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17)
一、醫方 (117)
1. 1.麻黃加知母湯
凡利小便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發汗,萹蓄、木通之類是也。發汗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黃、柴胡之類是也。太陽經病,往往兼及於膀胱,以其為太陽之腑也。麻黃湯治太陽在經之邪,而在腑者亦兼能治之。蓋在經之邪,由汗而解,而在腑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彼後世自作聰明,恆用他藥以代麻黃湯者,於此義蓋未之審也。
大青龍湯,治傷寒無汗煩躁。是胸中先有內熱,無所發泄,遂鬱而作煩躁,故於解表藥中,加石膏以清內熱。然麻黃與石膏並用,間有不汗之時。若用此方,將知母加重數錢,其寒潤之性,能入胸中化合而為汁,隨麻、桂以達於外,而煩躁自除矣。
傷寒與溫病,始異而終同。為其始異也,故傷寒發表,可用溫熱,溫病發表必須辛涼。為其終同也,故病傳陽明之後,無論寒溫,皆宜治以寒涼,而大忌溫熱。茲編於解表類中,略取《傷寒論》太陽篇數方,少加疏解,俾初學知傷寒初得治法,原異於溫病,因益知溫病初得治法,不同於傷寒。至於傷寒三陰治法,雖亦與溫病多不同,然其證甚少。
若擴充言之,則凡因寒而得之霍亂、痧證,又似皆包括其中。精微浩繁,萬言莫罄,欲精其業者,取原書細觀可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能利小便的藥物,如果藥性是中空的,多半也能兼具發汗的功效,像是萹蓄、木通之類的藥材就是如此。而能發汗的藥物,如果藥性是中空的,也多半能兼具利小便的功效,像是麻黃、柴胡之類的藥材就是如此。太陽經的疾病,常常會連帶影響到膀胱,因為膀胱是太陽經的腑。麻黃湯可以用來治療太陽經的邪氣,對於在膀胱的邪氣也能一併治療。這是因為在經絡的邪氣可以透過發汗來解除,而在腑的邪氣也可以透過利小便來解除。後世有些人自作聰明,常常用其他藥物來代替麻黃湯,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正了解這個道理。
大青龍湯可以用來治療傷寒沒有汗、而且感到煩躁的症狀。這是因為胸腔內先有熱氣,無法發散,於是鬱積而產生煩躁,所以在解表的藥物中,加入了石膏來清除內熱。然而麻黃和石膏一起使用,有時候會無法發汗。如果使用這個方劑時,將知母的用量增加幾錢,它寒涼潤澤的藥性,能進入胸腔中化合為津液,隨著麻黃、桂枝一起到達體表,煩躁自然就會解除了。
傷寒和溫病,開始的病因不同,但最後的病理變化是相同的。因為開始病因不同,所以治療傷寒的發汗可以用溫熱的藥物,而治療溫病的發汗則必須用辛涼的藥物。因為最後病理變化相同,所以當疾病傳到陽明經之後,無論是傷寒或溫病,都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而非常忌諱使用溫熱的藥物。這裡在解表藥的分類中,簡單地選取了《傷寒論》太陽篇的幾個方劑,稍微加以解釋,讓初學者知道傷寒初期的治法,原本就和溫病不同,也因此更加了解溫病初期的治法,也和傷寒不同。至於傷寒三陰經的治法,雖然也和溫病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是發生的證狀很少。
如果擴大來說,凡是因為寒邪而引起的霍亂、痧症,似乎也都可以包括在其中。醫理精微而又浩瀚,即使寫上萬言也無法窮盡,想要精通這門學問的人,應該去仔細閱讀原著。
2. 2.加味桂枝代粥湯
治傷寒有汗。
桂枝尖(三錢),生杭芍(三錢),甘草(錢半),生薑(三錢),大棗(三枚,掰開),生黃耆(三錢),知母(三錢),防風(二錢)
煎湯一茶盅,溫服覆被,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惡等物。
桂枝湯為治傷風有汗之方。釋者謂風傷營則有汗,又或謂營分虛損,即與外邪相感召。斯說也,愚嘗疑之。人之營衛,皆為周身之外廓。衛譬則郭也,營譬則城也,有衛以為營之外圍,外感之邪,何能越衛而傷營乎?蓋人之胸中大氣,息息與衛氣相關,大氣充滿於胸中,則饒有吸力,將衛氣吸緊,以密護於周身,捍禦外感,使不得著體,即或著體,亦止中於衛,而不中於營,此理固顯然也。
有時胸中大氣虛損,不能吸攝衛氣,衛氣散漫,不能捍禦外邪,則外邪之來,直可透衛而入營矣。且愚臨證實驗以來,凡胸中大氣虛損,或更下陷者,其人恆大汗淋漓,拙擬升陷湯下,載有數案,可參觀也。是知凡桂枝湯證,皆因大氣虛損,其汗先有外越之機,而外邪之來,又乘衛氣之虛,直透營分,擾其營中津液,外泄而為汗也。究之,風寒原不相離,即系傷風,其中原挾有寒氣,若但中於衛則亦能閉汗矣。
故所用桂枝湯中,不但以祛風為務,而兼有散寒之功也。
陳古愚曰:「桂枝辛溫,陽也。芍藥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薑之辛,同氣相求,可恃之調周身之陽氣。芍藥而得大棗、甘草之甘苦化合,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陰液。既取大補陰陽之品,養其汗源,為勝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穀之津以為汗,汗後毫不受傷,所謂立身於不敗之地,以圖萬全也。」,按:,此解甚超妙,而於啜粥之精義,猶欠發揮。
如謂取水穀之津,以為汗,而人無傷損,他發汗藥,何以皆不啜粥?蓋桂枝湯所主之證,乃外感兼虛之證,所虛者何?胸中大氣是也。《內經》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由斯觀之,大氣雖本於先天,實賴後天水穀之氣培養而成。
桂枝湯證,既因大氣虛損,致衛氣漫散,邪得越衛而侵營,故於服藥之後,即啜熱粥,能補助胸中大氣以勝邪,兼能宣通薑、桂以逐邪,此誠戰則必勝之良方也。乃後世醫者忽不加察,雖用其方,多不啜粥,致令服後無效,病轉深陷,故王清任《醫林改錯》深詆桂枝湯無用,非無用也,不啜粥故也。
是以愚用此方時,加黃耆升補大氣,以代粥補益之力,防風宣通營衛,以代粥發表之力,服後啜粥固佳,即不啜粥,亦可奏效。而又恐黃耆溫補之性,服後易至生熱,故又加知母,以預為之防也。
白話文:
這個加味桂枝代粥湯,是用來治療傷寒而且有汗的狀況。
藥方組成:桂枝尖(三錢)、生杭芍(三錢)、甘草(一錢半)、生薑(三錢)、大棗(三枚,掰開)、生黃耆(三錢)、知母(三錢)、防風(二錢)。
將這些藥材煎成一小碗的湯藥,溫熱服用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感覺濕潤就好,如果汗像水一樣流個不停,病就不會好。服藥期間要避免生冷、黏膩、肉類、麵食、辛辣食物、酒、乳酪以及腐臭的食物。
原來的桂枝湯是治療傷風而且有汗的方子。有人解釋說,風邪侵入營分就會有汗,也有人說是營分虛弱,所以容易被外邪侵入。對於這些說法,我一直有所懷疑。人體的營衛之氣,就像保護身體的屏障。衛氣像是外牆,營氣像是城池。有衛氣保護,外邪怎麼可能越過衛氣直接傷到營氣呢?應該是人體胸中的大氣和衛氣息息相關,大氣充滿胸腔,就能緊緊吸住衛氣,使衛氣密布全身,抵抗外邪入侵。外邪即使侵入,也只會停留在衛分,不會進入營分,這個道理很明顯。
有時候,胸中大氣虛弱,無法吸住衛氣,衛氣散亂,不能抵抗外邪,外邪就會直接穿過衛分進入營分。我臨床觀察發現,凡是胸中大氣虛弱,甚至下陷的人,都會大汗淋漓。我之前擬定的升陷湯,其中就有許多案例可以參考。由此可知,桂枝湯證都是因為大氣虛弱,汗液有外泄的趨勢,外邪趁衛氣虛弱時直接侵入營分,擾亂營中的津液,使津液外泄而形成汗液。其實,風寒本來就同時存在,即使是傷風,也會夾帶寒氣,如果只是侵犯衛分,也能使毛孔閉合而不出汗。
所以,桂枝湯不只是用來祛風,同時也有散寒的功效。
陳古愚說:「桂枝辛溫,屬於陽;芍藥苦平,屬於陰。桂枝配上生薑,可以調和全身的陽氣;芍藥配上大棗、甘草,可以滋養全身的陰液。既用了大補陰陽的藥物來滋養汗的來源,作為戰勝病邪的根本,又喝粥來幫助藥效,用米粥的津液來化生汗液,這樣出汗後身體也不會受損,是所謂的立於不敗之地,力求萬全之策。」我覺得這個解釋很精妙,但對於喝粥的真正意義,還沒有完全闡發。
如果只是說用米粥的津液來化生汗液,而人體沒有損傷,那其他發汗的藥為什麼不喝粥呢?原因是桂枝湯主要治療外感又兼有虛弱的病症,虛弱的是什麼?是胸中的大氣。《內經》說:「水穀進入胃後,精微的部分,會先輸送到胃的上下兩部分(上焦、中焦),來滋養五臟。一部分分別走營衛的通道,另一部分不會運行的,就積蓄在胸中,叫做氣海。」由此看來,大氣雖然來源於先天,但實際上依賴後天水穀之氣的滋養。
桂枝湯證是因為大氣虛弱,導致衛氣渙散,邪氣趁虛進入營分。因此,在服藥之後要喝熱粥,來幫助胸中大氣戰勝病邪,同時能宣通薑、桂等藥物來驅除邪氣,這才是戰必勝的良方。但是後世的醫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雖然用了桂枝湯的方子,卻不喝粥,導致服藥後沒有效果,病情反而加重。所以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批評桂枝湯沒用,並不是桂枝湯沒用,而是因為沒有喝粥的緣故。
因此,我在使用這個方子的時候,加入了黃耆來升補大氣,代替粥的補益作用;加入防風來宣通營衛,代替粥的發汗作用。服藥後喝粥固然好,即使不喝粥,也能見效。但又擔心黃耆溫補的藥性,服用後容易產生熱象,所以又加入了知母來預防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