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15)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15)

1. 27.少陽病小柴胡湯證

《傷寒論》原文: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此節載太陽篇)

白話文:

《傷寒論》

傷寒病到了五六天,出現中風症狀,忽冷忽熱,胸脅部位疼痛、脹滿,精神不振、不想吃東西,心中煩躁、想嘔吐。或者胸中感覺煩悶但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脅肋下方有硬塊,或者心下悸動,小便不暢,或者不口渴,但身體有些發熱,或者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此段記載於《太陽篇》)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小柴胡湯的藥方:

  • 柴胡 300 克
  • 黃芩 150 克
  • 人參 150 克
  • 甘草 150 克(經烘烤)
  • 半夏 250 克(洗淨)
  • 生薑 150 克(切片)
  • 大棗 12 枚(撥開)

用小柴胡湯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復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附錄】後世用小柴胡湯分量

白話文:

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法:

  • 若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掉半夏、人參,加入一顆栝蔞果實。
  • 若口渴,去掉半夏,增加人參,與之前的藥材總共四兩半,加入四兩栝蔞根。
  • 若腹中疼痛,去掉黃芩,增加三兩芍藥。
  • 若脅下腫脹堅硬,去掉大棗,增加四兩牡蠣。
  • 若心悸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增加四兩茯苓。
  • 若不口渴但有輕微發熱,去掉人參,增加三兩桂枝,溫服後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 若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增加半升五味子、二兩乾薑。

柴胡(八錢),黃芩(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三錢),清半夏(四錢),生薑(三錢切),大棗(四枚擘)

白話文:

柴胡(40 克),黃芩(15 克),人參(15 克),甘草(15 克),清半夏(20 克),生薑(15 克,切片),大棗(4 枚,剖開)

小柴胡證喜嘔者,不必作嘔吐也,但常常有欲嘔之意,即為喜嘔。是以愚治傷寒,遇有覺噁心而微寒熱往來者,即投以小柴胡湯,一劑而愈。此《傷寒論》所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

白話文:

在小柴胡湯症狀中,有「喜嘔」的表現。所謂「喜嘔」並不是指一定會嘔吐,而是經常有一種想嘔吐的感覺。所以當我治療傷寒時,遇到有輕微惡心、同時伴有輕微發熱發冷的患者,就會給他們服用小柴胡湯,通常一劑就能見效。這符合《傷寒論》中所說的:「患上傷寒中風,具備小柴胡證的一種症狀就夠了,不必所有症狀都具備。」

方中重用柴胡,正所以助少陽之樞轉以引邪外出也。猶恐其樞轉之力或弱,故又助以人參,以厚其上升之力,則少陽之邪直能隨少陽之氣透膈上出矣。用半夏者,因其生當夏半,能通陰陽、和表裡,且以病本喜嘔,而又升以柴胡、助以人參,少陽雖能上升,恐胃氣亦因之上逆,則欲嘔之證仍難愈,用半夏協同甘草、薑、棗降胃兼以和胃也。用黃芩者,以其形原中空,故善清軀殼之熱,且亦以解人參之偏熱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中大量使用柴胡,正是為了幫助少陽經的樞轉,將病邪引導排出體外。但又擔心樞轉之力不足,所以加入人參,以增加升發之力,這樣少陽經的病邪就能隨著少陽經的氣息,穿透膈肌,排出體外了。

使用半夏,是因為它生長在夏季中期,能通調陰陽,調和表裡。而且病患本來就容易嘔吐,又升用柴胡,並輔助人參,雖然少陽經的病邪能升發,但恐怕胃氣也會因此上逆,這樣嘔吐的症狀就難以痊癒。所以使用半夏配合甘草、薑、棗,既能降胃,又能調和胃氣。

使用黃芩,是因為它的形狀中間是空的,所以能很好地清熱,同時也能緩解人參的偏熱之性。

小柴胡湯證,原忌發汗,其去滓重煎者,原所以減柴胡發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達也。乃太陽篇一百零三節,服小柴胡湯後,竟有發熱汗出之文,讀《傷寒論》者,恆至此而生疑,註疏家亦未見有詳申其義者,今試錄其原文細研究之。

《傷寒論》原文: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白話文:

小柴胡湯的療效,原本不適合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在煮好藥湯後再重新煎煮,原本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柴胡引發發汗的效果,使其藥力只往上升,而不是向外發散。然而,在《傷寒論》的太陽篇第一百零三節中,提到服用小柴胡湯後,竟然出現了發熱和出汗的現象。閱讀《傷寒論》的人,常會對這點產生疑惑,注釋家們也沒有詳細解釋其意義。現在,我們將詳細記錄原始文本並深入研究它。

《傷寒論》原文:凡遇到小柴胡湯的療法,如果已經進行過下法治療,而小柴胡湯的療效尚未結束,再次給予小柴胡湯,則會導致患者感到熱浪衝擊,然後開始發熱、出汗,最終得到解救。

服小柴胡湯,以引少陽之邪透膈上出而無事出汗,原為小柴胡湯證治法之正規。然藥力之上升透膈頗難,必賴其人之正氣無傷,藥借正氣以運行之而後可以奏效。至誤下者,足少陽之邪多散漫於手少陽三焦脂膜之中,仍投以小柴胡湯,其散漫於手少陽者,遂可借其和解宣通之力,達於太陽而汗解矣。

白話文:

服用小柴胡湯,目的是引導少陽的邪氣透過膈肌釋放出來而不會出汗,原本是治療小柴胡湯證型的正統方法。然而,藥力上升穿透膈肌相當困難,必須仰賴病人的正氣未受損,才能藉助正氣的運行讓藥物發揮效用。至於誤服瀉藥的人,足少陽的邪氣大多散漫在手少陽三焦的脂膜中,此時仍服用小柴胡湯,散漫在手少陽的邪氣就能借助藥物的和解宣通之力,到達太陽經而透過汗水排出。

其留於脅下板油中者,因誤降傷氣,無力上達,亦遂借徑於手少陽而隨之汗解,故於汗出上特加一卻字,言非發其汗而卻由汗解,此乃因誤下之後而使然,以明小柴胡湯原非發汗之藥也。其汗時必發熱蒸蒸而振者,有戰而後汗意也。

白話文:

留在肋骨下方脂肪里的寒邪,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下降的药物,导致气力不足无法上升,所以只能借助手少阳经,随着汗液排出体外。因此在“汗出”后面特意加了个“却”字,说明不是主动发汗,而是借助汗液排出体外,这是因为错误使用下降药物之后产生的结果。这样是为了表明小柴胡汤本来就不是发汗的药物。如果患者在出汗时伴随发热、蒸蒸出汗、身体发抖,那就意味着患者是在发热之后才开始出汗,就像打仗后才开始流汗一样。

蓋少陽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而其留於脅下之邪作汗解尤難,乃至服小柴胡湯後,本欲上透膈膜,因下後氣虛,不能由上透出,而其散漫於手少陽者,且又以同類相招,遂於蓄極之時而開旁通之路,此際幾有正氣不能勝邪氣之勢,故汗之先必發熱而振動,此小柴胡湯方中所以有人參之助也。是以愚用此方時,於氣分壯實者,恆不用人參,而於誤服降藥後及氣虛者,則必用人參也。

白話文:

少陽症狀通常透過發汗來改善,但這並非正確的治療方式。如果邪氣滯留在脇下,更難透過發汗來解決。甚至在服用小柴胡湯後,原本希望能透過隔膜向上發汗,但由於虛弱而無法向上透出。而且散佈於手少陽的邪氣會互相聚集,在累積到極點時會開啟旁通的道路。這時正氣幾乎無法戰勝邪氣,所以發汗之前一定會發熱並感到顫抖,這是小柴胡湯方中使用人參的原因。因此,使用此方時,如果氣勢強健,我通常不用人參;但如果誤服瀉藥後或氣虛,則必須使用人參。

人身之膜原,無處不相聯絡,女子之胞室亦膜也。其質原兩膜相合,中為夾室,男女皆有,男以化精,女以通經,故女子之胞室亦曰血室。當其經水初過之時,適有外感之傳經者乘虛襲入,致現少陽證病狀,亦宜治以小柴胡湯,《傷寒論》中亦曾詳論之矣。

白話文:

人體的膜到處都相連,女性的子宮也是膜組成的。子宮是由兩層膜組成的,中間形成一個空腔。男女都有子宮,男性的用來產生精液,女性的用來行經。因此,女性的子宮也稱為「血室」。當女性月經剛結束時,剛好有外感傳經的因素趁虛而入,導致少陽證的病狀,這時候適合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一點在《傷寒論》中也有詳細的論述。

《傷寒論》原文: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女性因中風導致寒熱交替,發作時間固定,且適逢經期結束,這表示熱氣入侵了子宮。這時血液會凝結,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發作時間固定。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之病既自陽明傳少陽矣,間有遵少陽之法治之,其證復轉陽明者,此雖僅見之證,亦宜詳考治法。

《傷寒論》原文: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喻嘉言曰:風寒之邪,從陽明而傳少陽,起先不渴,里證未具,及服小柴胡湯已,重加口渴,則邪還陽明,而當調胃以存津液矣。然不曰攻下,而曰以法治之,意味無窮。蓋少陽之寒熱往來,間有渴證,倘少陽未罷而恣言攻下,不自犯少陽之禁乎?故見少陽重轉陽明之證,但云以法治之,其法維何?即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之說也。

白話文:

喻嘉言曾經說過:風寒濕邪會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一開始不會口渴,內在證候不顯著。但在服用了小柴胡湯後卻口渴加劇,這表示濕邪又反流回陽明經,此時就應該調理脾胃以保留津液。但是,他沒有說要攻下,而是說「以法治之」,這句話蘊含著深意。

這是因為少陽經的寒熱往來有時會出現口渴的症狀。如果在少陽經病邪未除的情況下就隨意攻下,豈不是違反了少陽經的禁忌嗎?所以當看到少陽經的病邪反流到陽明經時,只說「以法治之」,這個方法是什麼呢?就是發汗利小便。胃中燥熱煩躁、大便難解,也是這種情況下的具體表現。

若未利其小便,則有豬苓、五苓之法,若津液熱熾,又有人參白虎之法,仲景圓機活潑,人存政舉,未易言矣。

白話文:

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豬苓五苓散的方法。如果津液過於燥熱,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的方法。張仲景的醫療方法靈活多變,只要人還活著,就能夠治理疾病。這方面無人能及。

少陽證,不必皆傳自陽明也。其人若膽中素有積熱,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煩、寒熱往來,於柴胡湯中加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錢,從小便中分消其熱,服後即愈。若其左關甚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一兩(小柴胡湯證宜加石膏者甚多,不但此證也),自無轉陽明之虞也。

白話文:

少陽症不見得都是由陽明症轉變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膽囊內本來就有積熱,偶然受到外感,就會出現口苦、心煩、冷熱交替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可在柴胡湯中加入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 6 錢,通過小便將熱氣排出,服用後就能痊癒。如果左關脈象非常有力,則生石膏用量可以增加到 1 兩(適用小柴胡湯證並需要加石膏的還有很多,不只限於此症)。這樣就不必擔心轉化為陽明症了。

小柴胡湯本為平和之劑,而當時醫界恆畏用之,忌柴胡之升提也。即名醫若葉天士,亦恆於當用柴胡之處避而不用,或以青蒿代之。誠以古今之人,稟賦實有不同,古人稟質醇厚,不忌藥之升提,今人體質多上盛下虛,上焦因多有浮熱,見有服柴胡而頭疼目眩者,見有服柴胡而齒齦出血者,其人若素患吐血及腦充血證者,尤所忌服。至愚用小柴胡湯時,恆將原方為之變通,今試舉治驗之數案以明之。

白話文:

小柴胡湯原本是一種性質平和的藥方,但當時的醫界普遍不敢使用,因為忌憚柴胡的升提作用。即使是名醫葉天士,在應該使用柴胡的時候,也往往避開不用,或者用青蒿代替。

這是因為古今人的體質實有不同。古人的體質比較健壯,不忌諱藥物的升提作用。而今人的體質大多是上盛下虛,上焦(胸部以上)常常會有浮熱,服用柴胡容易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有些人服用柴胡後還會出血齦。對於原本就有咯血或腦充血等症狀的人來說,服用柴胡更是禁忌。

我使用小柴胡湯時,往往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對原方進行調整。現在我就舉幾個治癒的案例來說明這個做法。

同莊張××,少愚八歲,一方之良醫也。其初習醫時,曾病少陽傷寒,寒熱往來,頭疼發熱,心中煩而喜嘔,脈象弦細,重按有力。愚為疏方調治,用柴胡四錢,黃芩、人參、甘草、半夏各三錢,大棗四枚,生薑三大片,生石膏一兩,俾煎湯一大盅服之。

白話文:

與我同村的張××,比我小八歲,是一位醫術很好的醫生。他當初學習醫術時,曾經生過少陽傷寒的病,覺得時冷時熱,頭痛發燒,心中煩悶愛吐,脈象細緊,按得重纔有力。我幫他開方子調養,用了四錢柴胡、三錢黃芩、人參、甘草、半夏,四枚大棗,三片生薑,一兩生石膏,讓他煎成一碗湯藥服下。

張××疑而問曰:此方乃小柴胡湯外加生石膏也,按原方中分量,柴胡半斤以一兩折為今之三錢計之,當為二兩四錢,復三分之,當為今之八錢,今方中他藥皆用其原分量,獨柴胡減半,且又煎成一盅服之,不復去滓重煎,其故何也?弟初習醫,未明醫理,願兄明以教我也!答曰: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證、因時,為之變通,非可膠柱鼓瑟也。

白話文:

張××疑惑地問道:這個方子不就是小柴胡湯加上生石膏嗎?按照原方的分量,柴胡半斤摺合現在的一兩就是三錢,應該用二兩四錢,再除以三等於八錢。現在方子中其他藥物都用原分量,只有柴胡減半,而且還煎成一盅服下,不再去除藥渣重煎,請問是為什麼呢?我剛開始學醫,醫理還不明確,希望兄長能指點一二!

答道:使用古人的方子,本來就應該根據病情和時代來變通,不能死板教條。

此因古今氣化,略有不同,即人之稟賦遂略有差池,是以愚用小柴胡湯時,其分量與藥味,恆有所加減。夫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實原兼有發表之力,古法去滓重煎者,所以減其發表之力也。今於方中加生石膏一兩以化其發表之力,即不去滓重煎,自無發表之虞,且因未經重煎,其升提之力亦分毫無損,是以止用一半,其力即能透膈上出也。放心服之,自無差謬。

張××果信用愚言,煎服一劑,諸病皆愈。

白話文:

由於古代和現代的天氣氣候有些區別,因此人的體質也有細微差異。因此,我使用小柴胡湯時,劑量和藥材都常常會有所調整。小柴胡這個藥材,不僅有升發的作用,實際上還兼有發散的力量。古時候的做法是將小柴胡熬過濾後再煮,目的是減弱它的發散作用。現在我在方子中加入了一兩重的生石膏,以抵消它的發散作用。這樣就不必過濾熬煮,自不用擔心發散問題。而且,由於沒有過濾熬煮,它的升發作用也不會減損分毫。所以我只取一半的量,它就能夠發揮作用,透達隔膜而上升。放心地服用吧,一定不會出錯。

鄰村劉姓婦人,得傷寒少陽證,寒熱往來無定時,心中發熱,嘔吐痰涎,連連不竭,脈象沉弦。為開小柴胡湯原方,亦柴胡減半用四錢,加生石膏一兩,雲苓片四錢。有知醫者在座,疑而問曰:少陽經之證,未見有連連吐黏涎不竭者,今先生用小柴胡湯,又加石膏、茯苓,將勿不但為少陽經病,或又兼他經之病乎?答曰:君之問誠然也,此乃少陽病而連太陰也。

白話文:

鄰近村莊的劉姓婦人得了傷寒少陽證,寒熱交替沒有固定的時間,心中發熱,嘔吐痰涎,連綿不絕,脈象沉細有力。我給她開了小柴胡湯的原方,但將柴胡減半為四錢,加了生石膏一兩、雲苓片四錢。一位懂得醫術的人在場,疑惑地問:少陽經的證狀,沒見過連續不斷嘔吐粘稠痰涎的。現在您使用小柴胡湯,又加了石膏、茯苓,難道除了少陽經病之外,還兼有其他經絡的病症嗎?我回答:您的疑問很合理,這是少陽病兼夾太陰病。

少陽之去路原為太陰之經,太陰在腹為濕土之氣,若與少陽相併,則濕熱化合,即可多生黏涎,故於小柴胡湯中加石膏、茯苓,以清少陽之熱,即以利太陰之濕也。知醫者聞之,甚為歎服。遂將此方煎服,兩劑全愈。

白話文:

少陽經的去路原本是太陰經。太陰經在腹中是濕土之氣,如果它與少陽經相合,就會變成濕熱結合,就會產生大量的黏液。因此,在小柴胡湯中加入石膏和茯苓,可以清少陽經的熱,也就是用來利太陰經的濕氣。懂得醫術的人聽到這個方子,都非常佩服。於是他將這個方子煎服,兩劑藥就痊癒了。

在遼寧曾治一婦人,寒熱往來,熱重寒輕,夜間恆作讝語,其脈沉弦有力。因憶《傷寒論》謂婦人熱入血室證,「晝日明瞭,暮則讝語」,遂細詢之,因知其初受外感三四日,月信忽來,至月信斷後遂變斯證。據所云云,知確為熱入血室,是以其脈沉弦有力也。

白話文:

在遼寧,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婦女,她的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熱症較重,寒症較輕,到了晚上時常說胡話,而且她的脈象沉弦有力。這時我回想起《傷寒論》中記載的婦女「熱入血室」的證狀,「白天神智清醒,到了傍晚就會說胡話」,於是我細細詢問,得知她在最初得了外感後三四天,月經突然來潮,等到月經結束後,症狀就變成了這樣。根據她所說的,我知道她的確是「熱入血室」,這也是她的脈象沉弦有力。

遂為開小柴胡原方,將柴胡減半,外加生黃耆二錢、川芎錢半,以升舉其邪之下陷,更為加生石膏兩半,以清其下陷之熱,將小柴胡如此變通用之,外感之邪雖深陷,實不難逐之使去矣。將藥煎服一劑,病愈強半,又服一劑全愈。

白話文:

於是開出小柴胡的改良方劑,將柴胡減半,添加生黃耆二錢、川芎半錢,以升舉體內下陷的邪氣;再加生石膏兩半,用以清熱退火。將小柴胡這樣變化使用,即使外邪深陷,要把它驅逐出去也並不容易。服用一劑藥後,病情好轉一大半,再服一劑,便完全康復了。

,:熱入血室之證,其熱之甚者,又宜重用石膏二三兩以清其熱,血室之中,不使此外感之熱稍有存留始無他虞。愚曾治有血室潰爛膿血者數人,而究其由來,大抵皆得諸外感之餘,其為熱入血室之遺恙可知矣。蓋當其得病之初,醫者縱知治以小柴胡湯,其遇熱之劇者,不知重用石膏以清血室之熱,遂致釀成危險之證,此誠醫者之咎也。醫者有治熱入血室之證者,尚其深思愚言哉。

白話文:

熱氣進入血室所引發的症狀,如果熱氣很嚴重,除了使用小柴胡湯之外,還建議大量使用石膏來清熱。如此才能徹底消除血室中的熱氣,避免外來的熱氣殘留,才能確保安然無虞。我曾經治療過好幾位血室潰爛化膿的人,仔細探究其病因,大多都是因為外感所致。由此可見,這是熱氣進入血室所遺留的病症。在患者最初發病時,即使醫生知道要用小柴胡湯治療,但是如果熱氣嚴重,卻不知道大量使用石膏來清血室的熱氣,就會導致病情惡化成危險的症狀。這確實是醫生的過錯。所有治療熱入血室症狀的醫生,都應該深思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