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45)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45)

1. 35.生薑解

將鮮姜種於地中,秋後剖出去皮曬乾為乾薑;將姜上所生之芽種於地中,秋後剖出其當年所生之姜為生薑。是以乾薑為母姜,生薑為子姜,乾薑老而生薑嫩也。為生薑系嫩姜,其味之辛、性之溫,皆亞於乾薑,而所具生髮之氣則優於乾薑,故能透表發汗。與大棗同用,善和營衛,蓋借大棗之甘緩,不使透表為汗,惟旋轉於營衛之間,而營衛遂因之調和也。其辛散之力,善開痰理氣,止嘔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氣。

若但用其皮,其溫性稍減,又善通利小便。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諸物毒。食料中少少加之,可為健胃進食之品。瘡家食之,致生惡肉,不可不知。

白話文:

[35.生薑的解析]

把新鮮的薑種植在土地裡,等到秋天之後,將它挖出來去皮曬乾,就成了乾薑;如果將薑上面長出的芽再種回地裡,到了秋天,挖出當年新生的薑,這就是生薑。因此,乾薑可以說是母薑,生薑則是子薑,乾薑較為老熟,生薑則相對嫩一些。生薑因為是嫩薑,它的辛辣味道和溫性都次於乾薑,但是它所含有的促進生長的氣息卻勝過乾薑,所以能夠幫助身體排汗。如果和大棗一起使用,能夠很好地調和營養和防禦功能,這是因為利用了大棗的甘甜緩和效果,避免讓身體表面產生汗液,而是讓這種調和作用在營養和防禦功能之間旋轉,從而使得兩者得以協調。

生薑的辛辣散發特性,能夠幫助開痰順氣,止住嘔吐,並且能驅除所有外來的不良氣息。

如果只使用薑的皮,它的溫性會稍微減少,而且更擅長促進小便通暢。生薑能解半夏的毒性以及各種蘑菇類食物的毒性。在食物中少量加入生薑,可以使胃口更好,增加食慾。但是,有傷口的人食用可能會導致傷口周圍長出不良組織,這一點必須要注意。

2. 36.附子、烏頭、天雄解

附子:味辛,性大熱。為補助元陽之主藥,其力能升能降,能內達能外散,凡凝寒錮冷之結於臟腑、著於筋骨、痹於經絡血脈者,皆能開之,通之。而溫通之中,又大具收斂之力,故治汗多亡陽(汗多有亡陽亡陰之殊,亡陽者身涼,亡陰者身熱,臨證時當審辨。

涼亡陽者,宜附子與萸肉、人參並用;熱亡陰者,宜生地與萸肉、人參並用),腸冷泄瀉,下焦陽虛陰走,精寒自遺,論者謂善補命門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脈跳動加速,是於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補益也。

種附子於地,其當年旁生者為附子,其原種之附子則成烏頭矣。烏頭之熱力減於附子,而宣通之力較優,故《金匱》治歷節風有烏頭湯;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有烏頭赤石脂丸,治寒疝有烏頭煎、烏頭桂枝湯等方。若種後不旁生附子,惟原種之本長大,若蒜之獨頭無瓣者,名謂天雄,為其力不旁溢,故其溫補力更大而獨能稱雄也。

今藥房中所鬻之烏附子,其片大而且圓者即是天雄,而其黑色較尋常附子稍重,蓋因其力大而色亦稍變也。附子、烏頭、天雄,皆反半夏。

【附案】,一少婦上焦滿悶煩躁,不能飲食,繞臍板硬,月信兩月未見。其脈左右皆弦細。仲景謂雙弦者寒,偏弦者飲,脈象如此,其為上有寒飲、下有寒積無疑。其煩躁者腹中寒氣充溢,迫其元陽浮越也。投以理飲湯,去桂枝加附子三錢,方中芍藥改用五錢,一劑滿悶煩躁皆見愈。又服一劑能進飲食,且覺腹中涼甚,遂去芍藥將附子改用五錢,後來又將乾薑減半,附子加至八錢,服逾十劑,大便日行四五次,所下者多白色冷積,湯藥仍日進一劑,如此五日,冷積瀉盡,大便自止。再診其脈,見有滑象,尺部較甚,疑其有妊,俾停藥勿服,後至期果生子。夫附子原有殞胎之說,此證服附子如此之多,而胎固安然無恙,誠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白話文:

[36.附子、烏頭、天雄的解析]

附子:味道辛辣,性質極熱。作為補助原始生命力的主要藥材,它既能上升也能下降,既能深入體內也能在外散發,對於寒冷導致的凝結在臟腑、筋骨、以及經絡血脈中的問題,都有能力打開和疏通。在溫暖和通暢中,還具有強大的收斂效果,因此可以治療因過度出汗而導致的陽氣流失(出汗過多可能導致陽氣或陰氣流失,陽氣流失身體會感到冷,陰氣流失身體會感到熱,在實際診斷中需仔細分辨。

對於因冷導致的陽氣流失,應使用附子、山茱萸和人參;對於因熱導致的陰氣流失,應使用生地、山茱萸和人參)。此外,它也能治療腸胃冷引起的腹瀉,下腹部陽氣虛弱導致的陰氣泛濫,以及寒冷導致的自發性遺精。有人認為它能很好地補充生命之火,服用後可使心跳加速,對於心臟和生命之火都有很大的補益作用。

當在土地裡種植附子,當年旁邊長出的就是附子,而原本種下的附子則會成為烏頭。烏頭的熱力比附子稍弱,但在宣通效果上更優秀,所以《金匱要略》中有烏頭湯來治療關節炎;有烏頭赤石脂丸來治療心痛到背,背痛到心;有烏頭煎和烏頭桂枝湯來治療寒疝。如果種植後旁邊不再長出附子,只有原本的種子繼續成長,就像大蒜的獨頭無瓣,這被稱為天雄,因為它的力量不會向旁邊溢出,所以它的溫暖和補益力量更大,且獨特的稱為雄。

現在藥店賣的烏附子,那些大片且圓形的就是天雄,且它的黑色比普通的附子更深,因為它的力量更大,顏色也會稍微改變。附子、烏頭、天雄,都不能和半夏一起服用。

【附錄案例】,有一位年輕女性感到上胸部悶熱煩躁,無法正常飲食,肚臍周圍堅硬如板,兩個月沒有月經。她的脈搏左右都是緊繃細微的。張仲景認為雙側緊繃表示寒冷,單側緊繃表示水飲,脈象顯示上部有寒飲,下部有寒積,毫無疑問。她的煩躁是由於腹中寒氣過剩,迫使原始的陽氣浮現。我使用了理飲湯,去掉了桂枝,加了三錢的附子,將方中的芍藥改為五錢,服了一劑後,她的悶熱和煩躁都得到了改善。再服一劑後,她能夠開始進食,並且感覺腹中非常冷,於是去掉芍藥,將附子改為五錢,後來乾薑減半,附子加到八錢,超過十劑後,她每天排便四五次,排出的大多是白色的冷積,湯藥仍然每天服用一次,這樣持續了五天,冷積排完,排便自然停止。再次診脈,發現有滑象,尤其是尺部,懷疑她可能懷孕,讓她停止服藥,後來果然如期生下一個孩子。雖然附子有導致流產的說法,但這個案例中服用了大量的附子,而胎兒卻安然無恙,這確實是「有病無害,即使有害也無害」的最佳例證。]

3. 37.肉桂解

肉桂:味辛而甘,氣香而竄,性大熱純陽。為其為樹身近下之皮,故性能下達,暖丹田,壯元陽,補相火。其色紫赤,又善補助君火,溫通血脈,治周身血脈因寒而痹,故治關節腰肢疼痛及瘡家白疽。木得桂則枯,且又味辛屬金,故善平肝木,治肝氣橫恣多怒,若肝有熱者,可以龍膽草、芍藥諸藥佐之。

《神農本草經》謂其為諸藥之先聘通使,蓋因其香竄之氣內而臟腑筋骨,外而經絡腠理,倏忽之間莫不周遍,故諸藥不能透達之處,有肉桂引之,則莫不透達也。

按:,附子、肉桂,皆氣味辛熱,能補助元陽,然至元陽將絕,或浮越脫陷之時,則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誠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則氣味俱厚,補益之中實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抉顛之大藥,觀仲景《傷寒論》少陰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肉桂氣味俱厚,最忌久煎。而坊間又多搗為細末,數沸之後,藥力即減,況煎至數十沸乎。至於石膏氣味俱淡,且系石質,非搗細煎之,則藥力不出,而坊間又多不為搗細。是以愚用石膏,必搗為細末然後煎之。若用肉桂,但去其粗皮,而以整塊入煎。至藥之類肉桂、類石膏者,可以肉桂、石膏為例矣。

肉桂味辣而兼甜,以甜勝於辣者為佳,辣勝於甜者次之。然約皆從生旺樹上取下之皮,故均含有油性,皆可入藥,至其薄厚不必計也。若其味不但不甚甜,且不甚辣,又兼甚乾枯者,是系枯樹之皮,不可用也。

白話文:

[37.肉桂解釋]

肉桂:味道有點辛辣帶甜,散發著芳香,性質極為熱烈,屬純陽之物。由於它來自樹身下方的樹皮,因此具有向下的特性,能溫暖丹田,強化體內的元氣,補充相火。它的顏色呈紫紅色,對加強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獨到之效,特別適用於因寒冷導致的全身血液循環障礙,如關節痛、腰腿痛和某些膿腫疾病。

木材遇肉桂則會枯萎,加上肉桂性屬金,所以對平撫肝氣,抑制過度情緒有很好的效果,特別適合肝氣旺盛易怒的人。如果肝臟有熱,可以輔以龍膽草、芍藥等藥物共同使用。

根據《神農本草經》所述,肉桂可作為其他藥物的前導,因為其芳香的特性,能夠迅速地穿透人體的臟腑、筋骨、皮膚和肌肉,使藥效遍及全身,所以當其他藥物無法達到療效時,肉桂能幫助藥物充分發揮作用。

然而,在元氣將盡,或身體虛弱時,應選擇附子而非肉桂。因為附子的性質更濃厚,而肉桂雖然性質濃烈,但在補益之餘,還具有一定的散發作用,並非救治危急情況的最佳選擇,這可從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看到在處理陰虛諸症時,選用附子而非肉桂的策略。

肉桂的性質濃烈,不宜久煮。市面上常見的是肉桂粉,經過幾次煮沸後,藥效就會減弱,更何況是煮沸數十次。而像石膏這種味道淡、質地堅硬的藥材,若不磨碎煮沸,藥效難以釋放,但市面上卻很少有人這樣做。因此,我在使用石膏時,總是先磨碎再煮。若使用肉桂,只需去掉粗糙的部分,以整塊形式烹煮。對於與肉桂或石膏相似的藥材,可以參考這兩種藥材的處理方式。

肉桂的味道帶有辛辣和甜蜜,以甜度高於辣度者為上品,反之則次之。但通常都是從生長旺盛的樹上取下,所以都含有油脂,都可入藥,無需在意其厚薄。但如果味道既不夠甜,也不夠辣,且極為乾燥,那就是枯樹的樹皮,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