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6)
三、醫論 (46)
1. 81.論四肢疼痛其病因涼熱各異之治法
從來人之腿疼者未必臂疼,臂疼者未必腿疼,至於腿臂一時並疼,其致疼之因,腿與臂大抵相同矣。而愚臨證四十餘年,治愈腿臂一時並疼者不勝記。獨在奉曾治一媼,其腿臂一時並疼,而致腿疼臂疼之病因則各異,今詳錄其病案於下。
奉天佟姓媼,年五十七歲,於仲冬漸覺四肢作疼,延醫服藥三十餘劑,浸至臥床不能轉側,晝夜疼痛不休。至正月初旬,求為診視,其脈左右皆浮而有力,舌上微有白苔,知其兼有外感之熱也。西藥阿斯匹林善發外感之汗,又善治肢體疼痛,俾用一瓦半,白糖水送下,以發其汗。
翌日視之,自言汗後疼稍愈,能自轉側。而其脈仍然有力,遂投以連翹、花粉、當歸、丹參、白芍、乳香、沒藥諸藥,兩臂疼愈強半,而腿疼則加劇。自言兩腿得熱則疼減,若服熱藥其疼當愈。於斯又改用當歸、牛膝、續斷、狗脊、骨碎補、沒藥、五加皮諸藥,服兩劑後腿疼見愈,而臂疼又加劇。是一人之身,腿畏涼、臂畏熱也。
夫腿既畏涼,其疼也必因有凝結之涼;臂既畏熱,其疼也必因有凝結之熱。籌思再三,實難疏方。細診其脈,從前之熱象已無,其左關不任重按。恍悟其上熱下涼者,因肝木稍虛,或肝氣兼有鬱滯,其肝中所寄之相火不能下達,所以兩腿畏涼;其火鬱於上焦,因肝虛不能敷布,所以兩臂畏熱。
向曾治友人劉××左臂常常發熱,其肝脈虛而且郁,投以補肝兼舒肝之劑而愈,以彼例此,知旋轉上熱下涼之機關,在調補其肝木而已。遂又為疏方用淨萸肉一兩,當歸、白芍各五錢,乳香、沒藥、續斷各四錢,連翹、甘草各三錢,每日煎服一劑。又俾於每日用阿斯匹林一瓦分三次服下。
數日全愈。方中重用萸肉者,因萸肉得木氣最全,酸斂之中大具條暢之性,是以善補肝又善舒肝。《神農本草經》謂其逐寒濕痹,四肢之作疼,亦必有痹而不通之處也。況又有當歸、白芍、乳香、沒藥以為之佐使,故能奏效甚捷也。
白話文:
[81.討論四肢疼痛,其冷熱不同病因的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人們的腿部疼痛不一定伴隨著手臂疼痛,反之亦然。然而,如果腿部和手臂同時感到疼痛,導致疼痛的原因,大體上腿部和手臂是相同的。我在行醫四十多年間,治療過許多腿部和手臂同時疼痛的案例。但在治療一位老婦人的過程中,發現她的腿部和手臂疼痛的原因卻各不相同,以下詳細記錄了她的病例。
奉天的佟姓老婦,五十七歲,在冬季中期開始感覺到四肢疼痛。她看醫生並服用了三十多劑藥,但情況持續惡化,甚至無法在牀上翻身,日夜都承受著疼痛。到了農曆正月初旬,我被請去診斷,她的脈搏雙手都浮動且有力,舌頭上有淡淡的白苔,顯示她同時有外感的熱症。西藥阿斯匹林可以幫助排汗治療外感,也能緩解肢體疼痛,我讓她服用了一個半單位的阿斯匹林,以糖水送服,以促進出汗。
第二天去看她,她說出汗後疼痛稍微緩解,能自己翻身。但她脈搏依然有力,所以我開了連翹、花粉、當歸、丹參、白芍、乳香、沒藥等藥物。結果,她的兩臂疼痛減輕了一半以上,但是腿部疼痛反而更嚴重。她表示,兩腿得到溫暖時疼痛會減輕,如果服用溫熱的藥物,疼痛可能會好轉。因此,我改用當歸、牛膝、續斷、狗脊、骨碎補、沒藥、五加皮等藥物,服用兩劑後,腿部疼痛有所改善,但手臂疼痛卻變得更嚴重。這表明在同一個人身上,腿部怕冷,手臂怕熱。
既然腿部怕冷,那它的疼痛一定是因為有凝結的寒氣;手臂怕熱,那它的疼痛一定是因為有凝結的熱氣。我反覆思考,確實很難找到合適的藥方。仔細檢查她的脈搏,之前的熱症已經消失,左關脈不能承受重壓。我突然意識到,她上熱下冷的狀況,可能是因為肝臟有些虛弱,或者肝氣有阻滯,肝臟中的相火無法下降,所以兩腿怕冷;而上焦的火氣鬱積,因為肝虛無法散佈,所以兩臂怕熱。
之前治療過一個朋友劉XX,他的左臂經常發熱,他的肝脈虛弱且鬱結,使用補肝兼舒肝的藥劑後痊癒。以他為例,我認為調節上熱下冷的關鍵,在於調理補充肝臟的功能。於是,我開了新的藥方:使用一兩的淨萸肉,當歸、白芍各五錢,乳香、沒藥、續斷各四錢,連翹、甘草各三錢,每天煎服一劑。同時,讓她每天分三次服用一個單位的阿斯匹林。
幾天後,她完全康復。藥方中大量使用的淨萸肉,因為它具有完整的木氣,酸收之中又具有條暢的特性,所以既能補肝又能舒肝。根據《神農本草經》,它能驅除寒濕痹症,四肢的疼痛也一定有不通暢的地方。此外,還有當歸、白芍、乳香、沒藥等輔助藥材,因此能快速見效。
2. 82.論治偏枯者不可輕用補陽還五湯
今之治偏枯者多主氣虛之說,而習用《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然此方用之有效有不效,更間有服之即僨事者,其故何也?蓋人之肢體運動原腦髓神經為之中樞,而腦髓神經所以能司運動者,實賴腦中血管為之濡潤,胸中大氣為之斡旋。
乃有時腦中血管充血過度,甚或至於破裂,即可累及腦髓神經,而腦髓神經遂失其司運動之常職;又或有胸中大氣虛損過甚,更或至於下陷,不能斡旋腦髓神經,而腦髓神經亦恆失其司運動之常職。此二者,一虛一實,同為偏枯之證,而其病因實判若天淵。設或藥有誤投,必至凶危立見。
是以臨此證者,原當細審其脈,且細詢其未病之先狀況何如。若其脈細弱無力,或時覺呼吸短氣,病發之後並無心熱頭疼諸證,投以補陽還五湯,恆見效。即不效,亦必不至有何弊病。
若其脈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預有頭疼眩暈之病,至病發之時,更覺頭疼眩暈益甚,或兼覺心中發熱者,此必上升之血過多,致腦中血管充血過甚,隔管壁泌出血液,或管壁少有罅漏流出若干血液,若其所出之血液,黏滯左邊司運動之神經,其右半身即偏枯,若黏滯右邊司運動之神經,其左半身即偏枯。此時若投以拙擬建瓴湯,一二劑後頭疼眩暈即愈。
繼續服之,更加以化瘀活絡之品,肢體亦可漸愈。若不知如此治法,惟確信王勳臣補陽還五之說,於方中重用黃耆,其上升之血益多,腦中血管必將至破裂不止也,可不慎哉!如以愚言為不然,而前車之鑑固有醫案可徵也。
邑某君,年過六旬,患偏枯原不甚劇。欲延城中某醫治之,不遇。適有在津之老醫初歸,造門自薦。服其藥後,即昏不知人,遲延半日而卒。後其家人持方質愚,系仿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耆八錢。知其必系腦部充血過度以致偏枯也,不然服此等藥何以僨事哉?
又嘗治直隸王××,其口眼略有歪斜,左半身微有不利,時作頭疼,間或眩暈,其脈象洪實,右部尤甚,知其系腦部充血。問其心中,時覺發熱。治以建瓴湯,連服二十餘劑全愈。王××愈後甚喜,而轉念忽有所悲,因告愚曰:「五舍弟從前亦患此證,醫者投以參耆之劑,竟至不起。向以為病本不治,非用藥有所錯誤,今觀先生所用之方,乃知前方固大謬也。
」統觀兩案及王××之言,則治偏枯者不可輕用補陽還五湯,不愈昭然哉!而當時之遇此證者,又或以為中風而以羌活、防風諸藥發之,亦能助其血益上行,其弊與誤用參耆者同也。蓋此證雖有因兼受外感而得者,然必其外感之熱傳入陽明,而後激動病根而猝發,是以雖挾有外感,亦不可投以發表之藥也。
白話文:
現在治療半身不遂(俗稱偏枯)的病人,多數醫生傾向於認為是氣血不足,並常用《醫林改錯》中的補陽還五湯來治療。然而,這個處方有時有效,有時卻無效,甚至有時病人一服用就導致病情惡化,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人的肢體活動是由腦髓和神經共同協調控制的,而腦髓和神經之所以能控制運動,主要是依靠腦部的血管提供滋潤,以及胸腔內的氣壓進行調節。
有時候,腦部血管充血過度,甚至到達破裂的程度,就會影響到腦髓和神經,使它們失去正常的運動控制能力。或者,胸腔內的氣壓嚴重不足,甚至降到低於正常水平,無法有效地調節腦髓和神經,同樣會導致腦髓和神經失去正常的運動控制能力。這兩種情況,一種是氣血不足,另一種是充血過度,都是造成偏枯的原因,但兩者的病理機制截然不同。如果藥物使用不當,可能會立即導致危險。
因此,在面對這種病症時,醫生應該仔細檢查患者的脈搏,並且詳細詢問患者在生病前的身體狀況。如果患者的脈搏細弱無力,或是常常感到呼吸困難,而且病發後沒有心熱頭痛等症狀,使用補陽還五湯通常會見效。即使無效,也不會導致任何不良反應。
然而,如果患者的脈搏強烈有力,或是硬而緊繃,並有頭痛、眩暈的症狀,特別是在病發時,頭痛和眩暈的情況更加嚴重,甚至感覺到心中發熱,這很可能就是因為血液上升過多,導致腦部血管充血過度,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血液滲出。如果這些血液黏附在控制運動的神經上,就會導致對應的半身不遂。這種情況下,使用我自創的建瓴湯,一兩劑後頭痛和眩暈就可以得到緩解。
持續服用,再配合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肢體功能也可以逐漸恢復。如果不瞭解這種治療方法,只是一味相信王勳臣的補陽還五湯,大量使用黃耆,會使得血液上升過多,腦部血管可能就會破裂,必須要小心啊!
例如,有位六十多歲的患者,原本的偏枯症狀並不算太嚴重。他想找一位城裡的醫生治療,但是未能找到。恰好有一位從天津回來的老醫生主動登門拜訪,表示願意治療。患者服用了這位老醫生開的藥後,立刻陷入昏迷,半天後就不幸去世了。後來,患者的家屬拿著藥方來找我,發現藥方模仿了補陽還五湯,其中黃耆的用量高達八錢。由此可知,他的病情必然是因為腦部充血過度導致的偏枯,否則,為什麼會因為服用這種藥物而出現致命的後果呢?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名叫王××的直隸省病人,他的嘴角和眼睛有些歪斜,左側身體稍微不靈活,時常頭痛,偶爾會眩暈。他的脈象強壯,右側尤其明顯,我知道這是腦部充血的表現。詢問他是否感覺到心中發熱,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使用建瓴湯進行治療,他連續服用了二十多劑,最終完全康復。王××痊癒後非常高興,但轉念一想,又感到一絲悲傷。他告訴我:「我的五弟以前也有這樣的病,醫生給他開了參耆之類的藥,結果不幸去世。我一直以為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並不是因為用藥失誤。現在看到你開的藥方,才明白以前的醫生開的藥方有多麼錯誤。」
綜合以上兩個案例以及王××的話,可以清楚地看出,治療偏枯的病人,不能輕易使用補陽還五湯,這一點已經顯而易見。然而,在當時,有些醫生將這種病視為中風,使用羌活、防風等藥物來發汗,這樣做也會促使血液向上流動,其危害與誤用參耆的後果相同。雖然這種病症有時可能與外界感染有關,但如果感染的熱量傳入陽明經,才會觸發病根,導致病情突然惡化。因此,即使病人同時患有外界感染,也不能使用發汗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