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22)
三、醫論 (22)
1. 42.少陰病真武湯證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羅東逸曰: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即欲行以無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溫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白朮之溫燥,建立中土,則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於補水中寓散水之意。
茯苓之滲淡,佐白朮以建土,於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藥之苦降,其旨甚微。蓋人身陽根於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陽飛越矣。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極亟收散漫之陽氣而歸根。下利減芍藥者,以其苦降湧瀉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
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勝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過利傷腎也。嘔者,去附子倍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且生薑功能止嘔也。
白話文:
【42.少陰病真武湯證】
根據《傷寒論》的描述,當一個人得了少陰病,病情持續二、三天未見好轉,到了四、五天時,開始出現腹痛,小便不通暢,四肢感到沉重且疼痛,並且出現下痢的情況,這就是有水氣的症狀。患者可能伴有咳嗽、小便頻繁、下痢或嘔吐等症狀,這時候可以使用真武湯來治療。
【真武湯配方】 茯苓、芍藥和生薑各三兩(切片),白朮二兩,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
將上述五種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煎煮,煮到剩下三升的藥汁後,去掉殘渣,每次服用七合,一天分三次服用。如果患者有咳嗽的問題,可額外加入五味子半升,細辛和乾薑各一兩;如果小便頻繁,就去掉茯苓;如果下痢,去掉芍藥,並加入乾薑二兩;如果嘔吐,去掉附子,增加生薑用量至半斤。
羅東逸表示:人體控制水分的是脾臟,主管水分的是腎臟。腎臟像是胃的門戶,會聚集水分並按照身體需求分配。如果腎臟缺乏陽氣,即使脾臟運作正常,但腎臟的門戶無法開啟,水分就會失控,導致水氣泛濫,產生相關症狀。附子的辛溫能壯大腎臟的元陽,讓水分得到掌控。白朮的溫燥性質,有助於強化中土,使水分受到抑制。生薑的辛散特性,輔助附子補充陽氣,同時在補充水分的過程中兼顧散水的效果。
茯苓的滲淡特性能夠輔助白朮強化中土,於制水的過程中寓含利水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芍藥的苦降作用,它的意義非常微妙。因為人體的陽氣源自陰氣,如果單純使用辛熱的藥物來補充陽氣,而不添加一些苦降的成分,可能會導致真陽飛躍,失去平衡。芍藥在春季最後開放,進入夏季就枯萎,使用它能夠迅速地收斂分散的陽氣,使其回歸根本。下痢時減少芍藥的用量,是因為它的苦降作用容易引發瀉下。加入乾薑,則是因為它能溫中勝寒。
水寒影響肺部會導致咳嗽,因此加入細辛和乾薑來對抗水寒,再加入五味子來收斂肺氣。如果小便頻繁,應去掉茯苓,避免過度利尿傷害腎臟。嘔吐的患者,去掉附子,加倍使用生薑,因為病不在下焦,而是水分停留在胃部,因此不需要溫腎來排水,只需溫暖胃部以散水,而且生薑具有止嘔的功效。
2. 43.少陰病通脈四逆湯證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漸而出者愈(非若暴出者之自無而忽有、既有而仍無,如燈火之回焰也)。面赤色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太陽篇四逆湯中乾薑兩半,以治汗多亡陽之證。至通脈四逆湯藥味同前,惟將乾薑加倍,蓋因寒盛脈閉,欲借辛熱之力開凝寒以通脈也。面赤者加蔥九莖(權用粗蔥白切上九寸即可),蓋面赤乃陰寒在下,逼陽上浮,即所謂戴陽證也。加蔥以通其上下之氣,且多用同於老陽之數,則陽可下歸其宅矣。
而愚遇此等證,又恆加芍藥數錢,蓋芍藥與附子並用,最善收斂浮越之元陽下降也。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與通脈四逆湯使用】
在《傷寒論》中提到,患有少陰病的人,會有嚴重的下痢,排出的食物消化後呈現清白色的穀物殘渣,體內寒冷但外表發熱,手腳冰冷到極點,脈搏微弱幾乎無法觸及,身體反而不會感到特別寒冷,臉色呈現紅色,腹部疼痛,可能乾嘔,或咽喉疼痛,或者下痢停止後脈搏仍然無法摸到,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的成分包括:炙甘草二兩,大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乾薑三兩。
將以上三種材料,用水三升煮至剩下一升二合,去掉藥材渣滓,溫熱分兩次服用。如果脈搏逐漸恢復正常,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這裡的恢復不是突然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就像燈火重新燃燒的情況)。對於臉色紅潤的人,應在藥方中加入九根蔥;如果腹部疼痛,則去掉蔥,加二兩芍藥;如果有嘔吐,加二兩生薑;咽喉疼痛,去掉芍藥,加一兩桔梗;如果下痢停止但脈搏仍無法摸到,去掉桔梗,加二兩人參。
在太陽篇中的四逆湯,乾薑用量是一兩半,主要用於治療大量出汗導致陽氣喪失的情況。而通脈四逆湯的成分和四逆湯相同,只是乾薑的用量加倍,這是因為寒氣過盛導致脈絡閉塞,需要藉助辛熱的藥力來打開凝結的寒氣,使脈絡暢通。臉色紅潤是因為陰寒在下,逼迫陽氣上升,也就是所謂的戴陽症狀,加蔥可以幫助調節上下氣機,而且大量使用類似於老陽的數字,可以使陽氣下降回到它該在的地方。
我遇到這種症狀時,通常會額外添加幾錢芍藥,因為芍藥和附子一起使用,非常擅長收斂飄散的元陽使其下降。
3. 44.少陰病大承氣湯證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證乃伏氣之熱竄入肝腎二經也。蓋以腎主閉藏,肝主疏泄,腎為二便之關,肝又為腎行氣,茲因伏氣之熱,竄入腎兼竄入肝,則肝為熱助疏泄之力太過,即為腎行氣之力太過,致腎關失其閉藏之用,而下利清水。且因肝熱而波及於膽,致膽汁因熱妄行,隨肝氣之疏泄而下純青色之水。
於斯,腎水因疏泄太過而將竭,不能上濟以鎮心火,且肝木不得水氣之涵濡,則在下既過於疏泄,在上益肆其橫恣,是以心下作痛口中乾燥也。此宜急下之,瀉以止瀉,則腎中之真陰可回,自能上濟以愈口中乾燥、心下作痛也。
此節之前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及後節「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想此二節,仲師亦皆言急下,若不急下,當亦若純下青水者,其危險即在目前。若仲師者,宜其為醫中之聖也。
按,:方書有奇恆痢,張隱菴謂,系三陽並至,三陰莫當,九竅皆塞,陽氣旁溢,咽乾喉塞痛,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僻,其脈緩小遲澀,血溫身熱者死,熱見七日者死。蓋因陽氣偏盛,陰氣受傷,是以脈小遲澀,此證宜急用大承氣湯瀉陽養陰,緩則無效。夫奇恆痢病,未知所下者奚似,而第即其脈象緩小遲澀,固與少陰病之脈微細者同也。其咽乾喉塞,痛並於陰,又與此節之心下痛、口中乾燥者同也。隱菴謂宜急服大承氣湯,又與此節之急下之宜大承氣者同也。是奇恆痢者,不外少陰下利之範圍,名之為奇恆痢可也,名之為少陰下利亦無不可也。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注家謂:宜灸百會穴。
白話文:
【44.少陰病大承氣湯證】
《傷寒論》提到,少陰病患者,如果自行排出清澈如水的大便,顏色純正的青綠,並且感覺到胸口劇烈疼痛,口極度乾燥,這種情況下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以快速清除腸胃中的熱毒。
這個病症是由潛藏的熱氣竄入肝臟和腎臟兩條經絡造成的。因為腎臟負責封閉和儲存,肝臟負責疏通和排泄,腎臟控制大小便,肝臟則幫助腎臟運行氣血。現在由於潛藏的熱氣竄入腎臟,同時影響了肝臟,使得肝臟受到熱氣的驅使,過度地進行排泄工作,這也讓腎臟無法正常發揮封閉和儲存的作用,導致病人大量排出清澈如水的大便。此外,肝臟的熱氣還會影響膽囊,使膽汁因熱氣亂行,隨著肝臟的排泄功能,排出純青色的水狀物。
在這種情況下,腎臟的水分因過度排泄而耗盡,無法向上補充心臟所需的水分來抑制心火,而肝臟得不到腎臟提供的水分滋潤,導致肝臟在下方過度排泄,在上方則更加放肆,因此患者會感到胸口劇痛,口中乾燥。這種情況下,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通過排泄來停止排泄,這樣可以恢復腎臟中的真正陰液,從而能夠向上補充水分,治癒口乾舌燥和胸口疼痛。
本段前面提到,"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極度乾燥,咽喉乾澀者,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以及後面提到,"少陰病六、七日,腹部膨脹,大便不通者,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由此可見,張仲景都強調了立即治療的重要性,如果不立即治療,可能就會像上面提到的那樣,只會排出純青色的水狀物,危險就在眼前。張仲景被稱為醫學聖人,確實是有道理的。
對於一種稱為奇恆痢的疾病,張隱菴認為這是因為三陽並至,三陰卻無法應對,導致九竅堵塞,陽氣旁溢,咽喉乾澀,疼痛難忍。如果病情轉移到陰經,則病情會上下無常,形成腸道疾病,脈象緩慢、細小、遲滯、澀澀,血液溫熱,身體發熱,七天內會死亡。這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受損,導致脈象細小、遲滯、澀澀。這種情況下,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來清熱解毒,滋養陰氣,否則治療效果不佳。對於奇恆痢這種疾病,雖然不知道具體的症狀,但根據脈象緩慢、細小、遲滯、澀澀的情況來看,與少陰病的脈象微細相同。其咽喉乾澀、疼痛的情況,也與本段描述的心口疼痛、口極度乾燥相同。張隱菴認為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也與本段描述的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相同。因此,奇恆痢這種疾病,其實就在少陰病的範疇之內,稱之為奇恆痢可以,稱之為少陰病也未嘗不可。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患者,如果出現腹瀉,脈象微弱而澀,嘔吐並且出汗,必須頻繁更換衣物,但汗量反而減少,這種情況下,應溫暖頭部,進行針灸治療。
註釋家認為:應針灸百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