用大有力之藥,始能勝任,所謂大有力者,即《傷寒論》中之麻黃湯是也。今試論麻黃湯證及麻黃湯制方之義,並詳論用麻黃湯時通變化裁之法。
《傷寒論》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又原文: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脈象陰陽俱緊,實為傷寒之確徵。然緊脈之狀最難形容,惟深明其病理,自不難想象而得。脈生於心,心一動而外輸其血,周身之脈即一動,動則如波浪之有起伏,以理言之,凡脈之力大者,其起伏之勢自應愈大。
至緊脈其跳動若有力而轉若無所起伏,究其所以然之故,實因太陽為外衛之陽,因為寒所襲,逼之內陷與脈相併,則脈得太陽蘊蓄之熱,原當起伏有力以成反應之勢,而寒氣緊縮之力,又復逼壓其脈道使不能起伏,是以指下診之似甚有力而竟直穿而過,且因其不得起伏,蓄極而有左右彈之勢,此緊脈真象也。
至麻黃湯證,全體作疼痛者,以筋骨不禁寒氣之緊縮也(鐵條經嚴寒則縮短寒氣緊縮之力可知)。其發熱者,身中之元陽為寒氣閉塞不能宣散而增熱也。其無汗惡風者,汗為寒閉內蘊之熱原欲借汗透出,是以惡風也。其作喘者,因手太陰肺經與衛共主皮毛,寒氣由皮毛入肺,閉其肺中氣管,是以不納氣而作喘。
然深究其作喘之由,猶不但此也,人之胸中亦太陽之部位也,其中間所積大氣,原與外表之衛氣息息相通,然大氣即宗氣,《靈樞》謂:「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夫大氣既能以貫心脈,是營血之中亦大氣所流通也,傷寒之證,其營衛皆為外寒所束,則大氣內郁必膨脹而上逆沖肺,此又喘之所由來也。
【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一升十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髮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發表之猛力,去之所以緩麻黃髮表之性也。麻黃不但善於發汗,且善利小便,外感之在太陽者,間有由經入府而留連不去者(凡太陽病多日不解者,皆是由經入府),以麻黃髮其汗,則外感之在經者可解,以麻黃利其小便,則外感之由經入府者,亦可分消也。且麻黃又兼入手太陰能瀉肺定喘,俾外感之由皮毛竄入肺者(肺主皮毛),亦清肅無遺。
白話文:
《傷寒論》這本書原本是治療傷寒的,但一開始就討論中風,是因為中風也可以被歸類為傷寒的一種(《難經》說:「傷寒有五種;有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然而,中風與真正的傷寒還是不同的,因為中風病情較輕,傷寒病情較重。對於較重的傷寒,必須使用藥力強大的藥物才能有效治療,這裡所說的藥力強大的藥物,就是《傷寒論》中的麻黃湯。現在來討論麻黃湯的證狀和麻黃湯的組方意義,並詳細說明使用麻黃湯時如何靈活變通。
《傷寒論》原文說:太陽病,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沒發燒,但一定會怕冷,身體疼痛,想吐,脈搏呈現陰陽兩側都緊繃的狀況,這就叫做傷寒。
原文又說:太陽病,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沒有汗且呼吸急促,就用麻黃湯來治療。
脈象陰陽兩側都緊繃,確實是傷寒的明確徵兆。然而,緊脈的狀態最難以形容,只有深入了解其病理,才能理解並想像出來。脈搏源於心臟,心臟一跳動,血液就輸送到全身,全身的脈搏就跟著跳動,跳動就像波浪一樣有起伏。從道理上來說,凡是脈搏力量大的,起伏的幅度自然應該越大。
至於緊脈,它的跳動似乎有力,但又好像沒有起伏。探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太陽是體表衛外的陽氣,受到寒氣侵襲,導致陽氣內陷與脈搏相併。脈搏本來會因為得到太陽蘊藏的熱量而起伏有力,形成反應的趨勢,但寒氣的緊縮之力又壓迫脈道,使它無法起伏。因此,手指觸摸時感覺似乎很有力,卻直接穿過去了,而且因為不能起伏,累積到極限後會出現左右彈動的現象,這就是緊脈的真實樣貌。
至於麻黃湯證,全身疼痛,是因為筋骨無法承受寒氣的緊縮(就像鐵條在嚴寒中會縮短,寒氣的緊縮之力可見一斑)。發燒,是因為體內的元陽被寒氣閉塞,無法宣散而導致體溫升高。沒有汗且怕風,是因為汗液被寒氣閉塞,體內蘊藏的熱想要藉由汗液透出,所以才會怕風。呼吸急促,是因為手太陰肺經與衛氣共同主宰皮毛,寒氣從皮毛進入肺部,阻塞肺部的氣管,導致呼吸不暢而喘。
然而,深入探究呼吸急促的原因,不僅僅如此。人的胸腔也是太陽的部位,其中積聚的「大氣」,原本與體表的衛氣息息相通。大氣就是宗氣,《靈樞》說:「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脈而進行呼吸。」既然大氣能貫穿心脈,說明營血中也有大氣在流通。傷寒證,營衛都被外來的寒氣束縛,則大氣內鬱必然膨脹而向上衝擊肺部,這也是呼吸急促的原因之一。
麻黃湯的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煮,先煮麻黃,減少二升時,撈出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半。去除藥渣,溫服八合(一升等於十合)。服用後,如果微微出汗就停止,不用喝粥,其餘的照桂枝湯的方法調養。
麻黃發汗的力量非常強烈,先煮過並去除浮沫,是因為浮沫中含有發表的強烈藥力,去除浮沫可以減緩麻黃發表的藥性。麻黃不僅擅長發汗,也擅長利小便。外感在太陽的,有時會從經脈進入腑而停留不去(凡是太陽病多日不癒的,大多是由經脈入腑)。用麻黃發汗,可以解除外感在經脈的病邪;用麻黃利小便,也可以使外感由經脈入腑的病邪分消出去。而且麻黃還能進入手太陰肺經,瀉肺平喘,使外感從皮毛竄入肺部的病邪(肺主皮毛),也能夠被清除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