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35)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35)

1. 2.石膏粳米湯

治溫病初得,其脈浮而有力,身體壯熱。並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惡寒而心中發熱者。若其熱已入陽明之腑,亦可用代白虎湯。

生石膏(二兩,軋細),生粳米(二兩半)

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爛熟,約可得清汁兩大腕。乘熱儘量飲之,使周身皆汗出,病無不愈者。若陽明腑熱已實,不必乘熱頓飲之,徐徐溫飲下,以消其熱可也。

或問:外感初得,即中有蘊熱,陽明胃腑,不至燥實,何至速用生石膏二兩?答曰:此方妙在將石膏同粳米煎湯,乘熱飲之。俾石膏寒涼之性,隨熱湯發散之力,化為汗液盡達於外也。西人謂,胃本無化水之能,亦無出水之路。而壯實之人,飲水滿胃,須臾水氣旁達,胃中即空。

蓋胃中原多微絲血管,能引水氣以入回血管,由回血管過肝入心,以運行於周身,由肺升出為氣,由皮膚滲出為汗,余透腎至膀胱為溺。石膏煎湯,毫無氣味,毫無汁漿,直與清水無異,且又乘熱飲之,則敷布愈速,不待其寒性發作,即被胃中微絲血管吸去,化為汗、為氣,而其餘為溺,則表裡之熱,亦隨之俱化。此寒因熱用,不使傷胃之法也。

且與粳米同煮,其沖和之氣,能助胃氣之發達,則發汗自易。其稠潤之汁,又能逗留石膏,不使其由胃下趨,致寒涼有礙下焦。不但此也,清水煎開後,變涼甚速,以其中無汁漿,不能留熱也。此方粳米多至二兩半,湯成之後,必然汁漿甚稠。飲至胃中,又善留蓄熱力,以為作汗之助也。

是以人之欲發汗者,飲熱茶不如啜熱粥也。

初擬此方時,惟用以治溫病。實驗既久,知傷寒兩三日後,身不惡寒而發熱者,用之亦效。丙辰正月上旬,愚自廣平移居德州。自邯鄲上火車,自南而北,復自北而南,一晝夜繞行千餘里。車窗多破,風寒徹骨。至德州,同行病者五六人,皆身熱無汗。遂用生石膏、粳米各十餘兩,飯甑煮爛熟,俾病者儘量飲其熱湯,皆周身得汗而愈,一時稱快。

瀋陽朱姓婦,年五旬。於戊午季秋,得溫病甚劇。時愚初至奉天,求為診治。見其以冰囊作枕,復懸冰囊,貼面之上側。蓋從前求東人調治,如此治法,東人之所為也。合目昏昏似睡,大聲呼之,毫無知覺。其脈洪大無倫,按之甚實。愚謂其夫曰:此病陽明腑熱,已至極點。

外治以冰,熱愈內陷。然此病尚可為,非重用生石膏不可。其夫韙愚言,遂用生石膏細末四兩、粳米八錢,煎取清汁四茶杯,徐徐溫灌下。約歷十點鐘,將藥服盡,豁然頓醒。後又用知母、花粉、玄參、白芍諸藥,少加連翹以清其餘熱,服兩劑全愈。

附錄:

江蘇崇明縣蔡××來函:

季秋,敝處張氏之女得瘟病甚劇,服藥無效,醫言不治,病家以為無望。其母求人強僕往視,見其神昏如睡,高呼不覺;脈甚洪實。用先生所擬之石膏粳米湯,生石膏用三兩,粳米用五錢。見者莫不驚訝誹笑。且有一老醫揚言於人曰:「蔡某年僅二十,看書不過年餘,竟大膽若此!石膏重用三兩,縱煅透用之亦不可,況生者乎?此藥下咽,人即死矣。

白話文:

[2.石膏粳米湯]

治療溫病剛開始,脈象浮動且有力,身體有高熱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所有初期感冒,身體不畏寒但心裡發燒的症狀。如果體內的熱已經進入陽明腑,這也可以作為白虎湯的替代。

生石膏(二兩,研磨細碎),生粳米(二兩半)

將以上兩種材料,加入三大碗的水,熬煮到米爛熟,大約可以得到兩大碗的清澈湯汁。趁熱盡量喝下去,讓全身都能出汗,病就會好。如果陽明腑熱已經很嚴重,就不必趁熱一次喝完,慢慢溫熱地喝下,以緩解熱度即可。

有人會問:初次受到外感,即使有內熱,陽明胃腑沒有乾燥實結,為什麼要馬上使用二兩的生石膏呢?回答是:這個方子的巧妙在於將石膏和粳米一起煎湯,趁熱喝下去。這樣可以使石膏的寒涼性質,跟著熱湯的發散力量,轉化為汗水完全排出體外。西方人認為,胃本來就無法將水轉化,也沒有出水的通道。但是身體健康的人,喝水充滿胃部,不久水氣就會旁邊擴散,胃裡就空了。

因為胃裡有很多微絲血管,能夠將水氣引入回血管,再由回血管經過肝臟進入心臟,運行全身,由肺部上升成為氣,由皮膚滲出成為汗,剩餘的透過腎臟到膀胱成為尿。石膏煎湯,沒有味道,沒有汁漿,直接就像清水一樣,而且還是趁熱喝,這樣擴散更快,不用等到寒性作用,就被胃裡的微絲血管吸收,轉化為汗、氣,其餘成為尿,那麼表裡的熱也會隨之消失。這是利用寒性的物質,卻用熱的方式服用,避免傷害胃的方法。

而且與粳米一同烹煮,那種和諧的氣息,能幫助胃氣的發展,發汗自然容易。那濃厚的汁液,又能讓石膏停留在胃裡,不讓它向下流動,以免寒涼影響下焦。不僅如此,清水煮沸後,變冷的速度很快,因為其中沒有汁漿,無法留住熱度。這個方子粳米用了二兩半,熬煮完成後,湯汁一定非常濃稠。喝進胃裡,更能保留熱力,有助於發汗。

所以想發汗的人,喝熱茶不如喝熱粥。

剛開始設計這個方子的時候,只用來治療溫病。實驗久了之後,知道感冒兩三天後,身體不畏寒但發燒,使用這個方子也有療效。丙辰年正月上旬,我從廣平搬到德州。從邯鄲坐火車,先向北再向南,一天一夜繞行一千多里。車窗多有破裂,風寒刺骨。到了德州,同行的五六人都身體發熱,沒有汗。於是使用生石膏、粳米各十多兩,放在飯鍋裡煮熟,讓病人盡量喝熱湯,大家都全身出汗,病情好轉,當時都感到非常舒暢。

瀋陽一位姓朱的婦女,五十歲。在戊午年的秋季,得了嚴重的溫病。當時我剛到奉天,她來求診。我看到她把冰袋當枕頭,還懸掛冰袋在臉的上方。這是之前請日本醫生治療,他們的治療方法。她閉眼昏沉像睡覺,大聲呼喚她,她毫無反應。她的脈象非常大,摸起來很實。我告訴她的丈夫:這個病,陽明腑熱已經到極點。

用冰來外治,熱度反而更往內陷。然而這個病還有救,必須大量使用生石膏纔行。她的丈夫相信我的話,於是使用生石膏細末四兩、粳米八錢,煎取清澈的湯汁四茶杯,慢慢溫熱地灌下。大約經過十個小時,把藥喝完,她突然清醒。後來又使用知母、花粉、玄參、白芍等藥,稍微加一點連翹來清除殘餘的熱度,吃了兩劑就完全康復。

附錄:

江蘇崇明縣蔡先生來信:

秋季,我們這裡有位張女士得了嚴重的瘟病,吃藥沒有療效,醫生說治不好,家屬以為沒希望了。她的母親求人強迫我去看看,我看她神志不清像睡覺,高聲呼喚她,她毫無知覺;脈象非常實。我使用我設計的石膏粳米湯,生石膏用了三兩,粳米用了五錢。看到的人都驚訝嘲笑。還有一位老醫生公開對人說:「蔡先生只有二十歲,讀書不到一年,竟然如此大膽!石膏重用三兩,就算煅燒過的也不能用,何況是生的呢?這個藥一下嚥,人就死了。」

有人聽到這話,急忙來告訴我,我說:「如果這個方子用煅燒過的石膏,不需要三兩,一兩就足以致命。但如果用生的,再多幾兩也無妨,何況只是三兩呢。」於是趕緊催促病人家屬買藥,我親自監督,煎取一大碗的清澈湯汁,慢慢溫熱地灌下。病人突然清醒。她的家屬驚喜異常,直以為她死而復生了。接著熱瘧流行,經過我重用生石膏治癒的,多到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