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47)
五、醫案 (47)
1. 4.懷妊受溫病兼下痢
天津張氏婦,年近三旬,懷妊,受溫病兼下痢。
病因,受妊已六個月,心中恆覺發熱,繼因其夫驟爾賦閒,遂致激動肝火,其熱益甚,又薄為外感所束,遂致溫而兼痢。
白話文:
病因:
孕婦懷孕六個月,心中總是覺得發熱。後來因為她丈夫突然失業,導致情志激動,肝火旺盛,發熱的情況更加嚴重。再加上受到外感邪氣的影響,於是出現溫熱病的症狀,同時伴有腹瀉。
證候,表裡俱壯熱無汗,心中熱極,思飲冰水,其家人不敢予。舌苔干而黃,頻飲水不濡潤,腹中常覺疼墜,下痢赤多白少,間雜以鮮血,一晝夜十餘次。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滑,皆重診有力,一息五至。
診斷,其脈左部弦長有力者,肝膽之火熾盛也。惟其肝膽之火熾
白話文:
症狀:
身體內外都呈現劇烈發熱且無汗,心中感覺極度灼熱,只想喝冰水,但家人不敢給喝。舌苔乾燥發黃,頻頻喝水也無法潤濕喉嚨,肚子裡經常感到疼痛下墜,腹瀉呈深紅色,夾雜少量白色,偶爾有鮮血,一天一夜腹瀉十多次。
脈象:
左寸脈弦長而有力,右寸脈洪滑而有力,都屬於陽盛實證,每分鐘脈搏跳動五次。
盛下迫,是以不但下痢赤白,且又兼下鮮血,腹疼下墜。為其右部洪滑有力,知溫熱已入陽明之府,是以舌苔干黃,心為熱迫,思飲冰水。所猶喜者脈象雖熱,不至甚數,且又流利無滯,胎氣可保無恙也。宜治以白虎加人參湯以解溫病之熱,而更重用芍藥以代方中知母,則肝熱能清而痢亦可愈矣。
白話文:
腹瀉嚴重,不僅排出紅白之物(膿血),還伴有鮮血,腹部疼痛並下墜。由於腹部右邊脈象洪大、滑利,說明溫熱已進入陽明胃部。因此,舌苔發黃,心火被熱迫,想要喝冰水。值得慶幸的是,雖然脈象發熱,但跳動並不特別快,且流利通暢,胎氣還算穩定。宜用白虎湯加入人參湯,來緩解溫熱病的熱,並加大芍藥的用量以代替方中的知母,這樣就能清除肝熱,痢疾也能夠痊癒。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大潞參(五錢),生杭芍(一兩),粳米(五錢),甘草(三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白話文:
處方:
- 生石膏(搗碎,3 兩)
- 大潞參(5 錢)
- 生杭芍(1 兩)
- 粳米(5 錢)
- 甘草(3 錢)
復診,將藥分三次服完,表裡之熱已退強半,痢愈十之七八,腹中疼墜亦大輕減,舌苔由黃變白,已有津液,脈象仍然有力而較前則和緩矣。遂即原方為之加減俾再服之。
白話文:
再次就診,將藥物分成三次服完後,體表及體內的熱氣已經減退了一大半,痢疾也好了七、八成,腹部疼痛下墜的感覺也大幅減輕。舌苔由黃色轉為白色,並且出現津液,脈象依然有力,但比之前更緩和了。於是就對原來的藥方進行加減,讓病人繼續服用。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大潞參(三錢),生懷山藥(八錢),生杭芍(六錢),白頭翁(四錢),秦皮(三錢),甘草(二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白話文:
藥方:
- 生石膏(兩兩,搗成細末)
- 大潞參(三錢)
- 生懷山藥(八錢)
- 生杭芍(六錢)
- 白頭翁(四錢)
- 秦皮(三錢)
- 甘草(二錢)
方解,按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與白頭翁湯相併為一方也。為方中有芍藥、山藥,是以白虎加人參湯中可省去知母、粳米;為白虎加人參湯中之石膏,可抵黃連、黃柏,是以白頭翁湯中止用白頭翁、秦皮,合用之則一半治溫,一半治痢,安排周匝,步伍整齊,當可奏效。
效果,將藥如法服兩劑,病遂全愈。
白話文:
解說這個方劑,這個方劑實際上是白虎加人參湯與白頭翁湯合併成一個方子。由於這個方子含有芍藥和山藥,因此白虎加人參湯中的知母和粳米可以去掉;由於白虎加人參湯中的石膏能代替黃連和黃柏,因此白頭翁湯中停止使用白頭翁和秦皮。將它們合併使用,一半治療發熱,一半治療腹瀉,安排得周全,次序排列得整齊,應該能發揮效果。
或問,《傷寒論》用白虎湯之方定例,汗吐下後加人參,渴者加人參。此案之證非當汗吐下後,亦未言渴,何以案中兩次用白虎皆加人參乎?答曰:此案證兼下痢,下痢亦下之類也。其舌苔干黃毫無津液,舌乾無液亦渴之類也。且其溫病之熱,不但入胃,更隨下痢陷至下焦永無出路。惟人參與石膏並用,實能升舉其下陷之溫熱而清解消散之,不至久留下焦以耗真陰。況此證溫病與下痢相助為虐,實有累於胎氣,幾至於莫能支,加人參於白虎湯中,亦所以保其胎氣使無意外之虞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論》中規定使用白虎湯時,在病人發汗、嘔吐、腹瀉後,要加入人參,口渴時也要加人參。然而這個案例中,既不是在發汗、嘔吐、腹瀉後,也沒有提到口渴,為什麼這個案例中兩次使用白虎湯都要加入人參呢?
回答: 這個案例中的病人,同時也有腹瀉的症狀,腹瀉也屬於下泄的範疇。病人的舌苔發黃乾燥,沒有任何津液,舌頭乾燥無液也類似於口渴。
此外,病人的溫熱症不僅侵入了胃部,還隨著腹瀉陷入了下焦,難以排出。只有人參與石膏一起使用,纔能有效提升陷於下焦的溫熱,並清解消散它們,避免它們長期停留於下焦,耗損真陰。
況且這個案例中的溫熱症和腹瀉相互作用,對胎氣造成傷害,幾乎讓病人無法支撐。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也是為了保護胎氣,避免出現意外。
2. 5.產後下血
天津李氏婦,年近四旬,得產後下血證。
病因,身形素弱,臨盆時又勞碌過甚,遂得斯證。
證候,產後未見惡露,純下鮮血。屢次延醫服藥血終不止。及愚診視,已二十八日矣。其精神衰憊,身體羸弱,周身時或發灼,自覺心中怔忡莫支。其下血劇時腰際疼甚,呼吸常覺短氣,其脈左部弦細,右部沉虛,一分鐘八十二至。
白話文:
症狀:
產後惡露未排,只排出鮮血。服用多次藥物後仍然無法止血。來看診時,產後已經28天了。
患者狀況:
精神疲憊,身體虛弱,時常感到身體發熱,自覺心中慌張不安。出血嚴重時,腰部疼痛加劇,經常感覺呼吸短促。
脈象:
左側脈象弦細,右側脈象沉弱,每分鐘脈搏82至84次。
診斷,即此脈證細參,當系血下陷氣亦下陷。從前所服之藥,但知治血,不知治氣,是以屢次服藥無效。此當培補其氣血,而以收斂固澀之藥佐之。
白話文:
仔細分析脈象和症狀,可以判斷出這是氣血下陷所致。以前服用的藥物只考慮到止血,沒有顧及補氣,所以多次服藥後都沒有效果。現在應該補益氣血,同時配合收斂固澀的藥物。
處方,生箭耆(一兩),當歸身(一兩),生懷地黃(一兩),淨萸肉(八錢)生龍骨(八錢搗碎),桑葉(十四片),廣三七(三錢細末)
藥共七味,將前六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餘一半。
白話文:
處方:
- 生箭耆:1 兩
- 當歸身:1 兩
- 生懷地黃:1 兩
- 淨萸肉:8 錢
- 生龍骨(研碎):8 錢
- 桑葉:14 片
- 廣三七(研細末):3 錢
方解,此乃傅青主治老婦血崩之方。愚又為之加生地黃、萸肉、龍骨也。其方不但善治老婦血崩,即用以治少年者亦效。初但用其原方,後因治一壯年婦人患血崩甚劇,投以原方不效,且服藥後心中覺熱,遂即原方為加生地黃一兩則效。從此,愚再用其方時,必加生地黃一兩,以濟黃耆之熱,皆可隨手奏效。今此方中又加萸肉、龍骨者,因其下血既久,下焦之氣化不能固攝,加萸肉、龍骨所以固攝下焦之氣化也。
白話文:
這劑「方解」藥方,是傅青主用來治療老年婦女血崩的。我後來又加上了生地黃、萸肉和龍骨。這個藥方不僅能有效治療老年婦女血崩,用於治療年輕女性血崩也同樣有效。
一開始我只用原本的藥方,但後來治療一位成年婦人嚴重的血崩時,用原本的藥方卻無效,而且服藥後她感覺心中發熱,所以我就在原本的藥方中加了一兩生地黃,就見效了。
從那以後,我每次使用這個藥方時,都會加上一兩生地黃,以緩解黃耆的熱性,每次都很有效。現在這個藥方中又加上了萸肉和龍骨,這是因為如果出血時間長了,下焦的氣化功能就會減弱,無法固攝,因此加入萸肉和龍骨,就是為了固攝下焦的氣化功能。
復診,服藥兩劑,下血與短氣皆愈強半,諸病亦皆見愈,脈象亦有起色。而起坐片時自覺筋骨痠軟,此仍宜治以培補氣血,固攝下焦氣化,兼壯筋骨之劑。
白話文:
回診後,服藥兩次,下血和氣短都減緩一半,其他症狀也都明顯改善,脈象也有起色。但是起身坐著時會感覺筋骨痠軟,這仍需要以調理氣血、固攝下焦氣化,同時強健筋骨的藥方來治療。
處方,生箭耆(一兩),龍眼肉(八錢),生懷地黃(八錢),淨萸肉(八錢),胡桃肉(五錢),北沙參(五錢),升麻(一錢),鹿角膠(三錢)
白話文:
藥方:
- 生箭耆(1兩)
- 龍眼肉(8錢)
- 生懷地黃(8錢)
- 淨萸肉(8錢)
- 胡桃肉(5錢)
- 北沙參(5錢)
- 升麻(1錢)
- 鹿角膠(3錢)
藥共八味,將前七味煎湯一大盅,鹿角膠另燉化兌服。方中加升麻者,欲以助黃耆升補氣分使之上達,兼以升提血分使不下陷也。
白話文:
藥方共有八味藥,先將前七味藥煎煮成一碗大藥湯,再將鹿角膠燉化後,兌入藥湯中一起服下。處方中加入升麻,目的是幫助黃耆升補氣分,讓氣血上升,同時也能升提血分,防止血氣下陷。
三診,將藥連服三劑,呼吸已不短氣,而血分則猶見少許,然非鮮血而為從前未下之惡露,此吉兆也。若此惡露不下,後必為恙。且又必須下淨方妥,此當兼用化瘀之藥以催之速下。
白話文:
連續服用了三帖藥,呼吸困難已經減輕,但血中還有一些雜質,不過不是鮮血,而是之前沒有排乾淨的惡露,這是好的徵兆。如果惡露沒有排出,以後一定會生病。而且必須把惡露排乾淨才安全,這時候應該同時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促進惡露快速排出。
處方,生箭耆(一兩),龍眼肉(八錢),生懷地黃(八錢),生懷山藥(六錢),胡桃肉(五錢),當歸(四錢),北沙參(三錢),鹿角膠(四錢)
廣三七(三錢細末)
白話文:
處方:
- 生山藥(一兩)
- 龍眼肉(八錢)
- 生懷地黃(八錢)
- 生懷山藥(六錢)
- 胡桃肉(五錢)
- 當歸(四錢)
- 北沙參(三錢)
- 鹿角膠(四錢)
藥共九味,先將前七味煎湯一大盅,鹿角膠另燉化兌湯藥中,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將所餘之鹿角膠燉化兌湯藥中,送服所餘之三七末。
白話文:
一共用九種藥材。先將前七種藥材煎成一大盅濃湯,然後燉化鹿角膠並加入湯藥中。服用時,先送服一半的三七粉。等到殘渣煎完後,再喝下另一半的湯藥,並再次燉化剩下的鹿角膠加入湯藥中,最後送服剩餘的三七粉。
方解,按此方欲用以化瘀血,而不用桃仁、紅花諸藥者,恐有妨於從前之下血也。且此方中原有善化瘀血之品,鹿角膠、三七是也。蓋鹿角之性原善化瘀生新,熬之成膠其性仍在。前此之惡露自下,實多賴鹿角膠之力,今又助之以三七,亦化瘀血不傷新血之品。連服數劑,自不難將惡露盡化也。
效果,將藥連服五劑,惡露下盡,病遂全愈。
白話文:
這個藥方,按照方劑的意圖是想化解瘀血,但沒有使用桃仁、紅花等藥物,這可能是擔心這些藥物會影響之前排出的惡露。而且,這個藥方中本來就有善於化解瘀血的藥物,比如鹿角膠和三七。
鹿角的屬性本來就善於化瘀生新,熬製成膠之後,其屬性仍然存在。之前排出的惡露,其實多虧了鹿角膠的作用。現在又輔以三七,也是可以化瘀血而不損傷新血的藥物。連續服用幾劑,把惡露完全化掉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