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25)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25)

1. 2.涼解湯

治溫病,表裡俱覺發熱,脈洪而兼浮者。

薄荷葉(三錢),蟬蛻(二錢,去足土),生石膏(一兩,搗細),甘草(一錢五分)

春溫之證,多有一發而表裡俱熱者,至暑溫尤甚,已詳論之於前矣。而風溫證,兩三日間,亦多見有此脈、證者。此湯皆能治之,得汗即愈。

西人治外感,習用阿斯匹林法。用阿斯匹林一瓦,和乳糖(可代以白蔗糖)服之,得汗即愈。愚屢次試之,其發汗之力甚猛,外感可汗解者,用之發汗可愈。若此涼解湯,與前清解湯,皆可以此藥代之,以其涼而能散也。若後之寒解湯,即不可以此藥代之,蓋其發汗之力有餘,而清熱之力,仍有不足也。

白話文:

[2.涼解湯]

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溫熱性疾病,當患者感覺到全身內外都發熱,且脈象呈現洪大且帶有浮象的時候。

藥方成分為:薄荷葉三錢,蟬蛻二錢(要去掉腳部和泥土),生石膏一兩(要搗碎成細末),甘草一錢五分。

春天的溫熱性疾病,常常會一開始就出現內外皆熱的症狀,到了夏天的暑熱疾病,這種情況更為嚴重,我在前面已經詳細討論過了。而風熱型的病症,在兩三天之內,也會常見到這種脈象和症狀。這個涼解湯都能夠治療,只要患者出汗就可以痊癒。

西方人治療外感疾病,習慣使用阿斯匹林。服用一片阿斯匹林,混合乳糖(可以用白糖替代)一起服用,患者出汗就可以痊癒。我曾經多次嘗試,發現阿斯匹林的發汗力量很強,對於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的外感疾病,使用它就能使患者痊癒。然而,像這個涼解湯,和前面的清解湯,都可以用阿斯匹林來代替,因為阿斯匹林具有清涼且能散熱的特性。但如果是後面的寒解湯,就不適合用阿斯匹林來代替,因為它的發汗力量過剩,但清熱的力量還是不夠。]

2. 3.寒解湯

治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黃,其脈洪滑。或頭猶覺疼,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

生石膏(一兩,搗細),知母(八錢),連翹(一錢五分),蟬蛻(一錢五分,去足土)

或問:此湯為發表之劑,而重用石膏、知母,微用連翹、蟬蛻,何以能得汗?答曰,用此方者,特恐其診脈不真,審證不確耳。果如方下所注脈證,服之覆杯可汗,勿庸慮此方之不效也。蓋脈洪滑而渴,陽明府熱已實,原是白虎湯證。特因頭或微疼,外表猶似拘束,是猶有一分太陽流連未去。

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熱;而復少用連翹、蟬蛻之善達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仍還太陽作汗而解。斯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非強發其汗也。況石膏性涼(《神農本草經》謂其微寒即涼也)味微辛,有實熱者,單服之即能汗乎?

曾治一少年,孟夏長途勞役,得溫病,醫治半月不效。後愚診視,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讝語不省人事。其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每日仍溏便一兩次。脈浮數,右寸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因此證目清白無見者,腎陰將竭也。手循衣摸床者,肝風已動也。

病勢之危,已至極點。幸喜脈浮,為病還太陽。右寸浮尤甚,為將汗之勢。其所以將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此證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汗何由作?當用大潤之劑,峻補真陰,濟陰以應其陽,必能自汗。遂用熟地、玄參、阿膠、枸杞之類,約重六七兩,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一日連進二劑,即日大汗而愈。審是,則發汗原無定法。

當視其陰陽所虛之處,而調補之,或因其病機而利導之,皆能出汗,非必發汗之藥始能汗也。按:,寒溫之證,原忌用黏膩滋陰、甘寒清火,以其能留邪也。而用以為發汗之助,則轉能逐邪外出,是藥在人用耳。

一人,年四十餘。為風寒所束不得汗,胸中煩熱,又兼喘促。醫者治以蘇子降氣湯,兼散風清火之品,數劑病益進。診其脈,洪滑而浮,投以寒解湯,須臾上半身即出汗。又須臾,覺藥力下行,至下焦及腿亦皆出汗,病若失。

一人,年三十許。得溫證,延醫治不效,遷延十餘日。愚診視之,脈雖洪而有力,仍兼浮象。問其頭疼乎?曰:然!渴欲飲涼水乎?曰:有時亦飲涼水,然不至燥渴耳。知其為日雖多,而陽明之熱,猶未甚實,太陽之表,猶未盡罷也。投以寒解湯,須臾汗出而愈。

一人,年三十餘。於冬令感冒風寒,周身惡寒無汗,胸間煩躁。原是大青龍湯證,醫者投以麻黃湯。服後汗無分毫,而煩躁益甚,幾至瘋狂。診其脈,洪滑異常,兩寸皆浮,而右寸尤甚。投以寒解湯,覆杯之頃,汗出如洗而愈。審是則寒解湯不但宜於溫病,傷寒現此脈者,投之亦必效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寒解湯」,是用來治療全身發熱、心中煩熱口渴、舌苔白而將轉黃、脈搏洪大而滑的狀況。有時可能還會感到頭痛,全身有種被束縛不舒服的感覺。

這個藥方的組成是:生石膏(一兩,搗碎)、知母(八錢)、連翹(一錢五分)、蟬蛻(一錢五分,去除腳和泥土)。

有人可能會問:這個藥方明明是發汗的,為什麼大量使用石膏、知母,卻只用少量的連翹、蟬蛻,這樣真的能發汗嗎?答案是,使用這個藥方的人,可能是擔心自己診斷錯誤。如果真的符合這個藥方描述的脈象和症狀,那麼服用後很快就會出汗,不用擔心藥效不好。這是因為,脈象洪大而滑,而且口渴,代表陽明胃府的熱已經很嚴重,這本來就是白虎湯證。但是因為頭部可能有點痛,身體感覺還是有些束縛感,代表還有一點太陽表證殘留。

所以,藥方中大量使用石膏、知母來清除胃府的熱;同時少量使用連翹、蟬蛻這些善於疏散表邪的藥,引導胃中因為熱而想往外散的氣,仍舊從太陽經發汗來解除病症。這是在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讓身體自然出汗,而不是強迫發汗。何況石膏性涼(《神農本草經》說它微寒,其實就是涼),味道微辛,對於有實熱的人,單獨服用也能發汗啊!

曾經治療過一個年輕人,在初夏長途勞累後得了溫病,治療半個月都沒效。後來我診斷,發現他兩眼清澈,好像什麼都看不到,兩手在衣服和床上亂摸不停,胡言亂語不省人事。他之前大便稀溏,現在雖然不拉稀了,但每天還是會拉一兩次軟便。脈象是浮而數,右寸的浮象尤其明顯,按壓兩尺脈幾乎沒有感覺。根據這個症狀,眼睛清澈看不到東西,是腎陰快要耗竭的表現;手亂摸東西,是肝風開始動了。

這個病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程度。幸好脈象還浮在表面,表示病邪還在太陽經。右寸的浮象尤其明顯,表示將要出汗的徵兆。之所以將要出汗卻還不出汗,是因為人體出汗就像天地間下雨一樣,要陰陽調和才會發生。這個病人的尺脈非常虛弱,陽氣上升,陰液卻無法回應,所以無法出汗。這時應該使用大量滋潤的藥,大補真陰,滋養陰液來配合陽氣,自然就會出汗。於是,我用了熟地、玄參、阿膠、枸杞之類的藥,大約六七兩,煎成一大碗湯,慢慢溫服下去,一天連續喝了兩劑,當天就大量出汗而痊癒。由此可見,發汗其實沒有固定的方法。

應該要根據身體陰陽虛弱的情況來調理和補益,或者根據疾病的機制來疏導,都能使身體出汗,並不是一定要用發汗的藥才能發汗。注意:寒證、溫證,原本都忌諱使用黏膩滋陰、甘寒清火的藥,因為這些藥會把邪氣留在體內。但是如果將這些藥用來幫助發汗,反而能把邪氣驅趕出去,關鍵在於如何用藥。

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因為風寒束縛而無法出汗,胸中煩熱,而且呼吸急促。醫生用蘇子降氣湯,加上一些疏散風邪、清熱的藥來治療,吃了幾劑病情反而加重。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是洪大而滑,並且浮在表面,於是給他服用寒解湯,很快上半身就開始出汗。過一會兒,感覺藥力向下走,直到下焦和腿部也開始出汗,病就好像消失了一樣。

另有一個三十歲左右的人,得了溫病,請醫生治療沒效果,拖延了十幾天。我診斷他的脈象,雖然洪大而且有力,但仍有浮在表面的跡象。問他頭痛嗎?他說:是的!問他想喝涼水嗎?他說:有時也想喝涼水,但是還不至於覺得非常口渴。我知道他雖然病了很多天,但是陽明胃府的熱還沒有非常嚴重,太陽表證也還沒有完全解除。於是給他服用寒解湯,很快就出汗而痊癒。

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在冬天感冒風寒,全身怕冷不出汗,胸中煩躁。這本來是大青龍湯證,醫生卻給他用麻黃湯。服藥後沒有出汗,反而更加煩躁,幾乎要瘋狂。診斷他的脈象,發現是洪大而滑,而且兩個寸脈都浮在表面,右寸尤其明顯。於是給他服用寒解湯,很快就出汗,病也好了。由此可見,寒解湯不僅適合治療溫病,對於傷寒出現這種脈象的,服用也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