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6)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6)

1. 9.既濟湯

治大病後陰陽不相維繫。陽欲上脫,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竄,或心中搖搖如懸旌;陰欲下脫,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瀉。一切陰陽兩虛,上熱下涼之證。

大熟地(一兩),萸肉(去淨核,一兩),生山藥(六錢),生龍骨(搗細,六錢),生牡蠣(搗細,六錢),茯苓(三錢),生杭芍(三錢),烏附子(一錢)

或問:既濟湯原為救脫之藥,方中何以不用人參?答曰:人參之性補而兼升,以治上脫,轉有氣高不返之虞。喻嘉言《寓意草》中論之甚詳。惟與赭石同用,始能納氣歸根。而證兼下脫者,赭石又不宜用,為不用赭石,所以不敢用人參。且陽之上脫也,皆因真陰虛損,不能潛藏元陽,陽氣始無所繫戀而上奔。

故方中重用熟地、山藥以峻補真陰,俾陰足自能潛陽。而佐以附子之辛熱,原與元陽為同氣,協同芍藥之苦降(《神農本草經》味苦),自能引浮越之元陽下歸其宅。更有萸肉、龍骨、牡蠣以收斂之,俾其陰陽固結,不但元陽不復上脫,而真陰亦永不下脫矣。

一人,年二十餘,稟資素羸弱,又耽煙色,於秋初患瘧,兩旬始愈。一日大便滑瀉數次,頭面汗出如洗,精神頹憒,昏昏似睡。其脈上盛下虛,兩寸搖搖,兩尺欲無,數至七至。延醫二人皆不疏方。愚後至為擬此湯,一劑而醒,又服兩劑遂復初。

友人張××,曾治一少年,素患心疼,發時晝夜號呼。醫者屢投以消通之藥,致大便滑瀉,虛氣連連下泄,汗出如洗,目睛上泛,心神驚悸,周身瞤動,須人手按,而心疼如故。延醫數人皆不敢疏方。張××投以此湯,將方中萸肉倍作二兩,連服兩劑,諸病皆愈,心疼竟從此除根。

或問:此方能治脫證宜矣,而並能治心疼者何也?答曰:凡人身內外有疼處,皆其氣血痹而不通。《神農本草經》謂「山茱萸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是萸肉不但酸斂,而更善開通可知。李士材治肝虛作疼,萸肉與當歸並用。愚治肝虛腿疼,曾重用萸肉隨手奏效(詳案在曲直湯下)。

蓋萸肉得木氣最厚,酸斂之中大具條暢之性,故善於治脫,尤善於開痹也。大抵其證原屬虛痹,氣血因虛不能流通而作疼。醫者不知,惟事開破,迨開至陰陽將脫,而其疼如故,醫者亦束手矣。而投以此湯,惟將萸肉加倍,竟能於救脫之外,更將心疼除根。此非愚制方之妙,實張××之因證施用,而善於加減也。

白話文:

[9.既濟湯]

這帖藥主要治療大病之後,身體陰陽失調,無法相互維繫的情況。若陽氣上脫,可能出現喘息急促、自汗不止、眼球上翻、心中搖晃不安等症狀;若陰氣下脫,則可能有精液失控、小便失禁、大便滑瀉等問題。總的來說,這帖藥適用於所有陰陽雙虛,上半身熱下半身涼的情況。

藥方包括:大量熟地(約30克)、山茱萸(去除種子,約30克)、生山藥(約18克)、生龍骨(研磨細,約18克)、生牡蠣(研磨細,約18克)、茯苓(約9克)、生杭芍(約9克)、烏附子(約3克)。

有人會問,既濟湯作為救脫之藥,為什麼藥方中沒有使用人參?回答是,人參的特性是補氣兼提氣,若用來治療上脫,反而可能使氣息飄高,難以回歸。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有詳細的討論。只有與赭石一同使用,才能使氣息回歸根本。然而對於同時有下脫情況的患者,赭石並不適合,因此為了避免使用赭石,就不敢加入人參。再者,陽氣上脫的根本原因,通常是因為真陰虛弱,無法隱藏元陽,導致陽氣無所依戀而上衝。

因此,藥方中大量使用熟地和山藥,目的是強烈補充真陰,使陰氣充足,自然能夠抑制陽氣。再加上附子的辛熱,與元陽同源,配合芍藥的苦降特性,能夠將飄忽的元陽導回其本位。另外,山茱萸、龍骨、牡蠣的收斂作用,使陰陽更加牢固,不僅可以防止元陽上脫,也能確保真陰不再下脫。

有個二十多歲的男子,本來體質就較弱,又沉溺於煙酒和女色,在秋天初發瘧疾,經過二十天才康復。一天內多次大便滑瀉,頭部和麪部汗流浹背,精神疲憊,昏昏欲睡。他的脈象顯示上部旺盛下部虛弱,兩寸脈搖擺不定,兩尺脈幾乎消失,心跳達到每分鐘一百四十次。前兩位醫生都不敢開藥方。我後到,建議他服用此湯,喝了一劑後清醒,再喝兩劑就恢復了。

我的朋友張先生曾經治療一個年輕人,他長期有心痛的毛病,發作時日夜哀嚎。醫生多次給他開通的藥物,結果導致大便滑瀉,虛弱的氣息不斷下洩,汗流浹背,眼球上翻,心神驚慌,全身顫抖,必須有人按著,但心痛仍然存在。請了好幾個醫生都不敢開藥方。張先生給他開了這帖藥,將山茱萸的份量加倍到60克,連續服用兩劑,所有病症都痊癒了,心痛從此根除。

有人會問,這帖藥能治療脫證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什麼也能治療心痛呢?回答是,人體內外任何部位的疼痛,都是因為氣血受阻不通所致。根據《神農本草經》,山茱萸能驅除心臟下方的邪氣、寒熱,溫暖中焦,驅除寒冷濕氣引起的痹症,由此可見山茱萸不僅能收斂,更能開通氣血。李士材在治療肝虛引起的疼痛時,會將山茱萸與當歸一同使用。我治療肝虛導致的腿痛時,曾大量使用山茱萸,效果立竿見影。

山茱萸受到木氣影響最深,雖然有收斂作用,但具有疏通的特性,因此特別適合治療脫證和開通氣血。大體上,這種症狀原本屬於虛痹,由於氣血虛弱,無法順利流通而產生疼痛。醫生若不瞭解,只是一味開通,等到陰陽即將脫離,疼痛依然存在,醫生也就束手無策了。但使用這帖藥,只要將山茱萸的份量加倍,不僅能救脫,還能根治心痛。這不是我製方的巧妙,而是張先生根據病情靈活運用,並且善於調整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