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21)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21)

1. 5.通變大柴胡湯

治傷寒溫病,表證未罷,大便已實者。

柴胡(三錢),薄荷(三錢),知母(四錢),大黃(四錢)

此方若治傷寒,以防風易薄荷。

《傷寒論》大柴胡湯,治少陽經與陽明府同病之方也。故方中用柴胡以解在經之邪,大黃以下陽明在府之熱,方中以此二藥為主,其餘諸藥,可加可減,不過參贊以成功也。然其方宜於傷寒,而以治溫病、與表證不在少陽者,又必稍為通變,而後所投皆宜也。

或問:其表果系少陽證,固宜用柴胡矣。若非少陽證,既加薄荷、防風以散表邪,何須再用柴胡乎?答曰:凡表證未罷,遽用降藥下之,恆出兩種病證:一為表邪乘虛入里,《傷寒論》所載,下後胸滿心下痞硬,下後結胸者是也;一為表邪乘虛入里且下陷,《傷寒論》所謂,下之利不止者是也。此方中用防風、薄荷以散之,所以防邪之內陷,用柴胡以升之,所以防邪之下陷也。

一人,年二十餘。傷寒六七日,頭疼惡寒,心中發熱,咳吐黏涎。至暮尤寒熱交作,兼眩暈,心中之熱亦甚。其脈浮弦,重按有力,大便五日未行。投以此湯,加生石膏六錢、芒硝四錢,下大便二次。上半身微見汗,諸病皆見輕。惟心中猶覺發熱,脈象不若從前之浮弦,而重按仍有力。

擬投以白虎加人參湯,恐當下後,易作滑瀉,遂以生山藥代粳米,連服兩劑全愈。

白話文:

[5.通變大柴胡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傷寒和溫病,當患者外表的病症尚未消失,但已經有大便乾硬的情況。

藥方中的成分包含:柴胡(三錢)、薄荷(三錢)、知母(四錢)、大黃(四錢)。

如果用來治療傷寒,應將薄荷換成防風。

根據《傷寒論》中的大柴胡湯,這是用來治療少陽經和陽明腑同時生病的處方。因此,配方中使用柴胡來排除在經絡中的邪氣,大黃則用來降低陽明腑的熱度,方中以這兩種藥物為主,其他藥物則可以依病情酌量增減,只是為了輔助效果。然而,這個方子對傷寒有效,但用來治療溫病或表面的病證不在少陽經時,必須稍做調整,才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確定是少陽經的病證,當然應該使用柴胡。但如果不是少陽經的病證,已經加入了薄荷和防風來疏散表層的邪氣,為什麼還需要再使用柴胡呢?回答是:對於尚未消除的表面病證,如果突然使用降藥來治療,常常會產生兩種病狀:一種是表面的邪氣趁著身體虛弱時深入體內,《傷寒論》記載的下後胸滿、心下痞硬、下後結胸就是這種情況;另一種是表面的邪氣不但深入體內,而且向下陷入,《傷寒論》所說的下之利不止就是這種情況。因此,這個方子中使用防風和薄荷來疏散邪氣,目的是防止邪氣深入體內,而使用柴胡來提升,目的是防止邪氣向下陷入。

有一個二十多歲的患者,得了傷寒六七天,頭痛怕冷,心臟部位感覺熱,咳嗽並吐出黏液。到了傍晚,冷熱交錯的症狀特別嚴重,並伴有眩暈,心臟部位的熱感也非常明顯。他的脈搏浮動且帶有弦性,用力按壓仍有力量,已經五天沒有大便。醫生開了這個藥方,並加入生石膏六錢和芒硝四錢。服用後,他排出了兩次大便,上半身微微出汗,所有的病狀都有所緩解。只是心裡仍覺得發熱,脈象不再像之前那樣浮動且帶有弦性,但用力按壓仍有力量。

醫生打算開白虎加人參湯,但擔心在使用降藥後,會出現滑瀉的情況,於是用生山藥代替粳米,連續服用了兩劑後完全康復。

2. 6.加味越婢加半夏湯

治素患勞嗽,因外感襲肺,而勞嗽益甚,或兼喘逆,痰涎壅滯者。

麻黃(二錢),石膏(三錢,煅搗),生山藥(五錢),寸麥冬(四錢,帶心),清半夏(三錢),牛蒡子(三錢,炒搗),玄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大棗(三枚,擘開),生薑(三片)

《傷寒論》有桂枝二越婢一湯,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金匱》有越婢湯,治受風水腫。有越婢加半夏湯,治外感襲肺,致肺中痰火壅滯,脹而作喘。今因其人素患勞嗽,外感之邪與肺中蘊蓄之痰,互相膠漆,壅滯肺竅而勞嗽益甚。故用越婢加半夏湯,以祛外襲之邪,而復加山藥、玄參、麥冬,牛蒡子,以治其勞嗽。此內傷外感兼治之方也。

一叟,年近七旬。素有勞嗽,初冬宿病發動,又兼受外感,痰涎壅滯胸間,幾不能息。劇時昏不知人,身軀後挺。診其脈,浮數無力。為制此湯,一劑氣息通順,將麻黃、石膏減半,又服數劑而愈。

或問:子嘗謂石膏宜生用,不宜煅用。以石膏寒涼之中,原兼辛散,煅之則辛散之力,變為收斂,服之轉可增病。乃他方中,石膏皆用生者,而此獨用煅者何也?答曰:此方所主之病,外感甚輕,原無大熱。方中用麻黃以祛肺邪,嫌其性熱,故少加石膏佐之。且更取煅者,收斂之力,能將肺中痰涎凝結成塊,易於吐出。

此理從用煅石膏點豆腐者悟出,試之果甚效驗。後遇此等證,無論痰涎如何壅盛、如何杜塞,投以此湯,須臾,藥力行後,莫不將痰涎結成小塊,連連吐出,此皆煅石膏與麻黃並用之效也。若以治寒溫大熱,則斷不可煅。若更多用,則更不可煅也(煅石膏用於此方,且止三錢,自無妨礙。

然愚後來志願,欲全國藥房,皆不備煅石膏,後有用此方者,若改用生石膏四錢更佳)。

白話文:

[6.加味越婢加半夏湯]

這帖藥主要治療那些原本就有勞損咳嗽的人,因受到外界風寒影響肺部,導致咳嗽更加嚴重,甚至可能伴有喘息困難,以及痰液在呼吸道中堵塞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麻黃(二錢),煅搗的石膏(三錢),生山藥(五錢),帶心的寸麥冬(四錢),清半夏(三錢),炒搗的牛蒡子(三錢),玄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擘開的大棗(三枚),生薑(三片)。

《傷寒論》中的桂枝二越婢一湯,適用於太陽病患者,症狀為發燒怕冷,熱多寒少。《金匱》中的越婢湯,則用於治療因風水引起的腫脹。而越婢加半夏湯,適用於外感風寒,導致肺部痰火堆積,引起脹滿及呼吸困難的情況。對於那些原本就患有勞損咳嗽,加上外感風寒,使肺部的痰和風寒相互纏繞,加重了勞損咳嗽的情況,我們使用越婢加半夏湯來去除外感風寒,並加入山藥、玄參、麥冬和牛蒡子,以治療勞損咳嗽。這是一個同時處理內傷和外感的綜合療法。

有個七十歲的老先生,原本就有勞損咳嗽,初冬時他的老毛病又發作了,再加上外感風寒,痰液在胸口積聚,呼吸都變得困難。病情嚴重時,他甚至會失去意識,身體向後挺直。診斷他的脈象,發現浮數無力。為他配製了這帖藥,一劑後,他的呼吸變得順暢,將麻黃和石膏的份量減半,再服用幾劑後,病情得到了改善。

有人問我:你曾經說過,石膏應該生用,不應該煅用。因為石膏在寒涼中,本來就帶有辛散的特性,煅用會使這種辛散的力量變成收斂,反而可能增加病情。然而在其他方子中,石膏都是生用,為什麼在這個方子中卻是煅用呢?我的回答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的病症,外感風寒較輕,並無高熱。方子中用麻黃來驅除肺部的邪氣,但考慮到它的性質偏熱,所以少量添加石膏來輔助。而且選擇煅用的石膏,利用它收斂的力量,可以將肺部的痰液凝結成塊,更容易排出。

這個道理是從使用煅石膏點豆腐中得到啟示,實踐後發現效果顯著。之後遇到類似的病情,無論痰液有多壅塞,只要服用這帖藥,很快藥力就會起作用,將痰液凝結成小塊,連續排出,這都是煅石膏與麻黃共同使用的功效。但如果用於治療寒熱大發的病情,則絕對不能煅用。如果用量更多,更不能煅用(在這個方子中,煅石膏的使用量僅三錢,不會有問題。

然而我後來的願望,是希望全中國的藥房都不備有煅石膏,未來有人使用這個方子,如果改用四錢的生石膏,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