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25)
三、醫論 (25)
1. 50.不分經之病理中丸證、竹葉石膏湯證
傷寒病六經分治之外,又有不分經之病,附載於傷寒分經之後者,又宜擇其緊要者,詳為詮解,而後學治傷寒者,自能應變無窮也。
《傷寒論》原文: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加減法: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疼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此病時服涼藥太過,傷其胃中之陽,致胃陽虛損不能運化脾臟之濕,是以痰飲上溢而喜唾,久不了了也。故方中用人參以回胃中之陽,其補益之力,且能助胃之瞤動加數,自能運化脾中之濕使之下行。而又輔以白朮,能健脾又能滲濕。乾薑以能暖胃又能助相火以生土。且又加甘草以調和諸藥,使藥力之猛者,得甘草之緩而猛力悉化,使藥性之熱者,得甘草之甘而熱力愈長也。
至於方後諸多加減,又皆各具精義,隨諸證之變化,而遵其加減諸法,用之自能奏效無誤也。
《傷寒論》原文: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前節是病時過用涼藥,傷其陽分;此節是病時不能急用涼藥以清外感之熱,致耗陰分。且其大熱雖退,仍有餘熱未清,是以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此乃陰虛不能戀陽之象,又兼有外感之餘熱為之助虐也。故方中用竹葉、石膏以清外感之熱,又加人參、麥冬協同石膏以滋陰分之虧,蓋石膏與人參並用,原有化合之妙,能於餘熱未清之際立復真陰也。用半夏者,降逆氣以止吐也。
用甘草、粳米者,調和胃氣以緩石藥下侵也。自常情觀之,傷寒解後之餘熱,何必重用石膏,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諸藥,亦可勝任,然而甘寒留邪,可默釀癆瘵之基礎,此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病的六經分別療法之外,還存在一些不特定經絡的病情,這些病情被附加在六經分別療法之後。選擇其中重要的部分詳細解釋,對於學習治療傷寒的人來說,就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情況。
《傷寒論》提到:在經歷大病康復後,患者如果持續有唾液分泌,久久無法恢復正常,這可能是胸腔內有寒氣。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丸藥來溫暖胸腔,推薦使用的是理中丸。
理中丸的配方包括: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各三兩。將以上四種材料磨成粉末,然後製成丸狀,大小約雞蛋黃那麼大。服用時,先將一丸放入熱水中研碎,再溫服,白天三次,夜晚兩次。如果腹部仍然感到寒冷,可以增加到三或四丸。但丸藥的效果不如湯藥。
附加的增減法則:如果肚臍上方有硬塊,可能是腎氣在活動,這種情況下應去掉白朮,加入桂枝四兩;如果嘔吐嚴重,同樣要去掉白朮,但要加入生薑三兩;如果排泄過多,則仍需使用白朮;如果心悸,應加入茯苓二兩;如果口渴想喝水,應增加白朮,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腹部疼痛,應增加人參,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寒冷,應增加乾薑,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腹部脹滿,應去掉白朮,加入附子一枚。服用湯藥後,大約一小時後,喝一碗熱粥,讓身體微微發熱,不要立即脫掉衣物。
這種病情通常是因為過度服用冷性藥物,傷害了胃部的陽氣,導致胃陽虛弱,無法有效運化脾臟的濕氣,因此痰液上溢,唾液分泌過多。理中丸中的主要成分人參能夠補充胃部的陽氣,同時也能促進胃的蠕動,有助於脾臟濕氣的排除。白朮能強健脾臟,乾薑能溫暖胃部,甘草則能調和所有藥材。
對於後面的各種加減法,每一個都有其精確的意義,根據病情的不同,遵循這些加減法則,便能確保治療效果。
《傷寒論》還提到:在傷寒病後期,如果出現體虛、乏力、呼吸困難,甚至想嘔吐的情況,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竹葉石膏湯的配方為:竹葉兩束,石膏一斤,半夏半升(先洗淨),麥門冬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先烤),粳米半升。將以上七種材料用水十升煮沸,煮至剩六升後,去除渣滓,加入粳米,待米煮熟後,再次去除米粒,即可服用,每次一升,每天三次。
前面講的是病情期間過度使用冷性藥物,導致體內陽氣受損;這裡講的是病情期間未能及時使用冷性藥物清除體內熱毒,導致體內陰氣受損。即使高燒已經退去,但體內仍存有殘餘的熱氣,因此會出現體虛、乏力、呼吸困難、想嘔吐的症狀。這是陰氣不足,無法留住陽氣的表現,同時體內殘餘的熱氣也在加劇病情。竹葉石膏湯中的竹葉和石膏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氣,人參和麥門冬則能滋補體內的陰氣。半夏能幫助止吐,甘草和粳米則能調和胃氣,防止藥物對胃部造成傷害。
從一般的角度來看,傷寒病後期的殘餘熱氣,不一定非要用大量石膏來處理,使用生地、玄參、天冬、麥門冬等藥物也可以。然而,甘寒的藥物可能會留下隱患,有可能引發肺結核,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注意。
2. 51.溫病遺方
《傷寒論》中原有溫病,渾同於六經分篇之中,均名之為傷寒,未嘗明指為溫病也。況溫病之原因各殊,或為風溫,或為濕溫,或為伏氣成溫,或為溫熱,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隨證各異。有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者,有謂當分上中下三焦施治者,皆非確當之論,斟酌再四,惟仍按《傷寒論》六經分治乃為近是。
太陽經
有未覺感冒,身體忽然痠軟,懶於動作,頭不疼,肌膚不熱,似稍畏風,舌似無苔而色白,脈象微浮,至數如常者,此乃受風甚輕,是以受時不覺也,宜用輕清辛涼之劑發之。
【處方】,薄荷葉三錢,連翹三錢,大蔥白三寸。
上藥三味,共煎湯七、八沸,取清湯一大盅溫服下,周身得汗即愈。
薄荷之成分,含有薄荷腦,辛涼芬芳,最善透竅,內而臟腑,外而皮毛,凡有風邪匿藏,皆能逐之外出,惟其性涼,故於感受溫風者最宜。惟煮湯服之,宜取其輕清之氣,不宜過煎(過煎即不能發汗),是以以之煎湯,只宜七八沸。若與難煎之藥同煎,後入可也。
連翹為輕清宣散之品,其發汗之力不及薄荷,然與薄荷同用,能使薄荷發汗之力悠長(曾治一少年受感冒,俾單用連翹一兩,煮兩湯服之,終宵微汗不竭,病遂愈,其發汗之力和緩兼悠長可知)。蔥之形中空,其味微辣微甘,原微具發表之性,以旋轉於營衛之間,故最能助發表之藥以調和營衛也。
有受風較重,不但痠軟懶動,且覺頭疼,周身骨節皆疼,肌膚熱,不畏風,心中亦微覺發熱,脈象浮數似有力,舌苔白厚,宜於前方中去蔥白,加天花粉八錢以清熱,加菊花二錢以治頭疼,惟煎湯時薄荷宜後入。
有其人預有伏氣化熱,潛伏未動,後因薄受外感之觸動,其伏氣陡然勃發,一時表裡俱熱,其舌苔白厚,中心似干,脈象浮而有洪象,此其病雖連陽明而仍可由太陽汗解也。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天花粉一兩,薄荷葉錢半,連翹錢半。
上藥四味,煎湯一大盅,溫服得汗即愈,薄荷葉煎時宜後入。
或問:此方重用石膏、花粉,少用薄荷、連翹,以為發表之劑,特恐石膏、花粉監製薄荷、連翹太過,服後不能作汗耳。答曰:此方雖為發表之劑,實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而非強發其汗也。蓋此證原為伏氣化熱,偶為外感觸動,遂欲達於表而外出,而重用涼藥與之化合,猶如水沃冶紅之鐵,其蓬勃四達之熱氣原難遏抑。而復少用薄荷、連翹,為之解其外表之阻隔,則腹中所化之熱氣,自奪門而出作汗而解矣。
且此等汗,原不可設法為之息止,雖如水流漓而斷無亡陰、亡陽之虞,亦斷無汗後不解之虞。此方原與拙擬寒解湯相似。二方任用其一,果能證脈無誤,服後覆杯之頃,即可全身得汗。間有畏石膏之涼,將其藥先服一半者,服後亦可得汗,後再服其所餘,則分毫無汗矣。因其熱已化汗而出,所餘之熱無多也。
即此之前後分服,或出汗或不出汗,可不深悟此藥發汗之理乎?況石膏原具有發表之力也。
有其人身體痠懶,且甚覺沉重,頭重懶抬,足重懶舉,或周身肌膚重按移時,微似有痕,或小便不利,其舌苔白而發膩,微帶灰色,其脈浮而濡,至數如常者,此濕溫也。其人或久居潮濕之地,臟腑為濕氣所侵,或值陰雨連旬,空氣之中含水分過度,或因飲食不慎,傷其脾胃,濕鬱中焦,又復感受風邪,遂成斯證,宜用藥外解其表,內利其濕則病愈矣。
【處方】,薄荷葉三錢,連翹三錢,小蒼朮三錢,黃芩三錢,木通二錢。
上藥五味,先將後四味水煎十餘沸,再入薄荷煎七、八沸,取清湯一大盅,溫服之。若小便不利者,於用藥之外,用鮮白茅根六兩,去皮切碎,水煎四、五沸,取其清湯以之當茶,渴則飲之。
若其人肌膚髮熱,心中亦微覺熱者,宜去蒼朮加滑石八錢。
有溫病初得作喘者,其肌膚不惡寒而發熱,心中亦微覺發熱,脈象浮而長者,此乃肺中先有痰火,又為風邪所襲也。宜用《傷寒論》麻杏甘石湯,而更定其分量之輕重。
【更定麻杏甘石湯方】,生石膏一兩搗細,麻黃一錢,杏仁二錢去皮,甘草錢半。
上四味,共煎湯一大盅(不先煎麻黃吹去浮沫者,因所用只一錢,而又重用生石膏以監製之也)溫服。
若服後過點半鐘,汗不出者,宜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若不出汗,仍宜再服,以服至出汗為度。蓋風邪由皮毛而入,仍使之由皮毛而出也。
有溫病旬日不解,其舌苔仍白,脈仍浮者,此邪入太陽之府也,其小便必發黃。宜於發表清熱藥中,加清膀胱之藥,此分解法也。今擬二方於下,以便用者相熱之輕重而自斟酌用之。
【處方】,滑石一兩,連翹三錢,蟬蛻去土足三錢,地膚子三錢,甘草二錢。
上藥五味,共煎一大盅,溫服。
【又方】,生石膏搗細一兩,滑石八錢,連翹三錢,蟬蛻去土足三錢,地膚子三錢,甘草二錢。
上藥六味,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有溫病至七、八日,六經已周,其脈忽然浮起,至數不數,且有大意者,宜用辛涼之劑助之達表而汗解。
【處方】,玄參一兩,寸麥冬帶心五錢,連翹二錢,菊花二錢,蟬蛻去土足二錢。
上藥五味,共煎湯一大盅,溫服。用玄參者,恐溫病日久傷陰分也。
有溫病多日,六經已周,脈象浮數而細,關前之浮尤甚,其頭目昏沉,恆作讝語,四肢且有擾動不安之意,此乃外感重還太陽欲作汗也。其所欲汗而不汗者,因陰分太虧,不能上濟以應陽也。此證若因脈浮而強發其汗,必凶危立見,宜用大滋真陰之品,連服數劑,俾脈之數者漸緩,脈之細者漸大,迨陰氣充長,能上升以應其陽,則汗自出矣。
【處方】,生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玄參一兩,大甘枸杞一兩,生淨萸肉六錢,柏子仁六錢,生棗仁六錢搗碎,甘草三錢。
上藥八味,水煎一大碗,候五分鐘,調入生雞子黃二枚,徐徐溫飲之,飲完一劑再煎一劑,使晝夜藥力相繼不斷,三劑之後,當能自汗。若至其時,汗仍不出者,其脈不似從前之數細,可仍煎此藥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其汗即出矣。
或問:山萸肉原具酸斂之性,先生所定來復湯嘗重用之以治汗出不止,此方原欲病者服之易於出汗,何方中亦用之乎?答曰:此中理甚精微,當詳細言之。萸肉為養肝熄風之要藥,此證四肢之騷擾不安,其肝風固已動也,此方中用萸肉之本意也。若慮用之有妨於出汗,是猶未知萸肉之性。
蓋萸肉之味至酸,原得木氣最全,是以酸斂之中,大具條暢之性,《神農本草經》謂其逐寒濕痹是明徵也。為其味酸斂也,故遇元氣不能固攝者,用之原可止汗;為其性條暢也,遇肝虛不能疏泄者,用之又善出汗。如此以用萸肉,是皆得之臨證實驗之餘,非但憑諸理想而云然也。
若果服藥數劑後,其脈漸有起色,四肢不復擾動,即去萸肉亦無妨,其開始服藥時,萸肉則斷不能去也。
有未病之先,心中常常發熱,後為外感觸發,則其熱益甚,五心煩躁,頭目昏沉,其舌苔白厚,且生芒刺,其口中似有辣味,其脈浮數有力者,此伏氣化熱已入心包,而又為外感束其外表,則內蘊之熱益甚,是以舌有芒刺且覺發辣也。宜用涼潤清散之劑,內清外解,遍體得透汗則愈矣。
【處方】,鮮地黃一兩,玄參一兩,天花粉一兩,知母五錢,寸麥冬帶心五錢,西藥阿斯匹林兩瓦。
上藥先煎前五味,取清湯兩大盅,先溫服一大盅,送服阿斯匹林一瓦。若服一次後汗未出,熱亦未消者,可再溫服一盅,送服阿斯匹林一瓦。若汗已出熱未盡消者,藥湯可如前服法,阿斯匹林宜斟酌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