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四、醫話 (2)
四、醫話 (2)
1. 2.診余隨筆
西人謂:膽汁滲入十二指腸,能助小腸消化食物。此理《內經》未嘗言之,似為中醫疏忽之處,不知後世名醫曾言之矣。吳鞠通《醫醫病書》曰:「膽無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此非謂膽汁能入小腸乎?至於膽汁能化食之說,中醫書中亦早寓其理。《神農本草經》之論柴胡也,謂「能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白話文:
西方人說:膽汁進入十二指腸後,可以幫助小腸消化食物。這個道理在《內經》中沒有記載,似乎是中醫的疏忽,但不知道後世的著名醫師是否曾提過。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中說:「膽汁沒有出口,借用小腸作為出口。」這難道不是說膽汁可以進入小腸嗎?至於膽汁能幫助消化的說法,中醫書籍中也早已暗示。在《神農本草經》中討論柴胡時,提到它「能消除腸胃中的結氣、食物積聚、寒熱邪氣,促進新陳代謝」。
」夫柴胡為少陽膽經之主藥,而其功效多見於腸胃者,為其善理肝膽,使膽汁流通無滯,自能入於腸中消化食物積聚,以成推陳致新之功也。至於徐靈胎注《神農本草經》則以。「木能疏土」解之,是謂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徐氏既云「木能疏土」,是明謂肝膽能助腸胃化食,而膽汁能助小腸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
白話文:
柴胡是少陽膽經的主要藥物,但它的功效多見於腸胃,這是因為它能夠調理肝膽,讓膽汁暢通無阻,於是膽汁就能進入腸道消化食物堆積,起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至於徐靈胎在《神農本草經》中的註解,則用「木能疏土」來解釋這個原理,也就是說,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徐氏既然說「木能疏土」,就明確表示肝膽可以幫助腸胃消化食物,而膽汁可以幫助小腸消化食物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或問:「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夫既曰無陽,何以復用石膏?既曰不可發汗,何以復用麻黃?」答曰:「人之血分屬陰,氣分屬陽,無陽從脈微弱看出,是言其氣分不足也。蓋證既熱多寒少,其脈原當有力,若脈果有力時,可直投以越婢湯矣,或麻杏甘石湯。
白話文:
有人問:「太陽病,發燒怕冷,發燒嚴重,怕冷較輕,脈搏微弱的人,這是沒有陽氣,不能發汗,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既然說沒有陽氣,為什麼還要用石膏?既然說不能發汗,為什麼還要用麻黃?」
回答說:「人的血液屬於陰,氣息屬於陽,沒有陽氣可以從脈搏微弱看出來,是說這個人的氣息不足。因為症狀出現發燒嚴重,怕冷較輕,脈象本來應該是強有力的,如果脈象確實有力,就可以直接用越婢湯,或者麻杏甘石湯。
今因其氣分虛而脈象微弱,故用桂枝助其脈(凡脈之微弱者服桂枝則脈大),以托肌肉中外感之邪外出,隨麻黃以達於皮毛也。其云不可發汗者,蓋症止宜解肌。麻黃髮汗之力雖猛,然所用甚少,且有石膏涼之,芍藥斂之,是以服藥之後,止為解肌之小汗,而不至於為淋漓之大汗也。」
白話文:
由於病人的氣血虛弱而脈搏微弱,因此使用桂枝來幫助脈動(凡是脈搏微弱的人服用桂枝後,脈搏就會變大),藉此將肌肉內外感受到的邪氣排出體外,再配合麻黃將邪氣引導到皮膚表面。
文中提到的「不可發汗」是指,這個病症只適合緩解肌肉表層的症狀。雖然麻黃有強烈的發汗作用,但用量很少,而且有石膏的寒涼作用和芍藥的收斂作用,因此服用後只會產生緩解肌肉表層的小汗,不會出現淋漓大汗。
肺臟下無透竅,而吸入之養氣,實能隔肺胞息息透過,以養胸中大氣,由胸中大氣以敷布於全身。而其吸入之氣,又自喉管分支下達於心,由心及肝,由肝至衝任交會之處,以及於腎。故肝腎之氣化收斂,自能容納下達之氣,且能導引使之歸根。有時肝腎陰虛,其氣化不能固攝,則肝氣忿急,可透膈以干大氣,腎氣膨脹,可挾沖氣上衝。則肝氣可挾所寄之相火上逆,腎氣可挾副腎臟之沖氣上逆。
於是逆氣上干,排擠胸中喉中皆不能容受外氣則喘作矣。
白話文:
肺部沒有直接的開口,但我們吸入的營養氣息可以通過肺泡逐漸滲透,滋養胸中的大氣,然後由胸中的大氣散佈到全身。而我們吸入的氣息還會從喉管分支,進入心臟,接著流向肝臟,再到衝脈和任脈交會的地方,最後抵達腎臟。因此,肝腎之氣的收斂作用可以容納這些下行的氣息,並引導它們歸於本源。但有時肝腎陰虛,氣化功能不能固攝,就會導致肝氣急躁,從而穿透橫膈幹擾大氣,腎氣膨脹,會帶動衝氣向上衝。如此一來,肝氣就會帶動附著的相火上逆,腎氣就會帶動副腎臟的沖氣上逆。
肺勞咳嗽,最為難治之症。愚向治此症,惟用生懷山藥條(切片者,皆經水泡,不如用條),軋細過羅,每用兩許,煮作茶湯,調以糖,令適口,以之送服川貝細末。每日兩次,當點心服之。若其脾胃消化不良或服後微覺滿悶者,可將黃色生雞內金,軋成細末,每用二三分與川貝同送服。若覺熱時,可嚼服天冬。此方曾治愈肺癆作喘者若干人,且能令人健壯。
白話文:
肺結核咳嗽,是最難治療的疾病。我過去治療這種疾病,只用生的淮山藥條(切片泡過水的不如用條狀的),磨成粉末,每次用兩勺,煮成茶水,加點糖調味,用它送服川貝粉末。每天兩次,當零食服用。如果脾胃消化不良或服用後感到輕微腹脹,可以用黃色的生雞內金,磨成粉末,每次用兩三錢和川貝一起服用。如果覺得發熱,可以嚼服天冬。這個方子曾經治癒了很多肺結核伴呼吸困難的患者,而且還能讓身體強壯。
【離中丹】,治肺病發熱,咳吐膿血,兼治暴發眼疾,紅腫作痛,頭痛齒痛,一切上焦實熱之症。
白話文:
離中丹
用於治療肺病引起的高燒、咳嗽吐膿血,還適用於急性發作的眼疾,症狀為眼睛紅腫疼痛,頭痛、牙痛,以及一切上半身的熱症。
生石膏(二兩細末),甘草(六錢細末),硃砂末(一錢半)
白話文:
生石膏(120 克,研成細末) 甘草(30 克,研成細末) 硃砂末(7.5 克)
共和勻,每服一錢,日再服,白水送。熱甚者,一次可服錢半。咳嗽甚者,方中加川貝五錢。咳血多者,加三七四錢。大便不實者,將石膏去一兩,加滑石一兩,用生山藥面熬粥,送服此丹。若陰虛作喘者,亦宜山藥粥送服。至於山藥面熬粥自五錢可至一兩。
白話文:
共和勻,每次服一錢重,每天服用兩次,用白水送服。如果發熱嚴重,一次可以服用半錢重。如果咳嗽嚴重,藥方中加入川貝五錢。如果咳血較多,加入三七四錢。如果大便不暢,將石膏減少一兩,加入滑石一兩,用生山藥粉煮粥,送服此丹。如果陰虛引起喘息,也宜用山藥粥送服。至於山藥粉煮粥的用量,可以從五錢到一兩。
下焦寒涼泄瀉及五更瀉者,皆繫命門相火虛衰。確能補助相火之藥,莫如硫黃,且更莫如生硫黃。為其為石質之藥,沉重下達耳。不經水煮火爍,而其熱力全也(硫黃無毒,其毒即其熱,故可生用)。然愚向用硫黃治寒瀉症,效者固多,兼有服之瀉更甚者,因本草原謂其大便潤、小便長,豈以其能潤大便即可作瀉乎?後閱西人藥性書,硫黃原列於輕瀉藥中。乃知其服後間作瀉者,無足怪也。
白話文:
下半身感到寒冷,且伴隨腹瀉,特別是在凌晨發生的腹瀉,都與命門火氣虛弱有關。能真正補益命門火氣的藥物中,沒有一種比得上硫磺,而且其中又以生硫磺的功效最佳。由於硫磺是一種礦物藥材,性味沉重,能降入下焦。硫磺不經過水煮或火煅燒,其熱力能完全保存(硫磺本身無毒,它的毒性來自它的熱性,因此可以生用)。
但本人過去使用硫磺治療寒瀉症,雖然很多患者都見效,卻也有服後腹瀉加重的案例。因為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硫磺具有潤腸和大便的功效,難道是因為它能潤腸,所以就會導致腹瀉嗎?後來閱讀西方的藥性學書籍,發現硫磺原本就被歸類在輕瀉藥物中。於是明白,服硫磺後偶爾會腹瀉,並非奇怪的事。
且其所謂輕瀉者,與中醫說所謂大便潤者,原相通也。於斯再用硫黃時,於石質藥中,擇一性溫且饒有收澀之力者佐之,即無斯弊。且但熱下焦而性不僭上,勝於但知用桂附者遠矣。若於方中再少加辛香之品,引其溫暖之力以入奇經,更可治女子血海虛寒不孕。
白話文:
一般所說的輕微泄瀉和中醫所說的排便通暢是相通的。在這個時候,在使用硫磺時,在礦物藥中選擇一種性溫且帶有收斂功效的藥物作爲輔助,就可以避免這種弊端。而且這種藥只對下焦有溫熱作用,不會對上焦產生影響,比只知道使用桂枝和附子的方法強多了。如果在方劑中再稍微添加一些辛香類的藥物,利用它們的溫熱之力進入奇經,還能治療女性血海虛寒導致的不孕。
【坎中丹】,治下焦寒涼泄瀉及五更瀉。
硫黃(純黃者一兩),赤石脂(一兩)
共為細末和勻。每服五分,食前服,一日兩次。不知則漸漸加多,以服後移時微覺溫暖為度。若以治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於方中加炒熟小茴香末二錢。
孫××按:治此症時,恆加肉桂少許與石脂硫黃同服,且其止腹痛之力甚速也。
白話文:
把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均勻混合。每次服用五克,於飯前服用,每天兩次。不知道效果的話,可以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服用後過一段時間微微感到溫暖為止。如果是用於治療女性血海虛寒、不孕的,建議在方劑中加入二錢炒熟的小茴香粉。
【逐風通痹湯】,治風襲肌肉經絡,初則麻木不仁,浸至肢體關節不利。
白話文:
【逐風通痹湯】,用於治療風寒侵襲肌肉經絡,初期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逐漸發展到肢體關節活動不利的病症。
生箭耆(六錢),麻黃(三錢),全當歸(五錢),丹參(三錢),乳香(三錢),沒藥(三錢),全蠍(二錢)
白話文:
生黃耆(6 克),麻黃(3 克),全當歸(5 克),丹參(3 克),乳香(3 克),沒藥(3 克),全蠍(2 克)
脈象遲弱無力惡寒者,將黃耆重用一兩,再照加烏頭二三錢;脈象有力惡熱者,以薄荷易麻黃,再加天花粉一兩。初服以遍體皆得微汗為佳,至汗後再服,宜將麻黃減半,或止用一錢;筋骨軟弱者,加明天麻三錢;口眼歪斜者,加蜈蚣二條,其病劇者,可加三條。此風中身之外廓,未入於臟腑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虛弱無力、怕冷,應重視使用黃耆一兩,再額外添加二到三錢烏頭;如果脈象有力、怕熱,可以用薄荷代替麻黃,再添加一兩的天花粉。一開始服用的時候,以身上微微出汗為宜,出汗後再服用,應將麻黃減半,或只用一錢;如果筋骨虛弱,添加三錢的天麻;如果口眼歪斜,添加兩條蜈蚣,病情嚴重的人,可以添加三條。這些都是風邪在體表,還未深入臟腑的症狀。
是以心中無病,而病在於肌肉、肢體、經絡、關節之處。《內經》風論篇謂:「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又《內經》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白話文:
因此,心中並無疾病,而病症卻出現在肌肉、四肢、經絡和關節等部位。《內經》的風論篇說:「風氣和陽氣一起進入人體,遍佈於經脈和腧穴,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影響。如果它們的運行受阻,就會導致肌肉腫脹和潰瘍,衛氣凝滯不能運行,就會導致肌肉麻木。」此外,《內經》的痹論篇說:「風、寒、濕三種氣氣質雜至,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病。其中風氣盛的為行痹,寒氣盛的為痛痹,濕氣盛的為著痹。
」據《內經》二節之文觀之,則風襲人之肌肉經絡,可使麻木不仁,浸至肢體關節不利可知也。是以方中以黃耆為主藥,取其能升補胸中大氣以通於衛氣,自能逐風外出。故《神農本草經》謂:黃耆能主大風,而又以最善發表之麻黃輔之。一則扶正以祛邪,一則發汗以透邪,二藥相濟為用,其逐風之力雖猛,而實不至傷正氣也。
白話文:
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風寒入侵人體的肌肉經絡,會導致麻木不仁,逐漸發展到肢體關節活動不靈便。因此,本方以黃耆為主要藥材,因為它能夠提升補養胸中的元氣,並與衛氣相通,自然可以驅逐風寒之邪外出。所以,《神農本草經》中說:黃耆能治療大風,再輔以發散作用最佳的麻黃。一個方面是扶助正氣以祛除邪氣,一個方面是發汗以透出邪氣,兩味藥物相輔相成,雖然驅風之力很強,但實際上並不會損傷人體的正氣。
至當歸、丹參、乳沒、全蠍諸藥,或活血以祛風,或通絡以祛風,皆所以贊助黃耆、麻黃以成功也。至於病偏涼者加烏頭,更將黃耆增重;病偏熱者加花粉,更以薄荷易麻黃,此隨病機之所宜,以細為調劑,不使服藥後有覺涼覺熱之齟齬也。筋骨軟弱者加明天麻,取其能壯筋骨兼能祛風也;口眼歪斜者加蜈蚣,取其善理腦髓神經,而有牽正口眼之力也。
白話文:
至於當歸、丹參、乳沒、全蠍這些藥材,它們的功能或者活血來祛除風邪,或者通暢經絡來祛除風邪,都是為了輔助黃耆、麻黃來取得療效。如果是偏寒症的病人,就加烏頭,同時增加黃耆的劑量;如果是偏熱症的病人,就加花粉,同時用薄荷來代替麻黃。這些調整都根據病情的需要,細緻地調配,避免病人服藥後感到寒熱不調的現象。
如果筋骨虛弱,就加天麻,因為天麻既能強健筋骨,又有祛風的功效;如果口眼歪斜,就加蜈蚣,因為蜈蚣擅長調理腦髓和神經,有矯正口眼的作用。
曾治一人,夏月開軒當窗而寢,為風所襲,其左半身即覺麻木,肌肉漸形消瘦,左手足漸覺不遂,為擬此方。其病偏於左,又加鹿角膠二錢作引(若偏於右宜用虎骨膠作引),一劑周身得汗,病愈強半,即方略為加減,又服二劑全愈。後屢試其方莫不隨手奏效。
白話文:
曾經治療過一個人,夏天時打開窗戶當窗戶睡覺,被風吹到,他的左半身立即感覺麻木,肌肉逐漸消瘦,左手足逐漸感覺不靈便,為此擬定此方。他的病偏重於左邊,又加了二錢的鹿角膠作為引藥(如果偏重於右邊,則用虎骨膠作為引藥),一劑藥就讓全身出汗,病情好了大半,稍作加減,再服兩劑就完全康復。後來多次嘗試此方,都隨手奏效。
各處庭院中,多有絡石與蘡薁,此二種皆木本藤蔓類,而皆可入藥。絡石:蔓粗而長,葉若紅薯,其節間出須,須端作爪形,經雨露濡濕,其爪遂黏於磚石壁上,俗呼為爬山虎,即藥房中之絡石藤也。本草又名為石龍藤,其性善治喉痹腫塞,用鮮者兩半,煎湯一盅,細細呷之,少頃即通。
白話文:
在各個庭院中,常見到的絡石和蘡薁都是木本藤蔓植物,而且都可以當作藥材使用。絡石:藤蔓粗大且長,葉子像紅薯,節間長出鬚根,鬚根前端呈爪狀,經雨露滋潤後,爪子會黏在磚石牆壁上。一般俗稱它為爬山虎,也就是藥店裡的絡石藤。本草綱目中又名石龍藤,它的藥性適合治療喉嚨腫痛塞住的症狀。新鮮的藥材用量為兩半,煎煮成一碗濃湯,慢慢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久就會通暢。
其性又善通經絡,同續斷、菟絲子煮酒(須用黃酒不宜用燒酒),日日飲之。或單用絡石,煮酒飲之,善治周身拘攣,肢體作痛。若與狗脊、猴姜煮酒飲之,善治腰疼。若兼腿疼者,宜加牛膝。《名醫別錄》又謂:此物久服能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誠如《名醫別錄》之所云云,則每日以之煮湯當茶飲之,其為益不亦多乎?
白話文:
這種藥性又擅長疏通經絡,可以和續斷、菟絲子一起煮酒喝(必須用黃酒,不宜用白酒),每天飲用。也可以單獨使用絡石,煮酒後飲用,對於治療全身抽搐、肢體疼痛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與狗脊、猴姜一起煮酒喝,則擅長治療腰痛。如果還有腿痛,建議加入牛膝。另外,《名醫別錄》指出:此藥長期服用能讓身體輕盈、眼睛明亮、容光煥發、面色紅潤,延緩衰老。確實如《名醫別錄》所說,那麼每天用它來煮湯當作茶飲,它的好處豈不是更多嗎?
蘡薁:蔓類絡石而稍細,花葉若雞爪形,又多分歧,以其須纏於高樹之枝柯上。其藤中多通氣細孔,截斷吹之有漿出,可擦瘡瘍腫毒。其性亦善治淋,煎湯當茶,最善止渴。取其葉搗汁飲之,善治嘔噦。其所結之實,大如廣紅豆,形圓色紅而亮,中有漿微甘微酸,其功用能止渴,益氣力,悅顏色。俗傳有謂其善解砒石毒者,然未見其出載,此則待質高明也。
白話文:
蘡薁:
是一種纏繞於石頭上的蔓生植物,藤蔓較細,花和葉子像雞爪一樣,且多分歧。它用它的藤蔓纏繞在高大的樹木枝條上。它的藤蔓中有很多通氣的小孔,截斷後吹氣會有汁液流出,可以擦拭瘡瘍腫毒。
蘡薁也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煎湯當茶喝可以止渴。取它的葉子搗碎榨汁飲用,可以治療嘔吐。蘡薁結出的果實,大小像廣紅豆,形狀圓潤,顏色鮮紅而有光澤。果實中含有汁液,微甜微酸。它有止渴、增強體力、潤色的功效。
民間傳說蘡薁可以解砒石中毒,但尚未見有記載記載。這一點需要進一步考證。
愚於諸藥多喜生用,欲存其本性也。有如石膏為硫養輕鈣化合,若煆之則硫養輕皆飛去,其涼散之力頓失,而所餘之鈣經煆即變質,斷不可服。故斯編之中於生石膏之能救人,煆石膏之能傷人,反復論之,再三致意,以其關於人命之安危甚重也。又如赭石原鐵養化合,其重墜涼鎮之力最善降胃止血,且又能生血,分毫不傷氣分。
白話文:
我一直都喜歡使用生藥,因為這樣可以保留藥物的原始特性。例如石膏,是由硫和輕鈣結合而成。如果將石膏煅燒,硫和輕鈣就會揮發掉,石膏的清涼祛熱效果也會隨之消失。而剩下的鈣經煅燒後會變質,不能服用。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反復強調了生石膏可以救人,而煅燒石膏會傷人的道理,因為這與人的生命安危息息相關。另外,赭石是由鐵和養分結合而成。它的重墜和清涼收斂作用非常適合降胃止血,而且還能生血,分毫不傷元氣。
至藥房中所鬻之赭石,必煆以煤火,則鐵養分離,即不能生血,且更淬之以醋,轉成開破之性,多用之即可令人泄瀉。又如赤石脂原系粉末,宜興茶壺即用此燒成。為其質同粉末,有黏滯之性,研細服之可保護腸胃之內膜,善治大便泄瀉。而津沽藥房中竟將石脂為細末,水和為泥,捏作小餅,煆以煤火,即與宜興壺瓦無異,若為末服之,其傷人脾胃也必矣。
白話文:
市面上藥房販賣的赭石,必須用煤火煅燒,才能將鐵質和藥性分離。如果沒有煅燒,既不能補血,反而用醋淬煉後,會變成瀉下的藥性,多用會導致腹瀉。
再如赤石脂原本是粉末狀,宜興茶壺就是用這種材料燒製而成的。因為它的質地和粉末相同,具有黏滯性,研磨細服可以保護腸胃黏膜,能治療大便腹瀉。然而,天津的藥房竟然將石脂研磨成細末,用水和成泥狀,捏製成小餅,用煤火煅燒,就和宜興茶壺的陶土沒有兩樣。如果研磨成細末服用,必定會損傷脾胃。
又如山萸肉,其酸溫之性能補肝、斂肝、治肝虛自汗以固元氣之將脫,實能挽回人命於至危之候。藥房多酒浸蒸黑用之,其斂肝固氣之力頓減矣。如此者實難枚舉。此所以愚於藥品多喜生用以存其本性也。
白話文:
就像山萸肉,這種酸熱的藥材可以補肝、收斂肝氣、治療肝虛自汗的狀況,幫助固攝元氣,挽救危急的生命。但藥房常常用酒浸泡、蒸黑之後才使用,它的斂肝固氣效果就大大減弱了。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因此,我才喜歡使用生藥材,保留它們的原始藥性。
藥有非制過不可服者,若半夏、附子、杏仁諸有毒之藥皆是也。雖古方中之附子,亦偶生用,實系滷水淹透,未經炮熟之附子,亦非採取即用也。凡此等藥,方中雖未註明如何炮製,坊間亦必為制至無毒。若其藥本無毒,原可生用者,斯編方中若未註明制用,皆宜生用。有用斯編之方者,甚勿另加製法,致失藥之本性也。
白話文:
某些藥材不經過加工處理不能服用,例如半夏、附子、杏仁等有毒藥物。雖然古方中的附子偶爾會生用,但實際上是經過鹽水浸泡,尚未經過炮製的附子,也不會採收後立即使用。像這類藥材,即使藥方中沒有特別說明如何炮製,藥房也會加工處理到無毒。如果藥物本身無毒,原來就可以生用,這本方中若沒有特別說明炮製,都應該生用。使用這本方劑的人,千萬不要另外添加炮製方法,以免破壞藥物的原本性質。
威靈仙、柴胡諸藥,原是用根。坊間恆雜以莖葉,醫者不知甄別,即可誤事。細辛之葉,其功用亦不如根,故李瀕湖《本草綱目》亦謂用根。至肺癆與桑白皮,亦皆用根上之皮,其真偽尤屬難辨,用者必自採取方的。如樗根白皮,大能固澀下焦。而帶皮樗枝煎湯,又能通大便。
白話文:
像威靈仙、柴胡這些藥材,原本都是使用根部。市面上經常混雜著莖葉,有些醫師不懂得辨別,就會導致用藥錯誤。細辛的葉子,功效也不如根,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要使用根部。至於肺癆和桑白皮,也都是使用根部的皮,它們的真假最難分辨,使用的人最好自己採集。像樗根白皮具有很好的收澀作用,可以固澀下焦;而帶皮樗枝煎的湯汁,卻能通便。
俗傳便方,大便不通者,用帶皮樗枝七節,每節長寸許,煎湯服之甚效。其枝與根性之相異如此,用者可不慎哉。
白話文:
流傳民間的偏方裡,提到大便不通時,可以用帶有樹皮的臭椿樹枝七段,每段長約一寸,煎湯服用,效果顯著。然而,這種樹枝和樹根的性質大不相同。使用時難道可以不謹慎嗎?
煎時易沸之藥,醫者須預告病家。如知母若至五六錢,微火煎之亦沸,若至一兩幾不能煎。然此藥最易煎透,先將他藥煎十餘沸,再加此藥,敞開藥罐蓋,略煎數沸,其湯即成。至若山藥、阿膠諸有汁漿之藥,龍骨、牡蠣、石膏、滑石、赭石諸搗末之藥,亦皆易沸。大凡煎藥,其初滾最易沸。
白話文:
容易沸騰的中藥在煎製時,醫生需要提前告知患者。比如知母,要是放了五六錢,即使用小火煎也會沸騰,如果放了一兩多,就幾乎無法煎煮了。不過,這種藥很容易煎透,可以先煎煮其他藥物十幾沸,再加入知母,打開藥罐蓋,稍微煎煮幾沸,湯汁就煎好了。
至於山藥、阿膠等有汁液的藥物,龍骨、牡蠣、石膏、滑石、赭石等搗碎成粉末的藥物,也都容易沸騰。一般來說,煎藥時,一開始沸騰是最容易沸騰的。
煎至將滾時,須預將藥罐之蓋敞開,以箸攪之。迨沸過初滾,其後仍沸,敞蓋煎之無妨,若不沸者,始可蓋而煎之。蓋險急之證,安危止爭此藥一劑。故古之醫者,藥餌必經己手修制,即煎湯液,亦必親自監視也。
白話文:
湯藥快沸騰時,一定要提前打開藥罐的蓋子,並用筷子攪拌。等到藥湯剛開始沸騰後,之後繼續沸騰時,打開蓋子煎煮不會有影響。但是,如果藥湯沒有沸騰,才能蓋上蓋子煎煮。因為急症情況下,患者的安危就繫於這一劑藥。所以古代的醫生,藥方調製和煎煮湯藥都必須親自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