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19)
二、藥物 (19)
1. 7.赭石解
可容取藥。遂用赭石細末二錢同生雞子黃二枚,溫水調和服之,喘遂愈,脈亦安定。繼服參赭鎮氣湯以善其後。
友人毛××曾治一婦人,胸次鬱結,飲食至胃不能下行,時作嘔吐。毛××用赭石細末六錢,濃煎人參湯送下,須臾腹中如爆竹之聲,胸次胃中俱覺通豁,至此飲食如常。
友人高××曾治一人,上焦滿悶,艱於飲食,胸中覺有物窒塞。醫者用大黃、蔞實陷胸之品十餘劑,轉覺胸中積滿,上至咽喉,飲水一口即溢出。高××用赭石二兩,人參六錢為方煎服,頓覺窒塞之物降至下焦。又加當歸、肉蓯蓉,再服一劑,降下瘀滯之物若干,病若失。
友人李××曾治一人,寒痰壅滯胃中,嘔吐不受飲食,大便旬日未行。用人參八錢、乾薑六錢、赭石一兩,一劑嘔吐即止。又加當歸五錢,大便得通而愈。
門人高××曾治一叟,年七十餘,得呃逆證,兼小便不通,劇時覺杜塞咽喉,息不能通,兩目上翻,身軀後挺,更醫數人治不效。高××診其脈浮而無力,遂用赭石、臺參、生山藥、生芡實、牛蒡子為方投之,呃逆頓愈。又加竹茹服一劑,小便亦通利。
歷觀以上諸治驗案,赭石誠為救顛扶危之大藥也。乃如此良藥,今人罕用,間有用者,不過二三錢,藥不勝病,用與不用同也。且愚放膽用至數兩者,非鹵莽也。誠以臨證既久,凡藥之性情能力及宜輕宜重之際,研究數十年,心中皆有定見,而後敢如此放膽,百用不至一失。且赭石所以能鎮逆氣,能下有形瘀滯者,以其饒有重墜之力,於氣分實分毫無損。
況氣虛者又佐以人參,尤為萬全之策也。
參、赭並用,不但能納氣歸原也,設於逆氣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嘔吐,其證之上盛下虛者,皆可參、赭並用以治之。
《內經》謂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黃坤載衍《內經》之旨,謂「血之失於便溺者,太陰之不升也;亡於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是語,深明《內經》者也。蓋陽明胃氣,以息息下降為順,時或不降,則必壅滯轉而上逆,上逆之極,血即隨之上升而吐衄作矣。治吐衄之證,當以降胃為主,而降胃之藥,實以赭石為最效。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熱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蔞仁、白芍諸藥佐之;其熱而兼虛者,可兼佐以人參;有因涼者,宜降以赭石而以乾薑、白芍諸藥佐之(因涼猶用白芍者,防乾薑之熱侵肝膽也,然吐衄之證,由於胃氣涼而不降者甚少);其涼而兼虛者,可兼佐以白朮;有因下焦虛損,沖氣不攝上衝胃氣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藥、生芡實諸藥佐之,有因胃氣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證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龍骨、牡蠣、三七諸藥佐之。
無論吐衄之證,種種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為主,而隨證制宜,佐以相當之藥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白話文:
可以取用赭石這種藥材。就用赭石細末二錢,加上兩個生雞蛋黃,用溫水調勻後服用,喘息的症狀就痊癒了,脈搏也穩定下來。接著再服用參赭鎮氣湯來善後調理。
我的朋友毛先生曾經治療一位婦人,她胸口鬱悶,吃進去的食物到胃裡都無法往下走,時常嘔吐。毛先生用了赭石細末六錢,用濃煎的人參湯送服,過一會兒肚子裡就發出像鞭炮一樣的聲音,胸口和胃裡都感到通暢開闊,從此飲食就恢復正常了。
我的朋友高先生曾經治療一個人,他上腹部脹滿悶痛,難以進食,胸口感覺有東西堵塞著。醫生用了大黃、瓜蔞實等瀉下胸部積滯的藥物十幾劑,反而感覺胸中積滯越來越嚴重,向上蔓延到咽喉,喝一口水就溢出來。高先生用赭石二兩,人參六錢組方煎服,馬上覺得堵塞的東西降到了下腹部。又加上當歸、肉蓯蓉,再服一劑,排出一些瘀滯的物質,病就好了。
我的朋友李先生曾經治療一個人,寒痰堵塞在胃裡,嘔吐而且吃不下東西,大便十幾天都沒排。用了人參八錢、乾薑六錢、赭石一兩,一劑藥後嘔吐就停止了。又加上當歸五錢,大便通暢而痊癒。
我的學生高先生曾經治療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翁,他得了呃逆(打嗝)的病症,同時小便不通,嚴重的時候覺得咽喉被堵住,呼吸不順暢,兩眼向上翻,身體向後挺,請了好幾個醫生都沒治好。高先生診斷他的脈象浮而且無力,就用了赭石、臺參、生山藥、生芡實、牛蒡子組方給他服用,呃逆馬上就好了。又加上竹茹服用一劑,小便也通暢了。
從以上這些治癒的案例來看,赭石真的是一種可以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藥物。但是這麼好的藥,現在的人卻很少用,偶爾用的人,也只不過用二三錢,藥力不足以勝過疾病,用了跟沒用一樣。我膽敢放開使用到幾兩,不是魯莽。實在是因為我臨床經驗豐富,對於藥物的性質、功效,以及用藥時應該輕用或重用,研究了數十年,心中都有了定見,然後才敢這樣放膽用藥,使用多次都不會出錯。而且赭石之所以能鎮壓上逆的氣,能消散有形的瘀滯,是因為它有沉降的力量,對氣分沒有絲毫的損害。
而且氣虛的人,再佐以人參,就更為萬全了。
人參和赭石一起使用,不僅能使氣回歸正常位置,如果遇到氣逆向上,堵塞胸口,或是伴隨嘔吐,屬於上盛下虛的症狀,都可以用人參和赭石一起治療。
《黃帝內經》說陽明經脈的氣機逆亂,會導致喘咳、發熱、容易驚恐、流鼻血、吐血等症狀。黃坤載闡釋《黃帝內經》的宗旨,說「血從大小便流失,是太陰脾氣不升;血從嘔吐或流鼻血流失,是陽明胃氣不降」。這句話,深刻地理解了《黃帝內經》的精髓。因為陽明胃氣,以順著下降為正常,如果時常不降,就一定會堵塞轉而向上逆行,上逆到極點,血就隨著向上而發生吐血或流鼻血。治療吐血或流鼻血的症狀,應當以降胃為主,而降胃的藥物,實際上以赭石最為有效。
然而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為熱的,應該用赭石來降氣,並用瓜蔞仁、白芍等藥物來輔助;如果熱而且兼有虛的,可以同時輔以人參;有因為寒涼的,應該用赭石來降氣,並用乾薑、白芍等藥物來輔助(因為寒涼仍然用白芍,是為了防止乾薑的熱性侵犯肝膽,然而吐血或流鼻血的症狀,由於胃氣寒涼而不降的很少);如果寒涼而且兼有虛的,可以同時輔以白朮;有因為下焦虛損,衝脈的氣不收攝,上衝導致胃氣不降的,應該用赭石來降氣,並用生山藥、生芡實等藥物來輔助;有因為胃氣不降,導致胃中血管破裂,這種病症久治不癒的,應該用赭石來降氣,並用龍骨、牡蠣、三七等藥物來輔助。
無論吐血或流鼻血的症狀,病因各有不同,開藥方都以赭石為主,然後隨著病情變化,選用適當的藥物輔助,吐血或流鼻血的病沒有治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