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1)
三、醫論 (1)
1. 三、醫論
2. 1.六經總論
傷寒治法以六經分篇,然手足各有六經,實則十二經也。手足之經既有十二,而《傷寒論》但分為六經者何也?按《內經》之論十二經也,凡言某經而不明言其為手經、足經者皆系足經,至言手經則必明言其為手某經。蓋人之足經長、手經短,足經大、手經小,足經原可以統手經,但言足經而手經亦恆寓其中矣。《傷寒論》之以六經分篇,此遵《內經》定例,寓手經於足經中也。
彼解《傷寒論》者,謂其所言之六經皆系足經,是猶未明仲景著傷寒之深意也。
經者,氣血流通之處也。人之臟腑與某經相通,即為某經之府,其流通之氣血原由府發出,而外感之內侵遂多以府為歸宿。今將手足十二經及手足十二經之府詳列於下。
手足雖有十二經,其名則分為六經,因手足經之名原相同也。其經有陰有陽,其陽經分太陽、陽明、少陽,其陰經分太陰、少陰、厥陰。其陰陽之經原互相表裡,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凡互為表裡者,因其陰陽之經並行,其陽行於表,陰行於里也。
至於經之分屬於府者,足太陽經之府在膀胱,足少陰經之府在腎,足陽明經之府在胃,足太陰經之府在脾,足少陽經之府在膽,足厥陰經之府在肝,此足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
手之太陽經其府在小腸,手之少陰經其府在心,手之陽明經其府在大腸,手之太陰經其府在肺,手之少陽經其府在三焦,手之厥陰經其府在心胞,此手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
陽經為陰經之表,而太陽經又為表中之表。其經之大都會在背,而實則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營血衛氣皆賴其衛護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熱力,為營衛御外感之內侵,是以《內經》名之為巨陽。推原其熱力之由來,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於心之血脈與肺相循環,而散熱於胸中大氣(一名宗氣)以外通於營衛,此如日麗中天有陽光下濟之熱也,是以其經名為太陽。
相火生於腎中命門,腎原屬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熱之氣,由膀胱連三焦之脂膜以透達於身之外表,此猶地心水火之氣(地中心有水火之氣)應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熱也,為其熱力發於水中,故太陽之經又名太陽寒水之經也。為太陽經之熱力生於君、相二火,是以其經不但以膀胱為府,而亦以胸中為府,觀《傷寒論》陷胸諸湯、丸及瀉心諸湯,皆列於太陽篇中可知也。
至於人病傷寒,其六經相傳之次第,詳於《內經》素問熱論篇,謂「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俠(同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咽喉),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經絡受病入於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內經》論六經相傳之次第也。
白話文:
傷寒病的治療方法,是用六經來分類,但實際上,手和腳各有六條經脈,總共有十二條經脈。既然手腳有十二條經脈,為什麼《傷寒論》卻只分為六經呢?根據《內經》討論十二經脈的說法,凡是提到某條經脈而沒有明確說是手經還是足經的,都指的是足經。如果說是手經,則一定會明確說是手哪條經脈。這是因為人的足經較長、手經較短,足經較大、手經較小,足經本來就可以統括手經,所以只說足經,手經的含義也包含在其中了。《傷寒論》之所以用六經來分篇,正是遵循《內經》的慣例,將手經包含在足經之中。
那些解釋《傷寒論》的人,認為書中所說的六經都是足經,這其實是不了解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深層用意。
經脈,是氣血流通的通道。人體的臟腑與某條經脈相通,這個臟腑就稱為這條經脈的府,其流通的氣血本來就是由這個府發出的,而外感邪氣的入侵也大多以府為歸宿。現在把手足十二經脈以及它們所屬的府詳細列在下面。
手腳雖然有十二條經脈,但名稱卻分為六經,因為手腳經脈的名稱本來就相同。這些經脈有陰經和陽經之分,陽經分為太陽、陽明、少陽,陰經分為太陰、少陰、厥陰。陰陽經脈之間本來就是互相表裡的,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陽明與太陰互為表裡,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凡是互為表裡的經脈,是因為它們的陰陽經脈並行,陽經運行於外(表),陰經運行於內(裡)。
至於經脈所歸屬的府,足太陽經的府在膀胱,足少陰經的府在腎,足陽明經的府在胃,足太陰經的府在脾,足少陽經的府在膽,足厥陰經的府在肝,這些是足部的三陰、三陽經及其所屬的府。
手太陽經的府在小腸,手少陰經的府在心,手陽明經的府在大腸,手太陰經的府在肺,手少陽經的府在三焦,手厥陰經的府在心包,這些是手部的三陰、三陽經及其所屬的府。
陽經是陰經的表,而太陽經又是所有表中最外層的。它所經過的大的交會處在背部,但實際上它環繞著全身的外廓,全身的營血和衛氣都依靠它來衛護和保護,而且它具有充足的熱力,用來抵禦外感邪氣的入侵,因此《內經》稱它為「巨陽」。推究其熱力的來源,不外乎君火和相火。君火產生於心臟的血脈,與肺相互循環,並將熱力散發到胸中的大氣(也叫宗氣),再向外傳導到營血和衛氣,這就像太陽在空中照耀,有陽光向下散發熱量一樣,所以這條經脈被稱為太陽。
相火產生於腎中的命門,腎本來屬水,但裡面藏有相火,其水火蒸發的熱氣,透過膀胱連接三焦的脂膜,向外到達身體的表面,這就像地心水火之氣,在春天向上透到地面產生熱量一樣。因為它的熱力是從水中發出的,所以太陽經又叫做太陽寒水之經。由於太陽經的熱力產生於君火和相火,所以它不僅以膀胱為府,也以胸中為府。觀察《傷寒論》中治療胸脅部位不適的陷胸湯、丸,以及治療心下部位不適的瀉心湯,都列在太陽篇中就可以知道這一點。
至於人患傷寒,其六經之間傳遞的次序,詳細記載在《內經》素問熱論篇中,說:「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熱,第一天是巨陽(太陽)受到侵襲,所以會頭項疼痛、腰背僵硬;第二天是陽明受到侵襲,陽明主肌肉,它的脈絡夾著鼻子並連到眼睛,所以會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而無法入睡;第三天是少陽受到侵襲,少陽主膽,它的脈絡沿著脅肋並連到耳朵,所以會胸脅疼痛、耳朵聽力下降;三陽經都受到了疾病的影響,但還沒有進入到臟腑,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第四天是太陰受到侵襲,太陰的脈絡分佈在胃中,並連到咽喉,所以會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第五天是少陰受到侵襲,少陰的脈絡貫穿腎臟並連到肺,聯繫到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而想喝水;第六天是厥陰受到侵襲,厥陰的脈絡沿著陰部器官並連到肝臟,所以會煩躁脹滿、陰囊收縮。」經脈受到疾病影響而進入到臟腑,所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這就是《內經》論述六經傳變次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