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2)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2)

1. 1.六經總論

至《傷寒論》六經之次序,皆以《內經》為法,而未明言其日傳一經,至愚生平臨證之實驗,見有傷寒至旬日,病猶在太陽之府者,至他經相傳之日期,亦無一定,蓋《內經》言其常,而病情之變化恆有出於常例之外者,至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此又不盡然,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且加以生平臨證之實驗,知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者,多系因其經先有內傷也。若無內傷則傳至某經恆有不即現某經之病時,此在臨證者細心體察耳。

至於六經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有因足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如太陽經名為太陽寒水之經,此原因足太陽之府命名,而手太陽亦名太陽寒水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他如陽明經名為陽明燥金之經,是因手陽明之府命名(手陽明府大腸屬金,其互為表裡之肺亦屬金),而足陽明經亦名陽明燥金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

少陽經名為少陽相火之經,此因足少陽之府命名(膽中寄有相火),而手少陽經亦名為少陽相火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太陰經名為太陰濕土之經,此因足太陰之府命名(脾為濕土),而手太陰經亦名太陰濕土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少陰經名為少陰君火之經,此因手少陰之府命名(心為君火),而足少陰經亦名少陰君火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

厥陰經名為厥陰風木之經,此因足厥陰之府命名(肝屬木而主風),而手厥陰經亦名厥陰風木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此手足十二經可併為六經之義也。

白話文:

關於《傷寒論》中六經的順序,都是依照《內經》的原則,但並沒有明確說明每天會傳到哪一經。根據我個人行醫的經驗,發現有些傷寒病患到了十天,病症還停留在太陽經的階段,至於病邪傳到其他經絡的時間,也沒有一定的規律。《內經》說的是一般情況,但病情變化往往會有超出常規的狀況。至於病邪傳到某經,就一定會出現該經的病症,這也不完全是這樣。

追究其原因,並結合我個人的臨床經驗,我發現會出現病邪傳到某經就出現該經病症的情況,多半是因為該經絡先前就有內傷。如果沒有內傷,病邪傳到某經時,常常不會立即出現該經的病症,這需要行醫的人仔細觀察。

至於六經的命名,手經和足經都有相同的名稱,但有些是因為手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有些是因為足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例如太陽經被稱為太陽寒水之經,這是因為足太陽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而手太陽經也稱為太陽寒水之經,是因為足經連帶到手經的緣故。

再如陽明經被稱為陽明燥金之經,這是因為手陽明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手陽明經的大腸屬金,而與之表裡的肺也屬金),而足陽明經也稱為陽明燥金之經,是因為手經連帶到足經的緣故。

少陽經被稱為少陽相火之經,這是因為足少陽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膽中寄有相火),而手少陽經也稱為少陽相火之經,是因為足經連帶到手經的緣故。太陰經被稱為太陰濕土之經,這是因為足太陰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脾為濕土),而手太陰經也稱為太陰濕土之經,是因為足經連帶到手經的緣故。少陰經被稱為少陰君火之經,這是因為手少陰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心為君火),而足少陰經也稱為少陰君火之經,是因為手經連帶到足經的緣故。

厥陰經被稱為厥陰風木之經,這是因為足厥陰經的發源器官而命名(肝屬木而主風),而手厥陰經也稱為厥陰風木之經,是因為足經連帶到手經的緣故。這說明手足十二經可以合併為六經。

2. 2.太陽病桂枝湯證

病名傷寒,而太陽篇之開端,實中風、傷寒、風溫並列,蓋寒氣多隨風至,是中風者傷寒之誘起也。無論中風、傷寒,入陽明後皆化為溫,是溫病者傷寒之歸宿也。惟其初得之時,中風、傷寒、溫病,當分三種治法耳。為中風為傷寒之誘起,是以太陽篇開始之第一方為桂枝湯,其方原為治中風而設也。

《傷寒論》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緩脈與遲脈不同,脈搏以一息四至為準,脈遲者不足四至,若緩脈則至數不改似有懶動之意),名為中風。

《傷寒論》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脈法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其浮脈見於關前,弱脈見於關後,浮者著手即得,弱者不任重按)。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單弱不勝寒之意),淅淅惡風(為風所傷恆畏風聲之意),翕翕發熱(其熱蘊而不散之意),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復令一時許,遍體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愈也),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人之營衛皆在太陽部位,衛主皮毛,皮毛之內有白膜一層名為腠理,腠理之內遍布微絲血管即營也。其人若衛氣充盛,可為周身之外圍,即受風不能深入(此受風,不可名為中風),其人恆多汗閉不出,迨其衛氣流通,其風自去,原可不藥而愈也。至桂枝湯所主之證,乃衛氣虛弱,不能護衛其營分,外感之風直透衛而入營,其營為風邪所傷,又乏衛之保護,是以易於出汗。其發熱者,因營分中之微絲血管原有自心傳來之熱,而有風以擾之,則更激發其熱也。

其惡風者,因衛虛無御風之力,而病之起點又由於風也。推原其衛氣不能衛護之故,實由於胸中大氣之虛損。《靈樞》五味篇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

」由斯觀之,營衛原與胸中大氣息息相通,而大氣實為營衛內部之大都會,愚臨證實驗以來,見有大氣虛者,其營衛即不能護衛於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氣原賴水穀之氣時時培養,觀服桂枝湯者當啜熱粥以助藥力,此不惟助其速於出汗,實兼欲助胸中大氣以固營衛之本源也。

白話文:

傷寒這個病名,在《傷寒論》太陽篇的開頭就提到,其實中風、傷寒、風溫這三種病是並列的,因為寒氣常常隨著風而來,所以中風可以說是傷寒的誘因。無論是中風還是傷寒,進入陽明階段後都會轉化為溫熱,所以溫病可以說是傷寒的最終歸宿。只是在剛得病的時候,中風、傷寒、溫病這三種病應該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因為中風是傷寒的誘因,所以太陽篇開頭的第一個方子是桂枝湯,這個方子原本就是為了治療中風而設計的。

《傷寒論》原文說:太陽病,會發熱、出汗、怕風,脈象是緩慢的(緩脈和遲脈不同,脈搏以一息跳四次為標準,遲脈是跳不到四次,緩脈則是跳的次數沒變,但感覺比較無力),這種情況叫做中風。

《傷寒論》原文又說:太陽中風時,脈象會出現陽浮而陰弱(脈法中,關前代表陽,關後代表陰,浮脈出現在關前,弱脈出現在關後,浮脈是輕按就可以摸到,弱脈是重按才摸得到)。陽脈浮代表身體會發熱,陰脈弱代表會出汗,會感到微微的怕冷(單單是虛弱不能抵抗寒冷),也怕風(因為被風邪所傷,所以總是怕風聲),會有輕微的發熱(熱藏在體內散不開),還會鼻塞、想吐,這時候就要用桂枝湯來治療。

【桂枝湯的組成】: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把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到剩三升,去掉藥渣,放溫後,喝一升。喝完藥後,馬上喝一升熱稀粥來幫助藥效發揮,然後蓋好被子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這樣效果最好,但汗不能像水流一樣,否則病不會好。如果喝一服藥就出汗病好了,就不用再喝;如果沒出汗,就按之前的方法再喝;如果還是沒出汗,就縮短喝藥的時間,大約半天讓三服藥都喝完。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天一夜喝完,觀察情況。如果喝完一劑藥病還沒好,就再煮藥來喝。如果喝了兩三劑還不出汗,就繼續喝。服藥期間要忌吃生冷、黏膩、肉麵、辛辣、酒、奶酪、臭味食物等。

人體的營氣和衛氣都在太陽部位。衛氣主導皮膚和毛髮,皮膚毛髮裡面有一層白膜叫做腠理,腠理裡面遍布微細的血管就是營氣。如果一個人的衛氣充足,可以形成身體的保護屏障,即使受到風邪侵襲也不會深入(這種情況不算是中風),通常會出汗後自己好。等到衛氣通暢,風邪自然會消散,甚至不需要吃藥就能痊癒。而桂枝湯治療的,是衛氣虛弱,無法保護營氣的情況,這時候外來的風邪會直接侵入營氣,營氣因為受到風邪的傷害,又缺乏衛氣的保護,所以容易出汗。發熱的原因是因為營氣中的微血管本來就有從心臟傳來的熱,再加上風邪的擾動,就會更加激發熱力。

怕風的原因是因為衛氣虛弱,沒有抵抗風邪的能力,而且病的起因也是因為風邪。追究衛氣無法保護身體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胸中的大氣虛損。《靈樞》五味篇說:「食物進入胃後,其精華會先從胃的兩焦出來,灌溉五臟,再分為兩條路,形成營衛之道。而那些不能運行的大氣,會積存在胸中,叫做氣海。」由此可知,營氣和衛氣與胸中的大氣息息相關,而大氣是營衛內部的大都會。我臨床實驗發現,大氣虛弱的人,營衛就無法保護身體,導致汗出淋漓。大氣原本就要靠水穀之氣不斷培養,所以喝桂枝湯的人要喝熱粥來幫助藥效,這不僅可以幫助加速出汗,也是為了幫助胸中的大氣,從根本上穩固營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