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回本書目錄

1. (十三)癇痙癲狂門

2. 1.癇風兼腦充血

天津陳××,年三十八歲,得癇風兼腦充血證。

病因,因肝火素盛,又在校中任講英文,每日登堂演說,時間過長。勞心勞力皆過度,遂得斯證。

證候,其來社求診時,但言患癇風,或數日一發,或旬餘一發,其發必以夜,亦不自覺,惟睡醒後其舌邊覺疼,有咬破之處,即知其睡時已發癇風,其日必精神昏憒,身體痠懶。診其脈左右皆弦硬異常,因問其腦中發熱或作疼,或兼有眩暈之時乎?答曰:此三種病腦中皆有,余以為系癇風之連帶病,故未言及耳。愚曰:非也,是子患癇風兼患腦充血也。

診斷,按癇風之證,皆因腦髓神經失其所司,而有非常之變動,其腦部若充血過甚者,恆至排擠腦髓神經,使失其常司也。此證既患癇風,又兼腦部充血,則治之者自當以先治其腦部充血為急務。

處方,治以拙擬鎮肝熄風湯,為其兼患癇風加全蜈蚣大者三條,蓋鎮肝熄風湯原為拙擬治腦充血之主方,而蜈蚣又善治癇風之要藥也。

復診,前方連服十劑,腦部熱疼眩暈皆除。惟脈仍有力,即原方略為加減,又服十劑則脈象和平如常矣。繼再治其癇風。

處方,治以拙擬愈癇丹,日服兩次,每次用生懷山藥五錢煎湯送下。

效果,服藥逾兩月舊病未發,遂停藥勿服,癇風從此愈矣。

白話文:

[1.癲癇合併腦充血]

天津的陳先生,三十八歲,得了癲癇並且伴有腦充血的症狀。

病因,他因爲肝火旺盛,並且在學校擔任英語教師,每天上課講解時間過長,身心過度勞累,因此得了這個病症。

症狀,當他來找我時,只說他患有癲癇,有時候幾天發作一次,有時十多天發作一次,而且總是在夜間發作,他自己並不知道,只是在醒來後覺得舌頭邊緣疼痛,有被咬破的地方,才知道自己在睡覺時發作了癲癇,發作當天他的精神狀態會很差,全身痠痛無力。我檢查他的脈搏,發現左右手的脈象都異常的硬和緊,於是問他在腦中有無發熱、疼痛或者眩暈的感覺?他回答說:這三種症狀在他的腦中都有出現,他認爲這些是癲癇的併發症狀,所以沒有提及。我說:不是的,你患的不僅是癲癇,還有腦充血。

診斷,癲癇是因爲大腦神經功能失調,產生異常波動,如果腦部充血嚴重,往往會導致大腦神經功能進一步失調。他同時患有癲癇和腦部充血,治療時應該優先處理腦部充血的問題。

處方,我給他開了我自創的鎮肝熄風湯,因爲他還患有癲癇,所以增加了三條大的全蜈蚣,鎮肝熄風湯是我用來治療腦充血的主要藥方,而蜈蚣則是治療癲癇的重要藥物。

複診,他連續服用了十劑藥,腦部的熱感、疼痛和眩暈都消失了。但是脈象仍然有力,所以我稍微調整了藥方,他又服用了十劑,脈象就恢復正常了。接下來,我們開始治療他的癲癇。

處方,我給他開了我自創的愈癇丹,一天服用兩次,每次用藥都是用五錢的生淮山藥煎湯送服。

效果,服藥超過兩個月,他的舊病並未復發,於是停止服藥,從此他的癲癇就好了。

3. 2.受風瘛瘲

天津董姓幼女,年三歲,患瘛瘲病。

病因,暮春氣暖著衣過厚,在院中珖戲,出汗受風,至夜間遂發瘛瘲。

證候,劇時閉目昏昏,身軀後挺,兩手緊握,輕時亦能明瞭,而舌腫不能吮乳,惟飲茶湯及代乳粉。大便每日溏瀉兩三次,如此三晝夜不愈,精神漸似不支,皮膚髮熱,診其脈亦有熱象。

診斷,此因春暖衣厚,肝有鬱熱,因外感激發其熱上衝腦部,排擠腦髓神經失其運動之常度,是以發搐。法當清其肝熱,散其外感,兼治以鎮安神經之藥其病自愈。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滑石(八錢),生杭芍(六錢),連翹(三錢),甘草(三錢),全蜈蚣(兩條大者),硃砂(二分細末)

藥共七味,將前六味煎湯一盅,分數次將硃砂徐徐溫送下。

效果,將藥煎服一劑,瘛瘲已愈,其頭仍向後仰,左手仍拳曲不舒,舌腫已消強半,可以吮乳,大便之溏已愈。遂即原方減滑石之半,加玄參六錢,煎服後左手已不拳曲,其頭有後仰之意,遂減去方中滑石,加全蠍三個,服一劑全愈。

白話文:

【受風引發的抽搐病症】

天津有一位董姓的小女孩,年紀只有三歲,她得了抽搐病。

病因,在春天傍晚時天氣轉暖,她穿的衣服過於厚重,在院子裏玩耍出汗後受了涼風,到了夜晚就開始發作了抽搐病。

症狀,發作嚴重的時候她會閉上眼睛,顯得昏昏沉沉,身體向後挺直,雙手緊緊握住;輕度發作時她還能保持清醒,但是舌頭腫脹無法吸吮母乳,只能喝一些茶水和奶粉。每天她會有兩到三次的腹瀉,這樣持續了三天三夜沒有好轉,她的精神狀況逐漸顯得力不從心,皮膚髮熱,把脈也發現有熱象。

診斷,這是因爲春天天氣變暖,她穿得過多,肝臟有鬱積的熱氣,加上外界因素刺激激發了體內的熱氣向上衝腦,擠壓腦髓神經,導致神經運動異常,所以引發了抽搐。治療應當清除肝臟的熱氣,驅散外感,同時用鎮靜安神的藥物,疾病自然就會痊癒。

處方,使用生懷山藥(一兩),滑石(八錢),生杭芍(六錢),連翹(三錢),甘草(三錢),兩條大的全蜈蚣,硃砂(二分細末)。

這七種藥材,將前六種煎成一碗湯藥,分幾次慢慢將硃砂溫吞下。

效果,服用了一劑藥後,抽搐病已經痊癒,但她頭仍然往後仰,左手依然蜷縮着,舌頭腫脹也消退了大半,可以開始吸吮母乳,腹瀉的情況也得到了緩解。於是將原來的藥方減少一半的滑石,加入玄參六錢,服後左手不再蜷縮,頭部有向後仰的跡象,於是去掉藥方中的滑石,增加三個全蠍,再服一劑後完全痊癒。

4. 3.慢脾風

遼寧侯姓幼子,年七歲,於季秋得慢脾風證。

病因,秋初病瘧月餘方愈,愈後覺左脅下痞硬,又屢服消瘀之品,致脾胃虛寒不能化食,浸至吐瀉交作,兼發抽掣。

證候,日昳潮熱,兩顴發紅,昏睡露晴,手足時作抽掣,劇時督脈緊而頭向後仰(俗名角弓反張),無論飲食藥物服後半點鐘即吐出,且帶出痰涎若干,時作泄瀉,其脈象細數無力。

診斷,瘧為肝膽所受之邪,木病侮土,是以久病瘧者多傷脾胃。此證從前之左脅下痞硬,脾因受傷作脹也。而又多次服消導開破之品,則中焦氣化愈傷,以致寒痰留飲積滿上溢,迫激其心肺之陽上浮,則面紅外越而身熱,而其病本實則涼也。其不受飲食者,為寒痰所阻也;其兼泄瀉者,下焦之氣化不固也;其手足抽掣者,血虛不能榮筋養肝,則肝風內動而筋緊縮也;抽掣劇時頭向後仰者,不但督脈因寒緊縮,且以督脈與神經相連,督脈病而腦髓神經亦病,是以改其常度而妄行也。擬先用《福幼編》逐寒蕩驚湯開其寒痰,俾其能進飲食斯為要務。

處方,胡椒(一錢),乾薑(一錢),肉桂(一錢),丁香(十粒,

四味共搗成粗渣)高麗參(一錢),甘草(一錢)

先用灶心土三兩煮湯澄清,以之代水,先煎人參、甘草七八沸,再入前四味同煎三四沸,取清湯八分杯,徐徐灌之。

此方即逐寒蕩驚湯原方加人參、甘草也。原方乾薑原系炮用,然炮之則其氣輕浮,辣變為苦,其開通下達之力頓減,是以不如生者。特是生用之則苛辣過甚,故加甘草和之,且能逗留乾薑之力使綿長也。又加人參者,欲以補助胸中大氣以運化諸藥之力,仲師所謂大氣一轉,其結(即痰飲)乃散也。

又此方原以胡椒為主,若遇寒痰過甚者,可用至錢半。又此物在藥房中原系背藥,陳久則力減,宜向食料鋪中買之。

復診,將藥服後嘔吐即止,抽掣亦愈,而潮熱泄瀉亦似輕減,擬繼用《福幼編》中加味理中地黃湯,略為加減俾服之。

處方,熟懷地黃(五錢),生懷山藥(五錢),焦白朮(三錢),大甘枸杞(三錢),野黨參(二錢),炙箭耆(二錢),乾薑(二錢),生杭芍(二錢)淨萸肉(二錢),肉桂(一錢後入),紅棗(三枚掰開),炙甘草(一錢),胡桃(一個用仁搗碎)

共煎湯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溫服下。

方解,此方之藥為溫熱並用之劑,熱以補陽,溫以滋陰,病本寒涼是以藥宜溫熱,而獨雜以性涼之芍藥者,因此證涼在脾胃,不在肝膽,若但知暖其脾胃,不知涼其肝膽,則肝膽因服熱藥而生火,或更激動其所寄之相火,以致小便因之不利,其大便必益泄瀉,芍藥能涼肝膽,尤善利小便,且尤善斂陽氣之浮越以退潮熱,是以方中特加之也。

《福幼編》此方乾薑亦系炮用,前方中之乾薑變炮為生,以生者善止嘔吐也。今嘔吐已止,而乾薑復生用者,誠以方中藥多滯膩,猶恐因之生痰,以乾薑生用之苛辣者開通之,則滯膩可化,而乾薑苛辣過甚之性,即可因與滯膩之藥並用而變為緩和,此藥性之相合而化亦即相得益彰也。

此方原亦用灶心土煎湯以之代水煎藥,而此時嘔吐已止,故可不用。然須知灶心土含鹼質甚多,凡柴中有鹼質者燒余其鹼多歸灶心土,是以其所煮之湯苦鹹,甚難下咽,愚即用時恆以灶壙紅土代之。且灶心土一名伏龍肝,而雷斅謂用此土勿誤用灶下土,宜用灶額中赤土,此與灶壙中紅土無異,愚從前原未見其說,後得見之,自喜拙見與古暗合也。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潮熱與泄瀉皆愈,脈象亦較前有力。遂去白朮,將乾薑改用一錢,又服兩劑全愈。

白話文:

[3.慢脾風]

遼寧有一位侯姓的小孩,七歲,在秋季末期得了慢脾風的病症。

病因方面,他在初秋時得了瘧疾,經過一個多月才痊癒,痊癒後他覺得左側腹部有堅硬感,後來又多次服用消除瘀血的藥物,導致他的脾胃虛弱且寒冷,無法消化食物,進而開始出現嘔吐和腹瀉,同時伴有抽搐的現象。

症狀上,他每天下午會有潮熱現象,臉頰泛紅,昏睡時眼珠露出,手腳偶爾會抽搐,病情嚴重時,背部肌肉緊繃,頭部向後仰(俗稱角弓反張)。無論飲食或藥物,服用後半小時內都會吐出,並伴有大量痰液,時常有腹瀉,脈搏細微且快速無力。

診斷上,瘧疾是由肝膽受到邪氣影響,木克土的原理,所以長期患瘧疾的人多會傷及脾胃。這個病例中,小孩左側腹部的堅硬感是因為脾臟受損而膨脹。而且他多次服用消導開破的藥物,進一步傷害了中焦氣化,導致寒痰和飲食積聚,向上漫溢,刺激心肺的陽氣上升,導致臉紅和身體發熱,但實際上病源是寒涼的。他無法進食的原因是因為寒痰阻塞;他同時有腹瀉,是因為下焦氣化不穩;他手腳抽搐,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絡和肝臟,導致肝風內動,筋絡緊縮;當抽搐劇烈時,頭部向後仰,不僅是因為督脈因寒緊縮,也是因為督脈與神經系統相關聯,督脈受病影響到腦髓和神經,導致行為異常。醫生打算先使用《福幼編》中的逐寒蕩驚湯來祛除寒痰,讓他能進食,這是最主要的目標。

處方上,胡椒、乾薑、肉桂、丁香各一錢,高麗參、甘草各一錢,先用竈心土煮湯澄清,代替水,先煎人參和甘草七八沸,再加入前面四種藥材一起煎三四沸,取出八分之一的湯汁,慢慢灌服。此方為逐寒蕩驚湯原方加上人參和甘草。原方中乾薑原本應炒用,但炒過後其氣味輕浮,辣味變苦,開通下達的力量會減弱,因此不如生薑。然而生薑辣味過重,因此加入甘草調和,使其力量持久。加入人參,是為了補充胸中大氣,以運化藥物力量,讓痰飲得以散去。

再次診療時,服用藥物後嘔吐停止,抽搐也好轉,潮熱和腹瀉也有所減輕,醫生打算繼續使用《福幼編》中的加味理中地黃湯,稍作調整後讓他服用。

處方為:熟懷地黃、生懷山藥各五錢,焦白朮三錢,大甘枸杞三錢,野黨參、炙箭耆各二錢,乾薑二錢,生杭芍二錢,淨萸肉二錢,肉桂一錢(最後加入),紅棗三個掰開,炙甘草一錢,胡桃一個(使用果仁搗碎)。將這些藥材煎成一大碗湯,分多次溫服。

這個方子是溫熱結合的藥方,熱性的藥物補陽,溫性的藥物滋陰。由於病源是寒涼,所以藥物應該溫熱。方中單獨加入性涼的芍藥,是因為這個病症的寒涼只在脾胃,不在肝膽。如果只暖脾胃,不降肝膽的熱,服用熱藥可能會激發肝膽的火氣,或者刺激肝膽中的相火,導致小便不通暢,大便更易腹瀉。芍藥可以降肝膽的熱,尤其善於利小便,還能收斂飄忽的陽氣,以降低潮熱。因此特別在方中加入芍藥。

《福幼編》中的乾薑也是炒用,但在前一個處方中,將炒薑改為生薑,因為生薑更善於止嘔吐。現在嘔吐已經停止,但仍使用生薑,因為方中藥材多數質地粘稠,可能導致痰液產生,生薑的辛辣可以幫助開通,使粘稠的藥材得以消化。生薑的辛辣性質過強,但與粘稠藥材一起使用,辛辣性質會變得溫和,這就是藥物相互作用的好處。

這個方子原本也用竈心土煮湯代替水來煎藥,但現在嘔吐已經停止,所以不需要使用。必須知道的是,竈心土含有大量的鹼質,柴火中的鹼質多數會聚集在竈心土中,所以用竈心土煮的湯味道苦鹹,很難入口。我通常使用竈壙紅土代替。竈心土又名伏龍肝,雷斅指出,使用這種土時不要誤用竈下的土,而應使用竈額中紅色的土,這與竈壙中的紅土沒有區別。我之前並不知道這種說法,後來看到後,感到自己的想法與古人暗合,感到非常欣慰。

效果上,連續服用兩劑藥後,潮熱和腹瀉都好轉,脈象也比之前有力。於是去掉焦白朮,將乾薑用量改為一錢,再服用兩劑,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