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37)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37)

1. 24.柴胡解

不知瘧邪伏於脅下兩板油中,乃足少陽經之大都會,柴胡能入其中,升提瘧邪透膈上出,而青蒿無斯力也。若遇陰虛者,或熱入於血分者,不妨多用滋陰涼血之藥佐之;若遇燥熱者,或熱盛於氣分者,不妨多用潤燥清火之藥佐之。是以愚治瘧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其氣分虛者,又有重用參、耆治愈者,然方中無不用柴胡也。

【附案】,一人年過四旬,脅下掀疼,大便七八日未行,醫者投以大承氣湯,大便未通而脅下之疼轉甚。其脈弦而有力,知系肝氣膽火恣盛也,投以拙擬金鈴瀉肝湯加柴胡、龍膽草各四錢,服後須臾大便通下,脅疼頓愈。審是,則《神農本草經》謂「柴胡主腸胃中飲食積聚,推陳致新」者,誠非虛語也。且不但能通大便也,方書通小便亦多有用之者,愚試之亦頗效驗。蓋小便之下通,必由手少陽三焦,三焦之氣化能升而後能降,柴胡不但升足少陽實兼能升手少陽也。

白話文:

瘧疾的病邪如果潛伏在兩側脅肋下的脂肪組織中,那是足少陽經的重要部位。柴胡能夠進入這個部位,向上提升病邪,使其從橫膈膜上方散發出去,而青蒿就沒有這種能力。如果遇到陰虛的患者,或是病邪的熱邪已經侵入血液,不妨多用滋陰涼血的藥物來輔助;如果遇到燥熱的患者,或是熱邪在氣分較為旺盛,不妨多用潤燥清火的藥物來輔助。因此,我治療瘧疾時,有重用生地、熟地而治癒的案例,也有重用生石膏、知母而治癒的案例,如果患者氣分虛弱,也有重用人參、黃耆而治癒的案例,但這些處方中都一定會用到柴胡。

【附案例】 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人,脅肋下方疼痛,大便已經七八天沒有排出。醫生使用了大承氣湯來治療,結果大便沒有通暢,反而脅肋的疼痛更加劇烈。把脈後發現脈象弦而且有力,判斷是肝氣和膽火過於旺盛。於是給他服用我調配的金鈴瀉肝湯,並加入柴胡、龍膽草各四錢,服藥後不久就順利排出大便,脅肋的疼痛也立刻痊癒。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說「柴胡主治腸胃中食物積聚,能將舊的排出,促使新的產生」,這話確實不假。而且柴胡不僅能通大便,醫書中也有很多用它來通小便的記載,我嘗試過也頗為有效。小便的暢通,必定要通過手少陽三焦,三焦的氣化能夠上升才能夠下降,柴胡不僅能升足少陽之氣,實際上也能夠升手少陽之氣。

2. 25.桂枝解

桂枝:味辛微甘,性溫。力善宣通,能升大氣(即胸之宗氣),降逆氣(如沖氣肝氣上衝之類),散邪氣(如外感風寒之類)。仲景苓桂朮甘湯用之治短氣,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湯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黃、桂枝、大小青龍諸湯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神農本草經》論牡桂(即桂枝),開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氣,似又以能降逆氣為桂枝之特長,諸家本草鮮有言其能降逆氣者,是用桂枝而棄其所長也。

小青龍湯原桂枝、麻黃並用,至喘者去麻黃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誠以《神農本草經》原謂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去桂枝則不能定喘矣。乃醫者皆知麻黃瀉肺定喘,而鮮知桂枝降氣定喘,是不讀《神農本草經》之過也。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橫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條達也。

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氣之陷者上升,胃氣之逆者下降,脾胃調和則留飲自除,積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小便因熱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涼藥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嚮導者),惟上焦有熱及恆患血證者忌用。

桂枝非發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轉於表裡之間,能和營衛、暖肌肉、活血脈,俾風寒自解,麻痹自開,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補,其功用在於半散半補之間也。故服桂枝湯欲得汗者,必啜熱粥,其不能發汗可知;若陽強陰虛者,誤服之則汗即脫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按:,《傷寒論》用桂枝,皆註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當年新生嫩枝,折視之內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見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陳修園之侄鳴岐曾詳論之。

徐靈胎謂,受風有熱者,誤用桂枝則吐血,是誠確當之論。憶曾治一媼,年六旬,春初感冒風寒,投以發表之劑,中有桂枝數錢,服後即愈。其家人為其方靈,貼之壁上。至孟夏,復受感冒,自用其方取藥服之,遂致吐血,經醫治療始愈。

蓋前所受者寒風,後所受者熱風,故一則宜用桂枝,一則忌用桂枝,彼用桂枝湯以治溫病者可不戒哉!特是,徐氏既知桂枝誤用可致吐血,而其《洄溪醫案》中載,治一婦人外感痰喘證,其人素有血證,時發時止,發則微嗽(據此數語斷之,其血證當為咳血),因痰喘甚劇,病急治標,投以小青龍湯而愈。

用小青龍湯治外感痰喘,定例原去麻黃加杏仁,而此證則當去桂枝留麻黃,且仿《金匱》用小青龍湯之法,再加生石膏方為穩安。蓋麻黃、桂枝,皆能定喘,而桂枝動血分,麻黃不動血分,是以宜去桂枝留麻黃,再借石膏涼鎮之力以預防血分之妄動,乃為萬全之策,而當日徐氏用此方,未言加減,豈略而未言乎?抑用其原方乎?若用其原方,病雖治愈,亦幾等孤注之一擲矣。

白話文:

標題: [25.桂枝的理解]

內容: 桂枝的味道帶些微的辛辣與甘甜,性質溫和。它具有很好的宣通作用,能夠提升胸中的宗氣,降低逆氣(例如肝氣上衝的情況),以及驅散邪氣(像是外感風寒)。張仲景在他的苓桂朮甘湯中使用桂枝來治療呼吸短促,就是利用了它提升氣息的能力;在桂枝加桂湯中用於治療奔豚氣,就是取其降低逆氣的效果;而在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等方中用於治療外感,就是利用了它驅散邪氣的功能。而《神農本草經》討論牡桂(即桂枝)時,首先提到它主要治療咳逆上氣,似乎更強調了桂枝降低逆氣的特殊能力。然而,許多草藥學家很少提及桂枝能降低逆氣,這等於忽視了桂枝的特長。

小青龍湯原本是桂枝和麻黃一起使用的,但對於喘息的病人,會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卻不會去掉桂枝,因為《神農本草經》原本就認為桂枝能治療喘息。如果去掉桂枝,就不能穩定喘息了。醫生們都知道麻黃能清肺定喘,卻很少知道桂枝也有降氣定喘的作用,這是沒有閱讀《神農本草經》的過失。桂枝能抑制肝氣過盛,避免其橫向擴張,同時也能舒緩肝氣的鬱結,使其順暢。

因為它的味道甘甜,所以對脾胃也有很好的調和效果,能使脾胃之氣陷落的上升,脾胃之氣逆流的下降。脾胃調和了,積水和食物積滯自然就能消除。桂枝的宣通功能,還能幫助三焦下行到膀胱,以利尿(但如果是因熱導致的小便不暢,則不宜使用,不過也有時會搭配冷性藥物利尿,少量添加桂枝作為引導)。但上焦有熱或經常出血的人則應避免使用。

桂枝不是發汗的藥材,也不是止汗的藥材。它的宣通和散熱功能,能在表裡間旋轉,調和營衛,溫暖肌肉,活絡血脈,讓風寒自行消失,麻木也能自行恢復。由於其味道辛甘,辛味能散熱,甘味能滋補,因此它的功效介於散熱和滋補之間。因此,服用桂枝湯想要出汗,一定要喝熱粥,由此可見其並不能發汗;但如果陽氣過盛,陰氣虛弱的人誤服,則會立即大量出汗,由此可見其也不能止汗。

《傷寒論》中使用桂枝,都註明要去皮,但這裡的去皮不是去掉枝條上的皮,而是古人使用桂枝,只選取當年新生的嫩枝,折斷後內外一致,皮骨不分,如果能看到皮骨區別的就不使用,所以說去皮,陳修園的侄子鳴岐曾經詳細討論過這個問題。

徐靈胎指出,受到風熱影響的人,誤用桂枝可能會導致吐血,這是一個非常精確的觀點。記得曾經治療過一位六十歲的老婦人,她在初春時受到風寒,服用了一劑含有幾錢桂枝的發汗藥,服用後病情好轉。她的家人認為這個藥方很有效,就把它貼在牆上。到了初夏,她再次感冒,自己拿這個藥方抓藥服用,結果導致了吐血,經過醫生治療才痊癒。

前一次她受到的是寒風,後一次受到的是熱風,因此,一次適合用桂枝,一次則不適合。那些用桂枝湯來治療溫病的人應該要警醒啊!然而,徐氏既然知道誤用桂枝可能導致吐血,但在他的《洄溪醫案》中記載,他治療了一位患有外感痰喘的婦女,此人常有出血症狀,時好時壞,每次發作都會輕微咳嗽(根據這些描述,她的出血症狀應該是咳嗽出血),因為痰喘嚴重,為了治療標症,他用小青龍湯治好了她。

用小青龍湯治療外感痰喘,通常會去掉麻黃,加入杏仁。但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去掉桂枝,留下麻黃,並仿照《金匱》的方法,再加入生石膏,這樣才能更安全。因為麻黃和桂枝都能定喘,但桂枝會影響血液,而麻黃不會,所以應該去掉桂枝,留下麻黃,再利用石膏的冷靜鎮定效果,以防止血液的無理躁動,這是最好的選擇。然而,當時徐氏使用這個方子時,並未提到增減藥材,他是忘了提呢?還是真的就用了原方?如果他真的用了原方,雖然病癒了,但也等同於孤注一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