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25)
五、醫案 (25)
1. 1.癇風兼腦充血
天津陳××,年三十八歲,得癇風兼腦充血證。
病因,因肝火素盛,又在校中任講英文,每日登堂演說,時間過長。勞心勞力皆過度,遂得斯證。
證候,其來社求診時,但言患癇風,或數日一發,或旬餘一發,其發必以夜,亦不自覺,惟睡醒後其舌邊覺疼,有咬破之處,即知其睡時已發癇風,其日必精神昏憒,身體痠懶。診其脈左右皆弦硬異常,因問其腦中發熱或作疼,或兼有眩暈之時乎?答曰:此三種病腦中皆有,余以為系癇風之連帶病,故未言及耳。愚曰:非也,是子患癇風兼患腦充血也。
白話文:
這位患者來求診時,只說自己患有癲癇,發作時間有長有短,有時幾天一次,有時十幾天一次。發作時總是在夜間,患者自己不會察覺。只有在睡醒後,患者會感覺舌頭邊緣疼痛,有咬破的傷口,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睡著時已經發作了癲癇。發作過後,患者整天都會精神恍惚,身體酸軟。診脈發現患者左右脈搏都極其弦硬異常。於是我問他腦中是否發熱或疼痛,或者有眩暈的時候。患者回答說:這三種症狀腦中都有,我以為是癲癇的伴隨症狀,所以沒有提。
我說:不對,你的情況是癲癇合併腦充血。
診斷,按癇風之證,皆因腦髓神經失其所司,而有非常之變動,其腦部若充血過甚者,恆至排擠腦髓神經,使失其常司也。此證既患癇風,又兼腦部充血,則治之者自當以先治其腦部充血為急務。
白話文:
診斷:
癇風這種病,都是因為腦髓神經失去了正常的功能,而出現異常變化。如果腦部充血過多,就會擠壓腦髓神經,導致其無法正常運作。這種情況既患有癇風,又有腦部充血,治療時就應該先治療腦部充血,這是一個急務。
處方,治以拙擬鎮肝熄風湯,為其兼患癇風加全蜈蚣大者三條,蓋鎮肝熄風湯原為拙擬治腦充血之主方,而蜈蚣又善治癇風之要藥也。
白話文:
**處方:**為了治療患者的病症,我擬定了鎮肝熄風湯的處方,由於患者兼患癇風,所以我加了三條大的全蜈蚣。鎮肝熄風湯原本是我為治療腦充血而設計的主要處方,而蜈蚣又是治療癇風的重要藥物。
復診,前方連服十劑,腦部熱疼眩暈皆除。惟脈仍有力,即原方略為加減,又服十劑則脈象和平如常矣。繼再治其癇風。
白話文:
再次看診時,上次開的藥方連續服用十劑後,腦部發熱、疼痛、眩暈的症狀都消除了。但脈象仍然有力,於是對原來的藥方進行了適當的加減,再服用了十劑,脈象就恢復正常了。然後繼續治療他的癲癇。
處方,治以拙擬愈癇丹,日服兩次,每次用生懷山藥五錢煎湯送下。
效果,服藥逾兩月舊病未發,遂停藥勿服,癇風從此愈矣。
2. 2.受風瘛瘲
天津董姓幼女,年三歲,患瘛瘲病。
病因,暮春氣暖著衣過厚,在院中珖戲,出汗受風,至夜間遂發瘛瘲。
證候,劇時閉目昏昏,身軀後挺,兩手緊握,輕時亦能明瞭,而舌腫不能吮乳,惟飲茶湯及代乳粉。大便每日溏瀉兩三次,如此三晝夜不愈,精神漸似不支,皮膚髮熱,診其脈亦有熱象。
白話文:
症狀:
患兒病情嚴重時會閉上眼睛恍惚不清,身體向後挺直,雙手緊握;病情輕微時也能清醒,但舌頭腫脹無法吸吮母乳,只能喝茶水和代乳粉。大便每天腹瀉兩到三次,這樣持續三天三夜沒有好轉,精神逐漸衰弱,皮膚發熱,診脈也顯示有熱症。
診斷,此因春暖衣厚,肝有鬱熱,因外感激發其熱上衝腦部,排擠腦髓神經失其運動之常度,是以發搐。法當清其肝熱,散其外感,兼治以鎮安神經之藥其病自愈。
白話文:
診斷:這是因為春天天氣回暖,但穿著厚重的衣服,導致肝臟有鬱熱。外界的感冒激發了這種熱氣,讓熱氣上衝腦部,壓迫腦髓和神經,失去正常的運動功能,因此發生抽搐。治療方法應當清肝熱,驅散外感,同時兼顧鎮靜神經的藥物,病情就會痊癒。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滑石(八錢),生杭芍(六錢),連翹(三錢),甘草(三錢),全蜈蚣(兩條大者),硃砂(二分細末)
藥共七味,將前六味煎湯一盅,分數次將硃砂徐徐溫送下。
白話文:
藥方:
- 生山藥(60公克)
- 滑石(48公克)
- 生杭芍(36公克)
- 連翹(18公克)
- 甘草(18公克)
- 全蜈蚣(2條大隻)
- 硃砂(1.2公克,研磨成細末)
效果,將藥煎服一劑,瘛瘲已愈,其頭仍向後仰,左手仍拳曲不舒,舌腫已消強半,可以吮乳,大便之溏已愈。遂即原方減滑石之半,加玄參六錢,煎服後左手已不拳曲,其頭有後仰之意,遂減去方中滑石,加全蠍三個,服一劑全愈。
白話文:
治療效果,服下第一劑藥後,癲癇症狀已經痊癒,只是頭部仍舊向後仰,左手仍然緊握無法伸展,舌頭腫脹已經減輕一半,可以吸吮乳汁,大便溏瀉的症狀也已經痊癒。於是根據原先的處方調整,減去一半的滑石,加入六錢玄參,服藥後左手已經可以伸展,頭部後仰的現象也有改善,於是再次調整處方,去掉滑石,加入三個全蠍,服藥一劑後完全康復。
3. 3.慢脾風
遼寧侯姓幼子,年七歲,於季秋得慢脾風證。
病因,秋初病瘧月餘方愈,愈後覺左脅下痞硬,又屢服消瘀之品,致脾胃虛寒不能化食,浸至吐瀉交作,兼發抽掣。
白話文:
病因:
秋季患瘧疾一個多月才痊癒。痊癒後,覺得左脅下有硬塊。又多次服用化瘀的藥物,導致脾胃虛寒,不能消化食物,逐漸演變成嘔吐和腹瀉交替發作,同時伴有抽搐。
證候,日昳潮熱,兩顴發紅,昏睡露晴,手足時作抽掣,劇時督脈緊而頭向後仰(俗名角弓反張),無論飲食藥物服後半點鐘即吐出,且帶出痰涎若干,時作泄瀉,其脈象細數無力。
白話文:
症狀:
- 下午發燒,兩頰潮紅,昏睡不醒
- 手腳時而抽搐
- 發作劇烈時,後頸筋脈緊繃,頭向後仰(俗稱「角弓反張」)
- 不論吃什麼藥或食物,服下半小時後都會嘔吐,且伴有痰液
- 時而腹瀉
- 脈搏細小,跳動快速且無力
診斷,瘧為肝膽所受之邪,木病侮土,是以久病瘧者多傷脾胃。此證從前之左脅下痞硬,脾因受傷作脹也。而又多次服消導開破之品,則中焦氣化愈傷,以致寒痰留飲積滿上溢,迫激其心肺之陽上浮,則面紅外越而身熱,而其病本實則涼也。其不受飲食者,為寒痰所阻也;其兼泄瀉者,下焦之氣化不固也;其手足抽掣者,血虛不能榮筋養肝,則肝風內動而筋緊縮也;抽掣劇時頭向後仰者,不但督脈因寒緊縮,且以督脈與神經相連,督脈病而腦髓神經亦病,是以改其常度而妄行也。擬先用《福幼編》逐寒蕩驚湯開其寒痰,俾其能進飲食斯為要務。
白話文:
診斷: 瘧疾是肝膽受到病邪侵犯所致,肝木病邪侵犯脾土,所以長期患有瘧疾的人大多損傷脾胃。這種病症初起時左脅下有硬塊,是脾胃受傷導致腫脹。如果多次服用消食化積、疏通腸胃的藥物,會進一步損傷中焦氣化功能,導致寒痰、停留的體液堆積上溢,刺激心肺陽氣上升,表現為面紅發熱,但實際上病情本質是寒涼的。不吃飯是因為寒痰阻滯;兼有腹瀉是因為下焦氣化功能不固;手足抽搐是因為血虛不能濡養經絡、肝臟,導致肝風內動,經絡收縮;抽搐劇烈時頭向後仰,不僅是因為督脈受寒收縮,還因為督脈與腦髓相連,督脈出問題,腦髓也會出問題,所以出現了異常的動作。
治療: 建議先使用《福幼編》中的逐寒蕩驚湯,祛除寒痰,讓病人能進食,這是當務之急。
處方,胡椒(一錢),乾薑(一錢),肉桂(一錢),丁香(十粒,
四味共搗成粗渣)高麗參(一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處方:
- 胡椒(6 克)
- 乾薑(6 克)
- 肉桂(6 克)
- 丁香(10 粒)
先用灶心土三兩煮湯澄清,以之代水,先煎人參、甘草七八沸,再入前四味同煎三四沸,取清湯八分杯,徐徐灌之。
白話文:
首先用三兩重的新竈心土煮湯並澄清,用這個湯代替水。先煎煮人蔘和甘草,大概七八次滾沸,再加入之前的四味藥材,一起煎煮三四次滾沸。取八分滿的清湯,慢慢喝下。
此方即逐寒蕩驚湯原方加人參、甘草也。原方乾薑原系炮用,然炮之則其氣輕浮,辣變為苦,其開通下達之力頓減,是以不如生者。特是生用之則苛辣過甚,故加甘草和之,且能逗留乾薑之力使綿長也。又加人參者,欲以補助胸中大氣以運化諸藥之力,仲師所謂大氣一轉,其結(即痰飲)乃散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就是「逐寒蕩驚湯」的原方,再加入人參和甘草。原方的乾薑原本是用炮製過的,但是炮製後它的藥性會變輕浮,辛辣味會變成苦味,疏通下行的功效會大幅減弱,所以不如使用生乾薑。只不過直接使用生乾薑的話又會太過辛辣,因此加入甘草來調和,還能讓乾薑的藥效更持久。再加入人參,是想借用人參來補益胸中的氣血,推動其他藥材的藥效,正如仲景所說的大氣一循環,痰飲就會散開。
又此方原以胡椒為主,若遇寒痰過甚者,可用至錢半。又此物在藥房中原系背藥,陳久則力減,宜向食料鋪中買之。
白話文:
這個方劑原本是以胡椒為主要成分,如果遇到寒痰特別嚴重的人,可以使用到半錢。另外,胡椒在藥房中原本是作為配角藥材,放久了藥效就會減弱,最好去雜貨店購買。
復診,將藥服後嘔吐即止,抽掣亦愈,而潮熱泄瀉亦似輕減,擬繼用《福幼編》中加味理中地黃湯,略為加減俾服之。
白話文:
回診後,服藥後嘔吐立刻停止,抽搐也痊癒了,潮熱和腹瀉也似乎輕微減緩了。計畫接著使用《福幼編》中的加味理中地黃湯,略作調整後給患者服用。
處方,熟懷地黃(五錢),生懷山藥(五錢),焦白朮(三錢),大甘枸杞(三錢),野黨參(二錢),炙箭耆(二錢),乾薑(二錢),生杭芍(二錢)淨萸肉(二錢),肉桂(一錢後入),紅棗(三枚掰開),炙甘草(一錢),胡桃(一個用仁搗碎)
共煎湯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溫服下。
白話文:
藥方:
熟地黃(30克) 生懷山藥(30克) 焦白朮(18克) 大甘枸杞(18克) 野黨參(12克) 炙箭耆(12克) 乾薑(12克) 生杭芍(12克) 淨萸肉(12克) 肉桂(6克,後加) 紅棗(3顆,掰開) 炙甘草(6克) 胡桃(1個,搗碎取仁)
方解,此方之藥為溫熱並用之劑,熱以補陽,溫以滋陰,病本寒涼是以藥宜溫熱,而獨雜以性涼之芍藥者,因此證涼在脾胃,不在肝膽,若但知暖其脾胃,不知涼其肝膽,則肝膽因服熱藥而生火,或更激動其所寄之相火,以致小便因之不利,其大便必益泄瀉,芍藥能涼肝膽,尤善利小便,且尤善斂陽氣之浮越以退潮熱,是以方中特加之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一種溫熱並用的藥物,熱藥補陽氣,溫藥滋陰氣。由於疾病的根源在於寒涼,所以藥物應當溫熱。
但是,這個藥方中獨有芍藥一種性質偏涼的藥物,這是因為證狀中的寒氣在脾胃,不在肝膽。如果只知道溫暖脾胃而不涼肝膽,肝膽就會因為服用熱藥而生火,或者進一步激發它們寄宿的相火,導致小便不利,大便更加腹瀉。
芍藥能夠涼肝膽,尤其擅長利小便,而且還能斂浮越的陽氣,退潮熱,所以這個藥方中特別添加了芍藥。
《福幼編》此方乾薑亦系炮用,前方中之乾薑變炮為生,以生者善止嘔吐也。今嘔吐已止,而乾薑復生用者,誠以方中藥多滯膩,猶恐因之生痰,以乾薑生用之苛辣者開通之,則滯膩可化,而乾薑苛辣過甚之性,即可因與滯膩之藥並用而變為緩和,此藥性之相合而化亦即相得益彰也。
白話文:
在《福幼編》中,古文提到的乾薑也需要經過炮製才能使用。之前方子中的乾薑改為生用,是因為生薑能止嘔吐。現在嘔吐已經停止,仍然使用生乾薑,是因為方子中的其他藥物多為黏膩之物,擔心會因此生痰。生乾薑辛辣,能開通化滯,使黏膩之物得以消散。過於辛辣的乾薑,與黏膩之藥合用後,其辛辣之性也會變得緩和。這就是藥物之間相輔相成的道理,發揮了更好的療效。
此方原亦用灶心土煎湯以之代水煎藥,而此時嘔吐已止,故可不用。然須知灶心土含鹼質甚多,凡柴中有鹼質者燒余其鹼多歸灶心土,是以其所煮之湯苦鹹,甚難下咽,愚即用時恆以灶壙紅土代之。且灶心土一名伏龍肝,而雷斅謂用此土勿誤用灶下土,宜用灶額中赤土,此與灶壙中紅土無異,愚從前原未見其說,後得見之,自喜拙見與古暗合也。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潮熱與泄瀉皆愈,脈象亦較前有力。遂去白朮,將乾薑改用一錢,又服兩劑全愈。
白話文:
這個藥方原本也要用竈膛中心土煎湯水,用來代替水煎藥,但這時嘔吐已經停止,所以不需要用了。不過要注意,竈膛中心土含有大量的鹼質。所有柴火中含有鹼質的東西燃燒後,大部分的鹼質會沉積在竈膛中心土裡,因此用它來煎的湯水會又苦又鹹,很難喝下去。我平時就會用竈膛裡的紅色土壤代替竈膛中心土。而且竈膛中心土有個別名叫做「伏龍肝」。雷斅說,用這種土的時候不要誤用竈膛底下的土,應該用竈膛上方中間的紅色土壤,這跟竈膛裡的紅色土壤沒有什麼不同。我以前沒有看過他的說法,後來看到後,才慶幸自己以前的見解暗合古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