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26)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26)

1. 52.傷寒風溫始終皆宜汗解說

傷寒初得宜用熱藥發其汗,麻黃、桂枝諸湯是也。風溫初得宜用涼藥發其汗,薄荷、連翹、蟬蛻諸藥是也。至傳經已深,陽明熱實,無論傷寒、風溫,皆宜治以白虎湯。而愚用白虎湯時,恆加薄荷少許,或連翹、蟬蛻少許,往往服後即可得汗。即但用白虎湯,亦恆有服後即汗者。

白話文:

傷寒病初期,應用熱性藥物使病人出汗,像麻黃、桂枝這些藥方就是。風溫病初期,應用涼性藥物使病人出汗,像薄荷、連翹、蟬蛻這些藥就是。到病情傳播到經絡很深,陽明熱證已經確立時,無論是傷寒還是風溫,都應當用白虎湯治療。而我用白虎湯時,常常少加一些薄荷,或少加一些連翹、蟬蛻,往往服用後即可出汗。即使只用白虎湯,也常常有服後立即出汗的現象。

因方中石膏原有解肌發表之力,故其方不但治陽明府病,兼能治陽明經病,況又少加辛涼之品引之,以由經達表,其得汗自易易也。拙擬寒解湯後載有醫案可參閱。該方原治寒溫證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舌苔白而欲黃,其脈洪滑或兼浮,或頭猶覺疼,或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果如方下所注證脈,服之覆杯可汗,勿庸慮其不效也。

白話文:

由於方劑中的石膏具有疏散肌肉、發散表邪的作用,因此此方不僅能治療陽明府的疾病,還能治療陽明經的疾病。再加上少量的辛涼藥材引導,讓藥力從經絡通達體表,因此容易出汗。拙作《寒解湯後集》中記載有醫案,可供參考。

此方主要治療寒熱證,症狀為全身發熱,心中煩熱口渴,舌苔白轉黃,脈象洪滑或兼浮,或頭部仍有疼痛,或全身仍有拘束感。如果完全符合方證描述的症狀和脈象,服用後蓋上杯子即可出汗,不必擔心無效。

蓋脈象洪滑,陽明府熱已實,原是白虎湯證。至洪滑兼浮,舌苔猶白,是仍有些些表證未罷。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熱,復少用連翹、蟬蛻之善達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仍還於表,作汗而解。斯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非強發其汗也。

白話文:

脈象洪滑,陽明經有實熱,原本應使用白虎湯方。然而,若脈象洪滑兼浮,舌苔仍白,表明表證尚未完全消除。因此,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來清胃熱,同時少量使用連翹、蟬蛻等能達表的藥物,將胃中欲散發的熱引回體表,發汗解表。這是在調節陰陽,讓患者自然出汗,而不是強行發汗。

至其人氣體弱者,可用補氣之藥助之出汗。寒解湯加潞黨參即可(寒解湯下載有治一叟年七旬,素有勞疾,薄受外感即發喘逆一案可參閱)。

白話文:

對於那些體質虛弱的人,可以服用補氣的藥物幫助出汗。可以添加潞黨參到寒解湯中使用(寒解湯下載中有一個案例,治療一位 70 歲、長期患有勞疾的老人,每次稍微受涼就會引起氣喘。你可以參考這個案例)。

若陰分虛損者,可用滋陰之藥助之出汗。若熟地、玄參、生山藥、枸杞之類大潤之劑峻補真陰,濟陰以應其陽,設病有還表之機,必汗出而愈。

白話文:

如果你有陰液虧虛的情況,可以使用滋陰的藥物來幫助出汗。像熟地、玄參、生山藥、枸杞等大補陰液的藥物,可以大力補充真陰,協助陰液來協調陽氣。如果身體具備恢復表氣的條件,一定會出汗而痊癒。

至其人陽分陰分俱虛,又宜並補其陰陽以助之出汗。張景岳曾治一叟得傷寒證,戰而不汗。於其翌日發戰之時,投以大劑八味地黃湯,須臾戰而得汗。繼因汗多亡陽,身冷汗猶不止,仍投以原湯,汗止病亦遂愈。用其藥發汗,即用其藥止汗,是能運用古方入於化境者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陽氣和陰氣都虛弱時,應該同時補益陰陽以幫助出汗。張景嶽曾經治療一個老人患上傷寒,發高燒但不出汗。在第二天發燒的時候,他給老人服用了一大劑八味地黃湯。不久,老人開始發燒出汗。接著,由於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老人全身發冷,汗水仍然不止。張景嶽再次給老人服用原來的湯藥,汗水就止住了,病情也因此痊癒。運用同一種藥物既能發汗,又能止汗,這種對古方的運用已達到了純熟的境界。

至少陽證為寒熱往來,其證介於表裡之間,宜和解不宜發汗矣。然愚對於此證,其熱盛於寒者,多因證兼陽明,恆於小柴胡湯中加玄參八錢,以潤陽明之燥熱。其陽明之燥熱化而欲散,自能還於太陽而作汗,少陽之邪亦可隨汗而解。

白話文:

中等程度的陽證表現為寒熱交替,病症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適宜採用調和、解表的方式治療,不宜發汗。但在我看來,對於這種證型,如果熱邪盛於寒邪,大多是因為同時兼有陽明證,通常會在小柴胡湯中加入8錢玄參,以滋潤陽明燥熱。當陽明燥熱轉化為津液而消散時,自然會回到太陽經而發汗,少陽經的邪氣也能隨著汗液而解除。

其寒盛於熱者,或因誤服降下藥虛其氣分,或因其氣分本素虛,雖服小柴胡湯不能提其邪透膈上出,又恆於小柴胡湯中加薄荷葉二錢,由足少陽引入手少陽,借徑於遊部(手足少陽合為遊部)作汗而解。此即《傷寒論》所謂「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也。」然助以薄荷則出汗較易,即由汗解不必蒸蒸而振,致有戰汗之狀也。

白話文:

當寒氣比熱氣嚴重時,可能是因為誤服了瀉藥導致氣虛,或原本氣虛,即使服用小柴胡湯也無法將病邪引到膈肌上方排出。這時通常會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兩錢薄荷葉,透過足少陽膽經引導到手少陽三焦經,藉由遊部(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合稱遊部)發汗來解除病症。

這就像《傷寒論》中說的:「柴胡病證齊全,但服用其他瀉藥,柴胡病證依然存在者,再次服用小柴胡湯,必定會渾身發抖,繼而發熱出汗而病癒。」然而,加入薄荷有助於出汗,因此不必渾身發抖也能出汗而病癒,但可能會出現顫抖出汗的症狀。

至於當用承氣之證,卻非可發汗之證矣。然愚臨證經驗以來,恆有投以三承氣湯,大便猶未降下而即得汗者。蓋因胃府之實熱既為承氣衝開,其病機自外越也。若降之前未嘗得汗,既降之後亦必於飲食之時屢次些些得汗,始能脈淨身涼。若降後分毫無汗,其熱必不能盡消,又宜投以竹葉石膏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將其餘熱消解將盡,其人亦必些些汗出也。此所謂傷寒、風溫始終皆宜汗解也。

白話文:

至於適合服用承氣湯的病症,肯定不適合發汗治療。但是我多年看病的經驗中,經常遇到服用三承氣湯後,大便還沒排出就已經出汗的患者。這是因為胃中的實熱被承氣湯衝散後,病機通過外在冒汗的方式排出。如果大便排出前沒有出汗,大便排出後,患者在飲食的時候,應該會反覆出細汗,直到脈搏平和,身體涼爽為止。如果大便排出後完全不出汗,體內的熱量肯定無法完全消散,此時宜服用竹葉石膏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將殘餘的熱氣消散殆盡,患者也會逐漸出細汗。這就是所謂的傷寒和風溫病,都需要通過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2. 53.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治法

嘗讀《內經》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語,此中原有深義,非淺學者所易窺測也。乃篤信西說者,據病菌潛伏各有定期之說,謂病菌傳於人身,未有至一月而始發動者,況數月乎?因此一倡百和,遂謂《內經》皆荒渺之談,分毫不足憑信。不知毒氣之傳染有菌,而冬令嚴寒之氣,為寒水司天之正氣,特其氣嚴寒過甚,或人之居處衣服欠暖,或冒霜雪而出外營生,即不能御此氣耳。是以寒氣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時成病,即冬令之傷寒也。

白話文:

曾經讀過《內經》有「冬天受寒,春天必定會得溫病」這句話,其中有很深刻的道理,不是膚淺的學者容易探究的。可是太相信西方說法的人,根據病菌潛伏期有規定的說法,認為病菌傳染給人體,沒有超過一個月才發作的,更何況是好幾個月呢?所以這種說法一出來,大家都附和,於是說《內經》都是不著邊際的空談,一點都不能相信。不知道傳染毒氣是有細菌的,而冬天的寒氣,是寒水掌管天的正氣,只是這種寒氣特別嚴重,或者人們的居住環境和衣服不夠保暖,或者冒著霜雪外出謀生,就不能抵禦這種寒氣。所以寒氣進入人體,嚴重的馬上就會得病,就是冬天受寒的傷風了。

其輕者,微受寒侵,不能即病,由皮膚內侵,潛伏於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內熱。迨至內熱積而益深,又兼春回陽生觸發其熱,或更薄受外感以激發其熱,是以其熱自內暴發而成溫病,即後世方書所謂伏氣成溫也。

白話文:

輕微的情況下,受到輕微的寒氣侵襲,不會馬上生病。而是從皮膚進入體內,潛伏在三焦的脂肪層中,阻礙氣血的升降運行,就會暗中產生內熱。等到內熱積累越來越深,再遇到春天的陽氣生發激發其熱,或者再受到輕微的外感刺激其熱,於是內熱從體內暴發出來,形成溫病,這就是後世的醫方書中所說的「伏氣成溫」。

至於治之之法,有清一代名醫多有謂此證不宜發汗者。然仍宜即脈證之現象而詳為區別。若其脈象雖有實熱,而仍在浮分,且頭疼、舌苔猶白者,仍當投以汗解之劑。然宜以辛涼發汗,若薄荷葉、連翹、蟬蛻諸藥,且更以清熱之藥佐之。若拙擬之清解湯。涼解湯、寒解湯三方,斟酌病之輕重,皆可選用也。此乃先有伏氣又薄受外感之溫病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的方法,清朝許多名醫都認為此病症不適合發汗。但是仍應根據脈象和症狀仔細區別。如果脈象雖有熱象,但仍浮在表層,且頭痛、舌苔仍白者,仍應使用發汗劑。但應以辛涼發汗的藥物為主,例如薄荷葉、連翹、蟬蛻等,並加入清熱的藥物輔佐。例如我所擬定的清解湯、涼解湯、寒解湯三種方劑,根據病情輕重,都可以選用。這屬於先有內伏之氣,又輕微受外感風溫的溫病。

若其病初得即表裡壯熱,脈象洪實,其舌苔或白而欲黃者,宜投以白虎湯,再加宣散之品若連翹、茅根諸藥。如此治法,非取汗解,然恆服藥後竟自汗而解。即或服藥後不見汗,其病亦解。因大隊寒涼之品與清輕宣散之品相併,自能排逐內蘊之熱,息息自腠理達於皮毛以透出也(此乃伏氣暴發自內達外之溫病春夏之交多有之)。

白話文:

如果疾病剛開始時,外表和內在都發高燒,脈象強勁有力,舌苔發白而微微發黃,建議使用白虎湯來治療,並加入宣散氣火的藥材,例如連翹、茅根等。這種治療方法並非以發汗來解決問題,但服用藥物後通常會自動出汗而逐漸好轉。即使服用藥物後沒有出汗,疾病也會得到緩解。這是因為白虎湯中寒涼的藥材和宣散氣火的藥材相結合,可以驅除體內的熱氣,讓熱氣通過皮膚毛孔慢慢散發出來(這種情況屬於伏氣暴發,從內向外發作的溫病,在春秋之交較為常見)。

蓋此等證皆以先有伏氣,至春深萌動欲發,而又或因暴怒,或因勞心勞力過度,或因作苦於烈日之中,或因酣眠於暖室內,是以一發表裡即壯熱。治之者,只可宣散清解,而不宜發汗也。此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大略治法也。

白話文:

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體內潛藏著寒氣,到了春天暖和而開始發動。另外,還有可能因為暴怒、過度勞心勞力、在烈日下暴曬、在溫暖的室內睡覺過久等原因,導致表裡發熱。治療時只能宣散清解,而不宜發汗。這是冬季受到寒邪傷害,春天就發作溫病的大致治療方法。

《內經》又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二語不但為西醫所指摘,即中醫對此節經文亦恆有疑意。謂冬不藏精之人,若因腎虛而寒入腎中,當即成少陰傷寒,為直中真陰之劇證,何能遲至春令而始成溫病?不知此二句經文原有兩解,其所成之溫病亦有兩種,至其治法又皆與尋常治法不同。今試析言之,並詳其治法。

白話文:

根據《內經》記載:「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一定會得溫熱病。」這句話不僅遭到了西醫的批評,即使是中醫對於這段經文也一直抱持著懷疑。他們認為,冬天不儲藏精氣的人,如果因為腎虛導致寒氣侵入腎中,應該會立刻演變成少陰傷寒,這是直接損傷真陰的嚴重症狀,怎麼可能等到春天才會演變成溫熱病?

其實,這兩句話的經文原本有兩種解釋,所產生的溫熱病也有兩種,而其治療方法也與一般的治療方法不同。現在嘗試分析說明一下,並詳細說明其治療方法。

冬不藏精之人,其所患之溫病,有因猝然感冒而成者。大凡病溫之人,多系內有蘊熱,至春陽萌動之時,又薄受外感拘束,其熱即陡發而成溫。冬不藏精之人,必有陰虛,所生之熱積於臟腑,而其為外感所拘束而發動,與內蘊實熱者同也。

白話文:

在冬天沒有好好儲存精氣的人,所患的溫病,有的是因為突然感冒引起的。一般患溫病的人,體內大多有潛伏的熱氣,到了春天陽氣萌動的時候,又受到外邪的輕微侵襲,體內的熱氣就會突然爆發,變成溫病。冬天沒有好好儲存精氣的人,必定會陰虛,產生的熱氣積聚在臟腑中,受到外邪的牽制而發作,與體內原本就有實熱的人是一樣的。

其發動之後,脈象多數,息多微喘,舌上微有白苔,津液短少,後或干黃,或舌苔漸黑,狀如斑點(為舌苔甚薄若有若無故見舌皮變黑),或頻飲水不能解渴,或時入陰分益加潮熱。此證初得其舌苔白時,亦可汗解,然須以大滋真陰之藥輔之。愚治此證,恆用連翹、薄荷葉各三錢,玄參、生地黃各一兩,煎湯服之,得汗即愈。

白話文:

發作初期,脈搏跳動加快,呼吸急促而淺,舌面上有薄薄的白苔,並且口乾舌燥,舌苔後來可能會變成黃色或乾枯,或出現斑點狀的黑苔(這是因為舌苔過薄,若有似無,以至於看到發黑的舌頭底層),或頻繁喝水仍然解不了渴,或有時熱氣會擴散到身體的陰部,變得潮熱。這種病症在剛開始出現白苔時,也可以通過發汗來改善,但需要配合滋陰的藥物。我治療這種病症,通常使用連翹、薄荷葉各三錢,玄參、生地黃各一兩,煎成湯藥服用,只要一發汗,病情就會好轉。

若服藥後汗欲出仍不能出,可用白糖水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二分許,其汗即出。或單將玄參、生地黃煎湯,送服阿斯匹林一瓦,亦能得汗。若至熱已傳裡,舌苔欲黃,或至黃而兼黑,脈象數而有力,然按之弦硬,非若陽明有實熱者之洪滑,此陰虛熱實之象,宜治以白虎加人參湯,更以生地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煎一大劑,取湯一大碗,分多次溫飲下(拙著傷寒溫病同用方後載有此方,附載治愈之案若干。可參觀也,)。

白話文:

如果服用中藥後,出汗困難,可以將阿司匹林藥片用白糖水送服,大約兩分鍾後就會出汗。或者單獨煎煮玄參和生地黃,再送服一瓦的阿司匹林,也能發汗。如果內熱已經傳入體內,舌苔發黃,或者既發黃又發黑,脈搏跳動快且有力,但是觸摸起來覺得弦硬,不像陽明經有實熱時的那麼洪滑,這顯示出陰虛熱實的症狀,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而且用生地黃代替知母,生山藥代替粳米,煎一大劑,取一碗湯,分多次溫服。(我在著作《傷寒溫病同用方》的後面記載了這個方子,並附上了若干治癒病例。可以參考。)

又有因伏氣所化之熱先伏藏於三焦脂膜之中,迨至感春陽萌動而觸發,其發動之後,恆因冬不藏精者其腎臟虛損,伏氣乘虛而竄入少陰。其為病狀:精神短少,喜偃臥,昏昏似睡,舌皮乾,毫無苔,小便短赤,其熱鬱於中而肌膚卻無甚熱。其在冬令,為少陰傷寒,即少陰證,初得宜治以黃連阿膠湯者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由於潛伏的病氣所化成的熱氣,先潛伏在三焦脂膜裡面,等到受到春季陽氣萌發的觸發,就會發作。發作之後,往往是因為冬天沒有保養好精氣,導致腎臟虛弱,潛伏的病氣趁虛而入,竄入少陰經。其症狀是:精神不振、喜歡躺著、昏昏欲睡、舌苔乾燥無苔、小便短赤,但是身體表面卻沒有顯著的發熱。這種情況在冬季,稱為少陰傷寒,也就是少陰證,初期適合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在春令,即為少陰溫病。而愚治此證,恆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生地黃代知母,生懷山藥代粳米,更先用鮮白茅根三兩煎湯以之代水煎藥,將藥煎一大劑,取湯一大碗,分三次溫飲下,每飲一次調人生雞子黃一枚。初飲一次後,其脈當見大,或變為洪大,飲至三次後,其脈又復和平,而病即愈矣。

白話文:

在春季,就會出現少陰溫熱病。而我治療這種病症,常常使用「白虎加人參湯」,用生地黃取代知母,生懷山藥取代粳米。更先煎煮三兩新鮮的茅根取汁,用茅根汁代替水煎煮藥材。將藥材煎煮成一大劑藥湯,取一大碗藥湯,分三次溫熱喝下。每次喝完,調入一枚新鮮的雞蛋黃。第一次喝完藥後,病人的脈象會變得較為有力,或轉為洪大。喝完三次藥湯後,脈象又會恢復平穩,病症也就痊癒了。

此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者之大略治法也。

上所論各種溫病治法,原非憑空擬議也,實臨證屢用有效,而後敢公諸醫界同人也。

有溫病初得即表裡大熱,宜治以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者。其證發現恆在長夏,或在秋夏之交。而愚生平所遇此等證,大抵在烈日之中,或田間作苦,或長途勞役,此《傷寒論》所謂暍病也,亦可謂之暑溫也。其脈洪滑有力者,宜用白虎湯。若脈雖洪大而按之不實者,宜用白虎加人參湯。又皆宜煎一大劑,分數次溫飲下,皆可隨手奏效。

白話文:

遇到溫病初期就出現表裡都發高燒的情況,適合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夏末或秋初。在我自己臨牀上遇到的此類病例,大多是由於在烈日下長時間勞作或旅途奔波引起的,這在《傷寒論》中稱為「暑病」,也可以稱為「署溫」。脈象洪滑有力的人,適合用白虎湯。如果脈象雖然洪大,但是按壓起來感覺不實的人,適合用白虎加人參湯。無論哪種情況,都建議煎一大劑藥,分幾次溫熱後喝下,這樣就能迅速見效。

伏氣化熱成溫病者,大抵因復略有感冒,而後其所化之熱可陡然成溫,表裡俱覺壯熱。不然者,雖伏氣所化之熱深入陽明之府,而無外感束其表,究不能激發其肌肉之熱。是以治之者恆不知其為伏氣化熱,放膽投以治溫病之重劑,是以其熱遂永留胃府致生他病。今試舉一案以明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潛伏的熱力化成熱度導致溫病,通常是先有輕微感冒,而後體內化出的熱力可能會突然變成溫熱,身體表裡都會感到非常熱。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即使體內化出的熱力深入到陽明經所屬的胃腸道,但沒有外來病邪束縛在體表,也不會激發肌肉發熱。所以,醫生治療時常常不知道這是體內潛伏的熱力化成的熱度,大膽使用治療溫病的重劑,導致熱力長久停留在胃裡,引起其他疾病。現在試舉一個病例來說明:

天津劉××,於壬申正月上旬,覺心中時時發熱,而周身又甚畏冷。時愚回籍,因延他醫診治,服藥二十餘劑,病轉增劇,二便皆閉。再服他藥,亦皆吐出。少進飲食,亦恆吐出。此際愚適來津,診其脈,弦長有力,然在沉分。知其有伏氣化熱,其熱不能外達於表,是以心中熱而外畏冷,此亦熱深厥深之象也。

白話文:

天津的劉先生,在農曆正月上旬,感到心中時常發熱,但身體卻很怕冷。當時我剛好不在本地,所以劉先生找了其他醫生看診,服用了二十多劑藥,但病情反而加重,大便和小便都不順暢。再服用其他藥後,也都會吐出來。劉先生吃很少的食物,也會常常吐出來。這時,我剛回到天津,替他診脈,發現在深層脈搏跳動有力,但是脈象很長,像一條線一樣。我知道劉先生體內有潛伏的邪氣化熱,而這種熱氣無法擴散到身體表面,所以才會心中發熱,而身體外層卻畏寒,這也是熱證嚴重、虛寒嚴重的徵兆。

俾先用鮮茅根半斤切碎,水煮三四沸,視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取清湯三杯,分三次服,每服一次,將土狗三個搗為末,生赭石三錢亦為細末,以茅根湯送下。若服過兩次未吐,至三次赭石可以不用。及將藥服後,嘔吐即止,小便繼亦通下。再診其脈,變為洪長有力,其心中仍覺發熱,外表則不畏冷矣。

白話文:

先用半斤鮮茅根切碎,用水煮滾三、四次。觀察茅根全部沉入水底,湯汁就煮好了。取出清湯三杯,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時,把三個土狗搗成粉末,三錢生赭石也搗成細末,用茅根湯送服。如果連續服用了兩次藥還沒有吐,第三次可以不用赭石。藥服下後,嘔吐就會停止,小便也會緊接著暢通。再診脈,脈象已經轉變為強勁有力。雖然患者仍感覺心中發熱,但已經不再怕冷了。

其大便到此已半月未通下。遂俾用大潞參五錢煎湯,送服生石膏細末一兩。翌晨大便下燥糞數枚,黑而且硬。再診其脈,力稍緩,知心中猶覺發熱。又俾用潞黨參四錢煎湯,送服生石膏細末八錢。翌晨又下燥糞二十餘枚,仍未見溏糞。其心中不甚覺熱,脈象仍似有力,又俾用潞黨參三錢煎湯,送服生石膏細末六錢。

又下燥糞十餘枚,後則繼為溏糞,病亦從此全愈矣。

白話文:

病人的大便已經半個月沒有通暢了。於是我給他開了五錢潞黨參煎水,讓他喝下,再服用一兩生石膏細末。第二天早上,他排出了幾顆乾燥且發黑的糞便。再次診脈後,發現脈象較之前緩和了一些,知道他心中仍有發熱的感覺。於是,我又開了四錢潞黨參煎水,讓他喝下,並服用八錢生石膏細末。第二天早上,他再次排出了二十多顆乾燥的糞便,仍然沒有看到軟便。他心中的熱感減輕了,脈象也仍然有力。我又開了三錢潞黨參煎水,讓他喝下,並服用六錢生石膏細末。

蓋凡伏氣化熱竄入胃府,非重用石膏不解,《傷寒論》白虎湯原為治此證之的方也。然用白虎湯之例,汗吐下後皆加人參,以其虛也。而此證病已數旬,且頻嘔吐,其元氣之虛可知,故以人參煎湯送石膏,此亦仿白虎加人參湯之義也。至石膏必為末送服者,以其涼而重墜之性善通大便,且較水煮但飲其清湯者,其退熱之力又增數倍也。

白話文:

如果寒氣入侵人體化熱,竄入胃部,不大量使用石膏,病情難以解除。《傷寒論》中的白虎湯,原本就是治療這種疾病的標竿藥方。但使用白虎湯後,通常會讓患者出汗、嘔吐、瀉肚子,此時都要加入人參,因為這些症狀會虛耗元氣。而這種疾病已經拖延了好幾個星期,患者又經常嘔吐,元氣虛弱顯而易見。因此,用人參湯煎煮送服石膏,也是仿效白虎湯加入人參的方法。至於石膏一定要研磨成細末來服用,原因在於它有清涼沉重墜下的特性,有助於排便。而且與只喝煮過石膏的水相比,研磨成細末的方式退熱效果會增加好幾倍。

是以凡伏氣化熱,其積久所生之病,有成肺病者,有成喉病者,有生眼疾者,有患齒疼者,有病下痢者,有病腹疼者(即盲腸炎),其種種病因若皆由於伏氣化熱,恆有用一切涼藥其病皆不能愈,而投以白虎湯或投以白虎加人參湯,再因證加減,輔以各病當用之藥,未有不隨手奏效者。此治伏氣化熱之大略也。

至於拙著全書中,所載伏氣化熱之病甚多,其治法亦各稍有不同,皆可參觀。

白話文:

因此,凡是鬱積的氣轉化為熱,長期積累導致的疾病,有的發展為肺病,有的發展為喉病,有的出現眼疾,有的患有牙痛,有的患有腹瀉,有的患有腹痛(即闌尾炎),這些各種疾病的病因如果都歸因於鬱積的氣轉化為熱,那麼就一直使用各種涼藥治療,都無法治癒,而改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再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輔以對應疾病應用的藥物,沒有不立竿見影的。這就是治療鬱積的氣轉化為熱的大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