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59)
一、醫方 (159)
1. 1.玉燭湯
又佐以花椒者,恐金雞納霜之性,偏於寒涼,而以辛熱濟之,使歸於和平也。
東亞人有中將湯,以調婦女經脈,恆有效驗。門人高××曾開其方相寄,藥品下未有分量。愚為酌定其分量,用之甚有功效。今將其方開列於下,以備選用。
延胡索醋炒三錢、當歸六錢、官桂二錢、甘草二錢、丁香二錢、山楂核醋炒三錢、鬱金醋炒二錢、沙參四錢、續斷酒炒三錢、肉蔻赤石脂炒三錢(去石脂不用)、苦參三錢、懷牛膝三錢,共十二味,軋作粗渣,分三劑。每用一劑,開水浸蓋碗中約半點鐘,將其湯飲下。如此浸服二次至第三次用水煎服。
日用一劑,數劑經脈自調。此方中涼熱、補破、澀滑之藥皆有,愚所酌分量,俾其力亦適相當,故凡婦女經脈不調證,皆可服之,而以治白帶證尤效。
白話文:
加入花椒的原因,是因為擔心金雞納霜的藥性偏寒涼,所以用辛熱的花椒來調和,使藥性回歸平和。
東亞地區有中將湯,用來調理婦女的經脈,效果一直很好。我的學生高某某曾經把藥方寄給我,但是藥材下面沒有標示分量。我為此斟酌決定了藥材的分量,使用後效果很好。現在把這個藥方列在下面,以供選用。
延胡索用醋炒過,三錢、當歸六錢、肉桂二錢、甘草二錢、丁香二錢、山楂核用醋炒過,三錢、鬱金用醋炒過,二錢、沙參四錢、續斷用酒炒過,三錢、肉豆蔻用赤石脂炒過,三錢(去除赤石脂不用)、苦參三錢、懷牛膝三錢,總共十二味藥材。把這些藥材磨成粗渣,分成三份。每次取一份,用開水浸泡在有蓋的碗中約半小時,然後把湯藥喝下。這樣浸泡服用兩次,第三次則用水煎煮後服用。
每天服用一份,服用幾劑後經脈自然會調和。這個藥方中,寒涼、溫熱、補益、攻破、收澀、滑利的藥物都有,我所斟酌的分量,使得藥力也恰到好處,所以凡是婦女經脈不調的症狀,都可以服用,而且治療白帶的效果尤其好。
2. 2.理沖湯
治婦女經閉不行或產後惡露不盡,結為癥瘕,以致陰虛作熱,陽虛作冷,食少勞嗽,虛證沓來。服此湯十餘劑後,虛證自退,三十劑後,瘀血可盡消。亦治室女月閉血枯。並治男子勞瘵,一切臟腑癥瘕、積聚、氣鬱、脾弱、滿悶、痞脹、不能飲食。
生黃耆(三錢),黨參(二錢),於術(二錢),生山藥(五錢),天花粉(四錢),知母(四錢),三稜(三錢),莪朮(三錢),生雞內金(三錢,黃者)
用水三盅,煎至將成,加好醋少許,滾數沸服。
服之覺悶者,減去於術。覺氣弱者,減三稜、莪朮各一錢。瀉者,以白芍代知母,於術改用四錢。熱者,加生地、天冬各數錢。涼者,知母、花粉各減半,或皆不用。涼甚者,加肉桂(搗細沖服)、烏附子各二錢。瘀血堅甚者,加生水蛭(不用炙)二錢。若其人堅壯無他病,惟用以消癥瘕積聚者,宜去山藥。
室女與婦人未產育者,若用此方,三稜、莪朮宜斟酌少用,減知母之半,加生地黃數錢,以濡血分之枯。若其人血分雖瘀,而未見癥瘕或月信猶未閉者,雖在已產育之婦人,亦少用三稜、莪朮。若病人身體羸弱,脈象虛數者,去三稜、莪朮,將雞內金改用四錢,因此藥能化瘀血,又不傷氣分也。迨氣血漸壯,瘀血未盡消者,再用三稜、莪朮未晚。
若男子勞瘵,三稜、莪朮亦宜少用或用雞內金代之亦可。初擬此方時,原專治產後瘀血成癥瘕,後以治室女月閉血枯亦效,又間用以治男子勞瘵亦效驗,大有開胃進食,扶羸起衰之功。《內經》有四烏鰂魚骨一茹蘆丸,原是男女並治,為調血補虛之良方。此方竊師《內經》之意也。
從來醫者調氣行血,習用香附,而不習用三稜、莪朮。蓋以其能破癥瘕,遂疑其過於猛烈。而不知能破癥瘕者,三稜、莪朮之良能,非二藥之性烈於香附也。愚精心考驗多年,凡習用之藥,皆確知其性情能力。若論耗散氣血,香附猶甚於三稜、莪朮。若論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稜、莪朮也。
且此方中,用三稜、莪朮以消沖中瘀血,而即用參、耆諸藥,以保護氣血,則瘀血去而氣血不至傷損。且參、耆能補氣,得三稜、莪朮以流通之,則補而不滯,而元氣愈旺。元氣既旺,愈能鼓舞三稜、莪朮之力以消癥瘕,此其所以效也。
人之臟腑,一氣貫通,若營壘連絡,互為犄角。一處受攻,則他處可為之救應。故用藥攻病,宜確審病根結聚之處,用對證之藥一二味,專攻其處。即其處氣血偶有傷損,他臟腑氣血猶可為之輸將貫注,亦猶相連營壘之相救應也。又加補藥以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氣無傷損。
世俗醫者,不知此理,見有專確攻病之方,若拙擬理沖湯者,初不審方中用意何如,但見方中有三稜、莪朮,即望而生畏,不敢試用。自流俗觀之,亦似慎重,及觀其臨證調方,漫不知病根結於何處,惟是混開混破。恆集若香附、木香、陳皮、砂仁、枳殼、厚朴、延胡、靈脂諸藥,或十餘味或數十味為一方。服之令人臟腑之氣皆亂,常有病本可治,服此等藥數十劑而竟至不治者。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婦女月經閉止不行,或是產後惡露排不乾淨,導致瘀血結成腫塊,進而出現陰虛發熱、陽虛怕冷、食慾不振、咳嗽等虛弱症狀。服用這個方子十幾劑後,虛弱的症狀就會自行消退,服用三十劑後,瘀血就能完全消除。這個方子也可用於治療未婚女子月經閉止、血氣枯竭,以及男子因勞累引起的癆病,各種臟腑腫塊、積聚、氣鬱、脾虛、腹脹滿悶、無法進食等情況。
藥方組成:生黃耆三錢、黨參二錢、白朮二錢、生山藥五錢、天花粉四錢、知母四錢、三稜三錢、莪朮三錢、生雞內金三錢(要黃色的)。
使用方法:用水三碗煎煮至快好時,加入少量好醋,煮沸數次後服用。
服用後如果感到胸悶,可以減少白朮的用量。如果覺得氣虛,可以將三稜和莪朮各減一錢。如果出現腹瀉,可以用白芍代替知母,白朮改用四錢。如果感到發熱,可以加入生地黃和天門冬各幾錢。如果感到怕冷,知母和花粉各減半,或者都不要用;如果非常怕冷,可以加入肉桂(搗碎沖服)和製附子各二錢。如果瘀血非常堅硬,可以加入生水蛭二錢(不要炙烤)。如果病人身體強壯沒有其他疾病,只是用來消除腫塊積聚,可以去掉山藥。
未婚女子和未生育的婦女,如果使用這個方子,三稜和莪朮的用量應該斟酌減少,知母的用量減半,並加入生地黃幾錢,來滋潤血分的虧損。如果病人雖然有血瘀,但沒有出現腫塊,或者月經還沒有完全閉止,即使是已生育的婦女,也應該少用三稜和莪朮。如果病人身體虛弱,脈象虛數,應該去掉三稜和莪朮,將雞內金改用四錢,因為這個藥能化瘀血,又不會損傷氣血。等到氣血漸漸強壯,瘀血還沒完全消除時,再用三稜和莪朮也不遲。
如果男子患有勞癆病,三稜和莪朮也應該少用,或者用雞內金代替也可以。最初擬定這個方子的時候,是專門用來治療產後瘀血形成的腫塊,後來發現治療未婚女子月經閉止血枯也有效果,再後來發現用來治療男子勞癆病也有效果,具有開胃促進食慾,扶助虛弱恢復健康的作用。《內經》中有一個「四烏鰂魚骨一茹蘆丸」,原本就是男女都可治療,是調和氣血、補益虛損的良方。這個方子借鑒了《內經》的思想。
傳統的醫生調理氣血,習慣用香附,而不習慣用三稜和莪朮。因為認為它們能破除腫塊,就懷疑它們藥性過於猛烈。但其實能破除腫塊,是三稜和莪朮的優點,並不是這兩種藥比香附的藥性更猛烈。我經過多年仔細研究,對於常用的藥物,都能確切了解它們的藥性和作用。如果說耗散氣血,香附甚至比三稜和莪朮還要厲害。如果說消磨腫塊,十倍的香附也比不上三稜和莪朮。
而且在這個方子中,用三稜和莪朮來消除體內瘀血,同時用人參、黃耆等藥來保護氣血,這樣就能做到祛除瘀血而氣血不會受到損傷。而且人參、黃耆能補氣,配合三稜、莪朮來疏通,就能達到補而不滯,使元氣更加旺盛。元氣旺盛後,就能更好的促進三稜、莪朮的力量來消除腫塊,這就是這個方子有效的道理。
人體的臟腑,氣是相互連通的,就像營壘之間互相連接,互相支援。一處受到攻擊,其他地方可以進行救援。所以用藥治療疾病,應該準確判斷病根所在的部位,用對症的藥一兩味,專攻病灶。即使病灶部位的氣血偶爾受到損傷,其他臟腑的氣血仍然可以進行輸送支援,就像相連的營壘互相救援一樣。再加上補藥來輔助,這樣就能做到祛除邪氣而不損傷正氣。
世俗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看到有專門針對病症的藥方,比如我擬的這個理沖湯,連方中的用意是什麼都不了解,只看到方中有三稜和莪朮,就望而生畏,不敢嘗試使用。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好像很謹慎,但仔細看他們臨證開方,完全不知道病根在哪裡,只是混亂的開一些藥。總是堆砌香附、木香、陳皮、砂仁、枳殼、厚朴、延胡索、靈脂等藥,有的十幾味,有的幾十味,開成一個方子。服用了以後,會使人體臟腑的氣機都亂了,常常有本來可以治好的病,因為服用這些藥幾十劑,最後反而治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