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23)
三、醫論 (23)
1. 45.厥陰病提綱及意義
傳經之次第,由少陰而厥陰。厥陰者,肝也,肝為厥陰之府,而肝膈之下垂,與包腎之脂膜相連者,即厥陰之經也。為其經與少陰經之脂膜相連,是以由少陰可傳於厥陰。厥者逆也,又盡也,少陰自少陽、太陰傳來,而覆逆行上傳於肝,且經中氣化之相傳至此,又復陰盡而陽生也,是以名為厥陰也。
《傷寒論》原文: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白話文:
經氣傳遞的順序,由少陰經傳遞到厥陰經。厥陰經所屬的臟腑是肝臟,肝臟是厥陰經的所在部位。肝臟膈肌以下是下垂的,與包著腎臟的脂肪膜相連,那就是厥陰經。因為厥陰經的脂肪膜與少陰經的脂肪膜相連,所以氣血可以由少陰經傳遞到厥陰經。「厥」有逆轉和完結的意思。少陰經從少陽經和太陰經傳來的氣血,逆轉向上傳遞到肝臟,而且經氣在此處的氣化轉變也完結了,陰氣盡而陽氣生,所以稱之為厥陰經。
《內經》謂:「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少陽者,肝中所寄之少陽相火也。為肝中寄有相火,因外感之激發而暴動,是以消渴。相火挾肝氣上衝,是以覺氣上撞心,心中疼且熱也。凡人之肝熱者,胃中亦恆有熱,胃中有熱能化食,肝中有熱又恆欲嘔,是以飢而不欲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裡說:「靠近厥陰經的上方,受到風氣的影響,中間又能看到少陽經的表現。」少陽經是指肝臟裡寄存的少陽相火。因為肝臟裡寄存了相火,在受到外在風邪的刺激後,相火就會變得暴躁不安,從而導致消渴病。相火夾帶著肝氣向上衝,因此會感覺氣往上沖撞心臟,導致心臟疼痛、發熱。凡是肝臟燥熱的人,胃裡也經常有熱氣,胃裡有熱氣就能消化食物,而肝臟有熱氣又會經常想嘔吐,所以感到飢餓但卻不想吃東西。
至於腸中感風木兼少陽之氣化,原能生蛔,因病後懶食,腸中空虛,蛔無所養,偶食少許,蛔聞食味則上來,是以吐蛔也。至誤下之利不止者,因肝受外感正在不能疏泄之時(經謂肝主疏泄),適有降下之藥為嚮導,遂至為腎過於行氣(肝行腎之氣)而疏泄不已。
白話文:
至於腸道受到風寒侵襲,加上少陽之氣的影響,原本就可以生出蛔蟲。因為生病後食慾不振,腸道空虛,蛔蟲無可吸收營養,偶爾吃一點食物,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爬出來,所以會吐出蛔蟲。至於服下驅蟲藥後,腹瀉不止的情況,是因為肝臟受到外在因素影響,正處於無法疏通的狀態(經書上說肝臟主疏泄),恰好有驅蟲藥這種引導劑,於是就導致腎臟過度行氣(肝臟疏泄腎臟之氣),造成腹瀉不止。
2. 46.厥陰病烏梅丸證
《傷寒論》原文: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白話文:
《傷寒論》記載:得了傷寒症的人,脈搏微弱且手腳冰冷,七、八天之後,皮膚發冷,患者躁動不安,不能安靜片刻。這是臟厥,不是蛔厥。蛔厥的患者,應該嘔吐出蛔蟲。但是,現在患者很安靜,偶爾會發作煩躁。這是因為臟寒,蛔蟲爬到了膈肌之上,才會感到煩躁,但不久就會停止。如果進食了東西,就會嘔吐,再次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了食物的臭味跑出來,患者本身就能吐出蛔蟲。蛔厥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也可以治療久瀉。
【烏梅丸方】,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去皮炮,蜀椒四兩炒出汗,人參六兩,黃柏六兩,桂枝六兩去皮。
白話文:
[烏梅丸配方]
- 烏梅:300 顆
- 細辛:6 兩
- 乾薑:10 兩
- 黃連:1 斤
- 當歸:4 兩
- 附子:6 兩(去皮、炮製過)
- 蜀椒:4 兩(炒出汗)
- 人參:6 兩
- 黃柏:6 兩
- 桂枝:6 兩(去皮)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白話文:
以上十種藥材,各自分別搗碎篩過,混合在一起。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晚上,去核,蒸煮五升米,米飯煮熟後,搗成泥狀,與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中,用杵搗二千下,製作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先吃飯喝水後,服用十粒丸劑,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粒。禁止食用生冷、滑膩或有異味的食品。
厥陰一篇,病理深邃,最難疏解。注家以經文中有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之語,遂以經解經,於四肢之厥逆,即以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解之,而未有深究其不相順接之故,何獨在厥陰一經者。蓋肝主疏泄,原為風木之臟,於時應春,實為發生之始。肝膈之下垂者,又與氣海相連,故能宣通先天之元氣,以敷布於周身,而周身之氣化,遂無處不流通也。
白話文:
討論厥陰經的病理非常深奧,是最難理解的。註釋家們根據經文中「陰陽之氣,不相順接」這句話,用經文解釋經文,認為四肢厥逆(手腳麻木、冰冷)就是因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但是他們並沒有深入探討為什麼只有厥陰經會出現不相順接的現象。
這是因為肝臟主司疏泄,本來就屬風木之臟,對應的季節是春天,正是萬物萌發的開始。肝臟膈膜之下垂部分,又與氣海相連,因此能夠宣通先天之元氣,輸布到全身,讓全身的氣化都能順暢運行。
至肝為外感所侵,其疏泄之力頓失,致臟腑中之氣化不能傳達於外,是以內雖蘊有實熱,而四肢反逆冷,此所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也。至於病多嘔吐者,亦因其疏泄之力外無所瀉,遂至蓄極而上衝胃口,此多嘔吐之所以然也。又胃為肝沖激不已,土為木傷,中氣易漓,是以間有除中之病。
白話文:
當肝臟受到外感侵襲時,它疏導的機能就會突然喪失,導致體內臟腑的氣化無法傳達到外部。因此,儘管體內積聚了實熱,但四肢卻反而冰冷,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之氣不能順利接通。至於嘔吐頻繁的患者,也是因為疏泄的機能無法發揮,導致氣血鬱積上衝到胃口,這就是造成頻繁嘔吐的原因。此外,由於肝臟不斷衝擊胃,導致胃氣虛弱,因此容易出現中氣不足的症狀。
除中者,脾胃之氣已傷盡,而危在目前也。至於下利亦未必皆因藏寒,其因伏氣化熱竄入肝經,遏抑肝氣太過,能激動其疏泄之力上衝,亦可激動其疏泄之力下注以成下利,然所利者必覺熱而不覺涼也。試舉一治驗之案以明之。
白話文:
除中(劇烈腹瀉):脾胃之氣已經耗盡,性命危在旦夕。至於腹瀉也不一定是因為體內藏有寒氣,有時是體內的陰邪之氣轉化為熱氣並竄入肝經後,過度遏制肝氣,導致肝氣的疏泄功能受到影響,向上衝擊,也可能是導致肝氣疏泄功能失調,向下流註,形成腹瀉,但腹瀉時患者會感覺到發熱而不是發涼。試舉一個已驗證的病例來說明這個道理。
遼寧劉××,寓居天津,年近四旬,於孟秋得吐瀉證,六日之間勺飲不存,一晝夜間下利二十餘次,病勢危急莫支。延為診治,其脈象微細,重按又似弦長,四肢甚涼,周身肌膚亦近於涼,而心中則甚覺發熱,所下利者亦覺發熱,斷為系厥陰溫病,在《傷寒論》中即為厥陰傷寒(《傷寒論》開端處,曾提出溫病,後則渾名之為傷寒)。惟其嘔吐殊甚,無論何藥,入口即吐出,分毫不能下咽,實足令醫者束手耳。
白話文:
遼寧的劉姓男子,居住在天津,接近四十歲。在初秋時節得了嘔吐腹瀉,六天來連一小勺水都喝不下去,一天一夜連續腹瀉二十多次,病情危急,無法控制。
我前去診治,發現他的脈象很微弱,用力按壓後又像是細長無力,四肢很冷,全身皮膚也接近冰冷,但他的心中卻感覺非常燥熱,腹瀉出來的排泄物也感覺很燙。我診斷他是厥陰溫病,在《傷寒論》中稱為厥陰傷寒(《傷寒論》一開始提到了溫病,之後則統一稱為傷寒)。
但是,他的嘔吐特別嚴重,無論什麼藥物,只要一入口就吐出來,一點也無法下嚥,這讓醫者束手無策。
因問之曰,心中既如此發熱,亦想冰吃否?答曰,想甚,但家中人駁阻不令食耳。愚曰,此病已近垂危,再如此吐瀉一晝夜,即仙丹不能挽回,惟用冰膏攙生石膏細末服之,可以止吐,吐止後瀉亦不難治矣。遂立主買冰淇淋若干,攙生石膏細末兩許服之,服後病見愈,可服稀粥少許,下利亦見少。
白話文:
我問她說:「既然心中如此發熱,會想吃冰嗎?」她回答說:「很想吃,但是家裡人不允許。」我說:「這種病已經接近危險了,再這樣嘔吐腹瀉一整天,即使是仙丹也無法挽救,只能用冰塊塗抹並服用生石膏粉,可以止吐,吐止後腹瀉也不難治療。」於是當場決定購買一些冰淇淋,與生石膏粉末混合服用。服用後,病情好轉,可以進食少量稀粥,腹瀉也見好轉。
翌日復為診視,四肢已不發涼,身亦微溫,其脈大於從前,心中猶覺發熱,有時仍復嘔吐。俾再用生石膏細末一兩,攙西瓜中服之,嘔吐從此遂愈。翌日再診其脈,熱猶未清,心中雖不若從前之大熱,猶思食涼物,懶於飲食,其下利較前已愈強半。
白話文:
第二天再次診斷,患者四肢不再發冷,身體也有了微微溫度,脈搏比之前強勁,心中仍感覺發熱,偶爾還會嘔吐。於是使用了生石膏細末一兩,加入西瓜中服用,嘔吐隨即痊癒。第三天再次診脈,體內的熱氣仍未清除,心中雖然不如之前那樣燥熱,仍然想吃涼的東西,不想吃太多。腹瀉的情況比之前已經好了一大半。
遂為開白虎加人參湯,方中生石膏用二兩,野臺參三錢,用生杭芍六錢以代知母,生山藥六錢以代粳米,甘草則多用至四錢,又加滑石六錢,方中如此加減替代者,實欲以之清熱,又欲以之止利也。俾煎湯兩盅,分兩次溫飲下,病遂全愈。此於厥陰溫病如此治法,若在冬令,遇厥陰傷寒之有實熱者,亦可如此治法。
白話文:
於是開立「白虎加人參湯」,方子中生石膏用二兩,人參三錢,用生杭芍六錢代替知母,生山藥六錢代替粳米,甘草多用至四錢,又加滑石六錢。方子如此加減替代,實際上是要用它清熱,又要用它止瀉。煎湯兩碗,分兩次溫熱喝下去,病情就痊癒了。這種治療厥陰溫熱病的方法,如果在冬季,遇到厥陰傷寒有實熱的,也可以這樣治療。
蓋厥陰一經,於五行屬木,其性原溫,而有少陽相火寄生其間,則溫而熱矣。若再有伏氣化熱竄入,以激動其相火,原可成極熱之病也。夫石膏與冰膏、西瓜並用,似近猛浪,然以愚之目見耳聞,因嘔吐不止而廢命者多矣,況此證又兼下利乎?此為救人之熱腸所迫,於萬難挽救之中,而擬此挽救之奇方,實不暇計其方之猛浪也。若無冰膏、西瓜時,或用鮮梨切片,蘸生石膏細末服之,當亦不難下咽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厥陰經屬於五行中的木,其性質本為溫和,但少陽經的相火寄居其中,就會變得溫熱。如果再有伏氣化熱竄入,激發相火,就可能演變成極熱的疾病。
石膏和冰膏、西瓜一起使用,看似猛烈,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因嘔吐不止而死亡的人很多,何況這個證狀還兼有腹瀉?這是我救人的一片苦心,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想出這個奇方來挽救,顧不得考慮方劑的猛烈。
如果沒有冰膏、西瓜,可以使用新鮮梨子切片,蘸上生石膏粉末服用,應該也能順利下嚥,止住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