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17)

回本書目錄

五、醫案 (17)

1. 3.牙疼

天津王姓,年三十餘,得牙疼病。

病因,商務勞心,又兼連日與友宴飲,遂得斯證。

證候,其牙疼甚劇,有礙飲食,夜不能寐,服一切治牙疼之藥不效,已遷延二十餘日矣。其脈左部如常,而右部弦長,按之有力。

診斷,此陽明胃氣不降也。上牙齦屬足陽明胃,下牙齦屬手陽明大腸。究之,胃氣不降腸中之氣亦必不降,火隨氣升,血亦因之隨氣上升並於牙齦而作疼,是以牙疼者牙齦之肉多腫熱也。宜降其胃氣兼引其上逆之血下行,更以清熱之藥輔之。

處方,生赭石(一兩軋細),懷牛膝(一兩),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煎湯服。

效果,將藥煎服一劑,牙疼立愈,俾按原方再服一劑以善其後。

說明,方書治牙疼未見有用赭石牛膝者,因愚曾病牙疼以二藥治愈,後凡遇胃氣不降致牙疼者,方中必用此二藥。其陽明胃腑有實熱者,又恆加生石膏數錢。

白話文:

[3.牙痛]

在天津有一位王先生,年約三十多歲,得了牙痛病。

病因,他平時從事商務工作,心力交瘁,再加上連續幾天與朋友宴飲,導致身體失調,因而得到這種病症。

症狀,他的牙痛非常嚴重,影響到飲食,到了晚上更是痛得無法入眠,嘗試了所有治牙痛的藥物都沒有效果,病情已經拖延了二十多天。他的脈象左側正常,但右側脈象呈現弦長且有力。

診斷,這是因為陽明胃氣不順所導致。上牙齦屬於足陽明胃經,下牙齦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歸根究底,如果胃氣不順,腸道中的氣也會受影響,導致火氣隨著氣上昇,血液也因此跟著氣上行,集中在牙齦部位造成疼痛,因此牙痛的人牙齦通常會紅腫發熱。治療上應該要幫助胃氣下降,同時引導上逆的血液下行,並且使用清熱的藥物輔助。

處方,生赭石(一兩研磨細碎),懷牛膝(一兩),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煎煮湯藥服用。

療效,服用了一劑藥物後,牙痛立即緩解,建議再按照原處方再服用一劑,以鞏固療效。

說明,醫書中治牙痛的方子,鮮少見到使用赭石和牛膝的。因為我曾經牙痛,用這兩種藥物治好了,後來只要遇到因胃氣不順導致的牙痛患者,處方中一定會包含這兩種藥物。對於陽明胃腑有實熱的患者,通常還會再加入生石膏幾錢。

2. (七)肢體疼痛門

3. 1.脅疼

天津陳××,年六旬,得脅下作疼證。

病因,因操勞過度,遂得脅下作疼病。

證候,其疼或在左脅或在右脅或有時兩脅皆疼,醫者治以平肝、舒肝、柔肝之法皆不效。遷延年餘,病勢浸增,疼劇之時。覺精神昏憒。其脈左部微細,按之即無,右脈似近和平,其搏動之力略失於弱。

診斷,人之肝居脅下,其性屬木,原喜條達,此因肝氣虛弱不能條達,故鬱於脅下作疼也。其疼或在左或在右者,《難經》云,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於胃之第九椎(《醫宗金鑑》刺灸篇曾引此數語,今本《難經》不知被何人刪去)。所謂臟者,肝臟所居之地也,謂治者肝氣所行之地也。是知肝雖居右而其氣化實先行於左。其疼在左者,肝氣鬱於所行之地也;其疼在右者,肝氣鬱於所居之地也;其疼劇時精神昏憒者,因肝經之病原與神經有涉也(肝主筋,腦髓神經為灰白色之筋,是以肝經之病與神經有涉)。治此證者,當以補助肝氣為主。而以升肝化郁之藥輔之。

處方,生箭耆(五錢),生杭芍(四錢),玄參(四錢),滴乳香(三錢炒),明沒藥(三錢不炒),生麥芽(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二錢),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方書有謂肝虛無補法者,此非見道之言也。黃耆為補肝之主藥,何則?黃耆之性溫而能升,而臟腑之中秉溫升之性者肝木也,是以各臟腑氣虛,黃耆皆能補之。而以補肝經之氣虛,實更有同氣相求之妙,是以方中用之為主藥。然因其性頗溫,重用之雖善補肝氣,恐並能助肝火,故以芍藥、玄參之滋陰涼潤者濟之。用乳香、沒藥者以之融化肝氣之郁也。用麥芽、芎藭者以之升達肝氣之郁也。究之,無論融化升達,皆通行其經絡使之通則不痛也。用當歸者以肝為藏血之臟,既補其氣,又欲補其血也。且當歸味甘多液,固善生血,而性溫味又兼辛,實又能調和氣分也。用甘草者以其能緩肝之急,而甘草與芍藥並用,原又善治腹疼,當亦可善治脅疼也。

再診,將藥連服四劑,脅疼已愈強半,偶有疼時亦不甚劇。脈象左部重按有根,右部亦較前有力,惟從前因脅疼食量減少,至此仍未增加,擬即原方再加健胃消食之品。

處方,生箭耆(四錢),生杭芍(四錢),玄參(四錢),於白朮(三錢),滴乳香(三錢炒),明沒藥(三錢不炒),生麥芽(三錢),當歸(三錢),生雞內金(二錢黃色的搗),川芎(二錢),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三診,將藥連服四劑,脅下已不作疼,飲食亦較前增加,脈象左右皆調和無病,惟自覺兩腿筋骨軟弱,此因病久使然也。擬再治以舒肝、健胃、強壯筋骨之劑。

處方,生箭耆(四錢),生懷山藥(四錢),天花粉(四錢),胡桃仁(四錢),於白朮(三錢),生明沒藥(三錢),當歸(三錢),生麥芽(三錢),寸麥冬(三錢),生雞內金(二錢黃色的搗),真鹿角膠(三錢)

藥共十一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再將鹿角膠另用水燉化和勻,溫服。

效果,將藥連服十劑,身體浸覺健壯,遂停服湯藥,俾用生懷山藥細末七八錢,或至一兩,涼水調和煮作茶湯,調以蔗糖令其適口,當點心服之。服後再嚼服熟胡桃仁二三錢,如此調養,宿病可以永愈。

白話文:

[1.脅疼]

天津有一位陳姓老先生,年齡六十歲,得了脅下疼痛的病症。

病因:因爲過度勞累,導致出現脅下疼痛的問題。

症狀:他的疼痛有時在左邊脅下,有時在右邊,有時兩邊都疼。醫生採用平肝、舒肝、柔肝的方法治療,但都沒有效果。病情持續了一年多,疼痛越來越嚴重,在疼痛劇烈時,他感覺精神昏沉。他的左手脈象微細,輕輕按壓幾乎感覺不到,右手脈象似乎較爲平和,但搏動的力量顯得偏弱。

診斷:人的肝臟位於脅下,屬性爲木,喜歡條達。這是因爲肝氣虛弱,不能正常運行,所以鬱結在脅下引起疼痛。疼痛在左或在右的原因,《難經》中說,肝臟作爲臟器,它的治理區域在左側,而它藏身的地方在右側脅下,腎的前面和胃的旁邊,附着在胃的第九椎骨上。所謂髒,是指肝臟所在的位置,而治則是肝氣運行的區域。由此可知,雖然肝臟位於右側,但它的氣化功能實際上是先從左側開始的。疼痛在左側,是因爲肝氣在運行的區域鬱結;疼痛在右側,是因爲肝氣在其藏身的地方鬱結;疼痛劇烈時精神昏沉,是因爲肝經疾病與神經有關聯(肝臟主管筋,腦髓神經是灰色的筋,因此肝經疾病與神經相關)。治療這種病症,應該以補充肝氣爲主,輔以升肝化鬱的藥物。

處方:生箭芪(五錢),生杭芍(四錢),玄參(四錢),滴乳香(三錢炒),明沒藥(三錢不炒),生麥芽(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二錢),甘草(錢半)

以上藥物煎湯一大碗,溫熱服用。

方解:有人認爲肝虛無補法,這是沒有道理的說法。黃芪是補肝的主要藥物,爲什麼呢?黃芪性質溫和,能提升臟腑中的溫升之性,而臟腑中具有溫升之性的就是肝木。因此,各臟腑氣虛時,黃芪都能補之,而補充肝經的氣虛,更是有同氣相求的妙處,所以在方中用它爲主藥。然而,因爲它性質偏溫,大量使用雖能很好地補充肝氣,但可能同時會助長肝火,所以用芍藥、玄參等滋陰涼潤的藥材來平衡。使用乳香、沒藥是爲了融化肝氣的鬱結。使用麥芽、川芎是爲了提升肝氣的鬱結。無論融化還是提升,都是爲了使經絡暢通,達到不痛的效果。使用當歸是因爲肝臟是藏血的臟器,既補充了肝氣,又想補充肝血。而且當歸味道甘甜,能生血,性質溫且帶辛,還能調和氣分。使用甘草是因爲它能緩解肝的緊張,甘草與芍藥合用,善於治療腹疼,當然也能治療脅疼。

再診:連續服用四劑後,脅疼已大大減輕,偶爾有疼痛時也不那麼劇烈。左手脈象重按有根,右手脈象也比以前有力,只是因爲脅疼導致食慾減少,到現在還沒有恢復,計劃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健胃消食的藥物。

處方:生箭芪(四錢),生杭芍(四錢),玄參(四錢),白朮(三錢),滴乳香(三錢炒),明沒藥(三錢不炒),生麥芽(三錢),當歸(三錢),生雞內金(二錢黃色的搗碎),川芎(二錢),甘草(錢半)

以上藥物煎湯一大碗,溫熱服用。

三診:連續服用四劑後,脅下不再疼痛,飲食也比以前有所增加,脈象左右都調和無病,只是自覺雙腿筋骨軟弱,這可能是長期疾病所致。計劃再次治療,以舒肝、健胃、強壯筋骨爲主。

處方:生箭芪(四錢),生懷山藥(四錢),天花粉(四錢),核桃仁(四錢),白朮(三錢),生明沒藥(三錢),當歸(三錢),生麥芽(三錢),寸麥冬(三錢),生雞內金(二錢黃色的搗碎),真鹿角膠(三錢)

將前十味藥煎湯一大碗,再將鹿角膠另用水燉化和勻,溫熱服用。

效果:連續服用十劑後,身體逐漸感到健壯,於是停止服用湯藥,建議使用生懷山藥細末七八錢,或至一兩,用涼水調和煮作茶湯,加入蔗糖使其口感適中,當作點心服用。服用後再嚼服熟核桃仁二三錢,這樣調養,舊病可以永遠治癒。

4. 2.脅下疼兼胃口疼

天津齊××,年五旬,得脅下作疼,兼胃口疼病。

病因,素有肝氣不順病,繼因設買賣賠累,激動肝氣,遂致脅下作疼,久之胃口亦疼。

證候,其初次覺疼恆在申酉時,且不至每日疼,後浸至每日覺疼,又浸至無時不疼。屢次延醫服藥,過用開破之品傷及脾胃,飲食不能消化,至疼劇時恆連胃中亦疼。其脈左部沉弦微硬,右部則弦而無力,一息近五至。

診斷,其左脈弦硬而沉者,肝經血虛火盛而肝氣又鬱結也。其右脈弦而無力者,土為木傷,脾胃失其蠕動健運也。其脅疼之起點在申酉時者,因肝屬木申酉屬金,木遇金時其氣化益遏抑不舒也。《內經》謂,「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夫厥陰為肝,陽明為胃,遵《內經》之微旨以治此證,果能健補脾胃,俾中焦之氣化運行無滯,再少佐以理肝之品,則胃疼可愈,而脅下之疼亦即隨之而愈矣。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大甘枸杞(六錢),玄參(五錢),寸麥冬(四錢帶心),於白朮(三錢),生杭芍(三錢),生麥芽(三錢),桂枝尖(二錢),龍膽草(二錢),生雞內金(二錢黃色的搗),厚朴(錢半),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將藥連服四劑,胃中已不作疼,脅下之疼亦大輕減,且不至每日作疼,即有疼時亦須臾自愈。脈象亦見和緩,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大甘枸杞(六錢),玄參(四錢),寸麥冬(四錢帶心),於白朮(三錢),生杭芍(三錢),當歸(三錢),桂枝尖(二錢),龍膽草(二錢),生雞內金(二錢黃色的搗),醋香附(錢半),甘草(錢半),生薑(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將藥連服五劑,脅下之疼霍然全愈,肝脈亦和平如常矣。遂停服湯藥,俾日用生懷山藥細末兩許,水調煮作茶湯,調以蔗糖令適口,以之送服生雞內金細末二分許,以善其後。

或問,理肝之藥莫如柴胡,其善舒肝氣之鬱結也。今治脅疼兩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將毋另有取義?答曰:桂枝與柴胡雖皆善理肝,而其性實有不同之處。如此證之疼肇於脅下,是肝氣鬱結而不舒暢也,繼之因脅疼累及胃中亦疼,是又肝木之橫恣而其所能勝也。柴胡能舒肝氣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橫恣,桂枝其氣溫升(溫升為木氣),能舒肝氣之鬱結則脅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為金味),更能平肝木橫恣則胃疼亦可愈也。惟其性偏於溫,與肝血虛損有熱者不宜,故特加龍膽草以調劑之,俾其性歸和平而後用之,有益無損也。不但此也,拙擬兩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為升肝要藥,實又為降胃要藥。《金匱》桂枝加桂湯,治腎邪奔豚上干直透中焦,而方中以桂枝為主藥,是其能降胃之明徵也。再上溯《神農本草經》,謂桂枝主上氣咳逆及吐吸(吸不歸根即吐出,即後世所謂喘也),是桂枝原善降肺氣,然必胃氣息息下行,肺氣始能下達無礙。細繹經旨,則桂枝降胃之功用,更可借善治上氣咳逆吐吸而益顯也。蓋肝升胃降,原人身氣化升降之常,順人身自然之氣化而調養之,則有病者自然無病,此兩方之中所以不用柴胡皆用桂枝也。

白話文:

[2.脅下疼兼胃口疼]

天津有位齊姓患者,年齡約五十歲,得了脅下疼痛,同時伴有胃口疼痛的病症。

病因方面,他原本就有肝氣不順的問題,之後因爲生意上的虧損,導致肝氣激動,於是脅下開始疼痛,時間一長,連胃口也開始痛。

症狀上,起初他的疼痛總是在下午三到五點間出現,並非每天都痛,後來逐漸變成每天都會感到疼痛,甚至無時無刻不在痛。多次請醫生診治並服用藥物,過度使用破氣藥傷及脾胃,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在疼痛加劇時,連胃部也會跟着痛。左手脈象沉弦且略硬,右手脈則弦但無力,心跳頻率接近每分鐘八十次左右。

診斷上,左側脈象弦硬且深沉,是肝經血虛火旺,肝氣鬱結的表現。右側脈象弦而無力,顯示脾胃受損,消化功能減弱。脅下疼痛在下午三到五點開始,是因爲肝屬木,此時爲金時,木遇金時其氣化被進一步抑制。根據《內經》所述,“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厥陰指的是肝,陽明指的是胃。遵循《內經》的微言大義來治療這病症,若能強健補脾胃,使中焦之氣運行無阻,再輔以調理肝臟的藥物,胃疼可以緩解,脅下的疼痛也會隨之減輕。

處方如下:生懷山藥(30克)、大甘枸杞(18克)、玄參(15克)、麥冬(12克含心)、白朮(9克)、生杭芍(9克)、生麥芽(9克)、桂枝尖(6克)、龍膽草(6克)、生雞內金(6克黃色搗碎)、厚朴(4.5克)、甘草(4.5克)。將所有藥材煎成一大碗湯,溫服。

複診時,連續服用了四劑藥後,胃部已不再疼痛,脅下的疼痛也大大減輕,且不一定會每天發作,即使有疼痛,也能迅速自行緩解。脈象也變得更爲平和,於是對原方稍作調整繼續服用。

新的處方是:生懷山藥(30克)、大甘枸杞(18克)、玄參(12克)、麥冬(12克含心)、白朮(9克)、生杭芍(9克)、當歸(9克)、桂枝尖(6克)、龍膽草(6克)、生雞內金(6克黃色搗碎)、醋香附(4.5克)、甘草(4.5克)、生薑(6克)。將所有藥材煎成一大碗湯,溫服。

效果方面,連續服用了五劑藥後,脅下的疼痛完全消失,肝脈也恢復了正常的平和狀態。於是停止服用湯藥,改爲每日使用生懷山藥細粉兩勺,用水調煮成茶湯,加入適量蔗糖調味,搭配生雞內金細粉兩分許,作爲後續的調養。

有人可能會問,柴胡是最適合調理肝氣的藥物,它能很好地舒緩肝氣的鬱結。現在治療脅疼的兩個方子都使用了桂枝,卻未用柴胡,是否有特別的考量?回答是:雖然桂枝與柴胡都能調理肝氣,但它們的性質確實存在差異。這個病例的脅下疼痛源於肝氣鬱結不暢,接着因爲脅下疼痛影響到了胃部的疼痛,這是肝木的過度活動導致的。柴胡雖能舒緩肝氣的鬱結,卻不能平息肝木的過度活動。桂枝的性質溫升,能舒緩肝氣的鬱結,從而緩解脅下的疼痛;它的味道辛辣,更能平衡肝木的過度活動,因此胃部的疼痛也能得到緩解。然而,桂枝性質偏溫,對於肝血虛損且有熱的人並不適宜,因此特別添加了龍膽草進行調和,使其性質趨向平和後再使用,這樣既有益又無害。不僅如此,我提出的兩個方案的核心在於提升肝氣,降低胃氣,而桂枝的妙用不僅在於它是提升肝氣的重要藥物,實際上也是降低胃氣的關鍵藥物。《金匱》中的桂枝加桂湯,用於治療腎邪引起的奔豚上衝直達中焦,方中以桂枝爲主藥,這正是其能降低胃氣的明顯證據。追溯到《神農本草經》,記載桂枝主要用於上氣咳嗽以及吐吸(吸不歸根即吐出,即後世所說的喘息),說明桂枝原本就擅長降低肺氣。然而,只有當胃氣持續下降,肺氣才能順利下達。深入理解經典,可以看出桂枝降低胃氣的功效,可以通過善治上氣咳嗽吐吸而更加明顯。肝升胃降,是人體氣化升降的常態,順應人體自然的氣化規律進行調養,有病的身體自然會恢復健康,這就是爲什麼這兩個方子中未使用柴胡而都使用桂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