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54)
一、醫方 (154)
1. 2.培脾舒肝湯
治因肝氣不舒、木鬱剋土,致脾胃之氣不能升降,胸中滿悶,常常短氣。
於術(三錢),生黃耆(三錢),陳皮(二錢),川厚朴(二錢),桂枝尖(錢半),柴胡(錢半),生麥冬(二錢),生杭芍(四錢),生薑(二錢)
脾主升清,所以運津液上達。胃主降濁,所以運糟粕下行。白朮、黃耆,為補脾胃之正藥,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氣之升,同陳皮、厚朴,能助胃氣之降。清升濁降滿悶自去,無事專理肝氣,而肝氣自理,況桂枝、柴胡與麥芽,又皆為舒肝之妙品乎。用芍藥者,恐肝氣上升,膽火亦隨之上升,且以解黃耆、桂枝之熱也。
用生薑者,取其辛散溫通,能渾融肝脾之氣化於無間也。
從來方書中,麥芽皆是炒熟用之,惟陳修園謂麥芽生用,能升發肝氣,可謂特識。蓋人之元氣,根基於腎,萌芽於肝,培養於脾,積貯於胸中為大氣以斡旋全身。麥茅為谷之萌芽,與肝同氣相求,故能入肝經,以條達肝氣,此自然之理,無庸試驗而可信其必然者也。然必生煮汁飲之,則氣善升發,而後能遂其條達之用也。
附錄:
直隸青縣張××來函:
族侄婦,年二十餘,素性謹言,情志抑鬱。因氣分不舒,致四肢痙攣顫動,呼吸短促,胸中脹悶,約一晝夜。先延針科醫治,云是雞爪風,為刺囟門及十指尖,稍愈,旋即復作如故。其脈左部弦細,右部似有似無,一分鐘數至百至。其兩肩抬動,氣逆作喘。詢知其素不健壯,廉於飲食。
蓋肝屬木而主筋,肝鬱不舒則筋攣,肝鬱恆侮其所勝,故脾土受傷而食少。遂為開培脾舒肝湯。為有逆氣上干,又加生赭石細末五錢。囑服二劑。痙攣即愈,氣息亦平。遂去赭石,照原方又服數劑,以善其後。
白話文:
[2.培脾舒肝湯]
這帖藥方主要治療因為肝氣不順暢、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胃氣機無法正常運行,胸中感覺悶悶的,常覺得呼吸不順。
方中的藥材包括於術、生黃耆、陳皮、川厚朴、桂枝尖、柴胡、生麥冬、生杭芍和生薑。
脾臟負責把水液精華向上輸送,胃則負責把消化後的食物殘渣向下排泄。白朮、黃耆是補脾胃的好藥,搭配桂枝、柴胡能幫助脾氣上升,與陳皮、厚朴一同使用,能促進胃氣下降。這樣,脾胃運作正常,胸中的悶感自然消失,肝氣也會跟著調理好。特別是桂枝、柴胡與生麥冬,都是很好的疏肝藥物。使用生杭芍,是為了防止肝氣上升時,膽火也跟著上升,同時緩解黃耆、桂枝的熱性。
使用生薑,是利用它辛香溫通的特性,讓肝脾的氣血運行更加順暢。
一般在方書中,麥芽多是炒熟後使用,但陳修園指出,生用的麥芽能升發肝氣,這是一種獨到的見解。人的元氣起始於腎,萌芽於肝,由脾臟培育,存儲在胸中成為大氣,以維持全身機能。麥芽作為穀物的萌芽,與肝氣相通,因此能進入肝經,使肝氣流通,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不必實驗就知道結果。
然而,必須生煮汁飲用,才能使氣血升發,達到調節肝氣的效果。
附錄:
直隸青縣的張先生來信表示:
他的侄媳婦,年僅二十多歲,性格內向,情緒長期受到壓抑。因肝氣不順,導致四肢抽搐顫抖,呼吸急促,胸中脹悶,持續了整整一天一夜。先前請針灸醫生治療,診斷為雞爪風,針刺頭頂和手指尖,病情稍有改善,但不久又恢復原狀。她的脈象左側弦細,右側若有若無,心跳每分鐘高達一百次。雙肩不自主抬起,呼吸困難。瞭解後得知她身體本來就不健壯,食慾不佳。
肝臟屬木,主管筋絡,肝氣鬱結則筋絡收縮,肝氣鬱結時常會影響其剋制的脾臟,因此影響食慾。於是開出培脾舒肝湯,因她有氣逆上衝的情況,另外加入生赭石粉五錢。建議服用兩劑。抽搐情況得到改善,呼吸也變得平穩。接著去掉赭石,按原方再服用幾劑,以鞏固療效。
2. 3.金鈴瀉肝湯
治脅下掀疼。
川楝子(五錢,搗),生明乳香(四錢),生明沒藥(四錢),三稜(三錢),莪朮(三錢),甘草(一錢)
劉河間有金鈴子散(即楝子之核)與玄胡索等分,為末服之,以治心腹脅下作疼。其病因,由於熱者甚效。誠以金鈴子能引心包之火及肝膽所寄之相火下行,又佐以玄胡索以開通氣血,故其疼自止也。而愚用其方,效者固多,而間有不效者。後擬得此方,莫不隨手奏效。蓋金鈴子佐以玄胡索,雖能開氣分之郁,而實不能化氣。
所謂化氣者,無事開破,能使氣之郁者,融化於無形,方中之乳香、沒藥是也。去玄胡索,加三稜、莪朮者,因玄胡索性過猛烈,且其開破之力,多趨下焦,不如三稜、莪朮性較和平,且善於理肝也。用甘草者,所以防金鈴子有小毒也。此方不但治脅疼甚效,凡心腹作疼,而非寒涼者,用之皆甚效驗。
附錄:
直隸鹽山李××來函:
仲冬,劉××兄,病左脅掀疼,諸治無效,詢方於弟。授以活絡效靈丹方,服之不應,因延為診視。脈象他部皆微弱,惟左關沉而有力。治以金鈴瀉肝湯,加當歸數錢。服一劑,翌日降下若干綠色黏滯之物,遂豁然而愈。蓋此湯原註明治脅下掀疼,由此知兄所擬方各有主治,方病相投,莫不神效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3.金鈴瀉肝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
這帖藥主要是治療兩側胸脅劇烈疼痛的。使用的藥材包括川楝子(搗碎後五錢)、生明乳香(四錢)、生明沒藥(四錢)、三稜(三錢)、莪朮(三錢)以及甘草(一錢)。
劉河間有一個名為金鈴子散的方子(主要成分是楝子的種子)和玄胡索以等量混合,研磨成粉後服用,可以治療心臟、腹部以及胸脅的疼痛。這種疼痛的原因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熱,使用此方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這是因為金鈴子能引導心包的火氣以及肝膽中的相火下降,再加上玄胡索的輔助,開通氣血,因此疼痛自然會停止。但在我實際應用這個方子時,雖然效果不錯,但偶爾也有不見效的時候。後來我改良了這個方子,結果每次都能立即看到效果。
在方子中加入乳香和沒藥,是為了化解氣結,讓氣結在無形中溶解,而不需要直接去開破它。移除玄胡索,改用三稜和莪朮,是因為玄胡索的性質太過猛烈,而且其開破的力量多集中在下焦,不如三稜和莪朮性質更溫和,且更適合調理肝臟。而甘草的加入,則是為了防止金鈴子的小毒性。這帖藥不僅對治療胸脅疼痛非常有效,對於心臟或腹部的疼痛,只要不是由寒涼引起的,也能有很好的療效。
在附錄中,直隸鹽山的李姓男子提到,他的兄弟劉某在冬季中期出現左側胸脅劇烈疼痛,嘗試了各種方法都沒有改善。他在詢問了我之後,我給了他活絡效靈丹的方子,但他服用後並未見效,於是請我為他診斷。他的脈象在其他部位都很微弱,只有左關的脈象沉而有力。我讓他服用金鈴瀉肝湯,並添加幾錢的當歸。他服了一帖後,第二天排出了大量的綠色粘稠物,然後就完全康復了。這證明瞭這帖藥確實如原注所述,能治療胸脅劇烈疼痛。由此可知,我提出的每個方子都有其特定的適應症,只要病情和方子相吻合,都能產生神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