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14)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14)

1. 24.陽明病豬苓湯證

發黃之證,多成於濕熱,諸治發黃之方,皆治濕熱之方也。乃有本陽明病,其人蘊有濕熱而不發黃者,自當另議治法,而陽明篇中亦曾載其治方矣。

《傷寒論》原文: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節所謂脈浮者,乃病入陽明,而猶連太陽之府也。蓋太陽之病,在經脈浮,在府亦脈浮,此因太陽之府蘊有實熱,以致小便不利,而熱之入於陽明者,不能由太陽之府分消其熱下行,轉上逆而累及於肺,是以渴欲飲水也。治以豬苓湯,是仍欲由太陽之府分消其熱也。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苓、茯苓,皆為滲淡之品,而豬苓生於楓下,得楓根陰柔之氣,以其性善化陽,以治因熱小便不利者尤宜,故用之為主藥。用澤瀉者,因其能化水氣上升以止渴,而後下降以利小便也。用滑石者,其性可代石膏,以清陽明之實熱,又能引其熱自小便出也。用阿膠者,因太陽之府原與少陰相連,恐諸利水之藥或有損於少陰,故加阿膠大滋真陰之品,以助少陰之氣化也。

白話文:

黃疸病大多是由濕熱引起的,所有治療黃疸的處方,其實都是在治療濕熱。然而,有些陽明病患者,身體內雖有濕熱但並未出現黃疸症狀,這時應另外考慮適合的治療方法,而陽明篇中也有記載相關的治療處方。

《傷寒論》中提到:如果脈搏浮動且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就應該使用豬苓湯來治療。

這裡所說的脈搏浮動,是指疾病已經進入陽明階段,但仍和太陽經絡有關聯。太陽經絡的疾病,無論是在經脈還是腑臟,脈搏都會呈現浮動的狀態。這是因為太陽腑臟內有實熱,導致小便不暢,而進入陽明的熱氣無法通過太陽腑臟向下排解,反而向上影響到肺部,所以會感到口渴想喝水。使用豬苓湯治療,就是希望透過太陽腑臟來幫助排解體內的熱氣。

【豬苓湯的配方】: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用四升水先煮四種藥材至剩二升,濾掉渣滓,再加入阿膠使其融化,溫熱服用,每日三次,每次服用七合。

豬苓和茯苓都具有淡滲的作用,其中豬苓生長在楓樹下,吸收了楓樹根部的陰柔之氣,因其性質能夠轉化陽氣,特別適合治療因熱氣導致的小便不順,因此作為主要藥材。使用澤瀉,因為它能將體內的水分向上轉化以止渴,之後再向下促進小便。使用滑石,它的性質可以代替石膏,能清除陽明腑臟的實熱,同時也能引導熱氣從小便排出。使用阿膠,因為太陽腑臟原本就和少陰腑臟相連,擔心其他利尿藥物可能會對少陰造成損害,因此添加阿膠這種能滋補真陰的成分,以幫助少陰腑臟的運作。

2. 25.陽明病四逆湯證

總計陽明篇中之病證,大抵燥而且熱也,其有不燥而轉濕者,此陽明之變證也。於治發黃諸方,曾發明之矣。更有不熱而反寒者,此亦陽明之變證也。夫病既寒矣,必須治以熱劑,方為對證之藥,是則溫熱之劑,又宜講求矣。

《傷寒論》原文: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外感之著人,恆視人體之稟賦為轉移,有如時氣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時,而其病之偏涼、偏熱,或迥有不同。蓋人之臟腑素有積熱者,外感觸動之則其熱益甚;其素有積寒者,外感觸動之則其寒亦益甚也。明乎此則可與論四逆湯矣。

【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乾薑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乾薑為溫暖脾胃之主藥,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溫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溫暖,恆賴相火之壯旺,附子色黑入腎,其非常之熱力,實能補助腎中之相火,以厚脾胃溫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誠以脾主四肢,脾胃虛寒者,其四肢常覺逆冷,服此藥後,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

方中附子,註明生用,非剖取即用也。因附子之毒甚大,種附子者,將附子剖出,先以鹽水浸透,至藥房中又幾經泡製,然後能用,是知方中所謂附子生用者,特未用火炮熟耳。

白話文:

在《傷寒論》的陽明篇中,大多數病情都是燥熱的,但也有例外,當燥熱轉變為濕潤,這就是陽明病的一種變異症狀。我在治療黃疸的各種方法中,已經詳細解釋過這種情況。更有一種情況,就是原本應該熱的反而變得寒冷,這也是陽明病的一種變異症狀。既然病情已呈現寒冷,就必須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溫熱性的藥物。

《傷寒論》中提到,脈搏浮而緩慢,表明表面熱而內裡寒,如果出現拉肚子且排泄物呈青色或綠色,應使用四逆湯作為治療。

外感疾病對人的影響,通常會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就像流行的季節性疾病,即使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感染,病情的冷熱程度也可能截然不同。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的臟腑平時就有積熱,一旦被外感疾病觸發,其熱度就會更嚴重;反之,如果平時有積寒,則其寒冷程度也會更加劇烈。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四逆湯的作用了。

四逆湯的成分包括: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以及生附子一枚,去皮切為八片。

將上述三種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煮至剩下一升二合,去掉渣滓,分兩次溫服。對於體質較強的人,可以將附子增至一枚,乾薑增至三兩。

乾薑是溫暖脾胃的主要藥物,加上甘草,可以調和乾薑的猛烈性質,使其作用變得平和,同時,也能使溫暖效果持續更長時間。然而,脾胃的溫暖,通常需要依賴相火的旺盛,附子黑色,能入腎,其強大的熱力,可以補充腎中的相火,以增強脾胃溫暖的根本。方名為四逆湯,因為脾臟主四肢,脾胃虛寒的人,四肢常感覺冰冷,服用此藥後,可以改善四肢的冷感。

方中提到的附子,雖註明為生用,但並不是取出即用。因為附子的毒性很大,種植附子的人,將附子剖開後,先用鹽水浸泡透徹,在藥店中再經過多次泡製,才能使用,所以,方中所說的生用附子,只是沒有經過火烤熟而已。

3. 26.少陽病提綱及汗吐下三禁

陽明之熱,已入府者,不他傳矣。若猶在經,而未入於府者,仍可傳於少陽。而少陽確實之部位,又須詳為辨析也。夫太陽主外,陽明主裡,而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者,少陽也。少陽外與太陽相併則寒,內與陽明相併則熱,是以少陽有病而寒熱往來也。

由此而論,則傳經之次第,當由太陽而少陽,由少陽而陽明,而《內經》竟謂一日巨陽(即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者何也?蓋他手、足同名之經各有界限,獨少陽主膜,人身之膜無不相通。膜有連於太陽者,皮膚下腠理之白膜也。膜有連於陽明者,肥肉、瘦肉間之膜也。

此為手少陽經以三焦為府者也(三焦亦是膜,發源於命門,下焦為包腎絡腸之膜,中焦為包脾連胃之膜,上焦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連之膜)。又兩脅之下皆板油,包其外者亦膜也,此為足少陽之膜以膽為府者也。由此知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者,手少陽也;傳經在陽明之後者,足少陽也。

太陽傳陽明原自手少陽經過,而《傷寒論》未言及者,以其重足經,不重手經也。總之,手、足少陽之膜原相聯絡,即手、足少陽之氣化原相貫通,是以《內經》謂少陽為遊部(遊部者,謂其中氣化自手經至足經,自足經至手經遊行無定也),更由此知所謂與太陽相併者,為手少陽腠理之膜也,與陽明相併者,為足少陽板油之膜也,以其相近故能相併也。能明乎此,即可與論少陽篇之病矣。

《傷寒論》原文: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傷寒論》原文: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論》原文: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此節所言之證,乃少陽病之偏於熱者也。弦細,固為少陽之脈,觀提綱中諄諄以胃和、胃不和為重要之點,想自陽明傳少陽時,其外感之熱仍有一半入府,而非盡傳於少陽。脈雖弦細,重按必然甚實,此原當為少陽、陽明合病也。

愚遇此等證脈時,恆將柴胡湯方中藥味減半(惟人參與甘草不減),外加生石膏一兩,知母五錢(此為白虎加人參湯與小柴胡湯各用一半),則少陽之病可解,其胃中之熱亦可盡清,而不至有胃不和之虞矣。此節合上節,為少陽病汗、吐、下三禁,凡治少陽病者當切記之。

白話文:

[26.少陽病的特徵及其汗吐下三禁忌]

陽明的熱象,如果已經進入腑臟,就不會再傳到其他部位。但若還停留在經絡,尚未深入腑臟,還是可能傳導至少陽。然而,要明確地定位少陽的位置,必須詳細地辨析。太陽主管外部,陽明則主內部,而夾在太陽和陽明之間的,就是少陽。少陽如果與太陽相鄰,就會感到寒冷;如果與陽明相鄰,就會感到熱。因此,少陽病會有寒熱交替的情況。

由此可知,病邪傳導的順序,應是由太陽傳到少陽,再由少陽傳到陽明。然而,《內經》卻說,第一天是太陽經受邪,第二天是陽明經受邪,第三天才是少陽經受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其他的經絡都有明確的界限,只有少陽主掌薄膜,人體的薄膜都是相互連接的。有些薄膜連接太陽經,像是皮膚下的白色薄膜;有些則連接陽明經,像是肌肉之間的薄膜。

這也是手少陽經以三焦為腑的原因(三焦也是薄膜,起源自命門,下焦是包裹腎臟和腸道的薄膜,中焦是包裹脾臟和連接胃的薄膜,上焦是心下膈膜和心肺相關的薄膜)。此外,兩脅下都是脂肪,包裹其外的也是薄膜,這是足少陽的薄膜,以膽囊為腑。由此可知,夾在太陽和陽明之間的是手少陽;病邪傳導在陽明後面的是足少陽。

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原本是經過手少陽,但《傷寒論》並未提及,因為它側重足經,較不重視手經。總而言之,手少陽和足少陽的薄膜原本就互相連接,手少陽和足少陽的氣化也互相貫通,因此《內經》稱少陽為遊部(遊部指的是氣化從手經到足經,再從足經到手經,遊動不定)。由此可知,與太陽相鄰的是手少陽的皮膚下薄膜,與陽明相鄰的是足少陽的脂肪膜,因為位置接近,所以能互相影響。瞭解這些,就能進一步討論少陽篇的疾病了。

《傷寒論》原文:少陽病的特徵,口苦、咽乾、眼睛模糊。

《傷寒論》原文:少陽風邪,兩耳聽不到聲音,眼睛紅,胸中滿悶且煩躁,不可使用催吐或瀉下療法,若使用催吐或瀉下療法,會導致心悸和驚恐。

《傷寒論》原文:感冒病脈象弦細,頭痛發燒,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能發汗治療,若發汗治療,會出現譫妄,這屬於胃的問題。胃調和就能痊癒,胃如果不調和,會有煩躁和心悸的症狀。

本節所描述的症狀,是偏向熱性的少陽病。弦細的脈象,確實是少陽病的特徵,但在提綱中,胃調和與否被視為關鍵。推測從陽明傳到少陽時,外部感染的熱象仍有一半進入腑臟,並非全部傳到少陽。脈象雖然弦細,但深壓下去會非常實,這應該是少陽和陽明合併的病態。

當我遇到這種脈象時,通常會將柴胡湯的藥量減半(人參和甘草除外),再加入生石膏一兩,知母五錢(這是將白虎加人參湯和小柴胡湯各取一半),這樣就可以解除少陽病,也能清除胃中的熱象,避免胃不調和的風險。本節加上前一節,是少陽病的汗吐下三禁忌,治療少陽病時應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