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43)

回本書目錄

五、醫案 (43)

1. 37.溫病兼沖氣上衝

奉天鄭××,年五十二歲,於季春得溫病,兼沖氣自下上衝。

病因,其人素有痰飲,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內動,其沖氣即挾痰飲上湧,連連嘔吐痰水。季春之時,因受感冒成溫病。溫熱內傳,觸動沖氣又復上沖。

證候,表裡俱壯熱,嗜飲涼水,痰涎上泛,屢屢咳吐,呃逆噦氣,連連不除,兩脅作脹。舌苔白厚,而中心微黃。大便三日未行。其脈左部弦硬而長,右部洪滑而長,皆重按有力。此溫病之熱,已入陽明之府,又兼肝火挾沖氣上衝也。是以其左脈弦硬為肝火熾盛,其弦硬而長即為衝脈上衝之現象也;其右脈洪滑,為溫熱已入陽明胃腑,其洪滑而長,亦沖氣上衝之現象也。因衝脈雖居於上,而與陽明厥陰皆有連帶之關係也。欲治此證,當重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瀉肝降沖理痰之品輔之。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生赭石(一兩軋細),生龍骨(八錢搗碎),生牡蠣(八錢搗碎),白知母(八錢),生杭芍(六錢),清半夏(三錢),厚朴(錢半),甘草(二錢),粳米(四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將藥分三次服完,熱退氣平,痰涎亦減十之七八,脈象亦近平和。其大便猶未通下,遂即原方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大便通下,病全愈。

說明,方書用石膏未有與赭石並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嘗與赭石並用,恐其寒涼之性與赭石之重墜者並用,而直趨下焦也。然遇有當用之病則病當之,非人當之。有如此證,不重用石膏則陽明之大熱不除,不重用赭石則上逆之沖氣莫制,此所以並用之而無妨礙也。設若此證,但陽明熱實而無沖氣上逆,服此藥後其大便當即通下,或更至於滑瀉。而陽明胃腑之熱轉難盡消,為其兼有沖氣上逆,故必俟服之第二劑大便始能通下,此正所謂病當之,非人當之之明徵也。龍骨、牡蠣之性,皆善鎮肝斂沖,以之治痰原非所長,而陳修園謂龍骨、牡蠣同用,能引逆上之火氾濫之水下歸其宅,為治痰之神品。其所謂痰,皆逆上之火氾濫之水所成,即此證之沖氣上衝痰飲上泛者是也。是以方中龍骨、牡蠣各重用八錢,輔翼赭石以成降逆消痰之功,而非可泛以之治痰也。至於二藥必生用者,非但取其生則性涼能清熱也,《傷寒論》太陽篇用龍骨、牡蠣者三方,皆表證未罷,後世解者謂,龍骨、牡蠣,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是以仲師於表證未罷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龍骨、牡蠣下皆未注有煆字,其生用可知,雖其性斂正氣不斂邪氣,若煆之則其性過澀,亦必於外感有礙也。且煆之則其氣輕浮不能沉重下達以鎮肝斂沖,更可知矣。

白話文:

[37.溫病兼沖氣上衝]

[病情起源],患者鄭先生,來自奉天,五十二歲,在春季末尾時得了溫病,同時出現了從下往上衝的沖氣。

他平時就容易有痰濕困擾,偶爾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引發肝臟的火氣在體內活動,這時候,那股沖氣會夾帶著痰濕往上湧,讓他連連嘔吐痰水。到了春季末尾,因為感冒而發展成了溫病。體內的溫熱不斷擴散,觸動了沖氣再次往上衝。

[症狀表現],無論是體表還是體內都呈現高熱狀態,非常渴求冷飲,痰液不斷地往上湧,頻繁地咳嗽吐痰,打嗝和噯氣連連,雙側脅肋感到脹痛。舌頭上的苔膩厚白,中心微微泛黃。已經三天沒有大便。他的脈象,左手部位的脈象緊繃而長,右手部位的脈象洪大滑利而長,兩手脈象都強勁有力。這表示溫病的熱度已經進入了陽明腸胃區域,而且同時還有肝火夾著沖氣往上衝的情況。左手脈象緊繃表示肝火旺盛,其緊繃且長的特徵顯示出沖脈往上衝的現象;右手脈象洪大滑利,表示溫熱已經深入到陽明胃腑,其洪大滑利且長的特徵,同樣是沖氣上衝的現象。因為沖脈雖然位置偏上,但與陽明腸胃和厥陰肝膽有密切的聯繫。要治療這種情況,應該重用白虎湯來清除陽明腸胃的熱度,並輔以瀉肝、降沖、化痰的藥物。

[藥方],生石膏(三兩,研磨成細粉),生赭石(一兩,壓碎成細粉),生龍骨(八錢,研碎),生牡蠣(八錢,研碎),白知母(八錢),生杭芍(六錢),清半夏(三錢),厚朴(一錢半),甘草(二錢),粳米(四錢)

這些藥材共同煎煮成三碗湯藥,分三次溫熱服用。

[療效],藥物分三次服用完畢,熱度下降,氣息平穩,痰液也減少了大約七到八成,脈象也趨向平和。但他的大便仍然未能排出,因此將原方中的生石膏、生龍骨、生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終於順利排便,疾病完全康復。

[說明],醫書上很少見到生石膏和生赭石一起使用的例子,即使在我自己過去使用生石膏的經驗中,也很少和生赭石合用,因為擔心兩者結合會導致藥性過於寒涼,直接影響下焦。然而,對於這種情況,如果不用足量的生石膏,那麼陽明腸胃的大熱就無法消除;如果不重用生赭石,那麼上逆的沖氣就無法得到控制,因此兩者合用並無妨礙。假設這種情況只有陽明腸胃的實熱,而無沖氣上逆,服用藥物後,大便應當即刻通暢,甚至可能出現滑瀉。但陽明胃腑的熱度將更難以完全消除,正因為兼有沖氣上逆,所以必須等到服用第二劑藥物後,大便才能通暢,這正是疾病適應藥物,而非人體適應藥物的明確證據。生龍骨和生牡蠣的特性,都能有效地抑制肝氣、收斂沖氣,用於治療痰濕並非他們的長處,然而陳修園認為,生龍骨和生牡蠣合用,能引導逆向上升的火氣和氾濫的水分回歸原本的位置,成為治療痰濕的神奇組合。他所說的痰濕,都是由逆向上升的火氣和氾濫的水分形成的,正如這個案例中的沖氣上衝和痰濕上湧。因此,在藥方中,生龍骨和生牡蠣各自重用了八錢,輔助生赭石,共同完成降逆消痰的效果,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使用它們來治療痰濕。至於為什麼必須使用生的藥材,不僅僅因為它們生長時具有清熱的特性,《傷寒論》中提到的太陽病篇中使用生龍骨和生牡蠣的三個方法,都是在表證未消失的情況下使用的。後世的解讀認為,生龍骨和生牡蠣能夠收斂正氣而不收斂邪氣,因此張仲景在表證未消失的情況下也會使用它們。然而,在這三個方法中,生龍骨和生牡蠣下面都沒有註明「炒」字,由此可推斷出它們是生用的。儘管它們能收斂正氣而不收斂邪氣,但如果炒製,它們的性質就會變得過於凝滯,對外感疾病可能會產生障礙。此外,炒製後它們的氣味會變得輕飄,無法深入地鎮定肝氣和收斂沖氣,這也是顯而易見的。

2. (十六)瘧疾門

3. 1.瘧疾兼陰虛

天津吳××,年三十二歲,於仲秋病瘧久不愈。

病因,廠中作工,歇人不歇機器,輪流恆有夜班。暑熱之時,徹夜不眠,辛苦有火,多食涼物,入秋遂發瘧疾。

證候,其瘧初發時,寒熱皆劇,服西藥金雞納霜治愈。旬日瘧復發如前,又服金雞納霜治愈。七八日瘧又發,寒輕熱重,服金雞納霜不愈,服中藥治瘧湯劑亦不愈,遷延旬余,始求為診治。自言瘧作時發熱固重,即不發瘧之日身亦覺熱,其脈左右皆弦而無力,數逾五至,知其陰分陽分俱虛,而陰分之虛尤甚也。此當培養其氣血而以治瘧之藥輔之。

處方,玄參(一兩),知母(六錢),天冬(六錢),潞參(三錢),何首烏(三錢),炙鱉甲(三錢),常山(錢半酒炒),柴胡(錢半),茵陳(錢半),生薑(三錢),大棗(三個掰開)

此方於發瘧之前一夕煎服,翌晨煎渣再服,又於發瘧之前四點鐘,送服西藥鹽酸規尼涅(即金雞納霜,以鹽酸制者)半瓦。

效果,將藥如法服之,一劑瘧即不發。而有時身猶覺熱,脈象猶數,知其陰分猶虛也。俾用玄參、生懷山藥各一兩,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同煎服,以服至身不發熱時停服。

白話文:

[1.瘧疾合併陰虛]

天津有一位吳姓男子,三十二歲,在中秋時患了瘧疾,病情持續很久沒有好轉。

病因上,他在工廠工作,機器不停,人員輪班,常常需要上夜班。在炎熱的夏季,他徹夜未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上火,又因爲吃了許多涼性食物,進入秋季後就得了瘧疾。

症狀方面,瘧疾初發時,寒熱交替,症狀強烈,服用西藥金雞納霜後得以緩解。但十天後瘧疾再次復發,同樣症狀,再次服用金雞納霜後痊癒。七八天後,瘧疾再次發作,這次寒輕熱重,服用金雞納霜和中藥瘧疾湯劑都無法治癒,拖延十多天後才尋求進一步診治。他自己說,瘧疾發作時發熱嚴重,即使不發瘧疾的日子也感到身體發熱。脈搏左右都呈弦狀且無力,每分鐘超過五十次,這表明他的陰陽兩分都虛弱,尤其是陰分更爲嚴重。因此,治療應當培養氣血,同時輔以治療瘧疾的藥物。

處方爲:玄參(一兩),知母(六錢),天冬(六錢),潞參(三錢),何首烏(三錢),炙鱉甲(三錢),常山(錢半,用酒炒),柴胡(錢半),茵陳(錢半),生薑(三錢),大棗(三個,掰開)

在瘧疾發作前一天晚上煎服此方,第二天早上再煎渣服用,然後在瘧疾發作前四小時,服用西藥鹽酸奎寧(即金雞納霜,由鹽酸製成)半瓦。

效果方面,按照規定的方法服藥後,一劑藥後瘧疾就不再發作。然而有時仍然感到身體發熱,脈搏仍快,說明陰分仍然虛弱。建議他使用玄參和生懷山藥各一兩,生薑三片,大棗三枚,一起煎服,直到身體不再發熱時停止服用。

4. 2.瘧疾兼脾脹

天津張××,年十九歲,學生,於孟秋病瘧,愈而屢次反復。

病因,其人性篤於學,當溽暑放假之時,仍自補習功課,勞心過度,又復受熱過度,兼又多食瓜果以解其熱,入秋遂發瘧疾。

證候,自孟秋中旬病瘧,服西藥金雞納霜治愈,後旬日反復,又服金雞納霜治愈,後又反復,服金雞納霜無效。以中藥治愈,隔旬余病又反復。服中西藥皆無效,因來社求治於愚。其脈洪滑而實,右部尤甚,自覺心中杜塞滿悶,常覺有熱上攻,其病瘧時則寒熱平均,皆不甚劇,其大便四日未行。

診斷,此胃間積有熱痰,又兼脾作脹也。方書謂久瘧在肋下結有硬塊名瘧母,其塊不消瘧即不愈。而西人實驗所結之塊確係脾臟脹大,此證之自覺滿悶,即脾臟脹大也。又方書謂無痰不作瘧,是以治瘧之方多用半夏、常山以理其痰,此證之自覺滿悶且杜塞,又時有熱上攻,實為熱痰充塞於胃脘也。治之者宜消其脾之脹大,清其胃之熱痰,兼以治瘧之品輔之。且更可因其大便不通,驅逐脾之病下行自大便瀉出,其病瘧之根柢可除矣。

處方,川大黃(四錢),生雞內金(三錢黃色的搗),清半夏(三錢),常山(錢半酒炒),柴胡(錢半),茵陳(錢半),甘草(錢半),淨芒硝(錢半)

藥共八味,將前七味煎湯一盅,沖芒硝服之。

其瘧每日一發,在下午七點鐘。宜於午前早將藥服下,至午後兩三點鐘時,再服金雞納霜半瓦。

效果,前午十點鐘將藥服下,至午後一點時下大便兩次,其心中已不覺悶熱杜塞,遲至兩點將西藥服下,其日瘧遂不發,俾再用生懷山藥一兩,熟萊菔子二錢,生雞內金錢半煎湯,日服一劑,連服數日以善其後。

白話文:

[2.瘧疾合併脾臟腫大]

天津有位張姓學生,年僅19歲,在初秋時節染上了瘧疾,雖然病情曾一度好轉,但隨後卻反覆發作。

病因方面,他非常專注於學習,即便在炎熱的暑假期間,他也持續自修功課,身心都過度疲憊。再加上天氣酷熱,他大量食用瓜果以降溫,結果到了秋天,便開始出現瘧疾的症狀。

症狀上,自從初秋中旬開始發病,他先用西藥金雞納霜治療,病情有所緩解,但十天後又再次發作,再服用金雞納霜雖有效,但不久又再次反覆,這次金雞納霜已經無法控制病情。之後用中藥治好,但十餘天後又再度發病。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似乎都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因此他來到診所尋求我的幫助。他的脈象呈現洪滑且強勁,尤其右手脈象更為明顯。他感覺心臟部位有堵塞感,常常感到有一股熱氣往上衝,發病時冷熱交替,但都不算嚴重,然而他已經四天沒有排便了。

經過診斷,我認為他胃部積聚了熱痰,同時伴有脾臟腫大的問題。傳統醫學中提到,長期患有瘧疾的病人,會在肋骨下方形成硬塊,這被稱為「瘧母」,只有硬塊消失,瘧疾纔可能痊癒。而根據西方醫學的實驗結果,這些硬塊實際上就是脾臟腫大的表現。他的堵塞感和滿悶感,正是脾臟腫大的結果。此外,中醫認為,痰濕是導致瘧疾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療瘧疾的藥方多會使用半夏、常山等藥物來化痰。而他不僅感覺到滿悶和堵塞,還時常感到熱氣上衝,這正是胃脘部被熱痰充斥的表現。因此,治療的原則應是消除脾臟的腫大,清除胃部的熱痰,同時輔以治療瘧疾的藥物。

藥方如下:川大黃四錢,生雞內金三錢(選用黃色的,搗碎),清半夏三錢,常山錢半(炒過),柴胡錢半,茵陳錢半,甘草錢半,淨芒硝錢半。將前七種藥材煎煮成一碗湯藥,然後加入芒硝服用。

他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發病,大約在下午七點左右。因此,他應在上午早些時候服下藥物,等到下午兩三點時,再服用半瓦的金雞納霜。

結果,他在上午十點服下藥物,到了下午一點,他連續排了兩次大便,心臟部位的悶熱感已經消失,到了兩點時,他服用了西藥,當天的瘧疾就沒有發作了。接下來,我讓他再服用一兩的生懷山藥,二錢的熟萊菔子,以及錢半的生雞內金煎湯,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幾天,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