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58)
一、醫方 (158)
1. (二十九)治女科方
2. 1.玉燭湯
治婦女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汗出熱解,或月事不調,經水短少。
生黃耆(五錢),生地黃(六錢),玄參(四錢),知母(四錢),當歸(三錢),香附(三錢,醋炒),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汗多者,以茵陳易柴胡,再加萸肉數錢。熱多者,加生杭芍數錢。寒多者,加生薑數錢。
婦女多寒熱往來之證,而方書論者不一說。有謂陽分虛則頭午寒,陰分虛則過午熱者。夫午前陽盛,午後陽衰而陰又浸盛。當其盛時,虛者可以暫實。何以其時所現之病狀,轉與時成反比例也?有謂病在少陽則寒熱往來,猶少陽外感之邪,與太陽並則寒,與陽明並則熱者。而內傷之病,原無外邪。
又何者與太陽、陽明並作寒熱也?有謂肝虛則乍熱乍寒者。斯說也,愚曾驗過。遵《神農本草經》山茱萸主寒熱之旨,單重用山萸肉(去淨核)二兩煎湯,服之立愈(驗案在來復湯下)。然此乃肝木虛極,內風將動之候,又不可以蓋尋常寒熱也。蓋人身之氣化,原與時序之氣化,息息相通。
一日之午前,猶一歲之有春夏。而人身之陽氣,即感之發動,以敷布於周身。婦女性多憂思,以致臟腑、經絡多有鬱結閉塞之處,阻遏陽氣不能外達,或轉因發動而內陷,或發動不遂,其發動排擠經絡愈加閉塞。於是周身之寒作矣。迨陽氣蓄極,終當憤發。而其憤發之機與抑遏之力,相激相蕩於臟腑、經絡之間,熱又由茲而生。
此前午之寒,所以變後午之熱也。黃耆為氣分之主藥,能補氣更能升氣。輔以柴胡之軒舉,香附之宣通,陽氣之抑遏者,皆暢發矣。然血隨氣行,氣鬱則血必瘀,故寒熱往來者,其月事恆多不調,經血恆多虛損。用當歸以調之,地黃以補之,知母、元參與甘草甘苦化陰以助之,則經血得其養矣。
況地黃、知母諸涼藥與黃耆溫熱之性相濟,又為燮理陰陽、調和寒熱之妙品乎。至方書有所謂日晡發熱者,日晡者,申時也,足少陰腎經主令之候也。其人或腎經陰虛,至此而腎經之火乘時而動,亦可治以此湯。將黃耆減半,地黃改用一兩。有經閉結為癥瘕,阻塞氣化作寒熱者,可用後理沖湯。
有胸中大氣下陷作寒熱者,其人常覺呼吸短氣,宜用拙擬升陷湯,方後治驗之案,可以參觀。
【附方】,西人鐵鏽雞納丸,治婦女經血不調,身體羸弱咳喘,或時作寒熱甚效。方用鐵鏽、沒藥(忌火)各一錢,金雞納霜、花椒各五分,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六十粒。每服三粒至五粒。
鐵鏽乃鐵與養氣化合而成。人身之血得養氣而赤。鐵鏽中含養氣,而又色赤似血,且嗅之兼有血腥之氣,故能榮養血分,流通經脈。且人之血中,實有鐵鏽,以鐵鏽補血更有以鐵補鐵之妙也。金雞納霜有治瘧之功用。此方中亦用之者,為其善治貧血,且又能入手、足少陽之經,以調和寒熱也。
白話文:
[1.玉燭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婦女寒熱交錯的症狀,或是先冷後熱,出汗後熱度會減緩,或是月經週期不正常,月經量較少。
藥方成分如下:生黃耆(五錢),生地黃(六錢),玄參(四錢),知母(四錢),當歸(三錢),香附(三錢,醋炒),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如果出汗較多,可以將柴胡換成茵陳,並添加幾錢萸肉。若體內熱度較高,可以加入幾錢生杭芍。若是體內寒氣較重,則可以添加幾錢生薑。
婦女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醫書上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如果陽氣不足,白天就會感到寒冷;陰氣不足,下午就會感到熱。但根據自然規律,白天陽氣旺盛,下午開始衰減,而陰氣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體質虛弱的人可能會感到稍微舒適些。然而,為什麼這種時候呈現的病態,反而跟時間成反比呢?
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疾病出現在少陽經,就會有寒熱交錯的情況,就像外感風邪,與太陽經並存時感到寒冷,與陽明經並存時感到熱。但是內傷的病症,原本就沒有外來的邪氣。那麼,為什麼會有類似太陽、陽明經並存的寒熱交錯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肝臟虛弱會導致忽冷忽熱。我曾經驗證過這個理論,遵循《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的山茱萸可以治療寒熱的原理,單獨使用大量去核的山萸肉煎湯,病人馬上就好了。然而,這只是肝臟虛弱到極點,內風即將產生的徵兆,不能用來概括一般的寒熱交錯。事實上,人體的氣化過程,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一天中的上午,就像一年中有春夏季節。此時,人體的陽氣受到感應而開始運行,散佈全身。然而,婦女容易多愁善感,導致臟腑和經絡經常出現鬱結堵塞的情況,阻礙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或者因為運行不順而陷入內陷,或者運行受阻,導致經絡更加堵塞。因此,全身開始感到寒冷。等到陽氣積聚到一定程度,最終會爆發。在臟腑和經絡之間,陽氣的爆發與抑制力量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熱度。
這就是為什麼上午的寒冷,在下午變成了熱度。黃耆是調理氣血的主要藥材,不僅能補氣,還能提升氣血。配合柴胡和香附,可以幫助陽氣的抑制得以釋放。然而,血液隨著氣血運行,如果氣血鬱結,血液也會凝滯。因此,寒熱交錯的婦女通常月經週期不正常,月經量也較少。使用當歸調節,地黃補充,知母、玄參和甘草等藥材的甘苦化陰功能,有助於血液的營養。
此外,地黃、知母等清涼藥材與黃耆溫熱的特性相輔相成,是調和陰陽、平衡寒熱的良方。至於醫書上提到的「日晡發熱」,指的是申時,這是腎經主導的時候。如果腎經陰虛,在這個時候腎經的火氣會乘勢而起,也可以用這帖藥方來治療。將黃耆減半,地黃改為一兩。對於經血閉塞形成癥瘕,阻礙氣化造成寒熱的婦女,可以使用後理沖湯。對於胸中氣陷導致寒熱的婦女,常常會感到呼吸困難,適合使用升陷湯,治療效果的案例可以在後面的說明中參考。
【附方】
西醫常用的鐵鏽雞納丸,適用於治療婦女月經週期不調、身體虛弱、咳嗽喘息,或是偶爾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效果非常好。配方為鐵鏽、沒藥(忌火)各一錢,金雞納霜、花椒各五分,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六十粒藥丸。每次服用三至五粒。
鐵鏽是由鐵與氧氣反應生成的化合物。人體的血液得到氧氣後會呈紅色。鐵鏽中含有氧氣,顏色紅似血液,而且聞起來有血腥味,因此能滋養血液,促進經絡循環。人體的血液中實際上含有鐵鏽,用鐵鏽補血有著鐵補鐵的奇效。金雞納霜具有治療瘧疾的功效,這個配方中也使用它,因為它對貧血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能夠進入手、足少陽經,調節寒熱。
另外,加入花椒的原因是擔心金雞納霜的性質偏向寒涼,因此用辛熱的花椒來平衡,使藥性更加和諧。
東亞地區有一種中將湯,常用於調節婦女的月經週期,效果顯著。我的學生高××曾經寄來這個配方,但藥物的分量未註明。我根據經驗調整了藥物的分量,使用後發現效果很好。現在我將這個配方列出來,供大家選擇使用。
配方如下:延胡索(醋炒,三錢)、當歸(六錢)、官桂(二錢)、甘草(二錢)、丁香(二錢)、山楂核(醋炒,三錢)、鬱金(醋炒,二錢)、沙參(四錢)、續斷(酒炒,三錢)、肉蔻(赤石脂炒,三錢,去除赤石脂)、苦參(三錢)、懷牛膝(三錢),共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粗粉末,分為三劑。每次使用一劑,將藥材放入蓋碗中,倒入熱水浸泡約半小時,然後將藥湯喝下。可以連續浸泡兩到三次,最後一次用水煎煮服用。
每天使用一劑,服用幾天後,月經週期就能調節好。這個配方中包含了涼熱、補血、止血、潤滑等不同功效的藥材,我調整的分量使得藥力適中,因此所有婦女月經週期不調的情況都可以使用,特別是在治療白帶方面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