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52)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52)

1. (二十七)治瘧疾方

2. 加味小柴胡湯

治久瘧不愈,脈象弦而無力。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知母(三錢),潞參(三錢),鱉甲(三錢,醋炙),清半夏(二錢),常山(錢半,酒炒),草果(一錢),甘草(一錢),酒麴(三錢),生薑(三錢),大棗(兩枚,捭開)

瘧初起者減潞參、鱉甲。熱甚者,加生石膏五六錢或至一兩。寒甚者,再加草果五分或至一錢。(神麯皆發不好故方中用酒麴)

瘧邪不專在少陽,而實以少陽為主,故其六脈恆露弦象。其先寒者,少陽之邪外與太陽並也,其後熱者,少陽之邪內與陽明並也。故方中用柴胡以升少陽之邪,草果、生薑以祛太陽之寒,黃芩、知母以清陽明之熱。又瘧之成也,多挾痰挾食,故用半夏、常山以豁痰,酒麴以消食也。

用人參,因其瘧久氣虛,扶其正即所以逐邪外出。用鱉甲者,因瘧久則脅下結有痞積(方書名瘧母實由肝脾脹大),消其痞積,然後能斷瘧根株。用甘草、大棗者,所以化常山之猛烈而服之不至瞑眩也。

或問:葉天士醫案,其治瘧之方,多不用柴胡。其門人又有根傳之說,謂不宜用柴胡治瘧。若誤用之,實足僨事。其說果可信乎?答曰:葉氏當日聲價甚高,瘧原小疾,初起之時,鮮有延之診治者。迨至瘧久,而虛證歧出,恆有瘧邪反輕,而他病轉重,但將其病之重者治愈,而瘧亦可隨愈,此乃臨證通變之法,非治瘧之正法也。至於病在厥陰,亦有先寒後熱,出汗少愈,形狀類瘧之證。

此係肝氣虛極將脫,若誤認為瘧,用柴胡升之,凶危立見。此當重用山萸肉,以斂而補之,是以《神農本草經》山茱萸,亦主寒熱也。葉氏門人所謂,誤用柴胡足僨事者,大抵指此類耳。

或問:葉氏治瘧,遇其人陰虛燥熱者,恆以青蒿代柴胡。後之論者,皆贊其用藥,得化裁通變之妙。不知青蒿果可以代柴胡乎?答曰:瘧邪伏於脅下兩板油中,乃足少陽經之大都會。柴胡之力,能入其中,升提瘧邪透膈上出,而青蒿無斯力也。若遇陰虛者,或熱入於血分者,不妨多用滋陰涼血之藥佐之。

若遇燥熱者,或熱盛於氣分者,不妨多用清燥散火之藥佐之。曾治一人,瘧間日一發,熱時若燔,即不發瘧之日,亦覺心中發熱,舌燥口乾,脈象弦長(凡瘧脈皆弦)重按甚實,知其陽明火盛也。投以大劑白虎湯,加柴胡三錢。服後頓覺心中清爽,翌晨瘧即未發。又煎前劑之半,加生薑三錢,服之而愈。

又嘗治一人得溫病,熱入陽明之府,舌苔黃厚,脈象洪長,又間日一作寒熱,此溫而兼瘧也。然其人素有鴉片嗜好,病雖實,而身體素虛。投以拙擬白虎加人參以麥冬代知母、山藥代粳米湯,亦少加柴胡,兩劑而愈。

西人治瘧,恆用金雞納霜,於未發瘧之日,午間、晚間各服半瓦,白糖水送下。至翌晨又如此服一次,其瘧即愈。

白話文:

標題:[加味小柴胡湯]

內容:用於治療長期瘧疾未能痊癒,脈象呈弦狀且無力的情況。

藥材用量如下:

  • 柴胡(9克)
  • 黃芩(6克)
  • 知母(9克)
  • 黨參(9克)
  • 鱉甲(9克,醋炒)
  • 清半夏(6克)
  • 常山(4.5克,酒炒)
  • 草果(3克)
  • 甘草(3克)
  • 酒麴(9克)
  • 生薑(9克)
  • 大棗(2枚,掰開)

瘧疾初期可減去黨參和鱉甲。熱症嚴重時,可加生石膏15到30克,甚至可達60克。寒症嚴重時,可再加草果0.5到1克。

瘧疾邪氣並非僅限於少陽經,但少陽經是主要的戰場,因此六脈常呈現弦象。初期的寒症,是因爲少陽邪氣與太陽經並存;後期的熱症,是因爲少陽邪氣與陽明經並存。方中使用柴胡提升少陽邪氣,草果和生薑祛除太陽經的寒氣,黃芩和知母清除陽明經的熱氣。另外,瘧疾往往伴隨痰溼和飲食積滯,因此使用半夏和常山化痰,酒麴助消化。

使用人參是因爲長期瘧疾導致氣血虛弱,通過扶正來驅邪。使用鱉甲是因爲長期瘧疾在脅下形成痞積(中醫文獻稱爲瘧母,實爲肝脾腫大),消除痞積才能徹底斷絕瘧疾的根源。使用甘草和大棗是爲了緩和常山的強烈作用,避免服用後出現眩暈不適。

有人問:葉天士的醫案中,治療瘧疾的方子大多不用柴胡,他的門人也有傳說是不應用柴胡治療瘧疾,誤用的話會壞事。這種說法可信嗎?回答是:葉天士當時名聲很高,瘧疾原本是小病,初期很少有人請他診治。等到瘧疾長期不愈,虛證開始出現,常常見到瘧邪反而減輕,其他病症加重。此時只要治療最嚴重的病症,瘧疾也可能隨之痊癒,這是臨證變化的方法,並非治療瘧疾的標準方法。至於病在厥陰經,也有先寒後熱,出汗稍愈,症狀類似瘧疾的情況。

這種情況是肝氣極度虛弱即將耗盡,如果誤認爲瘧疾,使用柴胡提升,則立即出現危險。這時應重用山茱萸收斂並補充,這也是爲什麼《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山茱萸主治寒熱的原因。葉天士的門人所說的誤用柴胡會壞事,大概是指這類情況。

有人問:葉天士治療瘧疾,遇到陰虛燥熱的人,常用青蒿代替柴胡。後來的評論者都讚賞他用藥得當,懂得變化。但不知道青蒿真的可以替代柴胡嗎?回答是:瘧疾邪氣潛伏在脅下的脂肪組織中,這裏是足少陽經的大都會。柴胡的力量能夠深入其中,提升瘧疾邪氣透膈而出,而青蒿沒有這樣的力量。如果遇到陰虛者,或者熱邪進入血分,不妨多用滋陰涼血的藥物輔助。

如果遇到燥熱者,或者熱邪在氣分旺盛,不妨多用清燥散火的藥物輔助。曾經治療過一個人,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瘧疾,發熱時如同火燒,即使不發瘧疾的日子,也感到心中發熱,舌燥口乾,脈象弦長(所有瘧疾的脈象都是弦脈),重按非常堅實,知道他是陽明火旺。給予大劑量的白虎湯,加柴胡9克。服用後立刻感到心中清爽,第二天早晨瘧疾就沒有發作。再次煎煮前劑的一半,加生薑9克,服用後痊癒。

也曾治療過一個人得了溫病,熱邪進入陽明腑,舌苔黃厚,脈象洪長,每隔一天就出現寒熱交替,這是溫病併發瘧疾。然而這個人平時有吸鴉片的習慣,雖然病情確實,但身體一向虛弱。給予我擬的白虎湯加人參,以麥冬代替知母,山藥代替粳米,也少量加入柴胡,兩劑後痊癒。

西方人治療瘧疾,常使用奎寧霜,在未發瘧疾的日子,中午和晚上各服半瓦,用白糖水送下。到第二天早上再這樣服一次,瘧疾就會痊癒。

醫學書籍說冬天寒冷多溫病,夏天炎熱多瘧疾。這表示冬天過於寒冷,人體內有潛藏的寒氣,到了春天隨春陽轉化爲熱,容易引發溫病;夏天過於炎熱,人體內有潛藏的暑氣,到了秋天受到輕微的寒氣激發,容易產生瘧疾。丁卯年夏季,暑熱異常,京津一帶因爲熱而死亡的人很多,到了秋天果然瘧疾增多。服用西藥奎寧霜也能治癒,但痊癒後常常反覆。親戚家的王姓少年,住在天津,服用奎寧霜治癒瘧疾三次後,又反覆。

連續服用前面的藥幾次,竟然毫無效果。診察他的脈象,左右手都呈弦長有力。弦脈是瘧疾的脈象,而長且有力,明顯是體內有潛藏的暑熱。開了白虎湯方,重用生石膏60克,又加柴胡、何首烏各6克,一劑後瘧疾痊癒。擔心沒有根除,按照原方再服一劑,從此疾病不再反覆。這個方子用白虎湯來解除潛藏的暑熱,同時加柴胡、何首烏,凡是外感病證脈象有弦象的,必定伴有少陽病,應該用柴胡清除;而外邪長期在少陽經,經絡必然虛弱,應該用何首烏補養。兩藥合用,一是扶正,一是驅邪。

同時治療少陽和陽明,因此潛藏的暑熱治癒,瘧疾也隨之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