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1)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41)

1. 73.論黃疸有內傷外感及內傷外感之兼證並詳治法

黃疸之證,中說謂脾受濕熱,西說謂膽汁濫行,究之二說原可溝通也。黃疸之載於方書者,原有內傷、外感兩種,試先以內傷者言之。內傷黃疸,身無熱而發黃,其來以漸,先小便黃,繼則眼黃,繼則周身皆黃,飲食減少,大便色白,恆多閉塞,乃脾土傷濕(不必有熱)而累及膽與小腸也。

白話文:

黃疸的症狀,中醫認為是脾臟受到濕熱侵襲,西醫則認為是膽汁分泌過多。深究下來,這兩種說法其實可以融會貫通。方書中記載的黃疸分為內傷和外感兩種,先來談談內傷。內傷黃疸是指身體沒有發熱,但皮膚發黃,發病較緩慢,先是小便顏色變黃,接著眼睛發黃,然後全身都發黃,食慾減退,大便顏色呈白色,經常便祕。這是因為脾臟受濕所傷(不一定有熱),影響到膽和腸道所致。

蓋人身之氣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濕,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氣化,而肝膽之氣化遂因之湮瘀(黃坤載謂肝膽之升降由於脾胃確有至理),膽囊所藏之汁亦因之湮瘀而蓄極妄行,不注於小腸以化食,轉溢於血中而周身發黃。是以仲景治內傷黃疸之方,均是膽脾兼顧。試觀《金匱》黃疸門,其小柴胡湯顯為治少陽膽經之方無論矣。

白話文:

人體的精氣由中焦運化而升降。如果脾土受濕,精氣升降就會不順暢,無法正常供應身體的運化。這樣一來,肝膽的精氣運化也會受到影響而瘀阻(黃坤載認為肝膽的升降是由於脾胃,確有道理)。膽囊中儲存的膽汁也會因為瘀阻而蓄積過多,無法順利流入小腸幫助消化,轉而溢出到血液中,導致全身發黃。因此,仲景治療內傷性黃疸的藥方都兼顧了膽和脾。比如在《金匱要略》的黃疸篇中,小柴胡湯就是一個明顯治療少陽膽經的藥方。

他如治谷疸之茵陳蒿湯,治酒疸之梔子黃柏湯,一主以茵陳,一主以梔子,非注重清肝膽之熱,俾肝膽消其炎腫而膽汁得由正路以入於小腸乎?至於硝石礬石方,為治女勞疸之的方,實可為治內傷黃疸之總方。其方硝石(俗名火硝亦名焰硝)礬石等分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約重一錢),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色,大便正黑色是也。

白話文:

就比如治療谷疸的茵陳蒿湯和治療酒疸的梔子黃柏湯,一個以茵陳為主,一個以梔子為主,不都是著重於清除肝膽的熱氣,讓肝膽消退發炎腫脹,讓膽汁能順著正路流入小腸嗎?至於硝石礬石方,是治療女性勞疸的特效藥方,實際上可以當作治療內傷黃疸的總方。藥方中的硝石(俗稱火硝或焰硝)和礬石等分研磨成粉末,用大麥粥汁送服一湯匙(約一錢重),一天服用三次,隨著大小便排出的病症。小便呈現正黃色,大便呈現正黑色,就是療效顯著的表現。

特是方中礬石,釋者皆以白礬當之,不無遺議。考《神農本草經》礬石一名羽涅,《爾雅》又名涅石。徐氏說文釋涅字,謂黑土在水中,當系染黑之色。礬石既名為涅石,亦當為染黑色所需之物,豈非今之皂礬乎?是知皂礬、白礬,古人皆名為礬石。而愚臨症體驗以來,知以治黃疸,白礬之功效,誠不如皂礬。

白話文:

特別是方劑中的礬石,解釋者都認為是白礬,但並非沒有爭議。查閱《神農本草經》,礬石別名羽涅,《爾雅》又稱涅石。徐氏《說文解字》解釋「涅」字,指黑色泥土在水中,應該是染黑的顏色。既然礬石別名涅石,也應該是染黑色的東西,難道不是現在的皁礬嗎?由此可知,皁礬和白礬在古代都叫礬石。而我根據臨牀經驗,發現治療黃疸,白礬的功效確實不如皁礬。

蓋黃疸之證,中法謂由脾中蘊蓄濕熱,西法謂由膽汁溢於血中。皂礬退熱燥濕之力,不讓白礬,故能去脾中濕熱。而其色綠且青(亦名綠礬又名青礬),能兼入膽經,借其酸收之味,以斂膽汁之妄行。且此物化學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鐵而成。是知礦中所產之皂礬,亦必多含鐵質。

白話文:

黃疸這類疾病,中醫認為是脾臟積蓄濕熱所致,西醫則認為是膽汁溢流到血液中所引起。皁礬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不遜於白礬,因此可以去除脾臟中的濕熱。而且,皁礬呈綠青色(也稱綠礬或青礬),可以同時進入膽經,利用其酸收的性質來收斂膽汁的亂流。同時,從化學成分的角度來看,皁礬可以由硫酸水化鐵製成。由此可知,礦石中產出的皁礬也必定含有大量的鐵質。

尤可借金鐵之餘氣,以鎮肝膽之本也。硝石性寒,能解臟腑之實熱,味鹹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熱。且其性善消,遇火即燃,又多含養氣。人身之血,得養氣則赤。又借硝石之消力,以消融血中之渣滓,則血之因膽汁而色變者,不難復於正矣。矧此證大便難者甚多,得硝石以軟堅開結,濕熱可從大便而解。

白話文:

我們還可以利用金屬和鐵器的殘餘之氣,來鎮壓肝膽的根本。硝石性質寒冷,能化解臟腑的實熱,味道鹹能進入血液,又能化解血液中的熱。而且它的性質善於消散,遇到火就會燃燒,又含有豐富的養氣。人體的血液,得到養氣就會變紅。又藉助硝石的消散作用,來消融血液中的雜質,那麼血液因為膽汁顏色改變的情況,就不難恢復正常了。再者,這個病症大便不通的人很多,用硝石可以軟化堅硬的結塊,濕熱可以隨著大便排出。

而其鹹寒之性,善清水腑之熱,即兼能使濕熱自小便解也。至用大麥粥送服者,取其補助脾胃之土以勝濕,而其甘平之性,兼能緩硝礬之猛峻,猶白虎湯中之用粳米也。

白話文:

鹽和寒涼的性質,可以消除膀胱的熱氣,還有助於濕熱通過小便排出。至於使用大麥粥送服,是因為它能補益脾胃的土氣以勝過濕氣,而其甘甜平和的性質,還能緩和硝石和明礬的猛烈性,就像白虎湯中使用粳米一樣。

,:原方礬石下注有燒字,蓋以礬石酸味太烈,製為枯礬則稍和緩。而愚實驗以來,知徑用生者,其效更速。臨證者,相其身體強弱,斟酌適宜可也。

白話文:

根據說明,原本的方劑中,礬石下面註明要經過燒製的過程。這是因為礬石的酸味太強烈,將其製成枯礬後可以稍稍緩和一些。但是,根據我的實驗,直接使用生礬石的效果更快速。在臨牀使用時,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酌情調整用量即可。

或曰:硝石、朴硝性原相近,仲景他方皆用朴硝,何此方獨用硝石?答曰:朴硝味鹹,硝石則咸而兼辛,辛者金之味也。就此一方觀之,礬石既含有鐵質,硝石又具有金味,既善理脾中之濕熱,又善制膽汁之妄行,中、西醫學之理,皆包括於一方之中,所以為醫中之聖也。且朴硝降下之力多,硝石消融之力多(理詳砂淋丸下)。

白話文:

有人說:硝石和朴硝性質相近,仲景在其他方劑中都用朴硝,為什麼這個方劑裡偏偏用硝石?回答說:朴硝味道鹹,硝石則是鹹中帶辛,辛屬金的五味。從這個方劑來看,礬石含有鐵質,硝石又有金屬的味道,既能調理脾臟中的濕熱,又能約束膽汁的上沖。中醫和西醫的道理都包含在這個方劑裡,所以仲景被稱為醫中聖人。而且朴硝較多具有降下的作用,硝石較多具有消融的作用(詳細道理見砂淋丸的說明)。

膽汁之溢於血中者,布滿周身難盡降下,實深賴硝石之善消融也。又朴硝為水之精華結聚,其鹹寒之性,似與脾濕者不宜。硝石遇火則燃,兼得水中真陽之氣。其味之咸不若朴硝,且兼有辛味。似能散濕氣之鬱結,而不致助脾濕也。

白話文:

膽汁如果溢出到血液中,就會散佈全身而難以消退,這時候就很需要硝石的消融作用了。而朴硝是水精華凝聚而成的,它的鹹寒性質看似不適合脾濕的人。

不過,硝石在遇火燃燒後,兼具了水中真陽之氣。它的鹹味不像朴硝那麼重,還帶有辛味。因此,硝石似乎能夠化解濕氣鬱結,而不至於加重脾濕。

特是《金匱》治內傷黃疸,雖各有主方,而愚臨證經驗以來,知治女勞疸之硝石礬石散不但治女勞疸甚效,即用以治各種內傷黃疸,亦皆可隨手奏效。惟用其方時,宜隨證制宜而善為變通耳。

白話文:

特別是《金匱要略》中治內傷黃疸,雖然各有主方,但我親身看病的經驗中,瞭解到治療婦女因為勞累而得的黃疸所用的硝石礬石散不僅對婦女勞累黃疸有很好的療效,即使用於治療各種由內傷引起的黃疸,也都能隨手奏效。只是在使用這個方劑時,應該根據不同的病症適當調整,靈活運用。

,:硝石礬石散原方,用硝石、礬石等分為散,每服方寸匕(約重一錢),大麥粥送下。其用大麥粥者,所以調和二石之性,使之與胃相宜也。至愚用此方時,為散藥難服,恆用炒熟大麥面,或小麥面亦可,與二石之末等分,和水為丸,如五味子大,每服二錢,隨證擇藥之相宜者,數味煎湯送下(因藥中已有麥面為丸,不必再送以大麥粥)。其有實熱者,可用茵陳、梔子煎湯送服。有食積者,可用生雞內金、山楂煎湯送服。大便結者,可用大黃、麻仁煎湯送服。小便閉者,可用滑石、生杭芍煎湯送服。噁心嘔吐者,可用赭石、青黛煎湯送服。左脈沉而無力者,可用生黃耆、生薑煎湯送服。右脈沉而無力者,可用白朮、陳皮煎湯送服。其左右之脈沉遲而弦,且心中覺涼,色黃黯者,附子、乾薑皆可加入湯藥之中。脈浮有外感者,可先用甘草煎湯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出汗後再用甘草湯送服丸藥。又凡服此丸藥而嫌其味劣者,皆可於所服湯藥中加甘草數錢以調之。

白話文:

硝石礬石散的原始方劑是用硝石和礬石等分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湯匙(約一錢重),用大麥粥送服。使用大麥粥的目的是調和硝石和礬石的性質,使其適合胃部。

而我使用此方劑時,由於粉末藥物難以服用,所以我經常使用炒熟的大麥粉或小麥粉,與硝石和礬石的粉末等分,加水製成丸劑,丸子的體積與五味子大小相似。每次服用二錢,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用數種藥材煎湯送服(由於藥物中已經含有麥粉丸,不再需要用大麥粥送服)。

如果有實熱症狀,可以用茵陳和梔子煎湯送服。有食積症狀,可以用生雞內金和山楂煎湯送服。大便乾燥時,可以用大黃和麻仁煎湯送服。小便不通時,可以用滑石和生杭芍煎湯送服。噁心嘔吐時,可以用赭石和青黛煎湯送服。左脈沉弱時,可以用生黃耆和生薑煎湯送服。右脈沉弱時,可以用白朮和陳皮煎湯送服。如果左右脈搏沉遲而弦,並且患者感覺心涼、面色黃暗,可以將附子或乾薑加入湯藥中。脈浮有外感時,可以先用甘草煎湯送服阿斯匹林一瓦,出汗後再用甘草湯送服丸藥。

此外,如果有人服用了丸藥後覺得味道不好,可以在所服用的湯藥中加入數錢甘草進行調味。

又黃疸之證,西人謂恆有膽石阻塞膽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硝石、礬石並用,則膽石可消。又西人謂小腸中有鉤蟲亦可令人成黃疸。硝石、礬石並用,則鉤蟲可除。此所以用此統治內傷黃疸,但變通其送服之湯藥,皆可隨手奏效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黃疸的徵兆,西方人認為通常是膽結石阻塞膽囊的開口,就像尿道有結石一樣。使用硝石和明礬,可以消除膽結石。西方人也認為小腸中有鉤蟲也會導致黃疸。使用硝石和明礬,可以去除鉤蟲。這是用這些藥物治療內傷黃疸的原因,只要調整服用的湯藥,就能隨時發揮效果。

至外感黃疸,約皆身有大熱。乃寒溫之熱,傳入陽明之府,其熱旁鑠,累及膽脾,或脾中素有積濕,熱入於脾與濕合,其濕熱蘊而生黃,外透肌膚而成疸;或膽中所寄之相火素熾,熱入於膽與火併,其膽管因熱腫閉,膽汁旁溢混於血中,亦外現成疸。是以仲景治外感黃疸有三方,皆載於《傷寒論》陽明篇,一為茵陳蒿湯,二為梔子柏皮湯,三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皆膽脾並治也。且統觀仲景治內傷、外感黃疸之方,皆以茵陳蒿為首方。

白話文:

如果是外感導致的黃疸,通常身體會有高熱。這種熱是寒熱之熱,傳入陽明胃腸道,熱氣擴散,波及肝膽脾,或者脾臟本來就有積聚的濕氣,熱氣進入脾臟與濕氣結合,濕熱蘊結成黃色,透過皮膚外泄形成黃疸;或者膽囊內寄存的相火本來就旺盛,熱氣進入膽囊與相火相結合,膽管因熱腫脹閉塞,膽汁外溢混入血液,也從體外呈現為黃疸。因此,仲景治療外感黃疸有三個方劑,都記載在《傷寒論》的陽明篇中,一是茵陳蒿湯,二是梔子柏皮湯,三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這些方劑都是同時治療肝膽和脾臟的。而且綜觀仲景治療內傷和外感黃疸的方劑,都以茵陳蒿為第一要藥。

誠以茵陳蒿性涼色青,能入肝膽,既善瀉肝膽之熱,又善達肝膽之郁,為理肝膽最要之品,即為治黃疸最要之品。

白話文:

茵陳蒿性寒且青綠,可以作用於肝膽,既能瀉除肝膽之熱,又能疏通肝膽之鬱滯,是最重要的養護肝膽之品,也是治療黃疸的最重要藥材。

至愚生平治外感黃疸,亦即遵用《傷寒論》三方。而於其熱甚者,恆於方中加龍膽草數錢。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時,恆加滑石數錢。恐連翹利水之力不足,故加滑石以助之。若其證為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證及三承氣湯證,而身黃者,又恆於白虎承氣中,加茵陳蒿數錢。其間有但用外感諸方不效者,亦可用外感諸方煎湯,送服硝石礬石散。

白話文:

我平時治療外感性黃疸,也是遵循《傷寒論》中的三種藥方。如果患者發熱嚴重,我通常會在藥方中加入龍膽草。此外,在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時,我還會加入滑石。因為我擔心連翹利水的力量不夠,所以加入滑石來輔助。如果患者的症狀符合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或三承氣湯,但同時出現黃疸,我會在白虎承氣湯中加入茵陳蒿。有時候,如果使用外感諸方不見效,也可以將外感諸方煎成湯,送服硝石礬石散。

黃疸之證又有先受外感未即病,迨釀成內傷而後發現者。歲在乙丑,客居滄州,自仲秋至孟冬一方多有黃疸證。其人身無大熱,心中滿悶,時或覺熱,見飲食則噁心,強食之恆作嘔吐,或食後不能下行,劇者至成結證,又間有腹中覺涼,食後飲食不能消化者。愚共治六十餘人,皆隨手奏效。

白話文:

黃疸症狀中還有一種之前受到外邪侵襲但沒有馬上發病,等到轉變成內傷後才顯現出來的。乙丑年,我旅居滄州,從仲秋到孟冬,當地有很多人得了黃疸。這些患者身上沒有大熱,心中卻悶悶不樂,偶爾感到發熱,看到食物就惡心,勉強進食就會嘔吐,有的人吃了東西後不能消化,嚴重的會形成腸結石。還有的患者感到腹中發涼,吃了東西後無法消化。我共治療了六十多人,都很快見效。

其脈左似有熱,右多郁象,蓋其肝膽熱而脾胃涼也。原因為本年季夏陰雨連旬,空氣之中所含水分過度,人處其中,臟腑為濕所傷。肝膽屬木,稟少陽之性,濕鬱久則生熱,脾胃屬土,稟太陰之性,濕鬱久則生寒,此自然之理也。為木因濕鬱而生熱,則膽囊之口腫脹,不能輸其汁於小腸以化食,轉溢於血分,色透肌表而發黃。為土因濕鬱而生寒,故脾胃火衰,不能熟腐水穀,運轉下行,是以恆作脹滿,或成結證。

白話文:

從脈象看,他的左手脈象有點熱,右手脈象比較鬱悶。這是因為他的肝膽有熱,脾胃有寒。

原因是今年夏末雨季連綿不斷,空氣中水分過多,人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環境中,臟腑會受到濕氣的損傷。肝膽屬木,有陽熱的性質,濕氣鬱結時間久了就會化熱;脾胃屬土,有陰寒的性質,濕氣鬱結時間久了就會化寒,這是自然規律。

木遇到濕氣鬱結而產生熱,會導致膽囊口腫脹,膽汁不能輸送到小腸來幫助消化食物,轉而溢入血液中,滲透肌表而發黃。土遇到濕氣鬱結而產生寒,會導致脾胃陽氣不足,不能完全消化食物,導致食物運轉不通暢,所以經常感到腹脹,或者形成結塊。

為疏方用茵陳、梔子、連翹各三錢,瀉肝膽之熱,即以消膽囊之腫脹;厚朴、陳皮、生麥芽各二錢,生薑五錢開脾胃之郁,即以祛脾胃之寒;茯苓片、生薏米、赤小豆、甘草各三錢,瀉臟腑之濕,更能培土以勝濕,且重用甘草即以矯茵陳蒿之劣味也(此證聞茵陳之味多噁心嘔吐故用甘草調之)。服一劑後,心中不覺熱者,去梔子,加生杭芍三錢,再服一劑。

白話文:

為了疏通氣血,用了茵陳、梔子、連翹各三錢,以瀉出肝膽的熱氣,從而消除膽囊的腫脹;用了厚朴、陳皮、生麥芽各二錢,生薑五錢,來疏通脾胃的不暢,祛除脾胃的寒氣;用了茯苓片、生薏米、赤小豆、甘草各三錢,以瀉出臟腑的濕氣,同時還能健脾胃以勝過濕氣,而且特別用了甘草,就是為了緩解茵陳蒿的怪味(因為這個症狀的病人聞到茵陳的味道容易噁心嘔吐,所以用甘草來調和)。服下一劑藥後,如果心中仍有灼熱感,就把梔子去掉,加上生杭芍三錢,再服一劑。

若仍不能食者,用乾薑二錢以代生薑。若心中不覺熱轉覺涼者,初服即不用梔子,以乾薑代生薑。涼甚者,乾薑可用至五六錢。嘔吐者,加赭石六錢或至一兩。服後吐仍不止者,可先用開水送服赭石細末四五錢,再服湯藥。胃脘腸中結而不通者,用湯藥送服牽牛(炒熟)為末三錢,通利後即減去。

白話文:

如果還是不能進食,用乾薑二錢取代生薑。如果心裏不覺得熱反而覺得冷,初次服用時不用梔子,用乾薑代替生薑。如果非常冷,乾薑可用到五六錢。如果嘔吐,加上赭石六錢到一兩。服用後嘔吐仍然不止,可以先用開水送服赭石細末四五錢,再服湯藥。胃腸道不通,用湯藥送服炒熟的牽牛末三錢,通利後就減去。

如此服至能進飲食,即可停藥。黃色未退,自能徐消。此等黃疸,乃先有外感內伏,釀成內傷,當於《傷寒論》、《金匱》所載之黃疸以外另為一種矣。

白話文:

服用藥物直到可以進食,就可以停止用藥。黃疸還沒退去,會慢慢消退。這種黃疸,是先有外感(外邪入侵)內伏(潛伏體內),演變成內傷,應該把它視為《傷寒論》、《金匱》中記載的黃疸以外的另一種病症。

或問:醫學具有科學性質,原貴證實,即議論之間,亦貴確有實據。仲景治黃疸雖云膽脾並治,不過即其所用之藥揣摩而得。然嘗考之《傷寒論》,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是但言發黃證由於脾也。又嘗考之《金匱》,謂「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是《金匱》論黃疸亦責重脾也。夫古人立言原多渾括,後世註疏宜為詳解。

白話文:

有人問:醫學具有科學性質,重視證據。即使是討論,也必須有確鑿的依據。仲景治療黃疸,雖然說要同時治療膽囊和脾臟,但這只是根據他所使用的藥物推測出來的。

然而,我查閱《傷寒論》,其中說:「傷寒脈象浮緩,手腳溫熱,這是因為病位在太陰經。太陰經的病證會導致身體發黃。」這段話只說身體發黃的證狀是由脾臟引起的。

我又查閱《金匱要略》,其中說:「寸口脈浮緩,浮主風,緩主痹。痹不是中風,四肢感到疼痛難受,脾的顏色一定發黃,瘀熱在體內運行。」這段話說明《金匱要略》在論述黃疸時,也把責任歸咎於脾臟。

古人的論述本來很簡略籠統,後世註釋的人應該詳細解釋。

當西醫未來之先,吾中華方書之祖述仲景者,亦有顯然謂黃疸病由於膽汁溢於血中者乎?答曰:有之。明季喻嘉言著《寓意草》,其論錢小魯嗜酒成病,謂膽之熱汁滿而溢於外,以漸滲於經絡,則身目俱黃,為酒疸之病云云。豈非顯然與西說相同乎?夫西人對於此證必剖驗而後知,喻氏則未經剖驗而已知。

白話文:

在西方醫學尚未出現之前,我們中國古代醫書《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也有明確記載黃疸病是由膽汁溢出到血液中造成的。回答:有記載。明朝的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記載錢小魯因嗜酒成病,他認為是膽汁過多溢出到體外,逐漸滲入經絡,導致身體和眼睛發黃,這就是酒疸病。這不就和西醫的說法一致嗎?西方人診斷這種病症必須經過剖驗才能得知,而喻氏卻不用剖驗就能知道。

非喻氏之智遠出西人之上,誠以喻氏最深於《金匱》、《傷寒論》,因熟讀仲景之書,觀其方中所用之藥而有所會心也。由斯觀之,愚謂仲景治黃疸原膽脾並治者,固非無稽之談也。

附錄:

白話文:

不能只將喻氏的智慧看作遠遠超過西方人。其實是因為喻氏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瞭解得最透徹。由於他熟讀張仲景的著作,在觀察那些方劑中所使用的藥物時產生了心得。由此可見,愚昧的我認為仲景在治療黃疸時原本就主張同時治療膽和脾,這並不是空穴來風。

徐××云:《金匱》硝石礬石散方,原治內傷黃疸,張錫純氏之發明功效卓然大著。至礬石即皂礬,張石頑亦曾於《本經達源》論及,而先生則引《神農本草經》兼名涅石、《爾雅》又名羽涅,即一涅字,知其當為皂礬,又即其服藥後大便正黑色,愈知其當為皂礬,可謂具有特識。

白話文:

徐××提到:「金匱」中的硝石礬石散,原本用來治療內傷引起的黃疸,張錫純先生對於它的功效提出卓著的見解。至於礬石,就是皁礬。張石頑也在《本經達源》中討論過。張先生則引用《神農本草經》,說明皁礬又稱為涅石,而《爾雅》中又稱作羽涅。這些名稱中的「涅」字,說明它就是皁礬。而且服用此藥後,大便會變成黑色,更能證明其為皁礬。可見張先生具有獨特的辨識力。

又於臨證之時,見其左脈細弱者,知系肝陽不能條暢,則用黃耆、當歸、桂枝尖諸藥煎湯送服;若見其右脈濡弱者,知系脾胃不能健運,則用白朮、陳皮、薏米諸藥煎湯送服,不拘拘送以大麥粥,此誠善用古方,更能通變化裁者也。友人史××,治一婦人病黃病五六年,肌膚面目俱黃,癸亥秋感受客邪,寒熱往來,周身浮腫。史××與柴胡桂枝湯和解之,二劑腫消,寒熱不作。

白話文:

在診病的時候,如果發現病人的左脈細弱,就知道是肝陽不能運行暢通,就可以用黃耆、當歸、桂枝尖等藥材煎湯服用。如果發現病人的右脈濡弱,就知道是脾胃不能正常運作,就可以用白朮、陳皮、薏米等藥材煎湯服用,不一定一定要用大麥粥送服。這就是善用古方的體現,更重要的是能靈活變通。我的朋友史××,治療一位患有黃疸病五六年之久的婦人,其皮膚和麪貌都黃,在癸亥年的秋天,感染了外邪,寒熱交替,全身浮腫。史××用柴胡桂枝湯治療,兩劑藥後,浮腫消退,寒熱不發作。

遂配硝石礬石散一劑,俾用大麥粥和服。數日後復來云:此藥入腹似難容受,得無有他慮否?史××令放膽服之:「倘有差錯,吾願領咎。」又服兩劑其黃盡失。史××欣然述之於予。予曰:「仲聖之方固屬神矣,苟非張先生之審定而闡發之,則亦沉潛汨沒,黯淡無光耳。」噫!古人創方固難,而今人用方亦豈易易哉!

白話文:

於是配了硝石礬石散一劑藥,讓患者用大麥粥調和服用。幾天後患者再來就診,說:「吃下這藥似乎難以消化,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史××讓他放心地服用:「如果出了差錯,我願意承擔責任。」患者又服了兩劑,其黃疸完全消失。史××高興地告訴了我。我說:「仲聖(張仲景)的方劑本來就很神妙,如果不是張先生詳細研究並闡發它,那麼它也會被埋沒,黯淡無光啊。」唉!古人創立方劑本來就不容易,而今人使用方劑豈能簡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