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24)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24)

1. 8.山藥解

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飲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質甚多,炒之則其蛋白質焦枯,服之無效。若作丸散,可軋細蒸熟用之(醫方篇一味薯蕷飲後,附有用山藥治愈之驗案數則可參觀)。

【附案】,法庫萬××之母,自三十餘歲時,即患痰喘咳嗽,歷三十年百藥不效,且年愈高,病亦愈進,至一九二一年春,又添發燒、咽乾、頭汗出、食不下等證。延醫診視,云是痰盛有火,與人參清肺湯加生地、丹皮等味,非特無效,反發熱如火,更添泄瀉,有不可終日之勢。後忽見《衷中參西錄》一味薯蕷飲,遂用生懷山藥四兩,加玄參三錢,煎湯一大碗,分數次徐徐溫服,一劑即見效,至三劑病愈強半,遂改用生懷山藥細末一兩,煮作粥服之,日兩次,間用開胃藥,旬余而安,宿病亦大見輕,大約久服宿病亦可除根。又:萬××妻,大便泄瀉數年不愈,亦服山藥粥而愈。

按:,山藥之功效,一味薯蕷飲後曾詳言之。至治泄瀉,必變飲為粥者,誠以山藥汁本稠黏,若更以之作粥,則稠黏之力愈增,大有留戀腸胃之功也。憶二十年前,歲試津門,偶患泄瀉,飲食下咽,覺與胃腑不和,須臾腸中作響,遂即作瀉。濃煎甘草湯,調赤石脂細末,服之不效。乃用白粳米,慢火煮爛熟作粥,儘量食之,頓覺脾胃舒和,腹中亦不作響,泄瀉遂愈。是知無論何物作粥,皆能留戀腸胃。而山藥性本收澀,故煮粥食之,其效更捷也。且大便溏瀉者,多因小便不利。山藥能滋補腎經,使腎陰足,而小便自利,大便自無溏瀉之患。

白話文:

[8.山藥的療效]

山藥顏色白色,對肺部有益;味道甘甜,滋養脾臟;液汁濃厚,對腎臟有益。它能夠滋潤血液和血管,鞏固和調節身體機能,平息咳嗽,穩定呼吸,增強意志力,培育精神。其性質平和,可以經常服用,多服用也無妨。最好使用生山藥煮汁來喝,不要炒制,因為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炒制後蛋白質會焦枯,服用後就無法發揮效果。如果要製成丸或散,可以將山藥磨碎後蒸熟使用。(在醫方篇的一味薯蕷飲後面,附有幾個利用山藥成功治療的案例可供參考)

【附錄案例】

法庫萬某的母親,從三十多歲開始,就患有痰多、喘息、咳嗽的症狀,三十年來各種藥物都無法改善病情,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病情也在惡化。到了1921年春天,她又出現了發燒、咽喉乾燥、頭部出汗、食慾不振等症狀。醫生診斷認為這是痰多且有火氣,於是給她開了人參清肺湯加上生地、丹皮等草藥,不僅沒有改善,反而發熱嚴重,更出現了腹瀉,病情急轉直下。後來,偶然看到《衷中參西錄》中的一味薯蕷飲,於是用了四兩生山藥,加上三錢玄參,煎成一大碗湯,分多次慢慢溫服。只服用了一劑就見到效果,到了第三劑,病情已經好了大半。於是改用一兩生山藥粉末,煮成粥服用,每天兩次,偶爾搭配開胃的藥物,十天左右病情就穩定下來,長期的疾病也有明顯的好轉,大概持續服用一段時間後,長期的疾病也能得到根治。另外,萬某的妻子,多年來一直有腹瀉的問題,也通過服用山藥粥得到了治療。

【結論】

山藥的功效,在一味薯蕷飲中有詳細的說明。至於治療腹瀉,必須將山藥汁改成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山藥汁本身就稠粘,如果再做成粥,稠粘的力量會更強,對腸胃的滋養作用也會更強。回憶起二十年前,在天津參加考試時,我偶爾會有腹瀉的情況,食物下肚後,感覺胃部不舒服,不久腸道就會發出響聲,隨即開始腹瀉。我嘗試濃煎甘草湯,加入赤石脂粉末,但並無效果。於是我用白粳米,用慢火煮成稀粥,大量食用,立刻感到脾胃舒暢,腹部也沒有再發出響聲,腹瀉也就痊癒了。由此可知,無論什麼東西煮成粥,都能對腸胃產生滋養作用。而山藥本質上具有收澀的作用,所以煮成粥食用,效果會更迅速。此外,對於那些大便稀軟的人,通常是因為小便不通暢。山藥能滋補腎臟,使腎臟陰氣充足,小便自然順暢,大便也就不再稀軟。

2. 9.地黃解

鮮地黃: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熱、涼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熱下血。其中含有鐵質,故曬之、蒸之則黑,其生血、涼血之力,亦賴所含之鐵質也。

乾地黃(即藥房中生地黃):經日曬乾,性涼而不寒,生血脈,益精髓,聰明耳目,治骨蒸勞熱,腎虛生熱。

熟地黃(用鮮地黃和酒,屢次蒸曬而成):其性微溫,甘而不苦,為滋陰補腎主藥。治陰虛發熱,陰虛不納氣作喘,勞瘵咳嗽,腎虛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積成水腫,以及各臟腑陰分虛損者,熟地黃皆能補之。

【附案】,鄰村李媼,年七旬,勞喘甚劇,十年未嘗臥寢。俾每日用熟地煎湯當茶飲之,數日即安臥,其家人反懼甚,以為如此改常,恐非吉兆,而不知其病之愈也。

侯××之子,五歲,因服涼瀉之藥太過,致成慢驚,胃寒吐瀉,常常瘛瘲,精神昏憒,目睛上泛,有危在頃刻之象。為處方,用熟地黃二兩,生山藥一兩,乾薑、附子、肉桂各二錢,淨萸肉、野臺參各三錢,煎湯一杯半,徐徐溫飲下,吐瀉瘛瘲皆止,精神亦振,似有煩躁之意,遂去乾薑加生杭芍四錢,再服一劑全愈。

一童子,年十四五,傷寒已過旬日,大便滑瀉不止,心中怔忡異常,似有不能支持之狀。脈至七至,按之不實。醫者辭不治。投以熟地、生山藥、生杭芍各一兩,滑石八錢,甘草五錢,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亦盡劑而愈。

統觀以上諸案,馮氏謂地黃大補腎中元氣之說,非盡無憑。蓋陰者陽之守,血者氣之配,地黃大能滋陰養血,大劑服之,使陰血充足,人身元陽之氣,自不至上脫下陷也。

用熟地治寒溫,恆為醫家所訾。然遇其人真陰太虧,不能支持外感之熱者,於治寒溫藥中,放膽加熟地以滋真陰,恆能挽回人命於頃刻。曾治一室女,資稟素羸弱,得溫病五六日,痰喘甚劇。治以《金匱》小青龍湯加石膏,一劑喘頓止。時屆晚八點鐘,一夜安穩。至寅時喘復作,不若從前之劇,而精神恍惚,心中怔忡。

再診其脈,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數,按之即無,此將脫之候也。取藥不暇,幸有預購山藥兩許,急煎服之,病少愈。此際已疏方取藥,方系熟地四兩、生山藥一兩、野臺參五錢。而近處藥房無野臺參,並他參亦鬻盡。再至他處,又恐誤事。遂單煎熟地、山藥飲之,病愈強半。一日之內,按其方連進三劑,病遂全愈。

按:,此證原當用拙擬來復湯,其方重用山萸肉以收脫。而當時愚在少年,其方猶未擬出,亦不知重用萸肉。而自晨至暮,共服熟地十二兩,竟能救此垂危之證,熟地之功用誠偉哉。又此證初次失處,在服小青龍湯後,未用補藥。愚經此證後,凡遇當用小青龍湯而脈稍弱者,服後即以補藥繼之。或加人參於湯中,恐其性熱,可將所加之石膏加重。

白話文:

[9. 地黃解]

鮮地黃: 性質寒涼,味道微苦帶點甘甜。它最擅長清熱、涼血、化解瘀血、生成新血,可以用來治療因為血熱而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像是吐血、流鼻血、以及因熱導致的排泄物帶血。鮮地黃中含有鐵質,所以曬過或蒸過就會變黑,它能補血、涼血的能力,也和所含的鐵質有關。

乾地黃(也就是藥房裡賣的生地黃): 是將鮮地黃曬乾製成,性質偏涼但不像鮮地黃那麼寒,有促進血液循環、滋養精髓、使人耳聰目明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骨蒸勞熱(一種虛勞發熱的病症)和腎虛引起的發熱。

熟地黃(用鮮地黃加酒,多次蒸曬而成): 性質微溫,味道甘甜不苦,是滋養陰液、補腎的重要藥材。可以用來治療陰虛引起的發熱、陰虛導致的呼吸困難、虛勞咳嗽、腎虛不能正常代謝水分導致的小便量少、水腫,以及各種臟腑陰液虧損的症狀,熟地黃都能夠加以補充。

【附案例】

鄰村的李老太太,七十歲了,氣喘得很厲害,已經十年無法躺下睡覺。讓她每天用熟地黃煎湯當茶喝,幾天後就能夠安穩睡覺了,她的家人反而很害怕,覺得這樣改變習慣恐怕不是好兆頭,卻不知道這是她病好了。

侯某某的兒子,五歲,因為吃了太多寒涼的瀉藥,導致得了慢驚風(一種小兒疾病),出現胃寒吐瀉、經常抽搐、精神昏迷、眼睛向上翻等危急狀況。開處方用熟地黃二兩、生山藥一兩、乾薑、附子、肉桂各二錢、淨萸肉、野臺參各三錢,煎成一杯半湯藥,慢慢溫服,吐瀉抽搐都停止了,精神也振作起來。但是出現煩躁的現象,於是去掉乾薑,加入生杭芍四錢,再服一劑就完全康復了。

有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得了傷寒十多天,大便滑瀉不止,心悸異常,好像快要撐不住了。把脈,發現脈搏跳動很快,但按下去卻沒有力氣。醫生都覺得沒辦法醫治。於是開處方用熟地黃、生山藥、生杭芍各一兩,滑石八錢,甘草五錢,煎成一大碗湯藥,慢慢溫服,也是一劑就痊癒了。

總結以上這些案例,馮氏所說的地黃能夠大補腎中元氣的說法,並不是沒有根據的。陰是陽的守護,血是氣的搭配,地黃能夠大量滋養陰液和血液,大量服用,使陰血充足,人體元陽之氣,自然就不會向上脫離或向下陷落。

用熟地黃治療寒症和溫症,常常被醫家所批評。但是,遇到病人真的陰液太過虧虛,無法支持外感發熱的情況,在治療寒症或溫症的藥方中,放膽加入熟地黃來滋養真陰,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挽救生命。曾經治療一位年輕女子,她體質一向虛弱,得了溫病五六天,痰喘得很厲害。用《金匱要略》裡的小青龍湯加石膏治療,一劑就止住了喘。當時是晚上八點鐘,一夜安穩。到了早上三、四點鐘,又開始喘,但沒有之前那麼嚴重,而且精神恍惚,心悸。

再診斷她的脈象,脈浮在表面,像是水上的浮萍,按下去就沒有了,這是快要脫陽的徵兆。來不及拿藥,幸好家裡有預先買好的山藥,趕緊煎來服用,病情稍微好轉。這時候已經開好藥方準備取藥,藥方是熟地黃四兩、生山藥一兩、野臺參五錢。但是附近的藥房沒有野臺參,其他的人參也都賣光了。再到其他地方買,又怕耽誤時間。於是就只煎熟地黃和山藥服用,病情就好了一大半。一天之內,按照這個藥方連服三劑,病就完全好了。

按: 這個病症原本應該用我所創的來復湯,這個方子重用山茱萸來收斂虛脫。但是當時我還年輕,還沒有創出這個方子,也不知道要重用山茱萸。但是從早上到晚上,總共服用了熟地黃十二兩,竟然能夠救回這個危急的病人,熟地黃的功效真是太偉大了。這個病症最初的失誤,在於服用小青龍湯後,沒有接著用補藥。我經歷過這個病症後,凡是遇到需要用小青龍湯但脈象稍微虛弱的病人,服用小青龍湯後就會馬上接著用補藥。或者在湯藥中加入人參,怕人參太過溫熱,可以把加入的石膏加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