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40)
一、醫方 (140)
1. 4.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方中生山藥用兩半、滑石用一兩,一劑瀉止。繼服滋陰清火之劑,數劑喘促亦愈,火亦見退。唯舌乾連喉,幾不能言,頻頻飲水,不少濡潤,胸中仍覺滿悶。愚恍悟曰:此乃外感時氣,挾舊病復發,故其脈象雖熱,按之不實。其舌乾如斯者,津液因氣分下陷而不上潮也。其胸中滿悶者,氣分下陷,胸中必覺短氣,病人不善言病情,故漫言滿悶也。
此時大便不行已五日。遂投以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一劑病愈十之七八,而舌之干亦減半。又服一劑,大便得通,病覺全愈。舌上仍無津液,又用潞參一兩、玄參兩半,日服一劑,三日後舌上津液滋潤矣。
一童子,年十三,於孟冬得傷寒證。七八日間,喘息鼻煽動,精神昏憒,時作譫語,所言者皆勞力之事。其脈微細而數,按之無力。欲視其舌,干縮不能外伸,啟齒探視,舌皮有瘢點作黑色,似苔非苔,頻飲涼水,毫無濡潤之意。愚曰:此病必得之勞力之餘,胸中大氣下陷,故津液不能上潮,氣陷不能托火外出,故脈道瘀塞。
不然,何以脈象若是,恣飲涼水而不滑瀉乎?遂治以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煎汁一大碗,徐徐溫飲下,一晝夜間連進二劑,其病遂愈。
按:,脈虛數而舌乾者,大便雖多日不行,斷無可下之理,即舌苔黃而且黑亦不可下。惟按上所載治法,使其大便徐徐自通,方為穩善。若大便通後,而火猶熾,舌仍乾者,可用潞參一兩、玄參二兩煮汁,徐徐飲之,以舌潤火退為度。若或因服藥失宜,大便通後,遂滑瀉,其虛火上逆,舌仍乾者,可用拙擬滋陰固下湯去滑石,加沙參數錢。若其為日既久,外感之火全消,而舌乾神昏,或呼吸之間,常若氣不舒,而時作太息者,此大氣因服藥下陷,病雖愈而不能自復也。宜單用人參兩許煎湯服之,或少加柴胡亦可(此證有案在升陷湯下宜參觀)。若微有餘熱,可加玄參佐之。
寒溫下後不解,醫者至此,恆多束手。不知《傷寒論》原有治此證的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也。其一百六十八節云:「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愚生平治寒溫,未有下後不解者,於仙露湯後曾詳論之。
然恆有經他醫下後不解,更延愚為診治者,其在下後多日,大便未行,脈象不虛弱者,即按《傷寒論》原方。若在甫下之後,或脈更兼虛弱,即以山藥代粳米,或更以生地代知母,莫不隨手奏效。蓋甫下之後,大便不實,驟用寒涼,易至滑瀉。而山藥收澀,地黃黏潤,以之代粳米、知母,實有固下之力,而於脈之兼虛弱者,則尤宜也。況二藥皆能滋真陰,下後不解,多系陰分素虛之人,陰分充足,自能勝外感之餘熱也。
白話文:
[4. 白虎加人參湯,以山藥代替粳米湯]
這個藥方中,生山藥用二兩半,滑石用一兩,吃一副藥就停止腹瀉。接著服用滋陰清火的藥,幾副藥後,喘促的症狀也好了,火氣也消退了。只是舌頭乾燥,甚至連喉嚨都乾,幾乎說不出話,頻繁喝水,也無法滋潤,胸口仍然覺得悶。我突然明白,這應該是外感時氣,夾雜舊病復發,所以脈象雖然有熱,按起來卻沒有力。舌頭這麼乾,是因為津液隨著氣往下陷,而無法往上滋潤。胸口悶,是因為氣往下陷,胸中一定會感到氣短,病人不善於表達病情,所以才會說悶。
這個時候,病人已經五天沒有排便。於是我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以山藥代替粳米來煎煮。一副藥下去,病就好了一大半,舌頭的乾燥也減輕了一半。再服用一副藥,大便就通了,病也感覺完全好了。但是舌頭上仍然沒有津液,又用潞黨參一兩、玄參二兩半,每天服用一副,三天後,舌頭上的津液就滋潤了。
有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在冬天得了傷寒病。七八天內,呼吸急促,鼻翼煽動,精神恍惚,時常說胡話,說的都是勞累的事情。他的脈搏細微而快,按起來無力。想看他的舌頭,卻乾燥萎縮,無法伸出來,勉強張開嘴看,舌頭表面有斑點,呈現黑色,像苔又不像苔,頻繁喝涼水,卻一點也沒有滋潤的感覺。我說:「這個病一定是勞累過度引起的,胸中的大氣下陷,所以津液無法上湧滋潤,氣陷又無法把火氣推出體外,導致脈絡阻塞。不然,為什麼脈象是這樣,喝再多涼水也不會拉肚子呢?」於是,我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以山藥代替粳米來煎煮,煎好一大碗藥汁,慢慢溫服,一天之內連服兩劑,病就好了。
- 說明: 脈象虛弱而快,舌頭乾燥的病人,即使多日沒有排便,絕對不能用瀉藥,即使舌苔是黃色或黑色也不能用。只能按照上面記載的方法治療,讓大便慢慢自行排出,才是穩妥的做法。如果大便通暢後,火氣仍然旺盛,舌頭仍然乾燥,可以用潞黨參一兩、玄參二兩煮水,慢慢飲用,直到舌頭滋潤,火氣消退為止。如果因為用藥不當,導致大便通暢後,反而腹瀉,虛火上逆,舌頭仍然乾燥,可以用我提出的滋陰固下湯,去掉滑石,加入沙參少量。如果病程已經很久,外感的火氣已經完全消失,但是舌頭乾燥,神智昏迷,或者呼吸時常感到氣不順暢,時常嘆氣,這是因為服用藥物導致大氣下陷,雖然病好了,但無法自行恢復。應該單用人參二兩左右煎湯服用,或者少加柴胡也可以(這個情況在升陷湯的案例中有提到,可以參考)。如果還有輕微的餘熱,可以加入玄參輔助治療。
寒病或溫病,經過發汗或攻下後沒有好轉,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常常束手無策。其實《傷寒論》中就有治療這種情況的藥方,就是白虎加人參湯。第一百六十八條說:「傷寒病,如果經過發汗或攻下後,七八天還沒有好轉,熱邪結在身體內部,表裡都有熱,時常怕風,口渴嚴重,舌頭乾燥而煩躁,想喝很多水,就要用白虎加人參湯。」我一生治療寒病或溫病,沒有遇到過經過發汗或攻下後沒有好轉的情況,我在仙露湯的論述中已經詳細說明了。
然而,常常有病人經由其他醫生發汗或攻下後沒有好轉,再請我診治。如果病人在發汗或攻下後多日,大便沒有排出,脈象不虛弱,就可以按照《傷寒論》的原方治療。如果在剛發汗或攻下之後,或者脈象又虛弱,就用山藥代替粳米,或者用生地代替知母,往往都能馬上見效。因為剛發汗或攻下之後,大便不實,驟然用寒涼的藥,容易導致腹瀉。而山藥有收澀的作用,生地有黏潤的作用,用它們代替粳米、知母,確實有固下的力量,對於脈象兼有虛弱的病人,尤其適合。而且這兩種藥都能滋養真陰,發汗或攻下後沒有好轉,多半是陰分本來就虛弱的人,陰分充足了,自然能戰勝外感殘留的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