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43)
五、醫案 (43)
1. 37.溫病兼沖氣上衝
奉天鄭××,年五十二歲,於季春得溫病,兼沖氣自下上衝。
病因,其人素有痰飲,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內動,其沖氣即挾痰飲上湧,連連嘔吐痰水。季春之時,因受感冒成溫病。溫熱內傳,觸動沖氣又復上沖。
白話文:
病因:
患者原本就有痰飲堆積,偶爾遇到不順心的事,內心會產生肝火。於是,肝氣衝上,夾雜著痰飲一起向上湧,導致連續嘔吐痰水。春天末尾時,患者感染了風寒,導致溫熱病。溫熱之氣傳入體內,刺激肝氣上衝。
證候,表裡俱壯熱,嗜飲涼水,痰涎上泛,屢屢咳吐,呃逆噦氣,連連不除,兩脅作脹。舌苔白厚,而中心微黃。大便三日未行。其脈左部弦硬而長,右部洪滑而長,皆重按有力。此溫病之熱,已入陽明之府,又兼肝火挾沖氣上衝也。是以其左脈弦硬為肝火熾盛,其弦硬而長即為衝脈上衝之現象也;其右脈洪滑,為溫熱已入陽明胃腑,其洪滑而長,亦沖氣上衝之現象也。因衝脈雖居於上,而與陽明厥陰皆有連帶之關係也。欲治此證,當重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瀉肝降沖理痰之品輔之。
白話文:
症狀:表裡都發熱,喜歡喝冷水,痰液上泛,不斷咳嗽吐痰,打嗝呃逆,接連不斷,兩側肋骨脹痛。舌苔白厚,而舌中間稍黃。三天沒有大便。脈象:左邊脈象緊硬而長,右邊脈象洪大滑利而長,按壓都很有力。這是溫病的熱邪已經進入陽明經,又合併有肝火挾帶沖氣上衝。所以左邊脈象緊硬,是肝火旺盛;緊硬而長,是衝脈上衝的現象;右邊脈象洪大滑利,是溫熱已經進入陽明胃腑;洪大滑利而長,也是衝氣上衝的現象。因為衝脈雖然位於上焦,但與陽明、厥陰經都有聯繫。要治療這個病症,應該大量使用白虎湯來清陽明熱,同時輔以清肝降逆、化痰的藥物。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生赭石(一兩軋細),生龍骨(八錢搗碎),生牡蠣(八錢搗碎),白知母(八錢),生杭芍(六錢),清半夏(三錢),厚朴(錢半),甘草(二錢),粳米(四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白話文:
藥方:
- 生石膏 (三兩,搗碎)
- 生赭石 (一兩,磨碎)
- 生龍骨 (八錢,搗碎)
- 生牡蠣 (八錢,搗碎)
- 白知母 (八錢)
- 生杭芍 (六錢)
- 清半夏 (三錢)
- 厚朴 (錢半)
- 甘草 (二錢)
- 粳米 (四錢)
效果,將藥分三次服完,熱退氣平,痰涎亦減十之七八,脈象亦近平和。其大便猶未通下,遂即原方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大便通下,病全愈。
白話文:
效果:服完三次藥後,熱退氣平,痰液也減少了十分之七八,脈象也接近平和。但是大便還是沒有通暢,於是根據原來的方子,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少一半,再煎一劑服用,大便通暢後,疾病痊癒。
說明,方書用石膏未有與赭石並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嘗與赭石並用,恐其寒涼之性與赭石之重墜者並用,而直趨下焦也。然遇有當用之病則病當之,非人當之。有如此證,不重用石膏則陽明之大熱不除,不重用赭石則上逆之沖氣莫制,此所以並用之而無妨礙也。設若此證,但陽明熱實而無沖氣上逆,服此藥後其大便當即通下,或更至於滑瀉。而陽明胃腑之熱轉難盡消,為其兼有沖氣上逆,故必俟服之第二劑大便始能通下,此正所謂病當之,非人當之之明徵也。龍骨、牡蠣之性,皆善鎮肝斂沖,以之治痰原非所長,而陳修園謂龍骨、牡蠣同用,能引逆上之火氾濫之水下歸其宅,為治痰之神品。其所謂痰,皆逆上之火氾濫之水所成,即此證之沖氣上衝痰飲上泛者是也。是以方中龍骨、牡蠣各重用八錢,輔翼赭石以成降逆消痰之功,而非可泛以之治痰也。至於二藥必生用者,非但取其生則性涼能清熱也,《傷寒論》太陽篇用龍骨、牡蠣者三方,皆表證未罷,後世解者謂,龍骨、牡蠣,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是以仲師於表證未罷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龍骨、牡蠣下皆未注有煆字,其生用可知,雖其性斂正氣不斂邪氣,若煆之則其性過澀,亦必於外感有礙也。且煆之則其氣輕浮不能沉重下達以鎮肝斂沖,更可知矣。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沒有石膏和赭石一起使用的記載,我也從未同時使用過這兩種藥物。擔心它們的寒涼性質和赭石的重墜性質結合在一起,會直接流向下焦。
不過,遇到必須使用的疾病時,就應該使用,而不是針對人。如果有這樣的症狀,如果不大量使用石膏,陽明經的劇烈發熱無法消除;如果不大量使用赭石,上逆的氣體無法控制。因此,同時使用它們也不會造成阻礙。
如果這種症狀只有陽明熱症而沒有氣體上逆,服用此藥後會立即大便通暢,甚至腹瀉。而陽明胃腑的熱氣會更難消除,因為它同時還有氣體上逆,所以必須服用第二劑後大便才能通暢。這正所謂的「病當之,非人當之」的明顯徵兆。
龍骨和牡蠣的性質都能鎮靜肝氣,收斂上逆之氣,用它們來治療痰證本來不是強項。但是陳修園認為龍骨和牡蠣一起使用,可以把上逆之火、氾濫之水引向下焦,成為治療痰證的神奇藥物。他所說的痰,都是上逆之火、氾濫之水造成的,和這種症狀中氣體上衝、痰飲上泛的情況相同。
因此,方中龍骨和牡蠣各用八錢,輔助赭石以降逆消痰,而不是可以隨便用來治療痰證的。
至於這兩種藥物必須生用,不僅是因為生用性涼可以清熱,在《傷寒論》太陽篇中,用龍骨和牡蠣的三個方劑中,表證都未好轉。後世解說的人認為,龍骨和牡蠣收斂正氣,而不收斂邪氣。因此,仲景也將它們用在表證未好的患者身上。
但是,這三個方劑中的龍骨和牡蠣下面都沒有註明「煆」字,可以看出是用生的。雖然它們的性質收斂正氣而不收斂邪氣,但是如果經過「煆」處理,性質會過於澀,也一定會對外感造成阻礙。
而且,「煆」處理後,藥物的氣息會變輕浮,不能沉重下行以鎮靜肝氣、收斂上逆,這更可以理解。
2. 1.瘧疾兼陰虛
天津吳××,年三十二歲,於仲秋病瘧久不愈。
病因,廠中作工,歇人不歇機器,輪流恆有夜班。暑熱之時,徹夜不眠,辛苦有火,多食涼物,入秋遂發瘧疾。
白話文:
病因:
在工廠工作,人休息但機器不休息,輪流值夜班。炎熱的夏天,整夜不睡覺,勞累生熱,吃了很多涼性食物,隨著入秋就得了瘧疾。
證候,其瘧初發時,寒熱皆劇,服西藥金雞納霜治愈。旬日瘧復發如前,又服金雞納霜治愈。七八日瘧又發,寒輕熱重,服金雞納霜不愈,服中藥治瘧湯劑亦不愈,遷延旬余,始求為診治。自言瘧作時發熱固重,即不發瘧之日身亦覺熱,其脈左右皆弦而無力,數逾五至,知其陰分陽分俱虛,而陰分之虛尤甚也。此當培養其氣血而以治瘧之藥輔之。
白話文:
症狀:
瘧疾發作初期,寒戰和發熱都非常嚴重。服用了西藥奎寧後治癒。十天後,瘧疾復發,和之前一樣嚴重。再次服用奎寧後治癒。七八天後,瘧疾再次發作,寒顫減輕,發熱加重。服用奎寧和中藥抗瘧湯劑均無效。症狀持續十幾天後,病人才來求診。
患者自述,發瘧時發熱很嚴重,即使沒有發瘧的時候,身體也感覺發熱。脈象左右兩側都弦緊而無力,脈搏數超過每分鐘五至六次。這表明陰虛陽虛,尤其以陰虛尤為嚴重。
治療:
應當補氣養血,並使用抗瘧藥輔助治療。
處方,玄參(一兩),知母(六錢),天冬(六錢),潞參(三錢),何首烏(三錢),炙鱉甲(三錢),常山(錢半酒炒),柴胡(錢半),茵陳(錢半),生薑(三錢),大棗(三個掰開)
白話文:
藥方:
- 玄參:一兩
- 知母:六錢
- 天冬:六錢
- 潞參:三錢
- 何首烏:三錢
- 炙鱉甲:三錢
- 常山(酒炒):錢半
- 柴胡:錢半
- 茵陳:錢半
- 生薑:三錢
- 大棗(掰開):三個
此方於發瘧之前一夕煎服,翌晨煎渣再服,又於發瘧之前四點鐘,送服西藥鹽酸規尼涅(即金雞納霜,以鹽酸制者)半瓦。
白話文:
將這帖藥方在發瘧疾的前一晚煎服,隔天早上再煎剩下的藥渣服用。同時,在發瘧疾前的四點,服用半瓦鹽酸奎寧(金雞納霜用鹽酸製成)。
效果,將藥如法服之,一劑瘧即不發。而有時身猶覺熱,脈象猶數,知其陰分猶虛也。俾用玄參、生懷山藥各一兩,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同煎服,以服至身不發熱時停服。
白話文:
療效,按處方服用此藥,一次服藥後,瘧疾就不再發作。但有時身體仍然覺得發熱,脈象仍然跳動得很快,這說明身體的陰液仍然不足。因此,需使用玄參、生懷山藥各一兩,生薑三片,大棗三枚,一起煎服,服用至身體不再發熱時為止。
3. 2.瘧疾兼脾脹
天津張××,年十九歲,學生,於孟秋病瘧,愈而屢次反復。
病因,其人性篤於學,當溽暑放假之時,仍自補習功課,勞心過度,又復受熱過度,兼又多食瓜果以解其熱,入秋遂發瘧疾。
白話文:
病因:這個人性格沉穩好學,在潮濕炎熱的放假期間,依然自己補習功課,導致過度勞心。再加上天氣炎熱過度,又為了消暑而多吃瓜果,到了秋天就發作了瘧疾。
證候,自孟秋中旬病瘧,服西藥金雞納霜治愈,後旬日反復,又服金雞納霜治愈,後又反復,服金雞納霜無效。以中藥治愈,隔旬余病又反復。服中西藥皆無效,因來社求治於愚。其脈洪滑而實,右部尤甚,自覺心中杜塞滿悶,常覺有熱上攻,其病瘧時則寒熱平均,皆不甚劇,其大便四日未行。
白話文:
病人從立秋中旬開始發病,得了瘧疾。服用西藥「金雞納霜」後治癒,然而過幾天又復發了。再次服用「金雞納霜」後又治癒,但後來又再次復發,這次服用「金雞納霜」後無效。接著服用中藥治癒,十幾天後病情又復發。服用中西藥後都沒有效果,所以特地來找我求治。
他的脈象洪滑而有力,右側的脈象尤其明顯。他自覺心中鬱悶堵塞,常常覺得有熱氣上沖。發瘧疾的時候,寒熱程度適中,都不太嚴重。已經四天沒有大便了。
診斷,此胃間積有熱痰,又兼脾作脹也。方書謂久瘧在肋下結有硬塊名瘧母,其塊不消瘧即不愈。而西人實驗所結之塊確係脾臟脹大,此證之自覺滿悶,即脾臟脹大也。又方書謂無痰不作瘧,是以治瘧之方多用半夏、常山以理其痰,此證之自覺滿悶且杜塞,又時有熱上攻,實為熱痰充塞於胃脘也。治之者宜消其脾之脹大,清其胃之熱痰,兼以治瘧之品輔之。且更可因其大便不通,驅逐脾之病下行自大便瀉出,其病瘧之根柢可除矣。
白話文:
診斷:
患者胃中有熱痰積聚,同時脾臟脹大。古代醫書記載,瘧疾久治不癒時,肋下會形成塊狀,稱為「瘧母」,塊狀不消除,瘧疾就不會好轉。而西醫實驗發現,這個塊狀實際上就是脾臟脹大。患者自覺的飽脹感,正是脾臟脹大的表現。
古代醫書還記載,瘧疾的發作離不開痰液。因此,治療瘧疾的藥方中,往往會使用半夏、常山等化痰藥物。患者自覺的飽脹和堵塞感,以及時常上火的症狀,都是胃脘中熱痰淤積的表現。
治療方法:
治療應當消除脾臟脹大,清除胃中的熱痰,並結合治瘧疾的藥物。此外,患者大便不通,可以通過驅逐脾胃病邪,使其從大便中排出,從而消除瘧疾的根源。
處方,川大黃(四錢),生雞內金(三錢黃色的搗),清半夏(三錢),常山(錢半酒炒),柴胡(錢半),茵陳(錢半),甘草(錢半),淨芒硝(錢半)
白話文:
藥方:
- 川大黃:4錢
- 生雞內金:3錢,搗成黃色粉末
- 清半夏:3錢
- 常山:0.5錢,用酒炒過
- 柴胡:0.5錢
- 茵陳:0.5錢
- 甘草:0.5錢
- 淨芒硝:0.5錢
藥共八味,將前七味煎湯一盅,沖芒硝服之。
其瘧每日一發,在下午七點鐘。宜於午前早將藥服下,至午後兩三點鐘時,再服金雞納霜半瓦。
效果,前午十點鐘將藥服下,至午後一點時下大便兩次,其心中已不覺悶熱杜塞,遲至兩點將西藥服下,其日瘧遂不發,俾再用生懷山藥一兩,熟萊菔子二錢,生雞內金錢半煎湯,日服一劑,連服數日以善其後。
白話文:
藥效很好,上午十點服用藥物後,到下午一點時大便兩次,感到心胸舒爽,不再悶熱不通。下午兩點時才服用西藥,當天的瘧疾就沒有發作。建議再服用生懷山藥一兩、熟萊菔子二錢、生雞內金半錢,煎湯服用,每日一劑,連續服用數日,以穩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