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18)
一、醫方 (118)
1. 2.加味桂枝代粥湯
按:,凡服桂枝湯原方,欲其出汗者,非啜粥不效。趙晴初曰:族侄柏堂,二十一歲時,酒後寐中受風,遍身肌膚麻痹,搔之不知疼癢,飲食如常。時淮陰吳鞠通適寓伊家,投以桂枝湯,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甘草三錢、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三杯,煎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並囑弗夜膳,臨睡腹覺飢,服藥一杯,須臾啜熱稀粥一碗,覆被取汗。柏堂如其法,只一服,便由頭面至足,遍身漐漐得微汗,汗到處,一手搔之,輒知疼癢,次日病若失。觀此醫案,知欲用桂枝湯原方發汗者,必須啜粥,若不啜粥,即能發汗,恐亦無此功效。
或問:桂枝湯證,其原因既為大氣虛損,宜其陽脈現微弱之象,何以其脈轉陽浮而陰弱乎?答曰:人之一身,皆氣之所撐懸也。此氣在下焦為元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上焦為大氣,區域雖分,而實一氣貫注。故一身之中,無論何處氣虛,脈之三部,皆現弱象。今其關前之脈,因風而浮,轉若不見其弱,而其關後之脈,仍然微弱,故曰陽浮而陰弱也。
如謂陰弱為下焦陰虛,則其脈宜兼數象。而愚生平所遇此等證,其脈多遲緩,不及四至,其為氣分虛損,而非陰分虛損可知。即所謂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亦皆氣分怯弱之形狀也。
白話文:
加味桂枝代粥湯
說明:一般來說,服用桂枝湯這個藥方,如果想要它發揮出汗的效果,一定要搭配喝熱粥才會有效。趙晴初說過,他的姪子柏堂,二十一歲時,喝酒後睡覺時吹到風,全身皮膚麻木,抓癢都感覺不到痛癢,但吃飯跟平常一樣。當時,淮陰的吳鞠通剛好借住在他們家,就給他開了桂枝湯,藥方是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甘草三錢、生薑三片、大棗兩枚,加水三杯,煮成兩杯,先喝一杯,如果出了汗就停止服用,如果沒出汗再喝。並囑咐他晚上不要吃飯,如果睡前肚子餓,就喝一杯藥,過一會再喝一碗熱稀粥,蓋上被子發汗。柏堂照著這個方法做,只吃了一次藥,就從頭到腳全身微微出了汗,出汗的地方,用手一抓就能感覺到痛癢,隔天病就好了。從這個案例來看,想要用桂枝湯發汗,一定要搭配喝粥,如果沒有喝粥,即使能發汗,恐怕也沒有這樣的效果。
有人問:桂枝湯證,是因為身體的大氣虛弱,照理說陽脈應該呈現微弱的現象,為什麼會變成陽脈浮起來而陰脈虛弱呢?回答說:人體的全身,都是依靠氣來支撐的。這個氣在下焦叫做元氣,在中焦叫做中氣,在上焦叫做大氣,雖然劃分區域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股氣貫通全身。所以,身體不管哪個地方的氣虛,脈象的三個部位都會呈現虛弱的現象。現在,因為受風的關係,關前(寸關尺,指寸口脈的前段)的脈象浮起來,看起來好像不虛弱,但是關後(寸關尺,指寸口脈的後段)的脈象仍然微弱,所以說是陽浮而陰弱。
如果說陰脈虛弱是因為下焦陰虛,那麼脈象應該兼有數(脈搏跳動次數過快)的現象。但我一輩子遇到的這種病症,脈象大多遲緩,跳動次數不足四次,這可以說明是氣分虛弱,而不是陰分虛弱。所謂怕冷發抖、怕風、發熱等現象,也都是氣分虛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