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7)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47)

1. 83.論鼻淵治法

《內經》謂「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頞者,鼻通腦之徑路也。辛頞,則頞中覺刺戟也。鼻淵者,鼻流濁涕如淵之不竭也。蓋病名鼻淵,而其病灶實在於頞,因頞中黏膜生炎,有似腐爛,而病及於腦也。其病標在上,其病本則在於下,故《內經》謂系膽之移熱。而愚臨證品驗以來,知其熱不但來自膽經,恆有來自他經者。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膽經的熱氣上攻到腦部,就會出現鼻樑刺痛和鼻涕不斷流出的症狀。」鼻樑是鼻腔通往腦部的通道。鼻樑刺痛,表示鼻樑中的黏膜受到刺激。鼻涕不斷流出,就像深淵中泉水湧出一樣,所以稱為「鼻淵」。

鼻淵的病名雖然是「鼻淵」,但其病竈實際上位於鼻樑。由於鼻樑黏膜發炎,看起來像是腐爛了,並且影響到了腦部。這種疾病的症狀表現在上面,但病根其實在下面,所以《黃帝內經》說它是膽經的熱氣上攻所致。而我根據臨牀經驗,發現這種熱氣不僅來自膽經,還有時候也來自其他經脈。

而其熱之甚者,又恆來自陽明胃腑。膽經之熱,大抵由內傷積熱而成。胃腑之熱,大抵由伏氣化熱而成。臨證者若見其脈象弦而有力,宜用藥清其肝膽之熱,若膽草、白芍諸藥,而少加連翹、薄荷、菊花諸藥輔之,以宣散其熱,且以防其有外感拘束也。若見其脈象洪而有力,宜用藥清其胃腑之熱,若生石膏、知母諸藥,亦宜少加連翹、薄荷、菊花諸藥輔之。且濁涕常流,則含有毒性,若金銀花、甘草、花粉諸藥皆可酌加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熱到非常厲害,通常是來自胃和大腸。膽經發熱,主要是由內部積累的熱氣所引起。胃和大腸發熱,主要是由隱藏在體內的濕氣轉化為熱氣所引起。醫生在診斷時,如果發現患者的脈象弦硬有力,應該用藥物來清除肝膽的熱氣,可以使用膽草、白芍等藥物,再輔以連翹、薄荷、菊花等藥物,以疏散熱氣,並且防止外感因素的約束。如果發現患者的脈象洪大有力,應該用藥物來清除胃和大腸的熱氣,可以使用生石膏、知母等藥物,也應該輔以連翹、薄荷、菊花等藥物。此外,如果患者經常流鼻涕,表明體內含有毒性物質,可以酌情添加金銀花、甘草、花粉等藥物。

若病久陰虛,脈有數象者,一切滋陰退熱之藥皆可酌用也。後世方書治此證者,恆用蒼耳、辛夷辛溫之品,此顯與經旨相背也。夫經既明言為膽之移熱,則不宜治以溫藥可知。且明言頞辛鼻淵,不宜更用辛溫之藥助其頞益辛,更可知矣。即使證之初得者,或因外感拘束,宜先投以表散之藥,然止宜辛涼而不可用辛溫也。

白話文:

如果病症已經持續很久,屬於陰虛而脈搏有數象徵(脈搏跳動次數過快),這時候可以使用滋陰退熱的藥物。後世的醫書在治療這種病症時,經常使用蒼耳、辛夷等辛溫的藥物,這明顯與醫經的旨意相違背。醫經明確指出這種病症是由膽氣上逆引起的,所以不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這是顯而易見的。況且醫經還強調,鼻淵患者不適合再使用辛溫的藥物,這就更加明顯了。即使是病情的初期,如果有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經絡拘束,也應該先使用表散的藥物,但是隻能使用辛涼的,不可使用辛溫的。

是以愚遇此證之脈象稍浮者,恆先用西藥阿斯匹林瓦許汗之,取其既能解表又能退熱也。拙著石膏解中,載有重用生石膏治愈此證之案數則,可以參觀。又此證便方,用絲瓜蔓煎湯飲之,亦有小效。若用其湯當水煎治鼻淵諸藥,其奏效當尤捷也。

白話文:

因此,當我遇到脈象稍浮的這種疾病時,通常會先使用西藥阿司匹林來使毛孔出汗,既能解表又能退熱。我在《石膏解》一書中記錄了多個使用大量生石膏治癒這種疾病的案例,可以參考。此外,這個疾病的簡易療法是用絲瓜藤煎湯服用,也有點療效。如果用它的湯汁當水煎熬治療鼻淵的各種藥物,其效果應該會更加顯著。

2. 84.詳論咽喉證治法

咽喉之證,有內傷外感,或涼或熱,或虛或實,或有傳染或無傳染之殊。今試逐條詳論之於下。

傷寒病恆兼有咽喉之證。《傷寒論》陽明篇第二十節云:「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亦不痛。」按此節但言咽痛,未言治法。乃細審其文義,是由太陽初傳陽明,胃腑之熱猶未實(是以能食),其熱兼瀰漫於胸中(胸中屬太陽當為陽明病連太陽),上熏肺臟,所以作咳,更因咳而其熱上竄,所以咽痛。擬治以白虎湯去甘草加連翹、川貝母。

白話文:

傷寒病通常會伴隨咽喉症狀。《傷寒論》陽明篇第二十節說:「陽明病只會頭暈,不畏寒,所以還能吃東西並咳嗽,這樣的人一定會咽喉痛。如果不咳嗽的人,咽喉也不會痛。」這段文字只提到咽喉痛,沒有提到治療方法。仔細推敲其文義,是因為太陽病初傳至陽明,胃腑中的熱氣還不是很盛(所以能吃東西),其熱氣同時散發到胸中(胸中屬太陽,應是陽明病連帶太陽病),上燻肺臟,所以引發咳嗽,進而因咳嗽導致熱氣上升,所以咽喉會痛。建議使用白虎湯,去除甘草並加入連翹和川貝母治療。

少陰篇第三節,「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此節亦未列治法。按少陰脈微細,此則陰陽俱緊,原為少陰之變脈。緊脈原不能出汗,因其不當出汗者而反自汗,所以知其亡陽。其咽痛者,無根之陽上竄也。擬用大劑八味地黃湯,以芍藥易丹皮,再加蘇子、牛膝,收斂元陽歸根以止汗,而咽痛自愈也。

【加減八味地黃湯】

白話文:

少陰篇第三節:「病人脈搏陰陽都緊繃,卻反而出汗,這是陽氣衰竭的徵兆,屬於少陰證,應當伴隨著咽喉疼痛。」這一節並沒有列出治療方法。

分析:少陰脈象通常細小,而這裡的脈象卻是陰陽都緊繃,這是少陰脈象的變異。緊繃的脈象本來不能出汗,但病人卻異常地出汗,因此得知是陽氣衰竭。而伴隨的咽喉疼痛,則是因為無根之陽氣向上竄升所致。

建議治療方法:使用大量八味地黃湯,用芍藥代替丹皮,再加入蘇子、牛膝,收斂元陽讓其歸位以止汗,咽喉疼痛也會自然好轉。

大懷熟地(一兩),淨萸肉(一兩),生懷山藥(八錢),生杭芍(三錢),大雲苓片(二錢),澤瀉(錢半),烏附子(二錢),肉桂(二錢去粗皮後入),懷牛膝(三錢),蘇子(二錢研炒)

煎湯盅半,分兩次溫服。

白話文:

熟地黃(60克),山茱萸肉(60克),淮山藥(40克),丹皮(15克),茯苓片(12克),澤瀉(7.5克),附子(12克),桂枝(12克,去粗皮後加入),牛膝(15克),蘇子(12克,研磨後炒用)

少陰篇第三十節云:「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按此證乃少陰之熱瀰漫於三焦也。是以在上與中,則為咽痛煩滿,因腎中真陰不能上升與陽分相濟,所以多生燥熱也;在下,則為下利,因臟病移熱於腑,其膀胱瘀滯,致水歸大腸而下利也。至治以傷寒湯者,以豬為水蓄,其膚可熬膠,汁液尤勝,原能助腎陰上升與心陽調劑以化燥熱。

白話文:

《傷寒論》第三十條提到:「少陰病,出現腹瀉、咽痛、胸悶、心煩的,用豬膚湯治療。」

這種症狀是因為少陰的熱氣瀰漫到三焦。所以,在上焦和中焦,就會出現咽痛、心煩、胸悶等症狀,這是因為腎臟中的真陰無法上升與陽氣交合,導致產生燥熱。在下焦,就會出現腹瀉,這是因為臟腑的熱氣傳到腸道,使膀胱氣血瘀滯,導致水液流入大腸而出現腹瀉。

治療這個問題,可以使用傷寒湯,因為豬是水生動物,它的皮可以熬成膠,汁液很滋養,可以幫助腎陰上升,與心陽協調,化解燥熱。

而又伍以白蜜之涼潤,小粉之沖和,熬之如粥,服後能留戀於腸胃,不致隨下利瀉出,自能徐徐敷布其氣化,以清三焦瀰漫之熱也。

白話文:

再配合白蜜的清涼潤澤,以及小粉的和緩調和,將它們熬煮成粥,服用後能夠在腸胃中停留較長時間,不會隨著瀉下而排出,這樣才能緩慢地發揮它的氣化作用,清除三焦瀰漫的熱氣。

少陰篇第三十一節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此亦少陰病之熱者也。用甘草湯取其能潤肺利咽,而其甘緩之性又能緩心火之上炎,則下焦之燥熱可消也。用桔梗湯者,取其能升提腎中之真陰,俾陰陽之氣互相接續,則上焦之陽自不浮越以鑠肺熏咽,且其上達之力又善散咽喉之鬱熱也。按後世治咽喉證者皆忌用桔梗,然果審其脈為少陰病之微細脈,用之固不妨也。

況古所用之桔梗皆是苦桔梗,其性能升而兼能降,實具有開通之力也。

白話文:

《少陰篇》有記載:「少陰病兩三天,會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狀,這時可以服用甘草湯。如果還未好轉,就可以服用桔梗湯。」這也是少陰病熱證。使用甘草湯是因為它可以潤肺利咽,甘緩的性質能夠緩解心火上炎,從而減輕下焦的燥熱。使用桔梗湯是因為它可以升提腎中真陰,讓陰陽之氣互相接續,這樣上焦陽氣自然不會浮越而灼傷肺部、燻灼咽喉,而且桔梗湯的上達之力也能夠很好地散發咽喉的鬱熱。根據後世醫家的經驗,治療咽喉症狀時都會忌用桔梗,但如果仔細體察病人的脈象,判斷確為少陰病的細微脈象,使用桔梗湯也是可以的。

少陰篇第三十二節云:「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按少陰之脈原絡肺上循喉嚨,是以少陰篇多兼有咽喉之病。至治以苦酒湯,唐氏為苦酒與半夏同用可使咽中之瘡速破。苦酒即今之醋,醋調生半夏末外敷原可消瘡,不必皆攻之使破之。

白話文:

《少陰篇》第三十二節說:「少陰病,咽喉生瘡,無法言語,聲音發不出來的,可用苦酒湯治療。」少陰的脈絡連接到肺部,然後沿著喉嚨,所以少陰篇中經常會同時記載咽喉的疾病。治療方法是用苦酒湯,唐朝醫家認為苦酒和半夏一起使用,可以讓咽喉的瘡口快速潰破。苦酒就是現在的醋,醋混合生半夏粉末後外敷,本來就可以消除瘡口,不必都以攻伐的方式讓瘡口潰破。

厥陰篇第九節云:「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為痹。」按此節之咽痛,以多亡陰也,與少陰篇之汗出亡陽者原互相對照。蓋其人之肝臟蘊有實熱,因汗出過多耗其陰液,其熱遂上竄鬱於咽中而作痛,故曰其咽為痹。痹者熱與氣血凝滯不散也。

白話文:

《傷寒論》的「厥陰篇」第九節說:「得傷寒病先手腳冰涼後發熱,腹瀉就會自然停止,反而出汗,喉嚨痛,喉嚨受到阻滯。」這一段提到的喉嚨痛,是多因陰液不足,這和「少陰篇」中提到的出汗導致陽氣不足相對應。這是由於肝臟有實熱,因為出汗過多消耗陰液,熱氣就會上竄鬱積在喉嚨中導致疼痛,所以說喉嚨被阻滯。阻滯是指熱和氣血凝結堵塞不流通。

仲師當日未言治法,而愚思此證當用酸斂之藥以止其汗,涼潤之藥以復其液,宣通之藥以利其咽,彙集為方,庶可奏功。爰將所擬之方詳錄於下。

【斂陰瀉肝湯】

白話文:

仲景大師當日沒有明說治療方法,但我認為這個病症應該使用酸收斂藥物來止汗,涼爽滋潤藥物來恢復體液,疏通藥物來緩解咽喉不適,將這些藥物彙集為一個方劑,應該可以奏效。現在將我擬定的處方詳細記錄如下:

生杭芍(兩半),天花粉(一兩),射干(四錢),浙貝母(四錢搗碎),酸石榴(一個連皮搗爛)

同煎湯一盅半,分兩次溫服下。

白話文:

生杭芍藥(一支,分成兩半) 天花粉(一兩) 射干(四錢) 浙貝母(四錢,搗碎) 酸石榴(一個,連皮搗爛)

上所錄傷寒兼咽喉病者六節,傷寒中之咽喉證大略已備。而愚臨證多年,知傷寒兼病咽喉又有出於六節之外者,試舉治驗之案一則明之。

白話文:

前面所記載的傷寒兼併咽喉病的六個條文,大致上已經涵蓋了傷寒中的咽喉病證。但是我行醫多年,發現傷寒兼併咽喉病還有在六個條文之外的,試舉一則治病見效的案例來說明。

愚在奉時治一朱姓學生,患傷寒三四日,蜷臥昏昏似睡,間作譫語,呼之眼微開,舌上似無苔,而舌皮甚干,且有黑斑,咽喉疼痛,小便赤而熱,大便數日未行,脈微細兼沉,心中時覺發熱,而肌膚之熱度如常。此乃少陰傷寒之熱證,因先有伏氣化熱,乘腎臟虛損而竄入少陰,遏抑腎氣不能上達,是以上焦燥熱而舌斑咽痛也,其舌上有黑斑者,亦為腎虛之現象。

白話文:

在我當值的醫館裡,治癒了一位姓朱的學生。他患上傷寒已經三、四天了,蜷縮著身體昏昏欲睡,偶爾說著糊話。叫他時眼睛微睜,舌頭上看上去沒有舌苔,但舌皮很乾燥,還有黑斑。他咽喉疼痛,小便紅赤灼熱,大便數日未行。脈搏微弱細小而且沉細,心中時常感到發熱,而皮膚溫度正常。這是少陰傷寒的熱證,由於先前就有潛伏的邪氣化熱,趁著腎臟虛弱時竄入少陰,抑制了腎氣無法上行,因此上焦燥熱,出現舌斑和咽喉痛。舌頭上有黑斑,也是腎虛的表現。

至其病既屬熱而脈微細者,誠以脈發於心,腎氣因病不能上達與心相濟,其心之跳動即無力,此所以少陰傷寒無論或涼或熱其脈皆微細也。遂為疏方:生石膏細末二兩,生懷山藥一兩,大潞參六錢,知母六錢,甘草二錢,先用鮮茅根二兩煮水,以之煎藥,取清湯三盅,每溫服一盅調入生雞子黃一枚。服藥一次後,六脈即起。

白話文:

當患者的病情屬於熱證,但脈搏卻細弱時,這是因為脈搏源自於心臟,但腎氣因病而無法上達與心臟相交接,因此心臟跳動無力,這就是少陰傷寒無論寒證或熱證,脈搏皆微細的原因。因此,我開出如下處方:生石膏末二兩、生懷山藥一兩、大潞參六錢、知母六錢、甘草二錢。先用鮮茅根二兩煮水,再用其水煎藥,取清湯三盅,每次溫服一盅,並加入生雞子黃一枚攪拌。服用一次藥物後,六脈就會浮起。

服至二次,脈轉洪大。服至三次,脈象又漸和平,精神亦復,舌乾咽痛亦見愈。翌日即原方略為加減,再服一劑,諸病全愈。按上所用之方,即坎離互根湯。方之細解詳於本方後,茲不贅。

白話文:

服用兩次後,脈象轉為洪大。服用三次後,脈象逐漸恢復正常,精神也恢復了,舌頭乾燥和喉嚨疼痛的症狀也得到了改善。第二天,根據原方稍作調整,再服一劑藥,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根據上文所用的方劑,就是坎離互根湯。方劑的詳細解釋在方劑的後面有詳細記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至於溫病,或溫而兼疹,其兼咽喉證者尤多。方書名其證為爛喉痧,其證多繫有傳染之毒菌。治之者,宜注意清其溫熱,解其疹毒,其咽喉之證亦易愈。試舉治驗之案以明之。

白話文:

關於溫熱病,或溫熱病伴有皮疹,其中合併喉嚨症狀的案例尤其多。醫書將這種症狀稱為「爛喉痧」,通常是由具傳染性的毒菌引起。治療時,應注意清熱解毒,疹毒清除了,喉嚨症狀也就容易痊癒。下面舉例說明實際治療案例來驗證。

戌辰在津,有宋××長子××患溫疹兼喉證。醫者皆忌重用涼藥,服其藥數劑,病轉增劇。繼延愚為診視,其脈洪長有力,純乎陽明胃腑蘊有實熱;其疹似靨未靨;視其咽喉兩旁紅,微有爛處;心中自覺熱甚;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為開大劑白虎湯,加連翹四錢,薄荷葉錢半以托疹外出。

白話文:

戌辰年,在天津,有一個姓宋的人,他的大兒子患上了熱疹和喉嚨痛。醫生們都忌諱使用寒涼藥物,服用了幾劑藥後,病情反而加重。後來,醫師找我診治,發現他的脈搏洪大而有力,屬於陽明胃腑實熱;皮疹像扁豆一樣,還未完全紅腫;檢查他的咽喉兩側發紅,有輕微的潰爛;患者自覺體內發熱得很厲害;小便短赤;大便已三天沒有排出。我給他開了一劑大劑量的白虎湯,並加入四錢連翹和半錢薄荷葉,以幫助皮疹排出。

方中石膏重用生者四兩,將藥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病大見愈,而脈仍有力,咽喉食物猶疼。繼又用原方,先取鮮白茅根二兩煮水以煎藥,仍分三次服下,盡劑而愈,大便亦通下。後其次子亦患溫疹喉證,較其兄尤劇。仍治以前方,初次即用茅根湯煎藥,藥方中生石膏初用三兩,漸加至五兩始愈。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中大量使用了生石膏,達到四兩,將藥煎煮後得到三碗藥湯,分三次溫服。病人的病情明顯好轉,但是脈搏仍然有力,吞嚥食物時喉嚨仍然疼痛。接著再次使用原來的藥方,先用兩兩新鮮的白茅根煮水來煎藥,仍然分三次服用。服完一劑藥後,痊癒了,大便也通暢了。後來,他的弟弟也得了溫疹喉疾,比他哥哥的症狀更嚴重。仍然使用前面的藥方治療,第一次就使用茅根湯煎藥,藥方中的生石膏一開始用三兩,逐漸增加到五兩後才痊癒。

繼其幼女年七歲亦患溫疹喉證,較其兩兄尤重,其疹周身成一個,肉皮皆紅(俗謂此等疹皆不能治愈)。亦治以前方,為其年幼方中生石膏初用二兩,後加至六兩,其熱稍退而喉痛不減,其大便六日未行,遂單用淨芒硝俾淬水服下,大便即通,其熱大減,喉痛亦愈強半。再診其脈雖仍有力,實有浮而還表之象,遂用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因病機之外越而助其出汗。果服後周身得汗,霍然全愈。

白話文:

她的幼女七歲時也得了溫疹喉痛,症狀比她的兩個哥哥更嚴重,疹子長滿全身,形成一個肉皮紅腫的部位(民間傳聞這種疹子都很難治癒)。

同樣使用之前的方子,但考慮到她年幼,方子中的生石膏一開始使用二兩,後來逐漸增加到六兩,病人的發熱症狀有所減輕,但喉嚨痛的症狀沒有減輕,而且已經六天沒有大便。於是,單獨使用淨芒硝,讓病人用冷水服下,大便隨即通暢,發熱症狀也大幅減輕,喉嚨痛也好了大半。

再次診脈,脈象雖然仍然有力,但有浮而還表之象,於是使用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因為病機已經向外發展,有助於出汗。果然,服用後全身出汗,病情霍然痊癒。

溫疹之證。西人名為猩紅熱,有毒菌傳染,原不易治,而兼咽喉證者治之尤難。仲景所謂「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者,當即此證。近世方書中又名為爛喉痧,謂可治以《傷寒論》麻杏甘石湯。然麻杏甘石湯中石膏之分量原為麻黃之二倍。若借用其方則石膏之分量當十倍於麻黃(石膏一兩麻黃一錢);其熱甚者,石膏之分量又當二十倍於麻黃(石膏二兩麻黃一錢),然後用之無弊。

白話文:

溫疹是一種疾病。西方人稱之為猩紅熱,是由有毒細菌傳染所致。它原本就很難治療,而合併有咽喉症狀的,治療起來更是困難。仲景所說的「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應該就是指這種疾病。近世的醫術典籍中又將其命名為爛喉痧,認為可以用《傷寒論》中的麻杏甘石湯來治療。然而,麻杏甘石湯中石膏的用量原本是麻黃的兩倍。如果借用這個方子,那麼石膏的用量應該是麻黃的十倍(石膏一兩,麻黃一錢);如果發熱很嚴重,石膏的用量就應該是麻黃的二十倍(石膏二兩,麻黃一錢)。這樣用藥纔不會有害處。

滄州友人董××,年過三旬,初則感冒發頤,繼則漸腫而下延至胸膺,服藥無效。時當中秋節後,淋雨不止,因病勢危急,冒雨驅車迎愚。既至,見其頷下連頸,壅腫異常,撫之硬而且熱,色甚紅,純是一團火毒之氣,下腫已至心口;其牙關不開,咽喉腫疼,自牙縫進水半口,必以手掩口,十分用力始能下咽;且痰涎填滿胸中,上至咽喉,並無容水之處,進水少許,必換出痰涎一口;且覺有氣自下上衝,常作呃逆;其脈洪滑而長,重按有力,一分鐘約近九十至;大便數日未行。愚曰:「此俗所稱蝦蟆瘟也。

白話文:

一位名叫董××的滄州朋友,年齡已超過三十歲。一開始是感冒發燒,接著腫脹逐漸擴散到胸部和胸口,服藥無效。當時正是中秋節過後,連續大雨不停,病情危急,他冒雨開車來找我求醫。到了之後,我看到他的下頜至頸部異常腫脹,摸起來堅硬且發燙,顏色深紅,就像一大團火毒,腫脹已經擴散到心口;他的牙關緊閉,咽喉腫痛,只能從牙縫中勉強喝進半口水,還必須用手捂住嘴巴,用力才能吞嚥;而且他的胸腔充滿了痰液,一直堵到咽喉,根本無法再容納水,稍微喝點水,必定會咳出一口痰;他還感到有一股氣體從下往上衝,經常打嗝;他的脈搏洪滑有力,重按有力,每分鐘約為 90 到 100 次;大便好幾天沒有排便。我說:「這俗稱『蝦蟆瘟』。」

其毒熱熾盛,盤踞陽明之府,若火之燎原,必重用生石膏清之,乃可緩其毒熱之勢。」從前醫者在座,謂曾用生石膏一兩,毫無功效。愚曰:「石膏乃微寒之藥,《神農本草經》原有明文,僅用兩許何能清此熾盛之熱毒。」遂為疏方,用生石膏四兩,清半夏四錢,金線重樓三錢,連翹二錢,射干二錢。

白話文:

他的毒熱非常旺盛,盤踞在陽明經的區域,就像野火燎原一樣。必須重用生石膏來清除,才能緩解毒熱。以前有位醫生在場,說他曾經用過一兩生石膏,但沒有什麼效果。我說:「石膏是微寒的藥物,《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得很清楚,只用了一兩怎麼能清除這麼旺盛的毒熱?」於是我開了方子,使用了四兩生石膏、四錢清半夏、三錢金線重樓、二錢連翹、二錢射干。

煎服後,覺藥停胸間不下,其熱與腫似有益增之勢。知其證兼結胸,火熱無下行之路,故益上衝也。復急取生石膏四兩,赭石三兩,又煎湯服下,仍覺停於胸間。又急取赭石三兩,蔞仁二兩,芒硝八錢,又煎湯飲下,胸中仍不開通。此時咽喉益腫,再飲水亦不能下咽,病家惶恐無措。

白話文:

服下藥湯後,覺得到藥物停留在胸腔,難以下嚥,而且胸部的灼熱感和腫脹感似乎有加重的趨勢。判斷出患者除了原有的症狀外,還伴有胸中氣鬱結不暢,導致熱氣無法下行,因此上衝加劇。於是又緊急取用生石膏四兩、赭石三兩,煎煮後服下,仍然覺得藥物停留在胸腔。接著又緊急取用赭石三兩、蔞仁二兩、芒硝八錢,煎煮後飲下,胸中的氣鬱仍未疏通。此時,患者的喉嚨更加腫脹,連喝水都無法下嚥,家人焦急萬分,不知所措。

愚曉之曰:「余所以連次亟亟用藥者,正為此病腫勢浸長,恐稍緩則藥不能進。今其胸中既貯如許多藥,斷無不下行之理。藥下行則結開便通,毒火隨之下降,而上焦之腫熱必消矣。」時當晚十點鐘,至夜半覺藥力下行,黎明下燥糞若干,上焦腫熱覺輕,水漿可進,晨飯時牙關亦微開,服茶湯一碗。午後腫熱又漸增,撫其胸,熱又烙手,脈仍洪實。

白話文:

我告訴他:「我之所以連續不斷地用藥,是因為這個病的腫勢越來越嚴重,擔心稍有耽誤,藥就進不去了。現在他胸中既然儲存了這麼多藥物,肯定會往下流動。藥物下行,瘀結就會疏通,大便也會通暢,毒火也會隨之下降,而上焦的腫熱必定會消退了。」當時是晚上十點鐘,到了半夜感到藥力往下流動,黎明時排出一些乾燥的大便,上焦的腫熱感覺減輕了,可以進食流質。早上吃飯的時候,牙關也微微打開,喝了一碗茶湯。下午腫熱又逐漸加重,摸他的胸部,熱得仍然燙手,脈象仍然洪實有力。

意其燥糞必未盡下,遂投以大黃四錢,芒硝五錢,又下燥糞,兼有溏糞,病遂大愈。而腫處之硬者仍不甚消,胸間撫之猶熱,脈象亦仍有餘熱。又用生石膏四兩,金銀花、連翹各五錢,煎湯一大碗,分數次溫飲下,日服一劑,三日全愈。按此病實溫疫(疫有寒溫兩種而寒者甚少),確有傳染至猛至烈之毒菌,是以難治。

白話文:

當時他覺得乾燥的糞便還沒有完全排出,於是給他服用了四錢大黃和五錢芒硝,又排出了乾燥的糞便,還伴有溏便,病情因此大有好轉。但是腫塊的硬塊仍然沒有明顯消退,胸部摸起來仍然發熱,脈象也還有餘熱。又使用了四兩生石膏、各五錢金銀花和連翹,煎湯一大碗,分成多次溫飲,每天服一劑,三天痊癒。根據這個病例,這實際上是溫疫(疫病有寒證和溫證兩種,但寒證很少),確實有傳染性很強的烈性病毒,因此難以治療。

又按此證當二次用藥時,若加硝、黃於藥中,早通其大便,或不至以後如此危險,而當時閱歷未深,猶不能息息與病機相赴也。

白話文:

此外,根據這種情況,當需要第二次用藥時,如果在藥方中加入硝石和黃連,早點讓患者通大便,可能就不會之後如此危險了,但當時我的閱歷不深,還不能時刻配合病情的變化。

有白喉證,其發白或至腐爛,實為傳染病之一端。其證大抵先有蘊熱,則易受傳染。為其證內傷為重,宜用涼潤滋陰清火之品,而忌用表散之劑。然用辛涼之藥以散其火鬱,若薄荷、連翹諸藥固所不忌也。《白喉忌表抉微》中之養陰清肺湯、神仙活命湯二方,原為治白喉良方。

白話文:

患有白喉病,喉嚨發白或腐爛,實屬傳染病的一種。此病通常是由於身體內有熱毒,較易受到傳染。由於此病主要內傷,應優先使用滋陰清火、涼潤的藥物,而避免使用驅散外邪的藥物。但若病症為火熱鬱結,則可以使用辛涼藥物以散熱,例如薄荷、連翹等藥物並不忌諱使用。記載於《白喉忌表抉微》中的養陰清肺湯和神仙活命湯,本來就是治療白喉的良方。

而神仙活命湯中宜加連翹三錢;熱甚者可將方中生石膏加倍,或加兩倍;若大便不通者,大黃、芒硝皆可酌加。白喉之病,又恆有與爛喉痧相併者(參觀醫案中溫疹兼喉痧治沈姓學生病案)。

白話文:

在神仙活命湯中,可以適當添加三錢連翹;如果熱症比較嚴重,可以將方中的生石膏加倍或加兩倍的量;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適當添加大黃和芒硝。對於白喉疾病,經常會同時出現潰爛性喉嚨痛的症狀(請參考醫案中的「溫疹兼喉痧,治沈姓學生」一例)。

又《靈樞》癰疽篇謂:「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按此證即後世所謂截喉癰。初起時,咽喉之間紅腫甚劇,宜用消瘡之藥散之,兼用扁針刺之使多出血。若待其膿成而後瀉之,恐不容待其成膿即有危險也。

【消腫利咽湯】

白話文:

《靈樞經》的「癰疽篇」提到:「癰瘡發生在喉嚨裡,稱為猛疽,猛疽如果不治療就會化膿,膿液排不出來,堵塞喉嚨,半天就會死亡。」根據這一段記載,這種疾病就是後世所說的「截喉癰」。

在疾病初期,喉嚨會非常腫痛,應該使用消炎的藥物來治療,同時用扁針刺破瘡口,讓它流出更多的血。如果等到膿液形成後才排出去,恐怕來不及等它化膿就會有生命危險。

天花粉(一兩),連翹(四錢),金銀花(四錢),丹參(三錢),射干(三錢),玄參(三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炙山甲(錢半),薄荷葉(錢半)

脈象洪實者加生石膏一兩,小便不利者加滑石六錢,大便不通者加大黃三錢。

白話文:

天花粉一兩,連翹、金銀花各四錢,丹參、射干、玄參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二錢,炙山甲、薄荷葉各半錢。脈象洪實者加生石膏一兩,小便不利者加滑石六錢,大便不通者加大黃三錢。

咽喉之證熱者居多,然亦間有寒者(參觀「論喉證治法」內治劉姓童子一案)。又咽喉兩旁微高處,西人謂之扁桃腺,若紅腫西人謂之扁桃腺炎。若其處屢次紅腫,漸起疙瘩,服清火藥則微消,或略有感冒,或稍有內熱復起者,此是扁桃腺炎已有根蒂,非但服藥所能愈,必用手術割去之,再投以清火消腫之藥,始能除根。若不割去,在幼童可累其身體之發達。

白話文:

咽喉方面的疾病大多是熱性,不過也有少數是寒性的(參考「論喉證治法」中劉姓童子一例)。此外,咽喉兩側略高的部位,西方人稱之為扁桃腺。如果扁桃腺發紅腫脹,西方人稱之為扁桃腺炎。如果這個部位反覆發炎腫脹,逐漸形成疙瘩,服用清熱藥物後會稍微消退,或者稍有感冒或輕微內熱復發。這表明扁桃腺炎已經紮根,單靠服藥無法痊癒,必須進行手術切除。再配合清熱消腫的藥物,才能徹底根除。如果不切除,對幼兒的身體發育會產生影響。

《金匱》謂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俗謂之梅核氣病),此亦咽喉證之一也。按:此證註疏家謂系痰氣阻塞咽喉之中,然此證實兼有沖氣之沖也。原方半夏厚朴湯主之,是以半夏降沖,厚朴開氣,茯苓利痰,生薑、蘇葉以宣通其氣化。愚用此方時,恆加赭石數錢,兼針其合谷,奏效更速(此證不但婦人男子亦間有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提到,如果女人喉嚨裡像含著燒焦的肉塊(吐不出來也嚥不下去,俗稱梅核氣),這就是咽喉疾病的一種。

根據註疏,這種症狀是痰氣堵塞了咽喉所致。但事實上,這個病症同時還伴有衝氣上逆。

原來的處方是半夏厚朴湯,主要用半夏來降衝氣,厚朴來疏通氣道,茯苓來化痰,生薑和蘇葉來宣通氣機。

我在使用這個藥方的時候,通常會加入幾錢赭石,同時針刺合谷穴,效果會來得更快(這種症狀不僅限於女性,男性也偶爾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