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35)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35)

1. 23.麻黃解

麻黃:味微苦,性溫。為發汗之主藥。於全身之臟腑經絡,莫不透達,而又以逐發太陽風寒為其主治之大綱。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諸證,又謂其主咳逆上氣者,以其善搜肺風兼能瀉肺定喘也。謂其破癥瘕積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而消堅化瘀之藥可偕之以奏效也。

且其性善利小便,不但走太陽之經,兼能入太陽之府,更能由太陽而及於少陰(是以傷寒少陰病用之),並能治瘡疽白硬,陰毒結而不消。

太陽為周身之外廓,外廓者皮毛也,肺亦主之。風寒襲人,不但入太陽,必兼入手太陰肺經,恆有咳嗽微喘之證。麻黃兼入手太陰為逐寒搜風之要藥,是以能發太陽之汗者,不僅麻黃,而《傷寒論》治太陽傷寒無汗,獨用麻黃湯者,治足經而兼顧手經也。

凡利小便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發汗,木通、萹蓄之類是也。發汗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黃、柴胡之類是也。傷寒太陽經病,恆兼入太陽之腑(膀胱),致留連多日不解,麻黃治在經之邪,而在腑之邪亦兼能治之。蓋在經之邪由汗而解,而在腑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彼後世用他藥以代麻黃者,於此義蓋未之審也。

受風水腫之證,《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祛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證用其方服藥後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特是,其方因麻黃與石膏並用,石膏之力原足以監製麻黃,恆有服之不得汗者,今變通其方,於服越婢湯之前,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半,必能出汗,趁其正出汗時,將越婢湯服下,其汗出必益多,小便亦遂通下。

東人××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臟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證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輔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故繫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

古方中有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後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

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

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於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七八錢始能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白話文:

標題: [23.麻黃的效用]

內容: 麻黃的味道微苦,性質溫和,是促進排汗的主要藥材。它能深入全身的臟腑與經絡,尤其擅長驅散太陽經的風寒。因此,《神農本草經》記載麻黃能治療風寒、頭痛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咳嗽與呼吸困難,因為它能清除肺部的風邪並幫助穩定呼吸。書中還提到麻黃能破除積聚的症瘕,這是因為它能穿透皮膚毛孔,深入凝聚的痰液和血液,有助於消除固結的瘀血。

麻黃還有利尿作用,不僅能影響太陽經,也能進入太陽腑,甚至可以擴展到少陰經,這也是為何在少陰病中會使用麻黃的原因。此外,它對治療瘡口硬化或毒素淤積有良好效果。

太陽經是身體外部的邊界,指的是皮膚與毛髮,而肺臟同樣主管這些部位。當風寒侵襲人體,不僅會進入太陽經,也會進入手太陰肺經,常會引發咳嗽與輕微喘息的症狀。麻黃能同時作用於手太陰經,是驅寒和清除風邪的重要藥材,這就是為何《傷寒論》中,在治療太陽經的風寒無汗症狀時,會單獨使用麻黃湯的原因,因為它能同時照顧到手經與足經。

許多有利尿作用的藥材,如木通和萹蓄,其中空的部分通常也能促進排汗。同樣地,具有發汗效果的藥材,如麻黃和柴胡,其中空的部分也常有幫助利尿的作用。在太陽經病中,常常會同時影響到太陽腑(膀胱),導致疾病拖延多日無法痊癒,麻黃能夠清除在經絡中的邪氣,同時也能處理在腑臟中的邪氣。經絡中的邪氣透過汗水排出,而腑臟中的邪氣則能通過小便排出。後世使用其他藥物取代麻黃的人,可能未能充分理解這個道理。

對於風水腫脹的情況,《金匱要略》推薦使用越婢湯來治療,該方以麻黃為主要成分,因為它既能驅風又能利尿。我過去在診療中使用此方,病人服藥後確實能排汗,小便也變得順暢,腫脹隨之減退。然而,由於方中麻黃與石膏合用,石膏的力量足以抑制麻黃,有時病人服用後無法排汗。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調整了配方,在服用越婢湯前,先用白糖水送服一片半的阿司匹林,這樣一定會出汗,趁著排汗時刻再服用越婢湯,排汗量會更多,小便也會更加順暢。

有位東方的××博士,使用十克的麻黃,煎成一百毫升的藥水,作為一天的用量,分三次服用,用於治療慢性腎炎和腎臟萎縮引起的小便不順,結果有的病例有效,有的卻無效。這可能是因為病人的體質冷熱虛實不同,如果能搭配其他藥材使用,將能更充分發揮麻黃的功效。例如,《金匱要略》中提到的越婢湯,麻黃與石膏合用,適用於脈象浮動、有熱的病人;而麻黃附子湯則適用於脈象沉而寒的病人。這種靈活的配方變化,必須緊密結合病情,才能真正善用麻黃。

在古方中,使用麻黃時會先煮沸幾次,去除浮沫,因為浮沫的發汗作用過強,去掉後能使藥性更加平和。

帶有節點的麻黃,發汗作用較弱;而去節的麻黃,發汗效果更強。現在使用的麻黃大多不去節,至於它的根部,則完全是止汗的藥材。雖然都是同一種植物,但根部和莖部的性質截然不同,如果不是經過仔細的實驗,很難瞭解這種差異。

陸九芝曾指出:「使用幾分的麻黃就能促進排汗,這對南方人來說或許可行,但對北方人不一定適用。因為南方氣候溫暖,人們的皮膚較薄,容易出汗,所以有『南方麻黃不超過三錢』的說法;但在北方,尤其是塞外地區,氣候寒冷,人們的皮膚較厚,如果再加上外出勞累,不避風霜,尤其在嚴冬時節,可能需要使用七到八錢的麻黃才能出汗。使用藥物時,應考慮時間、地點和個人差異,靈活調整劑量,以克服疾病為主,不能固守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