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4)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44)

1. 77.論沖氣上衝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

沖氣上衝之病甚多,而醫者識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識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當之治法。沖者,奇經八脈之一,其脈在胞室之兩旁,與任脈相連,為腎臟之輔弼,氣化相通。是以腎虛之人,沖氣多不能收斂,而有上衝之弊。

白話文:

由於氣體向上衝的疾病有很多,但識得這種病的醫生很少。就算能夠識別這種病症,大多數醫生也不太能深入理解其病因,並採取恰當的治療方法。所謂的「沖氣」,是奇經八脈之一,這條脈絡位於子宮兩側,與任脈相連接,是腎臟的助手,氣化可以相互貫通。因此,腎虛的人,沖氣往往無法收斂,而出現氣體向上衝的問題。

況衝脈之上系原隸陽明胃府,因沖氣上衝,胃府之氣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胃氣以息息下行為常),或亦轉而上逆,阻塞飲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因腹中膨悶、噦氣、呃逆連連不止,甚則兩肋疼脹、頭目眩暈。其脈則弦硬而長,乃肝脈之現象也。蓋沖氣上衝之證,固由於腎臟之虛,亦多由肝氣恣橫,素性多怒之人,其肝氣之暴發,更助沖胃之氣上逆,故脈之現象如此。治此證者,宜以斂沖、鎮沖為主,而以降胃、平肝之藥佐之。

白話文:

衝脈跟胃腑相通,因為衝氣往上衝,胃裡的氣也沒辦法正常向下運作(胃氣通常是向下運行的),因此可能會轉變成往上逆行,阻礙食物和飲水向下,產生很多痰液,導致腹部脹悶、噁心、一直打嗝,嚴重時兩側肋骨會脹痛、頭暈目眩。脈象會呈現緊繃而細長的狀態,這是肝脈的徵兆。衝氣往上衝的症狀固然跟腎虛有關,但大多數是因為肝氣過盛,本來就容易生氣的人,肝氣爆發時更會助長胃氣往上逆,所以脈象才會這樣。治療這類症狀,應該以斂衝、鎮衝為主,輔以幫助胃氣下降、平肝的藥物。

其脈象數而覺熱者,宜再輔以滋陰退熱之品。愚生平治愈此證已不勝紀,近在滄州連治愈數人,爰將治愈之案詳列於下,以備參觀。

白話文:

如果脈搏快速且感覺發熱,應再輔助使用滋陰降熱的藥方。我畢生治療這種疾病的經驗不計其數,最近在滄州連續治癒了數人,現將治癒的案例詳細記載於下,供大家參考。

滄州安××,年十八九,胸脅滿悶,飲食減少,時作噦逆,腹中漉漉有聲,蓋氣衝痰涎作響也,大便乾燥,脈象弦長有力。為疏方,用生龍骨、牡蠣、代赭石各八錢,生山藥、生芡實各六錢,半夏、生杭芍各四錢,芒硝、蘇子各二錢,厚朴、甘草各錢半。一劑後,脈即柔和。按方略有加減,數劑全愈。

白話文:

滄州的安××,年紀約十八九歲,胸悶脅脹,食慾減退,時常噁心反胃,腹部咕嚕作響(因氣體衝擊痰涎所致),大便乾結,脈象弦長有力。為其開具疏通藥方,使用生龍骨、牡蠣、代赭石各八錢,生山藥、生芡實各六錢,半夏、生杭芍各四錢,芒硝、蘇子各二錢,厚朴、甘草各一錢半。服用一劑後,脈象轉為柔和。根據病情調整藥方,幾劑藥服用後,痊癒。

陳修園謂龍骨、牡蠣為治痰之神品,然泛用之多不見效,惟以治此證之痰,則效驗非常。因此等痰涎,原因沖氣上衝而生,龍骨、牡蠣能鎮斂沖氣,自能引導痰涎下行也。蓋修園原謂其能導引逆上之火、氾濫之水,下歸其宅,故能治痰。夫火逆上,水氾濫,其中原有沖氣上衝也。

白話文:

清末名醫陳修園認為,龍骨和牡蠣是治療痰症的良藥,但泛泛而論並非都很有效,只有用來治療特定類型的痰症,才會奇效顯著。這是因為這些痰液是因為氣流上逆而產生,龍骨和牡蠣可以鎮靜並收斂氣流,從而引導痰液下行。

陳修園原本認為龍骨和牡蠣能引導逆行的火氣和泛濫的水液,使其回到正常位置,因此能治療痰症。火氣逆行上沖,水液泛濫,其中必然伴隨著氣流上衝。

趙××,因有沖氣上衝病,自言患此病已三年,百方調治,毫無效驗。其病,脈情狀大略與前案同,惟無痰聲漉漉,而尺脈稍弱。遂於前方去芒硝,加柏子仁、枸杞子各五錢。連服數劑全愈。

白話文:

趙先生,因為有沖氣上衝的毛病,他自己說已經患了三年,用盡各種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他的脈象大致與前一個案例相同,但沒有痰鳴聲,尺脈比較虛弱。因此在前方的藥方中去掉了芒硝,加入了柏子仁和枸杞子,各五錢。連服幾劑後,完全痊癒。

滄州一叟,年七十四歲,性浮躁,因常常忿怒,致沖氣上衝,劇時覺有氣自下上衝,杜塞咽喉,有危在頃刻之勢,其脈左右皆弦硬異常。為其年高,遂於前第二方中加野臺參三錢,一劑見輕。又服一劑,沖氣遂不上衝。又服數劑以善其後。為治此證多用第二方加減,因名為降胃鎮沖湯。

白話文:

滄州有一位七十四歲的老先生,性情急躁,經常生氣發怒,導致氣往上衝。嚴重時會感到一股氣從下往上衝,堵塞喉嚨,危在旦夕。他的脈搏左右兩邊都異常緊硬。考慮到他的高齡,在之前的第二個方子中加入了三錢野臺參。一劑服用後,症狀就減輕了。再服一劑,上衝的氣就停止了。隨後又服用幾劑鞏固療效。治療此證時,大多使用第二個方子加減,因此取名為「降胃鎮沖湯」。

2. 78.論火不歸原治法

方書謂下焦之火生於命門,名為陰分之火,又謂之龍雷之火,實膚淺之論也。下焦之火為先天之元陽,生於氣海之元氣。蓋就其能撐持全身論,則為元氣;就其能溫暖全身論,則為元陽。此氣海之元陽,為人生命之本源,無論陰分、陽分之火,皆於此肇基。氣海,純系脂膜護繞摶結而成。

白話文:

古書上說下焦的火源自命門,稱為陰分的火,也稱龍雷之火,這其實是很膚淺的說法。下焦的火是先天元陽,它產生於氣海的元氣。如果從能支撐整個身體的功用來看,它就是元氣;如果從能溫暖整個身體的功用來看,它就是元陽。這個氣海的元陽,是人生命的根本,無論陰分的火還是陽分的火,都起源於此。氣海,完全是由脂肪包圍並凝聚形成的。

其脂膜旁出一條,與脊骨自下數第七節相連。夾其七節兩旁,各有一穴,《內經》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也。而氣海之元陽由此透入脊中,因元陽為生命之本,故於元陽透脊之處謂之命門。由斯觀之,命門之實用,不過為氣海司管鑰之職,下焦之火,仍當屬於氣海之元陽。論下焦之火上竄不歸原,亦氣海元陽之浮越也。

然其病渾名火不歸原,其病因原有數端,治法各有所宜,爰詳細臚列於下。

白話文:

人的脂肪層邊緣延伸出一條筋膜,連接到從下往上數的第七節脊骨,這條筋膜夾在第七節脊骨兩側,每側都有一個穴位。《黃帝內經》說,在第七節脊骨旁邊有小心藏,而氣海的元陽之氣從這裡進入脊椎。因為元陽之氣是生命之本,所以元陽之氣進入脊椎的地方稱為命門。從這個角度來看,命門的作用不過是作為氣海管理元陽之氣進出脊椎的門戶,因此下焦之火還是源自於氣海的元陽之氣。如果下焦之火上竄,不回到本源,也是氣海元陽之氣飄忽不定的緣故。

有氣海元氣虛損,不能固攝下焦氣化,致元陽因之浮越者。其脈尺弱寸強,浮大無根。其為病,或頭目眩暈,或面紅耳熱,或心熱怔忡,或氣粗息賁。宜治以淨萸肉、生山藥各一兩,人參、玄參、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各五錢。心中發熱者,酌加生地黃、天冬各數錢,補而斂之,鎮而安之,元陽自歸其宅也。

白話文:

有的人氣海元氣不足,無法固住下焦氣化,導致元陽因此浮動。這種人的脈象,尺脈無力,寸脈有力,浮大無根。表現為:

  • 頭暈目眩
  • 面紅耳熱
  • 心熱怔忡
  • 氣粗喘促

可以用以下藥材治療:

  • 淨萸肉、生山藥,各一兩
  • 人參、玄參、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各五錢

如果心熱明顯,可以酌情加入生地黃、天冬,各數錢。這些藥物既能補益,又能斂氣,還能鎮靜,讓元陽回到它的正常位置。

方中用赭石者,因人參雖饒有溫補之性,而力多上行,與赭石並用,則力專下注,且赭石重墜之性,又善佐龍骨、牡蠣以潛陽也。有下焦真陰虛損,元陽無所繫戀而浮越者。其脈象多弦數,或重按無力。其證時作灼熱,或口苦舌乾,或喘嗽連連。宜用生山藥、熟地各一兩,玄參、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甘枸杞各五錢,生杭芍三錢,生雞內金、甘草各錢半。此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白話文:

方劑中使用赭石的原因:人參雖然有很好的溫補特性,但力量多半向上發散。與赭石並用時,力量就會專注於向下運作。而且赭石重量沉墜的特性,又能協助龍骨、牡蠣潛藏陽氣。有下焦真陰虛損,元陽無法停留而浮越的人。他們的脈象多半是弦數,或重按無力。症狀會時常出現灼熱感,或口苦舌乾,或連續喘咳。建議使用生山藥、熟地各一兩,玄參、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甘枸杞各五錢,生杭芍三錢,生雞內金、甘草各錢半。這稱為「壯水之主」,用來制約陽光。

若其下焦陰分既虛,而陽分亦微有不足者,其人上焦常熱,下焦間有覺涼之時,宜治以《金匱》崔氏八味丸,以生地易熟地(原方乾地黃即是藥房中生地),更宜將茯苓、澤瀉分量減三分之二,將丸劑一料,分作湯藥八劑服之。

白話文:

如果下半身的陰氣已經不足,而陽氣也稍有不足,這個人上半身經常發熱,下半身偶爾會感到發涼,適合使用《金匱要略》中的崔氏八味丸治療。其中,生地黃換成熟地黃(原方中的乾地黃即為藥房中的生地黃),茯苓和澤瀉的用量減至三分之二。將一劑丸藥分成八劑湯藥服用。

有氣海元陽大虛,其下焦又積有沉寒錮冷,逼迫元陽如火之將滅,而其焰轉上竄者。其脈弦遲細弱,或兩寸浮分似有力。其為證:心中煩躁不安,上焦時作灼熱,而其下焦轉覺涼甚,或常作泄瀉。宜用烏附子、人參、生山藥各五錢,淨萸肉、胡桃肉各四錢,赭石、生杭芍、懷牛膝各三錢,雲苓片、甘草各錢半。泄瀉者宜去赭石。

白話文:

有些患者是因為中氣海的陽氣極度虛弱,同時下腹部又積蓄著深層的寒冷陰氣,逼迫陽氣就像瀕臨熄滅的火苗一樣,火焰向上竄升。他們的脈象伴有弦細弱的現象,或者兩寸脈浮而散亂,看似有力。證狀如下:心中煩躁不安,上腹部時常灼熱,而下腹部反而感到特別寒冷,或者經常腹瀉。適合使用烏附子、人參、生山藥各 5 錢,淨萸肉、胡桃肉各 4 錢,赭石、生杭芍、懷牛膝各 3 錢,雲苓片、甘草各 1.5 錢。如果患者有腹瀉的症狀,應去除赭石。

此方書所謂引火歸原之法也。方中用芍藥者,非以解上焦之熱,以其與參、附並用,大能收斂元陽,下歸其宅。然引火歸原之法,非可概用於火不歸原之證,必遇此等證與脈,然後可用引火歸原之法,又必須將藥晾至微溫,然後服之,方與上焦之燥熱無礙。

白話文:

這個方子記載的是「引火歸原」的方法。方子中使用芍藥,並不是為了緩解上焦的熱,而是因為它與人參、附子一起使用,可以很好地收斂元陽,使其回到它該在的地方。然而,「引火歸原」的方法不能隨便用於火不歸原的證狀,必須遇到這種證狀和脈象,才能使用「引火歸原」的方法。而且,必須等到藥晾到微溫的時候再服用,這樣才能避免與上焦的燥熱發生衝突。

有因沖氣上衝兼胃氣上逆,致氣海元陽隨之浮越者。其脈多弦長有力,右部尤甚,李士材脈訣歌括所謂直上直下也。其證覺胸中滿悶煩熱,時作呃逆,多吐痰涎,劇者覺痰火與上衝之氣杜塞咽喉,幾不能息。宜治以拙擬降胃鎮沖湯(方見「論沖氣上衝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一節),俾沖、胃之氣下降,而諸病自愈矣。

白話文:

有些情況是因沖氣上升,加上胃氣逆流,導致氣海中的陽氣也隨之浮升。這種情況的脈象大多是細而有力,右邊脈象尤其明顯,就像李士材在《脈訣歌括》中所說的「直上直下」。其症狀會感覺胸中脹悶煩熱,時常打嗝,吐很多痰液,嚴重時會覺得痰火和上衝的氣堵住喉嚨,幾乎不能呼吸。應治療的方法是使用拙擬降胃鎮沖湯(配方請參考「論沖氣上衝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一節),讓沖氣和胃氣下降,其他病狀自然會好轉。

有因用心過度,心中生熱,牽動少陽相火(即膽肝中所寄之相火),上越且外越者。其脈寸關皆有力,多兼滑象,或脈搏略數。其為病:心中煩躁不安,多生疑惑,或多忿怒,或覺熱起脅下,散於周身。治用生懷山藥細末六七錢,煮作粥,晨間送服芒硝三錢,晚送服西藥臭剝兩瓦。

白話文:

由於用腦過度,心中產生熱氣,牽扯到少陽之火(也就是膽和肝臟中儲存的相火),向上蔓延並外發的人。他們的寸脈、關脈都有力,大多伴有滑脈,或者脈搏略快。症狀包括:心中煩躁不安,多疑多慮,或者容易發怒,或者從脅下開始發熱,並擴散到全身。治療方法:用懷山藥粉六七錢煮粥,早晨服用芒硝三錢,晚上服用臭剝兩瓦。

蓋芒硝鹹寒,善解心經之熱,以開心下熱痰(此證心下多有熱痰);臭剝性亦鹹寒,能解心經之熱,又善制相火妄動。至送以山藥粥者,因鹹寒之藥與脾胃不宜,且能耗人津液,而山藥則善於養脾胃、滋津液,用之送服硝、剝,取其相濟以成功,猶《金匱》之硝石礬石散送以大麥粥也。

白話文:

芒硝味鹹性寒,擅長清除心經的熱氣,以疏通心下的熱痰(這種證狀通常會出現心下有熱痰);臭剝也具有鹹寒性,能夠清除心經的熱氣,還有抑制虛火上浮的作用。至於服用山藥粥,是因為鹹寒藥物對脾胃不利,且會耗損津液,而山藥則有養脾胃、滋潤津液的功效,用它來送服硝石、臭剝,取其相輔相成的作用,就像《金匱要略》中硝石礬石散送服大麥粥一樣。

有因心肺脾胃之陽甚虛,致寒飲停於中焦,且溢於膈上,逼迫心肺脾胃之陽上越兼外越者。其脈多弦遲細弱,六部皆然,又間有浮大而軟,按之豁然者。其現證:或目眩耳聾,或周身發熱,或覺短氣,或咳喘,或心中發熱,思食鮮果,而食後轉覺心中脹滿病加劇者。宜用拙擬理飲湯。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心、肺、脾、胃陽氣過於虛弱,導致寒飲停留在中焦,並溢出到膈肌以上,逼迫心、肺、脾、胃陽氣向上和向外逸出。他們的脈象大多是弦脈、遲脈、細脈、弱脈, 六部脈象皆同,偶爾會有浮脈、大脈和軟脈,按壓時快速消失。他們的症狀包括:頭暈耳聾、全身發熱、氣促、咳嗽喘息、心熱、想吃水果,但吃完後出現胸悶脹滿、病情加重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拙擬理飲湯。

服數劑後,心中不覺熱、轉覺涼者,去芍藥。或覺氣不足者,加生箭耆三錢。此證如此治法,即方書所謂用溫燥健補脾胃之藥可以制伏相火。不知其所伏者非相火,實系溫燥之藥能掃除寒飲,而心肺脾胃之陽自安其宅也。

白話文:

服下幾副藥之後,心中不再覺得發熱,反而轉為涼爽,這時去掉芍藥。或者覺得氣力不足的,加生黃耆三錢。針對這種情況,這樣治療的方法,就是醫方書中所說的用溫燥健補脾胃的藥物來壓制相火的治療方法。實際上,不知道他們所壓制的是什麼,並不是相火,而是溫燥的藥物能夠祛除寒飲,而心肺脾胃的陽氣也就安居其中了。

上所列火不歸原之證,其病因雖不同,而皆系內傷。至外感之證,亦有火不歸原者,傷寒、溫病中之戴陽證是也。其證之現狀:面赤、氣粗、煩躁不安,脈象雖大,按之無力,又多寸盛尺虛。此乃下焦虛寒孤陽上越之危候,頗類寒溫中陰極似陽證。然陰極似陽,乃內外異致,戴陽證乃上下異致也。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火不歸原的證狀,病因雖然各異,但都與內傷有關。至於外感引起的病證,也有火不歸原的,比如傷寒和溫病中的戴陽證。

戴陽證的表現:面色發紅、呼吸急促、煩躁不安,脈象雖然有力,但按下去卻很虛,而且寸脈(手關節至肘橫紋)盛而尺脈(肘橫紋至手小指根)虛。這是下焦虛寒,孤陽上沖的危險徵兆,很像寒溫病中陰證極盛時表現的類似陽證。

但是,陰證極盛類似陽證,是因為內外失調造成的;而戴陽證則是上下失調造成的。

宜用《傷寒論》通脈四逆湯,加蔥、加人參治之(原方原謂面赤者加蔥,面赤即戴陽證)。

白話文:

建議使用《傷寒論》中的通脈四逆湯治療,並加入蔥和人參(原方中提到,如果臉色發紅,則加入蔥,臉色發紅即太陽證的症狀)。

特是戴陽之證不一。使果若少陰脈之沉細,或其脈非沉細而按之指下豁然毫無根柢,且至數不數者,方可用通脈四逆湯方。若脈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者,其方即斷不可用。曾治王××,年四十餘,身形素虛,傷寒四五日間,延為診視。其脈關前洪滑,兩尺無力。為開拙擬仙露湯,因其尺弱囑其將藥徐徐飲下,一次只溫飲一大口,防其寒涼侵下焦也。

白話文:

戴陽證的症狀並不統一。如果脈象像少陰脈一樣沉細,或者脈象不是沉細,但按上去時指下虛浮,沒有根基,而且脈搏時有時無,這種情況纔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如果脈象沉細而跳動頻繁,或者浮大而跳動頻繁,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子。

曾經治療過一個名叫王××的病人,四十多歲,身體一向虛弱,患傷寒四五天後請我看診。他的脈象關前洪滑,兩尺脈無力,我打算開拙擬仙露湯,由於他尺脈虛弱,囑咐他把藥慢慢喝下去,一次只溫飲一大口,避免寒涼之氣侵犯下焦。

病家忽愚所囑,竟頓飲之,遂致滑瀉數次,多帶冷沫,上焦益覺煩躁,鼻如煙燻,面如火炙,其關前脈大於從前一倍,數至七至。知其已成戴陽之證,急用野臺參一兩,煎湯八分茶盅,兌童便半盅(須用五歲以下童子便),將藥碗置涼水盆中,候冷頓飲之。又急用知母、玄參、生地各一兩,煎湯一大碗候用。

白話文:

病人一時忘記我的囑咐,竟一下子喝完藥湯,於是立刻腹瀉了好幾次,排泄物中帶有許多冷沫,上半身覺得更加煩躁,鼻子像被煙燻過,臉像被火烤灼,手腕前的脈搏比以前大了一倍,每分鐘跳七至八次。我知道他已經轉為陽明證,趕緊使用野臺參一兩,煎成八分滿的湯藥,兌入半盅童便(必須使用五歲以下孩童的尿),將藥碗放在冷水盆中,等藥湯冷卻後一口氣喝下。又趕緊使用知母、玄參、生地各一兩,煎成一大碗湯藥備用。

自服參後,屢診其脈。過半點鐘,脈象漸漸收斂,脈搏似又加數,遂急用候服之藥燉極熱,徐徐飲下,一次只飲藥一口,閱兩點鐘盡劑,周身微汗而愈。

白話文:

服用人參後,我多次診斷他的脈象。過了一段時間,脈象漸漸變弱,但脈搏好像又變得更快了些,於是我趕緊加熱他先前預備服用的人參藥,慢慢地喝下去,一次只喝一小口,花了兩小時才喝完,接著身體微微出汗後,病情就痊癒了。

,:此證上焦原有燥熱,因初次涼藥頓服,透過病所,直達下焦,上焦燥熱仍留。迨下焦滑瀉,元陽上浮,益助上焦之熱,現種種熱象,脈數七至。此時不但薑、附分毫不敢用,即單用人參,上焦之燥熱亦必格拒不受。故以童便之性下趨者佐之,又復將藥候至極涼頓服下。迨遲之有傾,脈象收斂,至數加數,是下焦得參溫補之力而元陽收回,其上焦因參反激之力而燥熱益增也。故又急用大涼大潤之藥,乘熱徐徐飲之,以清上焦之燥熱,而不使其寒涼之性復侵下焦。此於萬難用藥之際,仍欲用藥息息吻合,實亦費盡躊躇矣。

白話文:

按,:這種症狀在早期是因為上焦有燥熱,由於剛開始服下涼藥,藥效通過病根直達下焦,上焦的燥熱仍然存在。等到下焦洩瀉後,元陽浮上來,更加助長了上焦的熱氣,因此出現了各種熱象,脈搏達到了七至的頻率。此時不僅不敢使用薑、附子,即使單獨使用人參,上焦的燥熱也會拒絕吸收。因此用具有向下趨勢的童便來輔助,並且把藥煎到極涼後一次服下。等到過了一會兒,脈象收斂,脈搏次數逐漸增加,說明下焦得到了人參的溫補,元陽也得以收斂,而由於人參的反激作用,上焦的燥熱更加劇烈。因此又趕緊使用大涼大潤的藥物,趁著熱氣慢慢地服用,用來清除上焦的燥熱,同時避免寒涼的藥性再次侵襲下焦。這種情況下,在用藥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希望用藥的效果與病情完全吻合,這確實是費盡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