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81)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81)

1. (三十三)治瘡科方

2. 1.消瘰丸

治瘰癧。

牡蠣(十兩,煅),生黃耆(四兩),三稜(二兩),莪朮(二兩),朱血竭(一兩),生明乳香(一兩),生明沒藥(一兩),龍膽草(二兩),玄參(三兩),浙貝母(二兩)

上藥十味,共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用海帶五錢,洗淨切絲,煎湯送下,日再服。

瘰癧之證,多在少年婦女,日久不愈,可令信水不調,甚或有因之成勞瘵者。其證系肝膽之火上升,與痰涎凝結而成。初起多在少陽部位,或項側,或缺盆,久則漸入陽明部位。一顆壘然高起者為瘰,數顆歷歷不斷者為癧。身體強壯者甚易調治。

此方重用牡蠣、海帶,以消痰軟堅,為治瘰癧之主藥,恐脾胃弱者,久服有礙,故用黃耆、三稜、莪朮以開胃健脾(三藥並用能開胃健脾,十全育真湯下曾詳言之),使脾胃強壯,自能運化藥力,以達病所。且此證之根在於肝膽,而三稜、莪朮善理肝膽之郁。此證之成,堅如鐵石,三稜、莪朮善開至堅之結。

又佐以血竭、乳香、沒藥,以通氣活血,使氣血毫無滯礙,瘰癧自易消散也。而猶恐少陽之火熾盛,加膽草直入肝膽以瀉之,玄參、貝母清肅肺金以鎮之。且貝母之性,善於療鬱結利痰涎,兼主惡瘡。玄參之性,《名醫別錄》謂其散頸下核,《開寶本草》謂其主鼠瘻,二藥皆善消瘰癧可知。

血竭,色赤味辣。色赤故入血分,味辣故入氣分,其通氣活血之效,實較乳香、沒藥為尤捷。諸家本草,未嘗言其辣,且有言其但入血分者,皆未細心實驗也。然此藥偽者甚多,必未研時微帶紫黑,若血乾之色。研之紅如雞血,且以置熱水中則溶化,須臾復凝結水底成塊者,乃為真血竭。

曾治一少年,項側起一瘰癧,其大如茄,上連耳,下至缺盆。求醫治療,言服藥百劑,亦不能保其必愈。而其人家貧傭力,為人芸田,不惟無錢買如許多藥,即服之亦不暇。然其人甚強壯,飲食甚多,俾於一日三餐之時,先用飯湯送服煅牡蠣細末七八錢,一月之間消無芥蒂。

又治一婦人,在缺盆起一瘰癧,大如小橘。其人亦甚強壯無他病,俾煮海帶湯,日日飲之,半月之間,用海帶二斤而愈。若身體素虛弱者,即煮牡蠣、海帶,但飲其湯,脾胃已暗受其傷。蓋其鹹寒之性,與脾胃不宜也。

族侄女患此證,治數年不愈。為制此方,服盡一料而愈。

白話文:

[1.消瘰丸]

用於治療瘰癧。

藥材包含:煅牡蠣十兩,生黃耆四兩,三棱二兩,莪朮二兩,朱血竭一兩,生明乳香一兩,生明沒藥一兩,龍膽草二兩,玄參三兩,浙貝母二兩。

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像桐子一樣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三錢,需配上海帶五錢,洗淨切絲煎湯來吞服,一天需服用兩次。

瘰癧這種病症,多見於年輕女性,若長時間未能痊癒,可能導致生理週期失調,嚴重者甚至會轉變為勞瘵。此病是因為肝膽之火上炎,與痰涎凝結所致。初期多在少陽部位,可能是頸側或鎖骨上,隨著病情發展,逐漸移至陽明部位。若單獨一顆高起的是瘰,數顆連綿不斷的是癧。對於身體強壯者,較容易調理。

此方大量使用煅牡蠣和海帶,以消除痰結,軟化堅結,為主要治療瘰癧的藥物。但考量脾胃虛弱者,長期服用可能會有副作用,因此添加了黃耆、三棱和莪朮以開胃健脾,使脾胃強壯,能夠運化藥力,達到病竈。且此症源於肝膽,而三棱和莪朮對肝膽的調理有良好效果。此病的結節堅硬如鐵石,三棱和莪朮有助於打開堅固的結節。

輔以血竭、乳香和沒藥,以促進氣血流通,讓氣血毫無阻礙,瘰癧自然容易消散。但考慮到少陽部位的火氣旺盛,加入龍膽草直接進入肝膽,以降低火氣,玄參和貝母則清肅肺部,鎮定病況。且貝母能療治鬱結,利於排除痰涎,還可用於惡性腫瘤。玄參,《名醫別錄》記載其可分散頸部結節,《開寶本草》指出其可治療淋巴結核,由此可見兩藥都適合消除瘰癧。

血竭,顏色紅,味道辣。紅色使其能進入血液,辣味使其能進入氣分,其促進氣血流通的效果比乳香和沒藥更快速。過去的醫書並未提及其辣味,甚至有說只進入血液的,這都是因為未經詳細實驗。然而此藥常有偽造,真正的血竭研磨前略帶紫黑色,如同乾燥的血液。研磨後呈鮮紅色,放入熱水中會溶解,片刻後會在水底重新凝結成塊。

曾治療一位少年,他的頸側長了一個像茄子大的瘰癧,向上延伸到耳朵,向下到鎖骨。醫生告訴他即使服用百帖藥,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好。然而他家境貧窮,靠著幫人耕田為生,不僅沒有錢購買那麼多藥材,即使有,也沒有時間服用。但他身體非常強壯,食量很大,於是建議他在一日三餐時,先用飯湯送服煅牡蠣細末七八錢,一個月內,這個瘰癧就消失了。

另一個案例是位婦女,在鎖骨上長了一個像小橘子大的瘰癧。她身體也很強壯,沒有其他疾病,建議她每天喝海帶湯,半個月內,用了兩斤海帶就痊癒了。然而對於身體素質虛弱者,即使只是喝牡蠣和海帶湯,脾胃也可能受到傷害。因為它們的鹹寒性質,與脾胃不太相容。

我的侄女患有此病,治療了好幾年都未能痊癒。為她開了這個處方,吃完一劑後就痊癒了。

3. 2.消瘰膏

消瘰癧。

生半夏(一兩),生山甲(三錢),生甘遂(一錢),生馬錢子(四錢,剪碎),皂角(三錢),朱血竭(二錢)

上藥前五味,用香油煎枯去渣,加黃丹收膏,火候到時將血竭研細攙膏中熔化和勻,隨瘡大小攤作膏藥。臨用時每藥一帖加麝香少許。

友人之女年五歲。項間起瘰癧數個,年幼不能服藥,為制此藥,貼之全愈。

凡膏藥中用黃丹,必以火炒過,然後以之熬膏,其膠黏之力始大。而麝香不早加入膏藥中者,以麝香忌火也。

白話文:

【消瘰膏】

配方如下:生半夏一兩,生山甲三錢,生甘遂一錢,生馬錢子四錢(需剪碎),皁角三錢,朱血竭二錢。

首先,將前五種藥材用香油煎至枯焦,然後濾掉藥渣。再加入黃丹來收膏,等到火候適當時,將血竭研磨成細粉,加入膏中使其融化並混合均勻。根據傷口的大小,將膏藥鋪開。使用時,每劑藥可添加少量麝香。

有位朋友的女兒五歲,頸部長了幾個瘰癧,因為年紀小無法服用藥物,因此製作了這個藥膏,貼上後病情完全康復。

在製作膏藥時,如果使用黃丹,必須先用火炒過,然後再熬膏,這樣膏藥的粘性才會更大。而麝香之所以不在熬膏時加入,是因為麝香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