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四、醫話 (1)
四、醫話 (1)
1. 1.臨症隨筆
鹽山範××,年五十餘,素有肺癆,發時咳嗽連連,微兼喘促。仲夏末旬,喘發甚劇,咳嗽晝夜不止,且嘔血甚多。延醫服藥十餘日,咳嗽嘔血,似更加劇,憊莫能支。適愚自滄回籍,求為診治,其脈象洪而微數,右部又實而有力,視其舌苔白厚欲黃,問其心中甚熱,大便二三日一行,診畢,斷曰:此溫病之熱,盤據陽明之府,逼迫胃氣上逆,因並肺氣上逆,所以咳喘連連,且屢次嘔血也。治病宜清其源,若將溫病之熱治愈,則咳喘、嘔血不治自愈矣。
白話文:
鹽山人範××,五十多歲,素有肺癆,發作時劇烈咳嗽,略帶喘息。仲夏末,喘息發作加劇,咳嗽晝夜不停,而且吐血很多。找醫生服藥十多天,咳嗽吐血似乎更嚴重,虛弱到極點。恰巧我從滄州回到家鄉,受邀診治。他的脈象洪盛卻微數,右側脈象又實又有力,舌苔白厚發黃,問他覺得心中很熱,兩三天排一次大便。診斷後,我說:這是溫病的熱氣,積聚在陽明府,逼迫胃氣上逆,又因肺氣上逆,所以連續咳喘,多次吐血。治療應當清除熱氣的根源,如果溫病的熱氣治癒,那麼咳嗽、喘息、吐血將不治自愈。
其家人謂,從前原不覺有外感,即屢次延醫服藥,亦未嘗言有外感,何以先生獨謂系溫病乎?答曰:此病脈象洪實,舌苔之白厚欲黃,及心中之發熱,皆為溫病之顯徵。其初不覺有外感者,因此乃伏氣化熱而為溫病。其受病之原因,在冬令被寒,伏於三焦脂膜之中,因春令陽盛化熱而發動,竄入各臟腑為溫病。
白話文:
家屬說,之前沒有覺得有外感,即使多次請醫生看病服藥,也沒有說有外感,為什麼先生獨獨認為是溫病呢?
回答說:這種病的脈象強勁有力的,舌苔又白又厚,而且有點發黃,還有心中發熱,這些都是溫病的明顯徵兆。一開始沒有感覺有外感,那是因為這股氣潛伏在體內化熱而導致溫病。受病的原因是在冬天受寒,潛伏在三焦的脂膜中,因為春天陽氣盛而化熱而發作,竄入各個臟腑,形成溫病。
亦有遲至夏秋而發者,其症不必有新受之外感,亦間有薄受外感不覺,而伏氣即因之發動者,《內經》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此也。遂為疏方:
白話文:
有的則遲至夏天或秋天發病,其症狀不一定有新的外感原因。也有些是因輕微外感而不自知,但潛伏體內的病氣因而發作的。《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冬天受寒,春天必定得溫病」就是指這種情況。因此,我們要制定疏通氣血的治療方案:
生地(二兩),生石膏(一兩),知母(八錢),甘草(一錢),廣犀角(三錢另煎兌服),三七(二錢細末用水送服)
白話文:
生地(90克),生石膏(45克),知母(30克),甘草(4.5克),廣犀角(15克,另煎溶服),三七(9克,研末用水送服)
煎湯兩茶盅,分三次溫飲下,一劑而諸病皆愈。又改用玄參、貝母、知母、花粉、甘草、白芍諸藥,煎湯服。另用水送服三七末錢許,服兩劑後,俾用生山藥末煮粥,少加白糖,每次送服赭石細末錢許,以治其從前之肺癆。若覺熱時,則用鮮白茅根四五兩,切碎煮兩三沸,當茶飲之。如此調養月餘,肺癆亦大見愈。
白話文:
煎成兩小碗的湯藥,分三次溫熱服用,喝完一劑,所有病症都痊癒了。又換成玄參、貝母、知母、花粉、甘草、白芍等藥材煎湯服下。另外還用清水送服三錢左右的三七粉末,服用兩劑後,用生山藥粉煮粥,少量加點白糖,每次送服一錢左右的赭石粉末,以此治療他以前的肺癆。如果感到發熱,就用四五兩鮮白茅根切碎煮兩三沸,當茶水喝。這樣調理一個多月,肺癆也明顯好轉了。
按,:吐血之症,原忌驟用涼藥,恐其離經之血得涼而凝,變為血痹虛勞也。而此症因有溫病之壯熱,不得不用涼藥以清之,而有三七之善化瘀血者以輔之,所以服之而有益無弊也。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認為,吐血時不適合直接使用寒涼藥物,因為恐懼脫離經絡的血液在接觸寒涼時凝結,轉變為血氣不通的虛弱狀態。但如果出現溫熱疾病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寒涼藥物來清熱解毒,再搭配三七這種可以化瘀血的藥物來輔助治療。所以,服用了這種藥物,不但沒有壞處,反而有益處。
鹽山王××,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醫服藥五十餘劑,痢已愈而病轉加劇,臥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此際適愚自滄回籍,求為診治,其脈左右皆洪實,一息五至,表裡俱覺發熱,脅下連腹,疼痛異常。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黃,大便二三日一行。愚曰:「此伏氣化熱而為溫病也。
白話文:
鹽山王先生,年近六十,從初夏開始患痢疾,延請醫生服用了五十多帖藥,痢疾雖然好了,但病情卻加重了,躺在牀上昏昏沉沉,岌岌可危。這時,我正好從滄州回到家鄉,他請我為他診治。我給他把脈,左右兩邊的脈搏都很洪實有力,每次呼吸時脈搏跳動五次,感覺表裡都有發熱的現象,肋骨下連接到腹部疼痛異常。他的舌苔厚白,中間稍黃,大便兩三天一次。我說:「這是陽氣鬱伏,化熱為溫病。」
當其伏氣化熱之初,腸為熱迫,醞釀成痢與溫俱來。然溫為正病,痢為兼病。醫者但知治其兼病,而不知治其正病,痢雖愈而溫益重。綿延六十餘日,病者何以堪乎?」其家人曰:「先生之論誠然,特是既為溫病,腹脅若是疼痛者何也?將勿腹中有鬱積乎?」答曰:「從前云大便兩三日一行,未必腹有鬱積。
白話文:
疾病一開始,由於陽氣內伏化熱,腸子受到熱氣逼迫,醞釀成痢疾和溫病同時出現。但是溫病是主要疾病,痢疾是次要疾病。醫生只知道治療次要疾病,而不去治療主要疾病,這樣痢疾雖然治好了,但溫病卻會加重。拖延六十多天,病人怎麼受得了?」他的家人說:「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既然是溫病,為什麼腹脅會如此疼痛呢?可能是腹部有積塊嗎?」回答說:「從他之前說大便兩三天一次的情況看,未必腹部有積塊。
以脈言之,凡溫病之壯熱,大抵現於右脈,因壯熱原屬陽明胃府之脈,診於右關也,今左部之脈亦見洪實,肝膽之火必熾盛,而肝木之氣,即乘火之熾盛而施其橫恣,此腹脅所以作疼也。」遂為開大劑白虎加人參湯,方用生石膏四兩,人參六錢以滋陰分。為其腹脅疼痛,遵傷寒方例,加生杭芍六錢,更加川楝子六錢,疏通肝膽之鬱熱下行,以輔芍藥之不逮。令煎湯三茶盅,分三次溫飲下。
白話文:
從脈象來看,凡是溫病的高燒,大多數會出現在右關脈上,因為發燒的病因原本就屬於陽明胃府的脈象,所以應該診斷右關脈。現在左部的脈象也出現洪實,表示肝膽之火非常旺盛,而肝木之氣也乘著火勢旺盛而恣意發作,這就是腹脇疼痛的原因。
於是我給他開了大劑量的白虎加人參湯。方劑中使用了四兩生石膏,六錢人參來滋養陰分。因為他的腹脅疼痛,按照傷寒方的慣例,我增加了六錢生杭芍,再加六錢川楝子,疏通肝膽的鬱熱下行,輔助芍藥的作用。讓他煎三茶盅的湯藥,分三次溫熱服用。
降下黏滯之物若干。持其便盆者,覺熱透盆外,其病頓愈,可以進食。隔二日腹脅又微覺疼,俾用元明粉四錢,淨蜜兩半,開水調服,又降下黏滯之物若干,病自此全愈。
白話文:
排泄出大量的黏稠物質。端著便盆的人感覺熱度透過便盆傳出來,疾病隨即痊癒,可以進食。隔兩天,腹部兩側又隱隱作痛,於是用四錢元明粉,半兩純蜂蜜,用開水調服,又排出了大量的黏稠物質,從此疾病徹底痊癒。
愚孫,年九歲,於正月下旬感冒風寒,兩三日間,表裡俱覺發熱。診其脈象洪實,舌苔白厚。問其大便兩日未行,小便色黃。知其外感之實熱,已入陽明之府。為疏方:
白話文:
我的孫子今年九歲,在正月下旬時感冒了。過了兩三天,他感覺全身發熱。我把脈覺得他的脈象洪實,舌苔又厚又白。我問他,他回答說大便已經兩天沒排了,而小便的顏色偏黃。我判斷他的感冒已經化熱,而且熱氣已經進入陽明經了。於是,我開了以下的藥方:
生石膏(二兩),知母(六錢),連殼(三錢),薄荷葉(錢半),甘草(二錢)
白話文:
生石膏(80 克) 知母(24 克) 連殼(12 克) 薄荷葉(6 克) 甘草(8 克)
晚六點時煎湯兩茶盅,分兩次服下,翌晨熱退強半。因有事他出,臨行囑煎渣與服。閱四日來信言,仍不愈。按原方又服一劑,亦不見輕。斯時,頭面皆腫,愚遂進城往視,見其頭面腫甚劇,脈象之熱較前又盛,舌苔中心已黃,大便三日未行。為疏方:
生石膏(四兩),玄參(一兩),連殼(三錢),銀花(三錢),甘草(三錢)
白話文:
晚上六點煎兩碗湯,分兩次服用,第二天早上發燒會退一半。因為有事外出,臨行前交代煎剩下的藥渣再次服用。過了四天收到來信,依然沒有康復。按照原來的方劑再服用一劑,也沒有改善。這時,頭和臉都腫了,我趕緊進城去看他,發現他的頭和臉腫得很嚴重,脈象比之前更熱,舌苔中心已經發黃,三天沒有大便。我開設新的方劑:
煎湯三茶盅,又將西藥阿斯匹林三分,融化湯中,分三次溫服下。頭面周身微汗,熱退腫消,繼服清火養陰之劑兩劑以善其後。
白話文:
用三小碗水煎煮中藥,再把西藥阿司匹林的三分之一溶解在湯中,分三次溫熱服用。等到頭面和全身微微出汗,發燒退了,腫脹消了,接著再服兩劑清熱滋陰的藥,以鞏固療效。
又鄰村李姓少年,亦同時得大頭瘟症,醫治旬日,病益劇,亦求愚治。其頭面連項皆腫,心中煩躁不能飲食,其脈象雖有熱,而重按無力。蓋其舊有鴉片嗜好,下元素虛,且大便不實,不敢投以大涼之劑。為疏方:
白話文:
另外,鄰村李姓少年,也是同時得了大頭瘟疫,治療十多天,病情卻越來越嚴重,也來請我治療。他的頭、臉、脖子都腫了,心煩躁動,無法飲食,雖然脈象有熱象,但按壓起來卻沒力氣。因為他過去有吸食鴉片的習慣,元氣虛弱,而且大便不成形,所以我不敢用寒涼的藥物。開瞭如下藥方:
玄參(一兩),花粉(五錢),銀花(五錢),薄荷(錢半),甘草(錢半)
煎湯一大盅,送服阿斯匹林二分,頭面周身皆出汗,病遂脫然全愈。
鄰村孫××,年三十許,自初夏得喘症。動則作喘,即安居呼吸亦似迫促,服藥五十餘劑不愈。醫者以為已成肺癆諉為不治。聞愚回籍求為診治,其脈浮而滑,右寸關尤甚,知其風與痰互相膠漆滯塞肺竅也。為開麻杏甘石湯:
白話文:
鄰村的孫某,年紀約三十多歲,從初夏開始患了喘病。只要身體活動就會喘氣,即使安靜休息也是呼吸急促。他服過五十多劑藥還是沒有好轉。醫生們都認為他已經得了肺癆,放棄了治療。他聽說我回鄉了,便請求我為他診治。我給他把脈,發現他的脈搏浮滑,尤其是右手的寸關脈,由此判斷出他的喘病是由風邪和痰液互相黏結,阻塞了肺部氣道所致。於是,我開了麻杏甘石湯給他服用。
麻黃三錢、杏仁三錢、生石膏一兩、甘草錢半,煎湯送服苦葶藶子(炒熟)二錢,一劑而喘定,繼又服利痰潤肺少加表散之劑,數服全愈。
白話文:
麻黃三錢、杏仁三錢、生石膏一兩、甘草半錢,煎湯後服用,再服用炒熟的苦葶藶子二錢。一劑藥後喘息即可平定,接著再服用化痰潤肺、少加表散的藥物,連續服用幾劑後即可痊癒。
鄰村刁××,年二十餘,自孟冬得喘症。遷延百餘日,喘益加劇,屢次延醫服藥,分毫無效。其脈浮而無力,數近六至,知其肺為風襲,故作喘。病久陰虛,肝腎不能納氣,故其喘浸劇也。即其脈而論,此時肺中之風邪猶然存在,欲以散風之藥祛之,又恐脈數陰虛益耗其陰分。
白話文:
鄰村的刁××,二十多歲,從孟冬開始得了喘病。延誤了百餘天,喘氣越來越嚴重,多次延請醫生服藥,一點效果都沒有。他的脈搏浮而不有力,每分鐘六十次左右,知道他的肺被風氣侵襲,所以才會喘息。病情拖久了,陰氣虛弱,肝腎不能藏氣,因此他的喘息越來越劇烈。從他的脈象來看,此時肺中的風邪依然存在,想用散風的藥物去除它,但又擔心脈數陰虛,會進一步耗損他的陰分。
於是用麻黃三錢,而佐以生山藥二兩,臨睡時煎服,夜間得微汗,喘愈強半。為脈象虛數,不敢連用發表之劑,俾繼用生山藥末八錢煮粥,少調白糖,當點心用,日兩次,若服之覺悶,可用粥送服雞內金末五分,如此服藥約半月,喘又見輕。再診其脈,不若從前之數,仍投以從前湯藥方,又得微汗,喘又稍輕,又服山藥粥月餘全愈。
白話文:
於是服用麻黃三錢,輔助以生山藥二兩,睡前煎服。到了晚上,微微出汗,喘息減輕了一大半。由於脈象虛弱而脈率較快,不敢連續服用發散風熱的藥物。於是接著使用生山藥末八錢煮粥,加一點白糖,作為點心,每天兩次。如果服用後感到胸悶,可以用粥送服雞內金末五分。這樣服藥約半個月,喘息再次減輕。再次診脈,脈象不像從前那樣脈率較快了,仍然服用從前的湯藥方,再次微微出汗,喘息又減輕了一些。接著服用山藥粥一個多月,完全康復。
滄縣王媼,年七旬有一,於仲冬脅下作疼,噁心嘔吐,大便燥結。服藥月餘,更醫十餘人,病浸加劇。及愚診視時,不食者已六七日,大便不行者已二十餘日。其脈數五至余,弦而有力,左右皆然。舌苔滿布,起芒刺,色微黃。其心中時覺發熱,偶或作渴,仍非燥渴。脅下時時作疼,聞食味則欲嘔吐,所以不能進食。
白話文:
滄縣的王婆婆,今年71歲,在仲冬時節感到肋骨下疼痛,噁心嘔吐,大便乾結。服藥一個多月,換了十幾個醫生,病情越來越嚴重。當我診視時,她已經六七天沒有進食,二十多天沒有大便。她的脈象數到每分鐘五至六次,脈弦而有力,左右兩側都一樣。舌苔滿布,有芒刺狀突起,顏色微黃。她時常感到心中發熱,偶爾口渴,但並非乾燥的口渴。肋骨下時時疼痛,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嘔吐,所以不能進食。
小便赤澀短少。此傷寒之熱已至陽明之府,胃與大腸皆實,原是承氣湯症。特其脈雖有力,然自弦硬中見其有力,非自洪滑中見其有力(此陰虛火實之脈),且數近六至,又年過七旬,似不堪承氣之推蕩。而愚有變通之法,加藥數味於白虎湯中,則嘔吐與脅疼皆止,大便亦可通下矣。
白話文:
小便顏色深紅、疼痛、尿量少。這是傷寒熱氣已經到達陽明經脈,胃和腸道都堵塞了,原本應該用承氣湯治療。特別是他雖然脈搏有力,但卻是弦緊、堅硬中帶有力道,不像平穩有力(這是陰虛火旺的脈象),而且脈搏接近每分鐘六次,加上已經年過七十,似乎承受不了承氣湯的強烈作用。但我有一個變通的方法,在白虎湯中添加幾味藥材,就能止住嘔吐和肋部疼痛,大便也能通暢排出了。
病家聞之,疑而問曰:「先生之論誠善,然從前醫者皆未言有外感,且此病初起,亦未有頭疼惡寒外徵,何以竟成傷寒傳府之重症?」答曰:此乃伏氣為病也。大約此外感,受於秋冬之交,因所受甚輕,所以不覺有外感,亦未能即病。而其所受之邪,伏於膜原之間,阻塞氣化,暗生內熱,遂浸養成今日之病。
觀此舌苔微黃,且有芒刺,豈非有外感之顯徵乎?遂為疏方:
白話文:
病人聽了,疑惑地問道:「先生的論點很正確,但以前看病的人都說沒有外感,而且這個病剛開始時,也沒有頭痛惡寒等外感症狀,怎麼會演變成這麼嚴重的傷寒傳府?」
我回答說:「這是伏氣導致的疾病。大概是在秋冬交替時外感風寒,因為感受到的不嚴重,所以沒有察覺到外感,也沒有立即發病。而外感邪氣潛伏在經絡氣血的通道中,阻滯氣血運行,暗中生出內熱,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疾病。」
生石膏(兩半),生山藥(一兩),知母(五錢),赭石(五錢),川楝子(五錢),生杭芍(四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生石膏(半斤),生山藥(半斤),知母(兩百五十克),赭石(兩百五十克),川楝子(兩百五十克),生杭芍(兩百克),甘草(一百克)
煎湯兩盅,分三次溫服下。因其脅疼甚劇,肝木不和,但理以芍藥、川楝,仍恐不能奏效,又俾用羚羊角一錢,另煎湯當茶飲之,以平肝瀉熱。當日將藥服完,次晨復診,脈象已平,舌上芒刺已無,舌苔變白色已退強半,脅疼亦大見愈,略思飲食,食稀粥一中碗,亦未嘔吐,惟大便仍未通下。
白話文:
煎煮兩碗湯藥,分成三次溫熱服用。由於胸脅疼痛劇烈,代表肝木不協調,用芍藥和川楝來調理,但擔心效果不佳,因此又加了一錢羚羊角,另外煮湯代茶飲用,以平肝瀉熱。當天用完藥後,第二天複診,脈象已經平穩,舌尖刺痛感消失,舌苔變白,且厚度已消退大半,胸脅疼痛也大幅緩解,開始有食慾,進食一碗稀飯,也沒有嘔吐,但大便仍然不通。
疏方再用天冬、玄參、沙參、赭石各五錢,甘草二錢,西藥硫酸鎂二錢(沖服),煎服後,大便遂通下,諸病皆愈。為其年高病久,又俾服滋補之藥數劑以善其後。
白話文:
再用天冬、玄參、沙參和赭石各5錢,甘草2錢,西藥硫酸鎂2錢(泡服),煎服後,大便就通暢了,所有的疾病都痊癒了。由於他年紀大、病情已久,又給他服用了幾劑滋補藥,使他的身體進一步恢復。
此症之脈,第一方原當服白虎加人參湯,為其脅下作疼,所以不敢加人參,而權用生山藥一兩,以代白虎湯中之粳米,其養陰固氣之力,又可以少代人參也。又赭石重墜下行,似不宜與石膏並用,以其能迫石膏寒涼之力下侵也。而此症因大腸甚實,故並用無妨,且不僅以之通燥結,亦以之鎮嘔逆也。
白話文:
對於此病的治療,第一個方案本來應該服用白虎湯加上人參湯。但是,患者脇下疼痛,因此不敢加入人參,而是權宜地使用一兩生山藥來代替白虎湯中的粳米。生山藥具有滋陰固氣的作用,可以稍微代替人參的效果。
此外,赭石具有重墜下行的性質,似乎不適合與石膏同時使用,因為它會驅使石膏的寒涼之氣向下侵襲。但是,對於此病來說,由於大腸嚴重實熱,所以兩者同時使用並無妨礙。不僅可以通利乾結,還可以鎮定嘔吐逆氣。
滄縣李氏婦,年近三旬,月事五月未行,目脹頭疼甚劇,診其脈近五至,左右皆有力,而左脈又弦硬而長,心中時覺發熱,周身亦有熱時,知其腦部充血過度,是以目脹頭疼也。蓋月事不行,由於血室,而血室為腎之副臟,實借肝氣之疏瀉以為流通,方書所謂肝行腎之氣也。
白話文:
滄州李家有一位婦人,年近三十歲,月經已經連續五個月沒有來了,眼睛腫脹頭痛得很厲害。我診斷她的脈搏,每分鐘跳動大約八次,左右兩側的脈搏都有力,但左邊的脈搏又緊又硬而且較長。她心中時常覺得發熱,全身也偶爾有發熱的感覺。我知道她的腦部充血過度,所以才會眼睛腫脹頭痛。這是因為月經沒有來潮,是由於血室(子宮)蘊結了血液,而血室是腎臟的副臟器,它的暢通運作其實依賴肝氣的疏通作用,就如同醫書上所說的「肝運行腎臟的氣」一樣。
今因月事久瘀,肝氣不能由下疏瀉而專於上行,矧因心肝積有內熱,氣火相併,迫心中上輸之血液迅速過甚,腦中遂受充血之病。惟重用牛膝,佐以涼瀉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應月事,此一舉兩得之法也。遂為疏方:
白話文:
現在因為月經長時間淤堵,肝氣不能從下面疏通,而專門向上運行。此外,由於心肝積有內熱,氣火互相併發,迫使心中輸出的血液過快,腦部因此受到充血的疾病。只要大量使用牛膝,輔助使用涼瀉的藥物,化解血室的淤血,向下應合月經,這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方法。因此,為你開出以下處方:
懷牛膝(一兩),生杭芍(六錢),玄參(六錢),龍膽草(二錢),丹皮(二錢),生桃仁(二錢),紅花(二錢)
一劑目脹頭疼皆愈強半,心身之熱,已輕減。又按其方略為加減,連服數劑,諸病皆愈,月事亦通下。
白話文:
懷牛膝(60 克) 杭白芍(36 克) 玄參(36 克) 龍膽草(12 克) 丹皮(12 克) 生桃仁(12 克) 紅花(12 克)
天津李氏婦,年過四旬,患痢三年不愈,即稍愈旋又反復。其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參半,且痢而兼瀉,其脈遲而無力。平素所服之藥,宜熱不宜涼,其病偏於涼可知。俾先用生山藥細末,日日煮粥服之,又每日嚼服蒸熟龍眼肉兩許,如此旬日,其瀉已愈,痢已見輕。又俾於服山藥粥時,送服生硫黃細末三分,日兩次,又兼用木賊一錢,淬水當茶飲之,如此旬日,其痢亦愈。
白話文:
天津李氏的妻子年齡超過四十,患痢疾三年尚未痊癒,即使稍微好轉也很快會再發。她的痢疾有時候是紅色,有時候是白色,有時候是紅白相間,而且經常伴隨著腹瀉。她的脈搏細弱無力。她平時服用的藥物都以溫熱為主,不宜寒涼,可見她的病情偏寒。我建議她先服用炒熟的山藥粉末,每天煮粥服用,另外每天咀嚼服用蒸熟的龍眼肉兩顆。十天之後,她的腹瀉已經痊癒,痢疾也明顯減輕。我又進一步囑咐她服山藥粥時,同時服用生硫磺粉末三份,一天兩次。同時,讓她用木賊一錢,用水煎煮當作茶飲。再過十天,她的痢疾也痊癒了。
奉天呂姓童子,年五歲,於季夏初旬,周身發熱,至下午三句鍾時,忽又發涼,須臾涼已,其熱愈烈,此溫而兼瘧也。東醫治以金雞納霜,數日病不少減。蓋彼但知治其間歇熱,不知治其溫熱,其溫熱不愈,間歇熱亦不愈。及愚視之,羸弱已甚,飲水服藥,輒嘔吐,大便數日未行,脈非洪大,而重按有力。
知其陽明之熱已實,其嘔吐者,陽明兼少陽也。為兼少陽,所以有瘧疾。為擬方:
白話文:
奉天呂姓的小孩,五歲,在初夏時節,全身發燒,到了下午三點左右,突然又發冷,過一會兒冷意退去,熱度更加嚴重,這是溫熱夾雜瘧疾的症狀。東方的醫生用金雞納霜治療,幾天後病情沒有好轉。那是因為他們只知道治療間歇性發燒,不知道治療溫熱,溫熱不治好,間歇性發燒也不會好。等我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非常虛弱了,喝水吃藥就嘔吐,好幾天沒有大便,脈搏雖然不大,但是用力按壓有力量。
生石膏(三兩),生赭石(六錢),生山藥(六錢),碎竹茹(三錢),甘草(三錢)
白話文:
生石膏(90 克),生赭石(18 克),生山藥(18 克),碎竹茹(9 克),甘草(9 克)
煎湯一盅半,分三次溫飲下。將藥飲完未吐,一劑大熱已退,大便亦通。至翌日復作寒熱,然較輕矣。投以硫酸規泥涅二分強,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寒熱亦愈。
白話文:
煮一碗半的藥湯,分三次溫熱飲用。藥湯喝完沒有嘔吐,發熱的症狀就已經嚴重減退,大便也通暢了。到了第二天,寒熱又反覆發作,但程度較輕。再服用兩分多的硫酸奎寧泥,分三次用白糖水送服,寒熱也痊癒了。
奉天馬姓幼女,於午節前得溫病,醫治旬日病益增劇,周身灼熱,精神恍惚,煩躁不安,形勢危殆,其脈確有實熱,而至數嫌其過數。蓋因久經外感灼熱而陰分虧損也。遂用生石膏兩半、生山藥一兩(單用此二味,取其易服),煮濃汁兩茶盅,徐徐與之。連盡兩劑,灼熱已退,從前兩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而仍有煩躁不安之意。
遂用阿斯匹林二分,同白糖錢許,開水沖化服之,周身微汗,透出白痧滿身而愈。
白話文:
馬姓小女,在端午節前得了熱病,治療了十多天病情反而加重,全身發燒,精神恍惚,煩躁不安,情況危急,她的脈搏確實有實熱,但脈數過快。這是因為長時間受外邪灼熱,導致陰分虧損所致。於是使用生石膏兩半兩、生山藥一兩(只用這兩種藥,取其易服),煮成濃汁兩小盅,慢慢地給她喝。連續喝完兩劑,發熱已退,前兩天未排便,到此時大便也通了,但仍然有煩躁不安的感覺。
或問:外感之症,在表者當解其表,由表而傳裡者當清其里。今此症先清其里,後復解其表者何也?答曰:子所論者治傷寒則然也。而溫病恆表裡毗連,因此表裡之界線不清。其症有當日得之者,有表未罷而即傳於裡者,有傳裡多日而表症仍未罷者。究其所以然之故,多因此症內有伏氣,又薄受外感,伏氣因感而發。
白話文:
詢問: 外感疾病如果病在表,應該治療表證;如果病由表傳裡,應該治療裡證。現在這種疾病先治療裡證,然後再治療表證,這是為什麼?
回答: 你所說的治療傷寒是這樣。但溫病的特點是表裡症狀經常同時出現,所以表裡界限不明確。這種疾病有些當天就會發作,有些表證還沒消除就已經傳入裡證,有些傳入裡證很多天表證還沒消除。究其原因,多半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病氣,又受到外感的影響,潛伏的病氣因此引發。
一則自內而外,一則自外而內,以致表裡混淆。後世治溫者,恆不以六經立論,而以三焦立論,彼亦非盡無見也。是以愚對於此症有重在解表,而兼用清裡之藥者,有重在清裡而兼用解表之藥者,有其症似猶可解表,因脈數煩躁,遂變通其方,先清其里而後解其表者。如此則服藥不至瞑眩,而其病亦易愈也。
白話文:
一種由內到外,一種由外到內,導致表裏混淆。後世治療溫病的人,通常不以六經為依據,而是以三焦為依據,他們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此,對於這種疾病,愚見認為有重視解表的,同時兼用清裏藥物的;也有重視清裏而兼用解表的藥物的;病情好像還適合解表的,但由於脈搏數而煩躁,於是變通用方,先清裏,後解表。這樣吃藥就不會昏迷,且疾病也容易治癒。
下列所治之案,蓋准此義。試觀解表於清裡之後,而白痧又可表出,是知臨症者,原可變通因心,不必拘於一端也。
病者,劉××,年二十五歲,寄居天津。
病名,臟腑瘀血。
白話文:
以下所記載的治療案例,都是依照這個原則。試著觀察:在清裡熱毒之後解除表證,而白痧又可以表出,由此可知,在臨牀診療時,可以根據情況靈活變通,不必拘泥於一種方法。
病候,其先偶患大便下血甚劇,西醫於靜脈管中注射以流動麥角膏其血立止。而血止之後已月餘矣,仍不能起床,但覺周身痠軟無力。飲食不能恢復原量,僅如從前之半。大小便亦照常,而惟覺便時不順利。其脈搏至數如常,芤而無力,重按甚澀,左右兩部皆然。
白話文:
在發病前,病人曾偶爾發生劇烈便血。西醫在靜脈管中注射了麥角流浸膏,出血立即停止。但出血停止一個多月後,病人仍無法起身,只覺得全身痠軟無力。飲食量無法恢復到以前,只有以前的一半。大小便仍然正常,只是覺得排便不順暢。脈搏數率正常,脈搏跳動幅度大而無力,重按脈搏時感覺很澀滯,左右兩側的脈搏都一樣。
診斷,此因下血之時,血不歸經,行血之道路紊亂,遽用藥止之,則離經之血,瘀於臟腑經絡之間。蓋麥角止血之力甚大,愚嘗嚼服其小者一枚,陡覺下部會陰穴處有抽掣之力,其最能收閉血管可知。此症因其血管收閉之後,其瘀血留滯於臟腑之間,阻塞氣化之流行。致瘀不去而新不生,是以周身痠軟無力,飲食減少,不能起床也。此症若不急治,其周身氣化阻塞日久,必生灼熱。灼熱久之,必生咳嗽,或成肺病,或成癆瘵,即難為調治矣。今幸為日未久,灼熱咳嗽未作,則調治固易易也。
白話文:
這是一種疾病,是因為在血便的時候,血液沒有回歸到正常途徑,流血的道路紊亂了。如果突然用藥物止血,那麼脫離正常途徑的血液就會瘀積在臟腑和經絡之間。麥角止血的功效很大,我曾經親自嚼服過一小片,突然感覺會陰穴處有收緊的力道,由此可見它能很好地收縮血管。這種疾病是因為血管收縮後,瘀血滯留在臟腑之間,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瘀血無法排出,新的氣血也無法生成,所以全身痠痛無力,食慾下降,無法起牀。如果這種疾病不緊急治療,全身氣血阻塞的時間久了,必然會產生灼熱感。灼熱感時間長了,必然會引起咳嗽,或者發展成肺病,或者發展成癆瘵,那就難以治療了。現在幸好病情還不嚴重,灼熱咳嗽還沒發生,所以治療相對容易。
療法,當以化其瘀血為目的。將瘀血化盡,身中氣化還其流通之常,其飲食必然增加,身體自能復原矣。
處方,(旱三七細末三錢),為一日之量,分兩次服,空心時開水送下。
效果,服藥數次後,自大便下瘀血若干,其色紫黑。後每大便時,必有瘀血若干,至第五日下血漸少,第七日便時不見瘀血矣。遂停服藥,後未旬日,身體即健康如初矣。
病者,王××,年四十九歲。
病名,溫病兼泄瀉。
白話文:
效果 服用藥物幾次後,從大便中排出了一些瘀血,顏色紫黑。後來每次大便時,都會排出一些瘀血,直到第五天排出的血逐漸減少,第七天大便時就沒有瘀血了。於是停止服藥,不到十天,身體就恢復健康了。
病因,丙寅仲春來津。其人素吸鴉片,立志蠲除,因致身弱。於仲夏晚間,乘涼稍過,遂得溫病,且兼泄瀉。
白話文:
病因:
這名病人於丙寅年仲春時節來到天津。他原本吸食鴉片,但決心戒除,導致身體虛弱。在仲夏季節的傍晚,他乘涼待得太久,結果得了溫病,還伴隨著腹瀉。
病候,表裡俱壯熱。舌苔邊黃、中黑,甚干。精神昏憒,時作譫語。小便短澀,大便一日夜四五次,帶有黏滯。其臭異常,且含有灼熱之氣,其脈左右皆洪長。重診欠實,至數略數,兩呼吸間可九至。
白話文:
症狀: 表徵和內部都發高燒。舌苔邊緣發黃,中間發黑,非常乾燥。神志不清醒,時而說胡話。小便短少且顏色深,大便一天一夜拉四五次,帶有黏膩。大便的氣味特別難聞,而且帶有灼熱感。脈搏兩側都強而有力。重複診脈後,脈象較弱,但脈搏數目較多,兩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約九次。
診斷,此純系溫病之熱,陽明與少陽合病也。為其病在陽明,故脈象洪長;為其兼入少陽,故小便短少,致水歸大便而滑瀉。為其身形素弱,故脈中雖挾有外感之實熱,而仍重按不實也。
療法,當瀉熱兼補其正,又大劑徐徐服之,方與滑瀉無礙也。
白話文:
診斷,這是單純的溫熱病,陽明和少陽同時發病。因為病位在陽明,所以脈象洪大有力;因為同時侵犯少陽,所以小便短少,導致水分轉化為大便而瀉下。因為體質原本虛弱,所以脈象雖然夾雜著外感實熱,但是按壓時仍然感覺虛弱。
處方,生石膏(三兩細末),生山藥(一兩),大生地(兩半),生杭芍(八錢),甘草(三錢),野臺參(五錢)
白話文:
藥方:
- 生石膏(研磨成細末,三兩)
- 生山藥(一兩)
- 大生地黃(兩半)
- 生杭芍藥(八錢)
- 甘草(三錢)
- 野山參(五錢)
煎湯三大盅,徐徐溫飲下。一次只飲一大口,時為早六點鐘,限至晚八點時服完。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以生山藥代粳米,以生地代知母,而又加白芍也。以白虎湯清陽明之熱,為其脈不實故加人參;為其滑瀉故以生山藥代粳米;生地代知母,為其少陽之府有熱;致小便不利而滑瀉,所以又加白芍以清少陽之熱,即以利小便也。
白話文:
把藥材煎煮出三大碗湯汁,慢慢溫熱後分次飲用。每次只喝一大口,從早上六點開始,限定在晚上八點之前喝完。這個方子就是白虎湯加人參湯,用生山藥代替粳米,用生地代替知母,還加了白芍。白虎湯可以清瀉陽明之熱,因為脈象虛弱所以加人參;因為有滑瀉的症狀所以用生山藥代替粳米;用生地代替知母,是因為少陽之府有熱;導致小便不利而滑瀉,所以又加上白芍來清瀉少陽之熱,同時也能利小便。
效果,所備之藥,如法服完。翌晨精神頓爽,大熱已退,滑瀉亦見愈,脈象已近平和。因瀉仍不止,又為疏方,用生山藥一兩、滑石一兩、生杭芍五錢、玄參五錢、甘草三錢(此即拙擬之滋陰清燥湯加玄參也)一劑瀉止,脈靜身涼,脫然全愈。
白話文:
_效果_藥物按方服完後,第二天早上精神就恢復了,高燒退了,腹瀉也明顯好了,脈象接近正常。由於腹瀉還沒完全止住,又開了一個方子,使用生山藥一兩、滑石一兩、生杭芍五錢、玄參五錢、甘草三錢(這就是我本人擬定的滋陰清燥湯加玄參)一劑,腹瀉停止,脈搏平穩,體溫涼爽,很快康復。
病者,胡××之幼子,年三歲。
病名,間歇熱。
病因,先因失乳,飲食失調,泄瀉月餘,甫愈,身體虛弱,後又薄受外感,遂成間歇熱。
病候,或晝或夜發灼無定時,熱近兩點鐘,微似有汗,其熱始解。如此循環不已,體益虛弱。
白話文:
病人是胡××的兒子,今年三歲。
病症是間歇熱。
病因是孩子先前因為斷奶後飲食不調,導致腹瀉一個多月,剛痊癒不久,身體虛弱。之後又稍微受到外感,便患上了間歇熱。
病狀是發燒沒有規律,有時白天發燒,有時夜晚發燒。每次發燒持續近兩個小時,稍微出點汗,之後熱度才慢慢退去。這樣反覆不斷,導致孩子身體越來越虛弱。
診斷,此乃內傷、外感相併而為間歇熱。蓋外感之症,在少陽可生間歇熱;內傷之病,在厥陰亦生間歇熱(肝虛者,恆寒熱往來)。
白話文:
診斷,這是內傷和外感交替而形成的間歇熱。因為外感疾病,如果是少陽病,可以產生間歇熱;內傷疾病,如果是厥陰病,也可以產生間歇熱(肝氣虛的人,經常會出現寒熱交替發作的情形)。
療法,證雖兼內傷外感,原宜內傷外感並治,為治外感用西藥,取孺子易服;治內傷用中藥,先後分途施治,方為穩妥。
白話文:
療法
症狀雖然同時包含內傷和外感,但應當同時治療內傷和外感。對於治療外感,可以採用西醫用藥,因為孩子容易服用;對於治療內傷,使用中醫用藥,先後分開治療,這樣才比較穩妥。
處方,(安知歇貌林一瓦),為一日之量,分作三次,開水化服。將此藥服完後,其灼必減輕,繼用生地八錢,煎湯一茶杯,分多次徐徐溫飲下,灼熱當全愈。但用生地者,取其味甘易服也。
白話文:
藥方: (安知歇貌林一瓦),一天的份量,分三次服用,用開水化開後服用。服用完這些藥後,灼熱感一定會減輕。接著再用生地八錢,煎成一杯湯,分多次慢慢溫著喝,灼熱感應該就會完全痊癒。之所以使用生地,是因為它的味道甘甜,容易服用。
效果,先將安知歇貌林服下,每服一次,周身皆微有涼汗,其灼熱果見輕減。翌日,又將生地煎湯,如法服完,病即霍然愈矣。蓋生地雖非補肝虛正藥,而能滋腎水以生肝,更能涼潤肝血,則肝得其養,其肝之虛者,自然轉虛為強矣。
病者,盧姓,鹽山人。
病因,孟秋天氣猶熱,開窗夜寢受風,初似覺涼,翌日即大熱成溫病。
白話文:
服用了安知歇嗎林後,每服一次,全身都會微微出汗,灼熱感明顯減輕。第二天,再煮生地湯服用,按照同樣的方法,病就好了。生地雖然不是補肝的正藥,但它能滋養腎水,從而生肝,還能滋潤肝血。有了這些滋養,原本虛弱的肝自然就會從虛弱轉為強健。
病候,初次延醫服藥,竟投以麻、桂、乾薑、細辛大熱之劑。服後心如火焚,知誤服藥,以箸探喉,不能吐。熱極在床上亂滾,症甚危急。急來迎愚,及至,言才飲涼水若干,病熱稍愈。然猶呻吟連聲,不能安臥。診其脈近七至,洪大無倫,右部尤甚。舌苔黃厚,大便三日未行。
白話文:
發病初期,患者就找醫生看病服藥,結果醫生竟然給了他麻黃、桂枝、乾薑、細辛等大熱之劑。服藥後,患者感覺心臟像著了火一樣灼熱痛苦,意識到自己服錯了藥,於是用筷子伸進喉嚨企圖嘔吐,但卻吐不出來。患者熱極了,在牀上亂滾,情況十分危急。於是,患者緊急派人來請我前去診治。我到達後,患者表示自己剛喝了一些涼水,病熱稍有緩解。但患者仍不停呻吟,無法安睡。我為患者診脈,發現脈搏接近七至,洪大無比,右部脈象尤其明顯。患者的舌苔黃厚,大便已經三天沒有排出。
診斷,此乃陽明胃府之熱已實,又誤服大熱之劑,何異火上添油,若不急用藥解救,有危在目前之虞。幸所攜藥囊中有自制離中丹(系用生石膏一兩、硃砂二分製成),先與以五錢,俾用溫開水送下,過半點鐘,心中之熱少解,可以安臥。俾再用五錢送服,須臾呻吟亦止。再診其脈,較前和平。此時可容取藥,宜再治以湯劑以期全愈。
白話文:
診斷: 這名患者胃部的陽明熱已經很嚴重了,卻又誤用了大熱的藥物,就像火上加油一樣。如果不趕緊用藥治療,有生命危險。幸好他隨身攜帶的自製「離中丹」(由生石膏一兩、硃砂二分製成),先給他服用五錢,用溫開水送服。半小時後,胃部的灼熱感稍解,可以安心睡覺。再給他服用五錢,不久後呻吟也停止了。再次診脈,比之前平穩。此時可以服藥了,應該再配製湯劑,以期徹底康復。
處方,生石膏(三兩),知母(一兩),生山藥(六錢),玄參(一兩),甘草(三錢),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當日將藥服完,翌日則脈靜身涼,大便亦通下矣。
白話文:
處方:
- 生石膏:三兩
- 知母:一兩
- 生山藥:六錢
- 玄參:一兩
- 甘草:三錢
用法:
將藥物放入藥鍋中煎煮,取三碗藥湯,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奉天宮某,年三十餘,胸中滿悶,常作呃逆,連連不止,調治數年,病轉加劇。其脈洪滑有力,關前尤甚,知其心火熾盛,熱痰凝郁上焦也。遂用朴硝四兩、白礬一兩,摻炒熟麥面四兩,煉蜜為丸,三錢重,每服一丸,日兩次,服盡一料全愈。蓋朴硝味原鹹寒,稟寒水之氣,水能勝火,寒能治熱,為治心有實熱者之要品。
白話文:
某位奉天宮信徒,年齡三十多歲,胸口感到滿悶,經常打嗝,連續不止,調理多年,病情反而加重。他的脈搏洪滑有力,尤其是關脈前的位置,得知他的心火旺盛,熱痰凝結成塊,鬱積在胸膈之上。於是用朴硝四兩、白礬一兩,與炒熟的麥粉四兩混合,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丸三錢重。每次服用一丸,每天兩次,服用完一劑後,病症就痊癒了。因為朴硝味鹹寒,屬於寒水之氣,水能剋制火,寒能治療熱,是治療心火旺盛的人的重要藥材。
《內經》所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也。用白礬者,助朴硝以消熱痰也。調以炒熟麥面者,誠以麥為心谷,以防朴硝白礬之過瀉傷心,且炒之則氣香歸脾,又能防硝礬之不宜於脾胃也。
白話文:
《內經》所說的「體內有過盛的燥熱,用鹹寒的方法來治療」,指的是使用白礬。白礬可以幫助芒硝化解熱痰。調入炒熟的麥粉,是因為麥子是養心的穀物,可以防止芒硝和白礬瀉得太過而傷心。而且炒過之後,香氣能歸脾,還能防止芒硝和白礬對脾胃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