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22)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22)

1. 2.安魂湯

治心中氣血虛損,兼心下停有痰飲,致驚悸不眠。

龍眼肉(六錢),酸棗仁(四錢,炒搗),生龍骨(五錢,搗末),生牡蠣(五錢,搗末),清半夏(三錢),茯苓片(三錢),生赭石(四錢,軋細)

若服一兩劑後無效者,可於服湯藥之外,臨睡時用開水送服西藥臭剝一瓦,借其麻痹神經之力,以收一時之效,俾湯劑易於為力也。

方書謂:痰飲停於心下,其人多驚悸不寐。蓋心,火也,痰飲,水也,火畏水刑,故驚悸至於不寐也。然痰飲停滯於心下者,多由思慮過度,其人心臟氣血,恆因思慮而有所傷損。故方中用龍眼肉以補心血,酸棗仁以斂心氣,龍骨、牡蠣以安魂魄,半夏、茯苓以清痰飲,赭石以導引心陽下潛,使之歸藏於陰,以成瞌睡之功也。

一媼,年五十餘,累月不能眠,屢次服藥無效。診其脈有滑象,且其身形甚豐腴。知其心下停痰也。為制此湯,服兩劑而愈。

一婦人,年三十許,一月之間未睡片時,自言倦極彷彿欲睡,即無端驚恐而醒。診其脈左右皆有滑象,遂用苦瓜蒂十枚,焙焦軋細,空心時開水送服,吐出膠痰數碗,覺心中異常舒暢,於臨眠之先又送服熟棗仁細末二錢,其夜遂能安睡。後又調以利痰養心安神之藥,連服十餘劑,其證永不反復矣。

《內經》邪客篇有治目不得瞑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水沸,置秫米一升,製半夏(制好之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渣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知覺好也)。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而已矣,久則三飲而已也。

觀此方之義,其用半夏,並非為其利痰,誠以半夏生當夏半,乃陰陽交換之時,實為由陽入陰之候,故能通陰陽和表裡,使心中之陽漸漸潛藏於陰,而入睡鄉也。秫米即蘆稷之米(俗名高粱),取其汁漿稠潤甘緩,以調和半夏之辛烈也。水用長流水,更揚之萬遍,名曰:「勞水」,取其甘緩能滋養也。

薪用葦薪,取其能暢發腎氣上升,以接引心氣下降,而交其陰陽也。觀古人每處一方,並其所用之薪與水及其煎法、服法,莫不詳悉備載,何其用心之周至哉!

按:,《內經》之方多奇驗,半夏秫米湯,取半夏能通陰陽,秫米能和脾胃,陰陽通、脾胃和,其人即可安睡。故《內經》謂「飲藥後,覆杯即瞑」,言其效之神速也。乃後世因其藥簡單平常,鮮有用者,則良方竟埋沒矣。門生高××治天津劉姓,年四十二,四月未嘗少睡,服藥無效,問治法於愚,告以半夏秫米湯方。高××因其心下發悶,遂變通經方,先用鮮萊菔四兩切絲,煎湯兩茶杯,再用其湯煎清半夏四錢服之。時當晚八點鐘,其人當夜即能安睡,連服數劑,心下之滿悶亦愈。

白話文:

[2.安魂湯]

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心臟氣血虛弱,加上心下有痰飲聚集,導致驚嚇無法入眠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含:龍眼肉六錢,炒搗後的酸棗仁四錢,搗成粉末的生龍骨五錢,同樣搗成粉末的生牡蠣五錢,清半夏三錢,茯苓片三錢,軋細的生赭石四錢。

如果服用了一兩帖後仍無效,可以在服用中藥湯劑之外,在睡前用開水送服西藥臭剝一瓦,利用它麻痹神經的作用,達到短期的效果,讓中藥更容易發揮作用。

古籍記載:心下有痰飲停留的人,常常會感到驚嚇和失眠。心是火的象徵,痰飲是水的象徵,火怕水的剋制,所以會產生驚嚇到無法入眠的情況。然而,心下有痰飲的人,大多是由於過度思考,他們的心臟氣血因此受到傷害。所以這帖藥方使用龍眼肉來補充心血,酸棗仁來收斂心氣,龍骨和牡蠣來安定心靈,半夏和茯苓來清理痰飲,赭石來引導心陽潛入下方,讓其歸藏於陰,以達成助眠的功效。

有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婦,幾個月都無法入眠,多次服藥都無效。診斷她的脈象有滑象,而且身體非常豐腴,判斷她心下有痰。給她開了這個藥方,服用兩帖就痊癒了。

另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一個月來未曾睡過片刻,她說自己非常疲倦,想要睡覺,但總是在無緣無故的驚嚇中醒來。診斷她的脈象左右都有滑象,於是使用十個烤焦的苦瓜蒂,碾碎後空腹服用,吐出了幾碗膠狀的痰,感覺心中異常舒暢。在睡前再服用兩錢的炒搗熟棗仁細末,那晚就能安穩入眠。之後再用利痰養心安神的藥物進行調理,連續服用十多帖,症狀從未再出現。

《內經》中的"邪客篇"有一個治療眼睛無法閉合的方子。使用千里外的流水八升,攪動上萬次,取其中清澈的部分五升煮沸,以蘆葦為柴薪。水滾後加入一升的秫米和五合的半夏,慢慢煮到只剩下一半的量。去掉渣滓後,每次飲一小杯,每天三次,逐漸增加,直到感覺到好轉為止。如果是新發病症,喝完藥後躺下,就會出汗,然後就能睡著。如果是長期的病症,連續服用三天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的原理在於,半夏並不是為了利痰,而是因為它在夏季中期生長,正是陰陽交換的時刻,實際上是從陽轉陰的時刻,所以能通陰陽和表裡,讓心中的陽氣漸漸潛藏於陰,進入夢鄉。秫米就是蘆葦的米,俗稱高粱,它的汁液濃厚,可以調和半夏的辛辣。水使用的是長流水,攪動上萬次,稱為"勞水",因為它可以滋養身體。柴薪使用蘆葦,可以幫助腎氣上升,接引心氣下降,促進陰陽交換。從古人的每一帖方子,包括使用的柴薪和水以及煎煮方法、服用方法,都可以看到他們用心之周到。

根據《內經》的記載,許多方子都非常有效,半夏秫米湯就是其中之一。半夏能夠通陰陽,秫米能夠和脾胃,陰陽通、脾胃和,人就可以安穩入眠。所以《內經》說"服用藥物後,覆杯即瞑",形容其效果非常迅速。但後世因為這些藥物簡單平常,很少有人使用,導致好的方子被埋沒了。我的學生高某治療了一位劉姓天津人,年齡42歲,四個月來未曾入眠,各種藥物都無效。他向我詢問治療方法,我告訴他使用半夏秫米湯的方子。高某因為他心下感到悶悶的,於是改變了傳統方子,先用四兩的新鮮萊菔切絲,煎成兩杯湯,再用這湯煎煮四錢的清半夏服用。當時是晚上八點鐘,那人當晚就能安穩入眠,連續服用幾帖,心下的悶悶感也消失了。

2. (九)治癲狂方

3. 1.蕩痰湯

治癲狂失心,脈滑實者。

生赭石(二兩,軋細),大黃(一兩),朴硝(六錢),清半夏(三錢),鬱金(三錢)

白話文:

[1.蕩痰湯],用於治療精神失常,表現為癲狂狀態,且診斷脈象顯示有實滑特徵的人。

具體藥方成分包括:生赭石(約60克,需研磨成細粉),大黃(約30克),朴硝(約18克),清半夏(約9克),鬱金(約9克)。

4. 2.蕩痰加甘遂湯

治前證,頑痰凝結之甚者,非其證大實不可輕投。其方,即前方加甘遂末二錢,將他藥煎好,調藥湯中服。

凡用甘遂,宜為末,水送服。或用其末,調藥湯中服。若入湯劑煎服,必然吐出。又凡藥中有甘遂,不可連日服之,必隔兩三日方可再服,不然亦多吐出。又其性與甘草相犯,用者須切記。

甘遂性猛烈走竄,後世本草,稱其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聖藥。痰亦水也,故其行痰之力,亦百倍於他藥。曾治一少年癲狂,醫者投以大黃六兩,連服兩劑,大便不瀉。後愚診視,為開此方,惟甘遂改用三錢。病家謂,從前服如許大黃,未見行動,今方中止用大黃兩許,豈能效乎?愚曰:但服,無慮也。服後,大便連瀉七八次,降下痰涎若干,癲狂頓愈。

見者以為奇異,彼蓋不知甘遂三錢之力,遠勝於大黃六兩之力也。

痰脈多滑,然非頑痰也。愚治此證甚多。凡癲狂之劇者,脈多瘀塞,甚或六脈皆不見,用開痰藥通之,其脈方出,以是知頑痰之能閉脈也。

癲狂之證,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與腦相連竅絡,以致心腦不通,神明皆亂。故方中重用赭石,借其重墜之力,攝引痰火下行,俾竅絡之塞者皆通,則心與腦能相助為理,神明自復其舊也。是以愚治此證之劇者,赭石恆有用至四兩者,且又能鎮甘遂使之專於下行,不至作嘔吐也。

癲者,性情顛倒,失其是非之明。狂者,無所畏懼,妄為妄言,甚或見聞皆妄。大抵此證初起,先微露癲意,繼則發狂。狂久不愈,又漸成癲,甚或知覺全無。蓋此證,由於憂思過度,心氣結而不散,痰涎亦即隨之凝結。又加以思慮過則心血耗,而暗生內熱。痰經熱煉,而膠黏益甚,熱為痰錮,而消解無從。

於是痰火充溢,將心與腦相通之竅絡,盡皆瘀塞,是以其神明淆亂也。其初微露癲意者,痰火猶不甚劇也,迨痰火積而益盛,則發狂矣。是以狂之甚者,用藥下其痰,恆作紅色,痰而至於紅,其熱可知。迨病久,則所瘀之痰,皆變為頑痰。其神明淆亂之極,又漸至無所知覺,而變為癲證。

且其知覺欲無,從前之憂思必減,其內熱亦即漸消,而無火以助其狂,此又所以變為癲也。然其初由癲而狂易治,其後由狂而癲難治。故此證,若延至三四年者,治愈者甚少。

人之神明,原在心與腦兩處。金正希曰:「人見一物必留一影於腦中,小兒善忘者,腦髓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髓漸空也。」汪訒庵釋之曰:「凡人追憶往事,恆閉目上瞪,凝神於腦,是影留於腦之明徵。」由斯觀之,是腦原主追憶往事也。其人或有思慕不遂,而勞神想象,或因從前作事差誤,而痛自懊憹,則可傷腦中之神。

若因研究理解工夫太過,或有將來難處之事,而思患預防,躊躇太過,苦心思索,則多傷心中之神。究之,心與腦,原徹上徹下,共為神明之府。一處神明傷,則兩處神俱傷。腦中之神明傷,可累及腦氣筋。心中之神明傷,亦可累及腦氣筋。且腦氣筋傷,可使神明顛倒狂亂,心有所傷,亦可使神明顛倒狂亂也。

曾治一少婦癲狂,強灌以藥,不能下咽。遂俾以朴硝代鹽,每飯食之,病人不知,月餘而愈。誠以朴硝鹹寒屬水,為心臟對宮之藥,以水勝火,以寒勝熱,能使心中之火熱,消解無餘,心中之神明,自得其養,非僅取朴硝之能開痰也。

白話文:

[2.蕩痰加甘遂湯] 這是一種治療頑固痰結的藥方,只有在病情非常嚴重,且實證確鑿時才能使用,否則不能輕易投藥。這個藥方是在先前的基礎上,再加入甘遂粉兩錢,待其他藥材煎煮好後,將甘遂粉調入湯藥中服用。

使用甘遂時,應磨成粉狀,用水送服。或者將其粉末加入藥湯中服用。如果將甘遂放入湯劑煎煮服用,可能會導致嘔吐。此外,藥方中含有甘遂時,不能連續幾天服用,必須間隔兩三天才能再次服用,否則也可能會引起嘔吐。甘遂和甘草性質相衝,使用時需謹記。

甘遂性質猛烈,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後世的草藥學認為它具有攻堅決斷的效果,是利尿的良藥。痰也是水的一種,因此它清除痰的效果比其他藥物強上百倍。曾經有一名年輕患者患有癲狂症,醫生使用了六兩的大黃,連服兩劑,卻無法排便。後來我診斷後,開出此方,只不過將甘遂的用量改為三錢。病人家屬說,之前服用那麼大量的大黃都沒有反應,現在只用一兩左右的大黃,怎能有效呢?我告訴他們,只要服下,不用擔心。服藥後,病人連瀉七八次,排出大量痰液,癲狂症馬上痊癒。

旁觀者覺得非常驚訝,他們不知道三錢的甘遂力量,遠遠超過六兩的大黃。

癲狂症,是因為痰火上升,堵塞心臟和大腦的通道,導致心腦無法正常運作,精神混亂。因此,藥方中大量使用赭石,藉其重力,將痰火向下拉,讓堵塞的通道暢通,心腦就能相互協調,精神狀態自然恢復。我治療這種嚴重病例時,赭石的用量常達到四兩,而且還能抑制甘遂的副作用,避免引起嘔吐。

癲狂症患者,性格顛倒,判斷能力喪失。狂症患者,無所畏懼,胡言亂語,甚至幻聽幻視。這種疾病通常起始於輕微的癲狂症狀,接著發展成狂症。狂症持續不愈,又可能轉變成癲症,甚至失去所有知覺。這種疾病,多半是因為過度憂慮,心氣凝結不散,痰液也因此凝結。再加上過度思考會消耗心血,導致內熱生成。痰經過熱度煉化,變得更加粘稠,熱度被痰封鎖,無法消散。

於是痰火充斥,將心臟和大腦之間的通道完全堵塞,導致精神混亂。初期輕微癲狂,痰火還不算嚴重,等到痰火越積越多,就演變成狂症。狂症嚴重的患者,使用藥物排出的痰,常常呈現紅色,由此可知熱度有多高。隨著病情延長,凝結的痰液成為頑固痰,精神混亂到極點,逐漸失去知覺,轉變為癲症。

而且當知覺消失,過去的憂慮也會減少,內熱逐漸消退,缺乏火氣支撐狂症,這就是轉變成癲症的原因。然而,早期從癲症開始發展為狂症較容易治療,但狂症轉變為癲症後,治療困難。因此,如果這種疾病拖延三四年以上,治癒的可能性很小。

人的精神主要存在於心臟和大腦兩個地方。金正希說:「人看到一個東西,腦海中就會留下一個印象,小孩善忘,是因為腦髓尚未發育完全,老年人健忘,是因為腦髓漸漸空虛。」汪訒庵解釋說:「人們回憶往事時,經常閉眼向上看,將注意力集中在腦部,這就是印象留在腦中的證據。」由此可見,大腦負責追憶過去的事物。如果一個人有未實現的心願,導致過度勞神,或者過去做事失誤,感到自責,都會傷害腦部的精神。

如果思考問題過於深入,或者對未來的困難事務過度擔憂,導致思緒糾結,苦惱思索,就會損傷心臟的精神。總的來說,心臟和大腦貫穿上下,共同維持精神的平衡。一旦一個部位的精神受損,另一個部位也會受到影響。腦部精神受損,可能影響腦神經;心臟精神受損,同樣可能影響腦神經。腦神經受損,會導致精神錯亂;心臟受傷,也會導致精神錯亂。

曾經治療過一名癲狂症的少婦,強迫她服藥,但她無法吞嚥。於是讓她用朴硝代替鹽巴,每餐食用,病人不知情,一個多月後病情痊癒。這是因為朴硝屬鹹寒性質,是心臟的對應藥物,能以水克火,以寒制熱,消除心中的熱度,讓心臟的精神得到滋養,不僅是利用朴硝開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