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16)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16)

1. (二十三)治傷寒方

2. 1.麻黃加知母湯

治傷寒無汗。

麻黃(四錢),桂枝尖(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二錢,去皮炒),知母(三錢)

先煮麻黃五六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茶盅。溫服覆被,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湯原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梢尖嫩枝折視之,內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見有皮骨可分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陳修園之侄鳴岐曾詳論之。

《傷寒論》太陽篇中麻黃湯,原在桂枝湯後。而麻黃證多,桂枝證不過十中之一二,且病名傷寒,麻黃湯為治傷寒初得之主方,故先錄之。

傷寒之證,先自背受之,背者足太陽所轄之部位也。是以其證初得,周身雖皆惡寒,而背之惡寒尤甚,周身雖皆覺疼,而背下連腿之疼痛尤甚。其脈陰陽俱緊者,誠以太陽為周身外衛之陽,陡為風寒所襲,逼其陽氣內陷,與脈相併,其脈當有力,而作起伏迭湧之勢。而寒氣之縮力(凡物之體熱則漲,寒則縮),又將外衛之氣縮緊,逼壓脈道,使不得起伏成波瀾,而惟現弦直有力之象。甚或因不能起伏,而至左右彈動。

凡脈之緊者必有力。夫脈之跳動,心臟主之。而其跳動之有力,不但心主之也;諸臟腑有熱皆可助脈之跳動有力,營衛中有熱亦可助脈之跳動有力。特是脈之有力者,恆若水之有浪,大有起伏之勢。而緊脈雖有力,轉若無所起伏,誠以嚴寒束其外表,其收縮之力能逼營衛之熱內陷與脈相併,以助其有力;而其收縮之力又能遏抑脈之跳動,使無起伏。是緊脈之真相,原於平行中見其有力也。

至於緊脈或左右彈者,亦蓄極而旁溢之象也。仲師治以麻黃湯,所以解外表所束之寒也。

方中用麻黃之性熱中空者,直走太陽之經,外達皮毛,借汗解以祛外感之寒。桂枝之辛溫微甘者,偕同甘草以溫肌肉、實腠理,助麻黃托寒外出。杏仁之苦降者,入胸中以降逆定喘。原方止此四味,而愚為加知母者,誠以服此湯後,間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實因餘熱未清也。佐以知母於發表之中,兼寓清熱之意,自無汗後不解之虞。

此乃屢經試驗,而確知其然,非敢於經方輕為加減也。

或問:喘為肺臟之病,太陽經於肺無涉,而其證多兼微喘者何也?答曰:胸中亦太陽部位,其中所積之大氣,原與周身衛氣,息息相通。衛氣既為寒氣所束,則大氣內郁,必膨脹而上逆沖肺,此喘之所由來也。又風寒襲於皮毛,必兼入手太陰肺經,挾痰涎凝郁肺竅,此又喘之所由來也。

麻黃能兼入手太陰經,散其在經之風寒,更能直入肺中,以瀉其鬱滿。所以能發太陽之汗者不僅麻黃,而仲景獨取麻黃,為治足經之藥,而手經亦兼顧無遺,此仲景制方之妙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麻黃加知母湯」是用來治療傷寒,而且是沒有出汗的情況。

藥材組成包括:麻黃(四錢)、桂枝尖(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二錢,要去掉外皮並炒過)、知母(三錢)。

首先,將麻黃煮五六滾,把浮沫撈掉,然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小茶盅的量。趁溫熱喝下,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好,不用喝粥。之後的調養休息方式,就跟使用桂枝湯的方法一樣。

麻黃湯原本的方子,桂枝下面寫著「去皮」兩個字,但不是指去掉桂枝樹枝上的皮,而是指古時候的人使用桂枝,只取用枝條最嫩的尖端部分,折斷來看,內部和外部都是一樣的,沒有明顯的皮和骨頭之分。如果看到有皮和骨頭可以分辨的,就不用,所以才說要「去皮」。陳修園的姪子陳鳴岐曾經詳細地討論過這個問題。

《傷寒論》太陽篇中,麻黃湯原本是在桂枝湯之後,但是因為麻黃證比較常見,桂枝證大約只有十分之一二,而且病名是傷寒,麻黃湯是治療剛得傷寒的主要方子,所以先記錄下來。

傷寒這種病,通常最先從背部開始受到侵襲,背部是足太陽經所管轄的部位。所以,剛開始得病時,雖然全身都會怕冷,但背部的怕冷會更嚴重;雖然全身都覺得疼痛,但背部連著腿的疼痛會更明顯。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緊的狀態,那是因為太陽經是身體外層的陽氣,突然被風寒侵襲,導致陽氣內陷,跟脈象結合在一起,所以脈搏應該會比較有力,呈現起伏湧動的樣子。但是,寒氣收縮的力量(一般來說,物體熱的時候會膨脹,冷的時候會收縮),又會把外層的陽氣收縮緊繃,壓迫脈道,讓脈搏無法起伏,只能呈現弦直有力的樣子。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因為無法起伏而左右彈動。

凡是脈象緊的人,脈搏一定有力。脈搏的跳動是由心臟主導,而跳動有力,不只跟心臟有關,其他臟腑有熱,或者營衛之氣有熱,都能幫助脈搏跳動有力。通常脈搏有力的時候,會像水有波浪一樣,有比較大的起伏。而緊脈雖然有力,卻好像沒有什麼起伏,這是因為寒冷緊縮外表,收縮的力量把營衛之氣的熱逼到體內跟脈象結合,增加了脈搏的力量;而收縮的力量又能抑制脈搏的跳動,使其沒有起伏。這就是緊脈的真相,表面上看是平直的,但實際上卻很有力。

至於緊脈有時候會左右彈動,這也是累積到極點而向旁邊溢出的現象。張仲景用麻黃湯來治療,就是要解除外表被寒氣束縛的情況。

方子中使用麻黃,是因為它的藥性溫熱,而且內部是空心的,可以直達太陽經,外散到皮膚毛孔,藉由發汗來驅除外感風寒。桂枝的辛溫微甘,搭配甘草,可以溫暖肌肉,使皮膚組織緻密,幫助麻黃把寒氣帶出體外。杏仁的苦味可以往下走,進入胸腔,用來降逆氣、平喘。原本的方子只有這四味藥,而我(指作者)另外加入知母,是因為服用麻黃湯之後,有時候會出現出汗但病情沒有解除的情況,這不是因為汗沒有完全發出來,而是因為體內還有餘熱沒有清除。所以在發表藥中加入知母,同時有清熱的功效,這樣就不會有出汗後病情無法解除的顧慮。

這是我經過多次實驗,確定有效之後才這樣做的,並不是隨意更改經方的配方。

有人問說:喘是肺臟的疾病,太陽經跟肺沒有關係,為什麼得了傷寒,很多都會有輕微的喘的症狀呢?我的回答是:胸部也是太陽經所管轄的部位,胸腔內積聚的氣,跟全身的衛氣是互相流通的。衛氣被寒氣束縛,胸腔的氣也會內鬱,一定會膨脹往上逆行衝擊肺部,這就是喘的原因。而且風寒侵襲皮膚毛孔,一定也會侵入到手太陰肺經,造成痰涎凝結,阻塞肺的通道,這也是喘的原因。

麻黃能同時進入手太陰經,散發經絡中的風寒,也能直接進入肺部,疏洩鬱積的氣。所以,麻黃不僅能發太陽經的汗,張仲景特別選用麻黃,是因為它是治療足太陽經的藥,同時也能兼顧到手太陽經,這就是張仲景配方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