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37)
一、醫方 (137)
1. 4.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治寒溫實熱已入陽明之府,燥渴嗜飲涼水,脈象細數者。
生石膏(三兩,搗細),知母(一兩),人參(六錢),生山藥(六錢),粉甘草(三錢)
上五味,用水五盅,煎取清汁三盅,先溫服一盅。病愈者,停後服。若未全愈者,過兩點鐘,再服一盅。至其服法詳細處,與仙露湯同。
傷寒法,白虎湯用於汗、吐、下後當加人參。究之脈虛者,即宜加之,不必在汗、吐、下後也。愚自臨證以來,遇陽明熱熾,而其人素有內傷,或元氣素弱,其脈或虛數,或細微者,皆投以白虎加人參湯。實驗既久,知以生山藥代粳米,則其方愈穩妥,見效亦愈速。蓋粳米不過調和胃氣,而山藥兼能固攝下焦元氣,使元氣素虛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瀉。且山藥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滋陰。
白虎湯得此,既祛實火,又清虛熱,內傷外感,須臾同愈。愚用此方救人多矣。略列數案於下,以資參考。
一叟,年近六旬。素羸弱,勞嗽,得傷寒證,三日,昏憒不知人。診其脈甚虛數,而肌膚烙手,確有實熱。知其脈虛證實,邪火橫恣,元氣又不能支持,故傳經猶未深入,而即昏憒若斯也。躊躇再四,乃放膽投以此湯。將藥煎成,乘熱徐徐灌之,一次只灌下兩茶匙。閱三點鐘,灌藥兩盅,豁然頓醒。再盡其余,而病愈矣。
一叟,年六旬。素亦羸弱多病,得傷寒證,綿延十餘日。舌苔黃厚而干,心中熱渴,時覺煩躁。其不煩躁之時,即昏昏似睡,呼之,眼微開,精神之衰憊可知。脈象細數,按之無力。投以涼潤之劑,因其脈虛,又加野臺參佐之。大便忽滑瀉,日下數次。因思此證,略用清火之藥,即滑瀉者,必其下焦之氣化不固。
先用藥固其下焦,再清其上焦、中焦未晚也。遂用熟地黃二兩,酸石榴一個,連皮搗爛,同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飲下,大便遂固。間日投以此方,將山藥改用一兩,以生地黃代知母,煎湯成,徐徐溫飲下,一次只飲藥一大口。閱八點鐘,始盡劑,病愈強半。翌日,又按原方,如法煎服,病又愈強半。
第三日,又按其方服之,盡劑而愈。
按:,熟地黃原非治寒溫之藥,而病至極危時,不妨用之,以救一時之急。故仲景治脈結代,有炙甘草湯,亦用乾地黃(即今生地),結代亦險脈也。如無酸石榴時,可用龍骨(煅搗)、牡蠣(煅搗)各五錢代之。
一叟,年六旬余。素吸鴉片,羸弱多病,於孟冬感冒風寒,其脈微弱而浮。愚用生黃耆數錢,同表散之藥治之,得汗而愈。間日,因有緊務事,冒寒出門,汗後重感,比前較劇。病臥旅邸,不能旋里。因延彼處醫者診治,時身熱飲水,病在陽明之府。醫者因其脈微弱,轉進溫補,病益進。
更延他醫,以為上有浮熱,下有實寒,用附子、吳茱萸,加黃連治之。服後,齒齦盡腫,且甚疼痛,時覺煩躁,頻頻飲水,不能解渴。不得已復來迎。愚至,診其脈細而數,按之略實。遂投以此湯,加玄參六錢,以散其浮游之熱。一劑牙疼即愈,煩躁與渴亦見輕。翌日,用原方去玄參,將藥煎成,調入生雞子黃三枚,作三次溫飲下,大便得通而愈。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外感或內熱,熱邪已經深入陽明經的實熱證,病人會覺得非常口渴想喝涼水,而且脈象細數。
藥方組成:生石膏(三兩,搗碎)、知母(一兩)、人參(六錢)、生山藥(六錢)、粉甘草(三錢)。
將這五味藥材,加入五碗水煎煮,取清澈的藥汁三碗,先溫服一碗。如果病好了,就停止服用。如果沒有完全好,過兩個小時再服一碗。關於服用方法,跟仙露湯一樣。
傷寒病治療中,白虎湯在病人發汗、嘔吐或瀉下後,應該要加人參。其實,只要脈象虛弱,就應該加人參,不一定要在發汗、嘔吐或瀉下之後。我從臨床經驗來看,遇到陽明經熱勢很旺,而病人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或元氣不足,脈象虛數或細微的,都會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經過多次驗證,發現用生山藥代替粳米,這個方子效果更好更穩妥,見效也更快。因為粳米只是用來調和胃氣,而山藥還能鞏固下焦的元氣,讓元氣虛弱的病人,不會因為服用石膏、知母而導致腹瀉。而且山藥含有豐富的蛋白汁,最能滋養陰液。
這樣一來,白虎湯既能去除實熱,又能清除虛熱,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能很快治好。我用這個方子救治過很多人,以下列出幾個案例供大家參考。
一個快六十歲的老翁,原本就體弱多病,還咳嗽,得了傷寒,三天後就昏迷不醒。診斷發現他的脈象很虛弱又快,但是皮膚卻很燙,確實是有實熱。知道他是脈虛證實,邪火太盛,元氣又不足以支持,所以邪氣還沒深入到臟腑,就已經昏迷成這樣。我再三考慮後,大膽用這個湯方。將藥煎好,趁熱慢慢餵他喝,一次只餵兩茶匙。過了三個小時,餵藥兩小碗,病人竟然清醒過來。再將剩下的藥喝完,病就好了。
另一個六十歲的老翁,也是體弱多病,得了傷寒,拖了十幾天。舌苔黃厚而且乾燥,心裡覺得又熱又渴,時不時感到煩躁。不煩躁的時候,又昏昏欲睡,叫他,眼睛微微睜開,可見精神非常衰弱。脈象細數,按下去無力。我給他服用清涼滋潤的藥,因為脈象虛弱,又加了野臺參來輔助。結果大便突然滑瀉,一天好幾次。我認為這個病,稍微用點清火的藥就腹瀉,肯定是下焦的氣化不固。
應該先用藥鞏固他的下焦,再清上焦、中焦也不遲。於是先用熟地黃二兩,加上酸石榴一個,連皮搗爛,一起煎成一大碗湯。分三次溫服,大便就止住了。隔天用這個方子,把山藥加到一兩,用生地黃代替知母,煎成湯,慢慢溫服,一次只喝一大口。過了八個小時,才喝完,病情就好了一大半。第二天,又按照原方煎服,病又好了一大半。
第三天,又按原方服藥,喝完就好了。
註: 熟地黃本來不是治療外感熱病的藥,但是病到危急的時候,也可以用來救急。就像張仲景治療脈結代的炙甘草湯,也用了乾地黃(就是現在的生地),結代也是很危險的脈象。如果沒有酸石榴,可以用煅龍骨、煅牡蠣各五錢來代替。
還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翁,因為長期吸食鴉片,身體虛弱多病,在冬天得了風寒感冒,脈象微弱而浮。我用黃耆等發散藥治療,讓他發汗後就好了。隔了幾天,因為有急事冒寒外出,出汗後又再次感冒,這次比上次還嚴重。他病倒在旅店,不能回家。就請當地的醫生治療,當時他身體發熱口渴,病在陽明經。醫生因為他的脈象微弱,反而用溫補藥,病情更加嚴重。
又換了另一個醫生,認為他上面有浮熱,下面有實寒,就用了附子、吳茱萸,加黃連來治療。結果吃藥後,牙齦全部腫起來,而且很痛,時常感到煩躁,頻頻喝水也解不了渴。沒辦法只好又來找我。我到後,診斷發現他的脈象細數,按下去略微有力。就用這個方子,加玄參六錢,來散他浮游的熱氣。一劑藥下去,牙痛就止住了,煩躁和口渴也減輕了。第二天,用原方去掉玄參,把藥煎好,調入三個生雞蛋黃,分三次溫服,大便通暢後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