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47)
五、醫案 (47)
1. 4.懷妊受溫病兼下痢
天津張氏婦,年近三旬,懷妊,受溫病兼下痢。
病因,受妊已六個月,心中恆覺發熱,繼因其夫驟爾賦閒,遂致激動肝火,其熱益甚,又薄為外感所束,遂致溫而兼痢。
證候,表裡俱壯熱無汗,心中熱極,思飲冰水,其家人不敢予。舌苔干而黃,頻飲水不濡潤,腹中常覺疼墜,下痢赤多白少,間雜以鮮血,一晝夜十餘次。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滑,皆重診有力,一息五至。
診斷,其脈左部弦長有力者,肝膽之火熾盛也。惟其肝膽之火熾
盛下迫,是以不但下痢赤白,且又兼下鮮血,腹疼下墜。為其右部洪滑有力,知溫熱已入陽明之府,是以舌苔干黃,心為熱迫,思飲冰水。所猶喜者脈象雖熱,不至甚數,且又流利無滯,胎氣可保無恙也。宜治以白虎加人參湯以解溫病之熱,而更重用芍藥以代方中知母,則肝熱能清而痢亦可愈矣。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大潞參(五錢),生杭芍(一兩),粳米(五錢),甘草(三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復診,將藥分三次服完,表裡之熱已退強半,痢愈十之七八,腹中疼墜亦大輕減,舌苔由黃變白,已有津液,脈象仍然有力而較前則和緩矣。遂即原方為之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大潞參(三錢),生懷山藥(八錢),生杭芍(六錢),白頭翁(四錢),秦皮(三錢),甘草(二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方解,按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與白頭翁湯相併為一方也。為方中有芍藥、山藥,是以白虎加人參湯中可省去知母、粳米;為白虎加人參湯中之石膏,可抵黃連、黃柏,是以白頭翁湯中止用白頭翁、秦皮,合用之則一半治溫,一半治痢,安排周匝,步伍整齊,當可奏效。
效果,將藥如法服兩劑,病遂全愈。
或問,《傷寒論》用白虎湯之方定例,汗吐下後加人參,渴者加人參。此案之證非當汗吐下後,亦未言渴,何以案中兩次用白虎皆加人參乎?答曰:此案證兼下痢,下痢亦下之類也。其舌苔干黃毫無津液,舌乾無液亦渴之類也。且其溫病之熱,不但入胃,更隨下痢陷至下焦永無出路。惟人參與石膏並用,實能升舉其下陷之溫熱而清解消散之,不至久留下焦以耗真陰。況此證溫病與下痢相助為虐,實有累於胎氣,幾至於莫能支,加人參於白虎湯中,亦所以保其胎氣使無意外之虞也。
白話文:
[4.懷孕期間感染溫病且伴有腹瀉]
天津有一位張姓婦女,年約三十,懷孕期間感染了溫病,同時有腹瀉的症狀。
病因,她已經懷孕六個月,經常感覺到身體發熱。接著,因為丈夫突然失業,導致她的情緒波動,肝火上升,使得她的發熱情況更加嚴重。再加上外來的病毒感染,最終導致她出現溫病和腹瀉。
症狀,她全身高燒不退,無汗,心中非常燥熱,想喝冰水,但家人都不敢給她。舌苔乾燥呈黃色,即使喝水也無法濕潤,腹部經常感到疼痛和下墜感,腹瀉時紅色的血液比白色黏液多,偶爾會有新鮮的血液,一天內發生十多次。她的左手脈搏緊長,右手脈搏洪滑,兩手脈象都很有力,每分鐘跳動五次。
診斷,左手脈搏緊長有力,表示肝膽的火氣旺盛。因為肝膽火氣過旺,向下壓迫,所以不僅腹瀉帶有紅白相間的分泌物,而且還會夾雜新鮮的血液,腹部疼痛且有下墜感。右手脈搏洪滑有力,顯示溫熱已經進入腸胃,因此舌苔乾黃,心臟被熱氣逼迫,想喝冰水。值得慶幸的是,雖然脈象顯示有熱,但並未達到非常快的程度,而且流暢無阻塞,胎兒狀況應該是穩定的。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緩解溫病帶來的熱度,並且大量使用芍藥代替方中的知母,這樣可以清除肝熱,腹瀉也能得到改善。
處方,生石膏(3兩,研磨成細末),大潞參(5錢),生杭芍(1兩),粳米(5錢),甘草(3錢)。
將這些材料煎煮成三杯湯,分三次溫飲下。
追蹤診療,服藥後,她體內的熱度已經消退了大半,腹瀉的情況也好了七、八成,腹部疼痛和下墜感也大幅減輕,舌苔從黃色轉為白色,已經有了津液,脈象依然有力,但比之前更平穩。因此,我們根據之前的處方進行調整,讓她繼續服用。
處方,生石膏(2兩,研磨成細末),大潞參(3錢),生懷山藥(8錢),生杭芍(6錢),白頭翁(4錢),秦皮(3錢),甘草(2錢)。
將這些材料煎煮成三杯湯,分三次溫飲下。
處方解析,這個處方實際上是把白虎加人參湯和白頭翁湯合併在一起。因為處方中有芍藥和山藥,所以在白虎加人參湯中可以省略知母和粳米;白虎加人參湯中的生石膏,可以抵擋黃連和黃柏的作用,因此在白頭翁湯中只需要使用白頭翁和秦皮。這樣一半治療溫病,一半治療腹瀉,安排得十分周到,效果應該很好。
結果,按照指示服用兩劑藥後,她的病情完全康復。
疑問,《傷寒論》中使用白虎湯的規定是,在出汗、嘔吐、下瀉之後加入人參,如果口渴也要加入人參。這個案例中並沒有出汗、嘔吐或下瀉的情況,也沒有提到口渴,為什麼處方中兩次都加入了人參呢?回答:這個案例中,患者同時有腹瀉的情況,腹瀉屬於下瀉的一種。她的舌苔乾燥呈黃色,毫無津液,這也屬於口渴的一種。此外,她的溫病熱度不僅影響了胃部,還隨著腹瀉向下蔓延,導致下焦無路可走。只有人參和生石膏一起使用,纔能有效地提升下陷的溫熱,清解消散,防止長期留在下焦消耗真正的陰氣。況且,溫病和腹瀉相互助長,確實對胎兒有負面影響,幾乎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也是為了保護胎兒,避免出現預料之外的問題。
2. 5.產後下血
天津李氏婦,年近四旬,得產後下血證。
病因,身形素弱,臨盆時又勞碌過甚,遂得斯證。
證候,產後未見惡露,純下鮮血。屢次延醫服藥血終不止。及愚診視,已二十八日矣。其精神衰憊,身體羸弱,周身時或發灼,自覺心中怔忡莫支。其下血劇時腰際疼甚,呼吸常覺短氣,其脈左部弦細,右部沉虛,一分鐘八十二至。
診斷,即此脈證細參,當系血下陷氣亦下陷。從前所服之藥,但知治血,不知治氣,是以屢次服藥無效。此當培補其氣血,而以收斂固澀之藥佐之。
處方,生箭耆(一兩),當歸身(一兩),生懷地黃(一兩),淨萸肉(八錢)生龍骨(八錢搗碎),桑葉(十四片),廣三七(三錢細末)
藥共七味,將前六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餘一半。
方解,此乃傅青主治老婦血崩之方。愚又為之加生地黃、萸肉、龍骨也。其方不但善治老婦血崩,即用以治少年者亦效。初但用其原方,後因治一壯年婦人患血崩甚劇,投以原方不效,且服藥後心中覺熱,遂即原方為加生地黃一兩則效。從此,愚再用其方時,必加生地黃一兩,以濟黃耆之熱,皆可隨手奏效。今此方中又加萸肉、龍骨者,因其下血既久,下焦之氣化不能固攝,加萸肉、龍骨所以固攝下焦之氣化也。
復診,服藥兩劑,下血與短氣皆愈強半,諸病亦皆見愈,脈象亦有起色。而起坐片時自覺筋骨痠軟,此仍宜治以培補氣血,固攝下焦氣化,兼壯筋骨之劑。
處方,生箭耆(一兩),龍眼肉(八錢),生懷地黃(八錢),淨萸肉(八錢),胡桃肉(五錢),北沙參(五錢),升麻(一錢),鹿角膠(三錢)
藥共八味,將前七味煎湯一大盅,鹿角膠另燉化兌服。方中加升麻者,欲以助黃耆升補氣分使之上達,兼以升提血分使不下陷也。
三診,將藥連服三劑,呼吸已不短氣,而血分則猶見少許,然非鮮血而為從前未下之惡露,此吉兆也。若此惡露不下,後必為恙。且又必須下淨方妥,此當兼用化瘀之藥以催之速下。
處方,生箭耆(一兩),龍眼肉(八錢),生懷地黃(八錢),生懷山藥(六錢),胡桃肉(五錢),當歸(四錢),北沙參(三錢),鹿角膠(四錢)
廣三七(三錢細末)
藥共九味,先將前七味煎湯一大盅,鹿角膠另燉化兌湯藥中,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將所餘之鹿角膠燉化兌湯藥中,送服所餘之三七末。
方解,按此方欲用以化瘀血,而不用桃仁、紅花諸藥者,恐有妨於從前之下血也。且此方中原有善化瘀血之品,鹿角膠、三七是也。蓋鹿角之性原善化瘀生新,熬之成膠其性仍在。前此之惡露自下,實多賴鹿角膠之力,今又助之以三七,亦化瘀血不傷新血之品。連服數劑,自不難將惡露盡化也。
效果,將藥連服五劑,惡露下盡,病遂全愈。
白話文:
[5.產後出血]
天津有一位李姓婦女,年近四十,在生產後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
病因,她本來身體就較為虛弱,在分娩時又過度勞累,導致了這樣的症狀。
症狀,產後並沒有正常的產後惡露,反而大量排出鮮血。多次請醫生治療,但出血始終無法停止。到我這診察時,已經是產後的第二十八天了。她顯得精神疲憊,身體虛弱,全身偶爾會感到灼熱,自己感覺心跳加速,難以承受。在出血嚴重的時候,腰部疼痛非常厲害,呼吸時常感到氣短。她的脈象,左手部分弦細,右手部分沉虛,一分鐘跳動82次。
診斷,根據脈象和症狀,應該是因為血液流失過多,導致氣也下陷。過去服用的藥物,只注重止血,而忽略了補氣,因此多次服藥都無效。現在應當培養和補充她的氣血,同時輔以收斂固澀的藥物。
處方,生箭耆(一兩)、當歸身(一兩)、生懷地黃(一兩)、淨萸肉(八錢)、生龍骨(八錢、搗碎)、桑葉(十四片)、廣三七(三錢、細末)。將前六種藥材煎煮成一大杯湯,配以三七末的一半一同服用,到煎煮藥渣再服用時,再配以剩餘的三七末。
解釋,這是傅青主治療老婦出血過多的方子,我在此基礎上添加了生地黃、萸肉、龍骨。此方不僅能有效治療老婦出血,對於年輕女性同樣有效。起初只使用原始配方,後來治療一位壯年婦女的嚴重出血,使用原方無效,並且服用藥物後感到心熱,於是在原方中加入生地黃一兩,效果顯著。從那時起,再使用此方時,一定會添加生地黃一兩,以緩解黃耆的熱性,都能立即見效。現在此方中又添加了萸肉、龍骨,因為她出血時間過長,下焦氣化能力下降,添加萸肉、龍骨可以幫助固攝下焦的氣化功能。
第二次診療,服用兩劑藥後,出血和氣短的症狀大大改善,其他病症也有好轉,脈象也有所改善。然而,她坐起片刻就感到筋骨酸軟,這仍然需要通過培養和補充氣血,固攝下焦氣化,同時強健筋骨的藥物來治療。
處方,生箭耆(一兩)、龍眼肉(八錢)、生懷地黃(八錢)、淨萸肉(八錢)、胡桃肉(五錢)、北沙參(五錢)、升麻(一錢)、鹿角膠(三錢)。將前七種藥材煎煮成一大杯湯,鹿角膠另外煮化,加入湯藥中服用。方中添加升麻,是為了幫助黃耆提升氣分,使其向上達到,同時提升血分,防止其下陷。
第三次診療,連續服用三劑藥後,呼吸已不再感到氣短,但是仍有少量出血,但不再是鮮血,而是之前未排出的產後惡露,這是個好的跡象。如果這些惡露不能排出,後續可能會引發疾病。而且,必須要完全排乾淨才妥當,這時應當同時使用化瘀的藥物,促使其快速排出。
處方,生箭耆(一兩)、龍眼肉(八錢)、生懷地黃(八錢)、生懷山藥(六錢)、胡桃肉(五錢)、當歸(四錢)、北沙參(三錢)、鹿角膠(四錢)、廣三七(三錢、細末)。先將前七種藥材煎煮成一大杯湯,鹿角膠另外煮化,加入湯藥中,配以三七末的一半一同服用,到煎煮藥渣再服用時,再將剩下的鹿角膠煮化,加入湯藥中,配以剩餘的三七末一同服用。
解釋,按照此方,想要化瘀,但不使用桃仁、紅花等藥物,是擔心對之前的出血產生影響。而且,此方中本身就含有能化瘀的成分,如鹿角膠和三七。鹿角的特性本來就是能化瘀生新,熬煮成膠後,這種特性仍然存在。之前惡露的自行排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鹿角膠的作用,現在再輔以三七,也是能化瘀而不傷新生血液的成分。連續服用幾劑,應該不難將惡露全部化解。
結果,連續服用五劑藥後,惡露完全排出,病情終於得到全面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