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17)
三、醫論 (17)
1. 29.少陽篇三陽合病之治法
少陽篇,有三陽並病之證,提綱中詳其病狀而未列治法,此或有所遺失歟?抑待後人遇此證自為擬方歟?愚不揣固陋,本欲擬一方以補之,猶恐所擬者未必有效,今試即其所載病狀以研究其病情,再印徵以生平所治之驗案,或於三陽合病之治法,可得其彷彿歟。
《傷寒論》原文: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白話文:
《傷寒論》原文提到的是少陽篇中的三陽並病之症狀,症狀包括脈象浮大、頭部有熱感(上關上)、只想睡眠和打盹、閉眼時會出汗。對於這種病症,書中詳細描述了症狀但沒有列出治療方法,這可能是有遺漏的地方,或者需要後人根據遇到的情況自行擬定方子。我不自量力地想補充一個方子,但擔心可能效果不明顯。現在,我將根據書中描述的症狀來研究病情,再用我一生治療的實例進行驗證,或許可以大致推測出三陽合病的治療方法。
陶華氏謂,此節所言之病,當治以小柴胡加葛根、芍藥。而愚對於此證有治驗之案二則,又不拘拘於小柴胡湯中加葛根、芍藥也。試詳錄二案於下,以質諸醫界。
白話文:
陶華說,本段所提到疾病,應該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芍藥來治療。不過對於這樣的論點,我有一些治療經驗的案例,也不完全遵循小柴胡湯加上葛根、芍藥的原則。以下就詳細記錄兩個案例,向醫界請教。
一人年過三旬,於初春患傷寒證,經醫調治不愈。七八日間延為診視。頭疼,周身發熱,噁心欲吐,心中時或煩躁,頭即有汗而身上無汗,左右脈象皆弦,右脈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實,關前且甚浮。即此脈論,其左右皆弦者,少陽也,右脈重按甚實者,陽明也,關前之脈浮甚者,太陽也,此為三陽合病無疑。其既有少陽病而無寒熱往來者,緣與太陽、陽明相併,無所為往無所為來也。
白話文:
一個人超過三十歲,在初春得了傷寒。之前被其他醫師治療,卻沒有痊癒。七、八天後,延請我去診治。他頭痛、全身發熱、噁心嘔吐,有時心煩意亂,頭上有汗而身上卻沒有汗。左右兩邊脈象都偏緊,右邊脈象特別緊且有力,用力按壓感覺很實,而且關脈之前脈象浮起得很明顯。根據這些脈象來看,左右兩側脈象偏緊代表少陽經有病,右邊脈象用力按壓很實代表陽明經有病,關脈之前脈象很浮代表太陽經有病。這無疑是三陽經同時發病。他既有少陽經的病症,卻沒有寒熱交替的現象,那是因為和太陽經、陽明經的病症合併在一起,所以沒有所謂的寒來熱退。
遂為疏方:生石膏、玄參各一兩,連翹三錢,茵陳、甘草各二錢,俾共煎湯一大盅頓服之,將藥服後,俄頃汗出遍體,近一點鐘,其汗始竭,從此諸病皆愈。其兄頗通醫學,疑而問曰:此次所服藥中分毫無發表之品,而服後竟由汗解而愈者何也?答曰:出汗之道,在調劑其陰陽,聽其自汗,非可強發其汗也,若強發其汗,則汗後恆不能愈,且轉至增劇者多矣。
白話文:
於是他開了個藥方:生石膏、玄參各 30 克,連翹 9 克,茵陳、甘草各 6 克,煎成一碗湯,讓他一次喝完。服藥後,一會兒全身都出汗了,大約一個小時後,汗才止住,從此他的疾病都好了。他的哥哥對醫學也略懂一些,疑惑地問:這次服用的藥中沒有任何發汗的藥材,為什麼服後竟然出汗而痊癒呢?回答說:出汗的方法在於調和陰陽,讓它自然出汗,而不是可以強制使其出汗。如果強製出汗,那麼出汗後往往不能痊癒,而且病情加重的情況還不少。
如此證之三陽相併,其病機本欲借徑於手太陰之絡而外達於皮毛,是以右脈之關前獨浮也,乃因其重按有力,知其陽明之積熱,猶團結不散,故用石膏、玄參之涼潤者,調劑其燥熱,涼熱化合,自能作汗,又少加連翹、茵陳(可代柴胡)以宣通之,遂得盡隨病機之外越者,達於皮毛而為汗解矣,此其病之所以愈也。
白話文:
從症狀來看,三陽 經脈並發。病機原本想通過手太陰經的經絡外達於皮膚,因此右側脈搏的關脈獨自浮出。然而,重按時有較大的力量,表明陽明經的熱邪仍然聚集在一起,沒有消散,所以使用石膏、玄參等清涼滋潤的藥物,來調和乾熱。寒涼與熱邪相結合,自然能發汗。再加入少量連翹、茵陳(可以代替柴胡)來宣通氣機,這樣就能完全順從病機的向外發展,到達皮膚而通過發汗來解除。這就是疾病得以痊癒的原因。
又治一人,年近三旬,因長途勞役,感冒甚重,匆匆歸家,臥床不起。經醫診治,半月病益加劇。及愚視之,見其精神昏憒。讝語不休,肢體有時惕動不安,其兩目直視,似無所見,其周身微熱,而間有發潮熱之時,心中如何,詢之不能自言,其大便每日下行皆系溏糞,其脈左右皆弦細而浮,數逾六至,重按即無。
白話文:
再治療另一個人,他年近三十歲,因為長途勞累,感冒非常嚴重,匆匆回家臥牀不起。經過醫生診治,半個月後病情更加嚴重。等我看到他的時候,發現他精神昏憒。胡言亂語不停,肢體有時抽搐不安,他的兩眼直視,好像什麼也看不到,全身微熱,偶爾還會發作潮熱,問他心裡怎樣,他不能自己說,他的大便每天都呈溏瀉狀,他的脈搏左右手都弦細而浮,脈數超過每分鐘六至七次,重按就沒有了。
根據此證之肢體惕動、兩目直視,且間發潮熱者,少陽也;精神昏憒、讝語不休者,陽明也;其脈弦而甚浮者,乃自少陽還太陽也,是以謂之三陽合病也。《傷寒論》少陽篇所謂三陽合病,然《傷寒論》中所言者,是三陽合病之實證,而此症乃三陽合病之虛證,且為極虛之證。凡三陽合病以病已還表,原當由汗而解,此病雖虛,亦當由汗而解也。
白話文:
從患者身體抽搐、兩眼瞪視、偶爾發熱的症狀來看,應該是少陽症候。精神昏迷、胡言亂語的症狀,是陽明症候。脈搏細而浮,是病氣從少陽轉移到太陽的跡象,所以說這是三陽合病。
《傷寒論》中說的「三陽合病」,指的是實證的三陽合病。而這個病例是虛證的三陽合病,而且是極虛的症狀。三陽合病一般表現為病情已經轉移到體表,應該通過發汗來緩解。即使是虛證,也應該通過發汗來治療。
特以脈數無根,真陰大虧,陽升而陰不能應,是以不能化合而為汗耳。治此證者,當先置外感於不問,而以滋培其真陰為主,連服數劑,俾陰分充足,自能與陽氣化合而為汗,汗出而病即愈矣。若但知病須汗解,當其脈數無根之時,即用藥強發其汗,無論其汗不易出也,即服後將汗發出,其人幾何不虛脫也。
白話文:
由於脈象無根,說明患者真陰嚴重虧損,雖然陽氣上升,但陰氣無法與之相應,因此無法化合成汗液排出。治療這種情況,首先要暫且不考慮外感因素,而應以滋補真陰為主。服用幾劑藥後,陰津充足,自然能與陽氣化合成汗液,汗液排出後,病情就能好轉。如果只知道疾病需要發汗才能康復,在脈象無根的時候就使用發汗藥物,無論汗液是否容易排出,一旦發出汗液,患者幾乎都會虛脫。
愚遂為開生地黃、熟地黃、生山藥、大枸杞各一兩,玄參、沙參、淨萸肉各五錢,煎湯一大碗,分兩次溫飲下。此藥一日夜間連進兩劑。翌晨再診其脈,不足六至,精神亦見明瞭,自服藥後大便未行,遂於原方中去萸肉,加青連翹二錢,服後周身得汗,病若失。
白話文:
我於是給她開了地黃、熟地黃、山藥、枸杞各一兩,玄參、沙參、淨萸肉各五錢,煎湯一大碗,分兩次趁溫熱時喝下。這個藥方她一日一夜連續服用兩劑。第二天早上再診斷她的脈象,不足六至,精神也明顯好了,自從服藥後大便未通,於是將原方中的萸肉去掉,加進青連翹二錢,服用後全身出了汗,病也就好了。
2. 30.太陰病提綱及意義
病由少陽而愈者,借少陽之樞轉而外出也。乃有治不如法,其病不能借少陽之樞轉外出,而轉由腔上之膜息息透入腹中,是由少陽而傳太陰也。夫病既傳於太陰,其病情必然變易,自當另議治法,是則太陰經發現之病狀與其治法,又當進而研究矣。
《傷寒論》原文: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硬。
白話文:
當疾病從少陽經轉好時,是藉助少陽經的樞紐作用將病氣排出體外。但如果治療方法不當,疾病就無法藉助少陽經的樞紐排出,而是轉由胸部的隔膜層層深透進入腹部,這就從少陽經傳變到太陰經了。由於疾病已經傳變到太陰經,它的病情必定發生變化,應該另議治療方法。因此,太陰經出現的病狀及其治療方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脾為太陰之府,其處重重油脂包裹,即太陰之經也。蓋論其部位,似在中焦之內,惟其處油脂獨厚於他處,是太陰之經雖與三焦相連,而實不與三焦相混也。且《難經》謂脾有散膏半斤,即西人所謂甜肉汁,原系胰子團結而成,方書謂系脾之副臟,其分泌善助小腸化食,實亦太陰經之區域也。為其經居於腹之中間,是以腹滿為太陰經之的病。
白話文:
脾臟是屬於陰性的腑,它位於層層脂肪包覆之中,也就是太陰經的區域。如果從部位來看,脾臟似乎位於中焦之內,但它的脂肪比其他地方特別厚,所以太陰經雖然與三焦相連接,但實際上並不與三焦混在一起。
此外,《難經》中提到脾臟有散開的脂肪半斤重,也就是西醫所稱的胰液,它是由胰腺組織形成的。中醫方書認為胰子是脾臟的副腑,它的分泌物有助於小腸消化食物,實際上也是太陰經的範圍。由於太陰經位於腹部的正中央,因此腹脹就是太陰經的典型病症。
其吐食、自利者,此經病而累及於府,脾病不能運化飲食,是以吐利交作也。其腹痛者,因病在太陰,中焦鬱滿而氣化不通也。下之必胸中結硬者,因下後脾氣下陷,不能散精以達於肺(《內經》謂脾氣散精,以達於肺),遂致鬱於胸中而為結硬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嘔吐食物、腹瀉,這是因為經絡疾病累及臟腑,脾胃無法消化食物,導致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
如果患者腹痛,是由於太陰經病變,中焦氣機鬱結不通造成的。
腹瀉後胸中發硬,是因為腹瀉後脾氣下陷,無法將精氣輸送到肺部(《內經》提到,脾氣會將精氣輸送到肺部),因此精氣鬱結在胸中而形成結塊。
此節提綱甚詳,而未言治法,及下節匯通觀之,可自得其治法矣。
《傷寒論》原文: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唐容川曰:此節言太陰中風,脈若陽大而陰滑,則邪盛內陷矣。今陽不大而微,陰澀而又見長者,乃知微澀是邪不盛,不是正氣虛。長是正氣足,不嫌其微澀,故為欲愈也。
白話文:
唐容川說:這段話講的是太陰中風,脈象如果像陽脈一樣大而有力,但陰脈卻滑動,表示邪氣盛行,已經深入體內。現在陽脈不大,只有微微的脈動,而陰脈雖然澀滯,但又變得比較長,說明微澀是邪氣不盛,不是正氣虛弱。脈象長表示正氣充足,即使有輕微的澀滯,也不必擔心,所以預後是好的。
一人,年甫弱冠,當仲春之時,因伏氣化熱竄入太陰,腹中脹滿,心中煩躁,兩手腫疼,其脈大而濡,兩尺重按頗實。因思腹中者太陰之部位也,腹中脹滿乃太陰受病也,太陰之府為脾,脾主四肢,因伏氣化熱竄入太陰,是以兩手腫疼也,其兩足無恙者,因竄入太陰者,原系熱邪,熱之性喜上行,是以手病而足不病也。為其所受者熱邪,是以覺煩躁也。
白話文:
有一個人,剛滿二十歲,在春天時,因為邪氣化熱侵入脾胃,導致腹脹、心中煩躁,雙手腫痛。他的脈象強大而濡軟,兩尺脈按壓較實。
鑑於腹脹是脾胃受病的表現,而脾胃主掌四肢,因此推測邪熱侵入脾胃後,導致雙手腫痛。雙腳沒有出現問題,是因為邪熱好向上走,所以隻影響了手臂,沒有影響到腿腳。因為受到的邪氣是熱邪,所以感到煩躁。
因憶《傷寒論》太陰篇有謂「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今此證所現之脈,正與欲愈之脈相反,是不得不細商治法也。為疏方,用生萊菔子、生雞內金各三錢以開其脹滿,滑石、生杭芍各六錢以清其煩躁,青連翹、生蒲黃各四錢以愈其兩手腫疼,按方煎服兩劑,諸病皆愈。
白話文:
由於想起《傷寒論》的太陰篇中說到「太陽中風,四肢痠痛,陽氣微弱,陰氣抑制,時間久遠,快要痊癒了」,如今這個病症所表現出來的脈象,正好與快要痊癒的脈象相反,所以不能不仔細考慮治療方法。用以下方藥,萊菔子、生的雞內金各三錢,用於緩解脹滿,滑石、生的杭芍各六錢,用於清熱煩躁,青連翹、生的蒲黃各四錢,用於治療兩手的腫痛,根據方子煎服兩劑,所有的病症都痊癒了。
誠以太陰之病原屬濕熱,其濕熱之鬱蒸於上者,服此湯後得微汗而解,其濕熱之陷溺於下者,服此湯後亦可由小便分利而解矣。若執此案之方以治前節所言之病,於方中加法半夏三錢,則在上之吐可止,再加生山藥八錢,下焦之利亦可愈,至方中之連翹、蒲黃,不但能治手腫疼,即腹中作痛服之亦能奏效,將方中藥味,略為增加以治前節之病,亦可隨手治愈也。
白話文:
太陰病的根源在於濕熱。濕熱鬱積在上面的,服用這個湯藥後,會出微汗而解除。濕熱陷在下面的,服用這個湯藥後,也可以通過小便排出而解除。如果按照這個方劑來治療前面所說的病症,在方劑中加入半夏三錢,可以止住上焦的嘔吐;再加入生山藥八錢,下焦的腹瀉也可以痊癒。方劑中的連翹、蒲黃,不僅能治療手腫痛,即使是腹中作痛服用也能見效。將方中藥味稍作增減,來治療前面所說的病症,也能隨手而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