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6)
三、醫論 (6)
1. 8.太陽病旋覆花代赭石湯證
心下停有水氣可作乾嘔咳喘,然水氣仍屬無形不至於痞硬也。乃至傷寒或因汗吐下傷其中焦正氣,致沖氣肝氣皆因中氣虛損而上干,迫搏於心下作痞硬,且其外呼之氣必噫而後出者,則非小青龍湯所能治矣,而必須治以旋覆花代赭石湯。
白話文:
心臟下方有水氣會引起乾嘔和咳嗽,但這種水氣仍然是無形的,還沒有嚴重到胸悶腹脹的程度。等到傷寒或因出汗、嘔吐、瀉肚傷及中焦的正氣,導致衝氣和肝氣由於中氣不足而上行,壓迫到心臟下方形成胸悶腹脹,而且呼出來的氣一定要先打個嗝才能排出的話,這種情況就不是小青龍湯所能治療的,必須用旋覆花代赭石湯來治療。
《傷寒論》原文: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論》
當傷寒病人發汗治療後,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後,心下部位痞硬脹滿,打嗝也止不住的,就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
【旋覆代赫石湯方】,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旋覆代赫石湯配方
旋覆花 3 兩 人參 2 兩 生薑 5 兩 切片 代赭石 1 兩 紅棗 12 枚 掰開 甘草 3 兩 烤炙 半夏 半升 洗淨
人之胃氣,其最重之責任在傳送飲食,故以息息下行為順。乃此證因汗吐下傷其胃氣,則胃氣不能下行,或更轉而上逆。下焦之衝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原上隸陽明,因胃氣上逆,遂至引動沖氣上衝,更助胃氣上逆。且平時肝氣原能助胃消食,至此亦隨之上逆,團結於心下痞而且硬,阻塞呼吸之氣不能上達,以致噫氣不除,噫氣者強呼其氣外出之聲也。
白話文:
人的胃氣最重要的職責是運送食物,因此它應該順暢地流動。但是,如果因為流汗、嘔吐或瀉下傷了胃氣,就會導致胃氣無法下行,甚至逆流而上。下焦的沖脈(奇經八脈之一)原本連接陽明經,但由於胃氣上逆,進而牽動沖氣也往上衝,更加助長胃氣上逆。此外,平時肝氣本可以幫助胃消化食物,但到了這種情況下,肝氣也會跟著上逆,聚集在心窩處形成硬塊,阻礙呼吸之氣上升,導致嗝氣無法停止。嗝氣就是強行將氣呼出來的聲音。
此中原有痰涎與氣相凝滯,故用旋覆花之逐痰水除脅滿者,降胃兼以平肝,又輔以赭石、半夏降胃即以鎮沖,更伍以人參、甘草、大棗、生薑以補助胃氣之虛,與平肝降胃鎮沖之品相助為理,奏功自易易也。
白話文:
胃部有痰液與氣體凝結阻塞,因此使用旋覆花來驅散痰水,消除胸脅脹滿。旋覆花既能降胃氣,又能平定肝氣,再輔以赭石、半夏,不僅能降胃氣,還能鎮定沖氣。此外,還加入人參、甘草、大棗、生薑來補益虛弱的胃氣,這些藥物與平肝降胃鎮沖的藥物相輔相成,自然容易奏效。
赭石最善平肝、降胃、鎮沖,在此方中當得健將,而只用一兩,折為今之三錢,三分之則一劑中只有一錢,如此輕用必不能見效。是以愚用此方時,輕用則六錢,重用則一兩,蓋如此多用,不但取其能助旋覆、半夏以平肝、降胃、鎮沖也,且能助人參以輔助正氣。
白話文:
赭石非常擅長平肝、降胃、安神,在這個方劑中應是主將,但只用了1兩,摺合現在的3錢,三分之一的話,一劑中只有一錢,這麼少肯定見不到效果。因此,愚人在使用這個方劑時,少用6錢,多用1兩,因為這麼大劑量的使用,不僅可以讓它幫助旋覆花、半夏平肝、降胃、安神,還可以幫助人參補益正氣。
蓋人參雖善補氣,而實則性兼升浮,惟借赭石之重墜以化其升浮,則人參補益之力下行可至湧泉,非然者但知用人參以補氣,而其升浮之性轉能補助逆氣,而分毫不能補助正氣,是用之不如不用也。是以愚從屢次經驗以來,知此方中之赭石,即少用亦當為人參之三倍也。
白話文:
人參雖然善於補氣,但它的特性會提升和浮動。因此,需要借用赭石的厚重來化解它的升浮性。這樣,人參的補益效果才能下達湧泉穴。如果不這樣做,只知道用人參補氣,那麼人參升浮的特性反而會助長體內的逆氣,而不能補益真正的正氣。因此,不如不用。基於我的多次經驗,我知道這個方劑中的赭石,即使用得少,也應該比人參多三倍。
旋覆花,《神農本草經》謂其味鹹,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為其味鹹,有似朴硝,故有軟堅下行之功,是以有以上種種之功效。敝邑(鹽山)武帝臺汙所產旋覆花,其味鹹而且辛,用以平肝、降胃、開痰、利氣誠有殊效。
白話文:
旋覆花,《神農本草經》記載它的味道是鹹的,可以治療氣結、肋骨下方脹滿、心悸、利尿。因為它的味道鹹,類似朴硝,所以有軟化堅硬物質並使其下行的功效,因此有上述各種功效。我們鹽山產自武帝臺汙池的旋覆花,味道鹹且辛,用於平肝、降胃、化痰、理氣效果顯著。
王姓童子,十二三歲,於晨起忽左半身手足不遂,知其為痰瘀經絡,致氣血不能流通也。時蓄有自制半夏若干,及所採武帝臺旋覆花若干,先與以自制半夏,俾為末徐徐服之,服盡六兩病愈弱半,繼與以武帝臺旋覆花,俾其每用二錢半,煎湯服之,日兩次,旬日全愈。蓋因其味鹹而兼辛,則其利痰開瘀之力當益大,是以用之有捷效也。
白話文:
姓王的少年,十二三歲,早上醒來突然左半身手腳不能動了,知道是痰瘀堵塞經絡,導致氣血不通暢。他之前自己準備了一些半夏,還有從武帝臺上採來的旋覆花,先給他用自製的半夏,磨成粉末慢慢服用。他服用了六兩後,病情減輕了一半。接著再給他武帝臺上的旋覆花,每次用二錢半,煎湯服用,每天兩次,十天後完全康復。這是因為半夏和旋覆花味道鹹中帶辛,利痰化瘀的功效會更大,所以用了之後效果很顯著。
夫咸而兼辛之旋覆花,原為罕有之佳品,至其味微咸而不甚苦者,藥房中容或有之,用之亦可奏效。若並此種旋覆花亦無之,用此方時,宜將方中旋覆花減半,多加赭石數錢,如此變通其方亦權可奏效也。
白話文:
旋覆花具有鹹、辛兩種味道,是很稀有的上等藥材。如果藥房裡只有鹹味微弱、苦味不明顯的旋覆花,使用也可以奏效。如果連這種旋覆花都沒有,使用這個方劑時,應該將方中的旋覆花減半,多加幾錢赭石。這樣修改方劑,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或問:人之呼吸惟在肺中,旋覆代赭石湯證,其痞硬在於心下,何以妨礙呼吸至噫氣不除乎?答曰:肺者發動呼吸之機關也,至呼吸氣之所及,非僅在於肺也,是以肺管有分支下連於心,再下則透膈連於肝,再下則由肝連於包腎之脂膜以通於胞室(胞室男女皆有),是以女子妊子其臍帶連於胞室,而竟能母呼子亦呼,母吸子亦吸,斯非氣能下達之明徵乎?由斯知心下痞硬,所阻之氣雖為呼吸之氣,實自肺管分支下達之氣也。
白話文:
有人問:人呼吸只在肺中,旋覆代赭石湯證的證狀是心下痞硬,怎麼會影響呼吸到打嗝不停呢?
回答:肺是促動呼吸的器官,但是呼吸氣所到達的地方,不只限於肺。肺管有分支,向下連接心臟,再往下穿過橫膈連接肝臟,再往下從肝臟連接到包覆腎臟的脂肪層,再通往胞宮(男女都有胞宮)。因此,女子懷孕時,臍帶連接到胞宮,而母親呼氣孩子也呼氣,母親吸氣孩子也吸氣。這不就是氣可以下達的明確證據嗎?
由此可知,心下痞硬所阻礙的氣,雖然是呼吸之氣,但實際上是從肺管分支下達的氣。
2. 9.太陽病大陷胸湯證
又有痰氣之凝結,不在心下而在胸中者。其凝結之痰氣,填滿於胸膈,至窒塞其肺中之呼吸幾至停止者,此為結胸之險證,原非尋常藥餌所能療治。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痰氣凝聚,不在心下而在胸中的情況。這些凝結的痰氣填滿胸腔和膈肌,導致肺部呼吸幾乎停止。這是結胸的危險證狀,一般的藥物治療無法治癒。
《傷寒論》原文: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患太陽病時,脈象浮動而快速有力。浮脈代表有風,數脈代表有熱。脈動表示有疼痛,脈數表示體虛。如果患者頭痛發熱,微微出汗,卻仍然怕冷,說明病邪在體表還沒有完全被祛除。如果醫生誤用瀉法,脈象就會從浮動快速轉變為緩慢,胃膈會感到疼痛,胃部空虛,外邪就會影響胃膈,導致氣短心煩,心中煩躁,陽氣向內衰退,心下堅硬,就會形成結胸病,這時候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
脈浮熱猶在表,原當用辛涼之藥發汗以解其表,乃誤認為熱已入里,而以藥下之,其胸中大氣因下而虛,則外表之風熱即乘虛而入,與上焦痰水互相凝結於胸膺之間,以填塞其空曠之府,是以成結胸之證。不但覺胸中滿悶異常,即肺中呼吸亦覺大有滯礙。其提綱中既言其脈數則為熱,而又言數則為虛者,蓋人陰分不虛者,總有外感之熱,其脈未必即數,今其熱猶在表,脈之至數已數,故又因其脈數,而斷其為虛也。
白話文:
浮脈發熱的情況還停留在體表,原本應該用辛涼的藥物發汗來驅散表邪。卻誤認為熱邪已經入裡,而用藥往下瀉。患者胸中的大氣因向下瀉而虛弱,於是外表的風熱邪氣就乘虛進入,與上焦的痰水互相凝結在胸膈之間,堵塞了空虛的部位,因此形成了胸中結聚的證狀。患者不僅感到胸中異常悶脹,甚至肺部的呼吸都覺得非常不暢。提示要點中既說脈搏跳動較快是因為熱,但又說脈搏跳動較快是因為虛。這是因為,一般來說,陰分不虛的人,總會有外來的熱邪,脈搏不一定快。現在熱邪還停留在體表,脈搏跳動已經很快了,所以又根據脈搏跳動較快的特徵,判斷為虛證。
至於因結胸而脈變為遲者,非因下後熱變為涼也,蓋人之臟腑中有實在瘀積,阻塞氣化之流通者,其脈恆現遲象,是以大承氣湯證,其脈亦遲也。膈內拒痛者,胸中大氣與痰水凝結之氣,互相撐脹而作痛,按之則其痛益甚,是以拒按也。
白話文:
至於因為胸中積結,導致脈象轉為遲緩,並不是因為腹瀉後熱氣轉為寒涼。而是因為人體內臟腑存在實實在在的瘀滯,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因此脈象總是表現為遲緩的現象。所以,大承氣湯的症狀,其脈象也是遲緩的。膈肌內部拒按疼痛,是因為胸中大量氣體和痰水凝結的氣體互相撐脹而產生疼痛,按壓時疼痛會加劇,因此稱為拒按。
胃中空虛,客氣動膈者,因下後胃氣傷損,氣化不能息息下行(胃氣所以傳送飲食故以息息下行為順),而與胃相連之衝脈(衝脈之上源與胃相連),其氣遂易於上干,至鼓動膈膜而轉排擠呼吸之氣,使不得上升是以短氣也。煩躁者,因表熱內陷於胸中,擾亂其心君之火故煩躁也。
懊憹者,上干之氣欲透膈而外越故懊憹也。
白話文:
當胃裡空虛,其他器官的氣往上侵入橫膈膜時,是因為胃氣虛弱,運化氣血不能持續往下運行(胃氣原本輸送食物,所以要不斷往下運行纔是正常的),而與胃相通的衝脈(衝脈的上端與胃相連),它的氣就容易往上衝,進而鼓動橫膈膜,壓迫呼吸之氣,讓氣無法上升,所以就會胸悶。而煩躁不安,是因為外界的熱氣侵入胸腔,擾亂了心火,所以感到煩躁不安。
【大陷胸湯方】,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為末。
白話文:
[大陷胸湯配方]
- 大黃:6 兩,去皮
- 芒硝:1 升
- 甘遂:1 錢匕,研成細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渣,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所謂一錢匕者,俾匕首作扁方形,將藥末積滿其上,重可至一錢耳。
白話文:
這三味藥,用六升水先煮大黃,熬成兩升,去掉渣滓,再放入芒硝煮沸一、兩次,加入甘遂的粉末,趁溫熱服用一升,就能迅速緩解,之後再服用。所謂一錢匕,是指把匕首做成扁方形,把藥末堆滿在上面,重量達到一錢就可以了。
結胸之證,雖填塞於胸中異常滿悶,然純為外感之風熱內陷,與胸中素蓄之水飲結成,縱有客氣上干至於動膈,然仍阻於膈而未能上達,是以若枳實、厚朴,一切開氣之藥皆無須用。
白話文:
胸悶的病狀,雖然胸中異常脹滿,但純粹是外來的風熱入侵,與胸中本來就有水液積聚結成,即使外來的邪氣上犯到隔膜,但仍然被隔膜阻擋而無法上至喉嚨,因此像枳實、厚朴這類所有疏通氣息的藥物都不需要使用。
惟重用大黃、芒硝以開痰而清熱,又慮大黃、芒硝之力雖猛,或難奏效於頃刻,故又少佐以甘遂,其性以攻決為用,異常迅速,與大黃、芒硝化合為方,立能清肅其空曠之府使毫無障礙,制此方者乃霹靂手段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大量使用了大黃、芒硝來化痰清熱。不過,考慮到大黃、芒硝雖然藥效猛烈,但效果不一定能立竿見影,所以又稍加了一點甘遂。甘遂以攻破積堵為用,藥效極快。與大黃、芒硝合用,能迅速掃除體內空虛處的障礙,清除積痰和熱氣。這個方子堪稱是霹靂手段。
甘遂之性,《神農本草經》原謂其有毒。憶愚初學醫時,曾遍嘗諸藥以求其實際,一日清晨嚼服生甘遂一錢,閱一點鐘未覺瞑眩,忽作水瀉連連下行近十次,至巳時吃飯如常,飯後又瀉數次,所吃之飯皆瀉出,由此悟得利痰之藥,當推甘遂為第一。
白話文:
在《神農本草經》中,甘遂被記載為有毒。我剛開始學醫時,曾經遍嚐各種中藥,希望能瞭解它們的實際效用。一天早上,我嚼食了一錢重的生甘遂,一個小時後依然沒有感到頭暈目眩。突然間,我開始劇烈腹瀉,接連著瀉了十次左右。到了中午,我照常吃飯,飯後又瀉了幾次,我吃的飯都瀉了出來。從這件事中,我領悟到,在利痰的藥物中,甘遂應該排在首位。
後以治痰迷心竅之瘋狂,恆恃之成功,其極量可至一錢強,然非其脈大實,不敢輕投,為其性至猛烈,是以大陷胸湯中所用之甘遂,折為今之分量,一次所服者只一分五釐,而能導引大黃、芒硝直透結胸病之中堅,俾大黃、芒硝得施其藥力於瞬息之頃,此乃以之為嚮導,少用即可成功,原無須乎多也。
甘遂之性,原宜作丸散,若入湯劑,下咽即吐出,是以大陷胸湯方必將藥煎成,而後納甘遂之末於其中也。
白話文:
後來用這個方法來治療痰糊在心竅導致的瘋狂症,只要用對了,往往會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其用量最多可以達到一錢多一些,但是如果不是脈大且實的患者,就不敢輕易使用,因為它的藥性非常猛烈。所以大陷胸湯中所使用的甘遂,按照現在的劑量折換後,一次服用的量只有 1.5 分。但是它卻能引導大黃和芒硝直達胸中病位的核心,使大黃和芒硝能在瞬間發揮藥效。這是因為甘遂作為嚮導,少量使用就能達到效果,所以不需要用很多。
甘遂之性,初服之恆可不作嘔吐,如連日服即易作嘔吐,若此方服初次病未盡除而需再服者,宜加生赭石細末二錢,用此湯藥送服,即可不作嘔吐。
白話文:
甘遂的性質,第一次服用時通常不會引起嘔吐,但連續幾天服用就會容易引起嘔吐。如果需要在病情未完全好轉的情況下再次服用,應加入兩錢研磨成細末的生赭石,用藥湯送服,這樣就不會引起嘔吐。
用大陷胸湯治結胸原有捷效,後世治結胸證敢用此方者,實百中無二三。一畏方中甘遂有毒,一疑提綱論脈處,原明言數則為虛,恐不堪此猛烈之劑。夫人之畏其方不敢用者,愚實難以相強,然其方固可通變也。《傷寒論》大陷胸湯之前,原有大陷胸丸,方系大黃半斤,葶藶半升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芒硝半升。
白話文:
用大陷胸湯治療結胸,原本有很好的效果。但後世治療結胸時,敢用這個方子的,實際上百人中只有兩三人。一種擔心方中的甘遂有毒,一種懷疑提綱論脈的地方,本來就明確說明脈數少則代表虛證,恐怕不堪忍受這種猛烈的藥方。人們害怕這個方子不敢用,我確實難以勉強他們。但這個方子本來可以靈活變通的。《傷寒論》中在大陷胸湯之前,本來有大陷胸丸,方劑是:大黃半斤,葶藶半升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芒硝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次納杏仁、芒硝,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其中兩種搗碎成粉末,然後加入杏仁和芒硝,研磨成膏狀,再與四種粉末混合,取出一小團如彈丸般大小。另取甘遂粉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煎煮至剩下一升,趁溫熱時服用。
此方所主之證,與大陷胸湯同,因其兼有頸強如柔痙狀,故於大陷胸湯中加葶藶、杏仁,和以白蜜,連渣煮服,因其病上連頸欲藥力緩緩下行也。今欲於大陷胸湯中減去甘遂,可將大陷胸丸中之葶藶及前治噫氣不除方中之赭石,各用數錢加於大陷胸湯中,則甘遂不用亦可奏效。
白話文:
這個方劑的主治證狀與大陷胸湯相同,但因為它還有頸部強直類似痙攣的症狀,所以在原來的方劑中加入葶藶和杏仁,用白蜜調和,連同藥渣一起煮沸服用,因為它的病情往上侵犯到頸部,需要藥力緩慢地向下引導。
現在想在大陷胸湯中去掉甘遂,可以用大陷胸丸中的葶藶和治療呃逆不除的方劑中的赭石,各用幾錢加入大陷胸湯中,這樣即使不用甘遂也能達到效果。
夫赭石饒有重墜之力前已論之,至葶藶則味苦善降,性近甘遂而無毒,藥力之猛烈亦遠遜於甘遂,其苦降之性,能排逐溢於肺中之痰水使之迅速下行,故可與赭石共用以代甘遂也。
白話文:
前面已經討論過赭石具有很強的墜降作用。葶藶味道苦,具有下降的作用,性質接近甘遂但沒有毒性,藥效猛烈程度也遠遠低於甘遂。它苦降的性質,可以排出溢於肺中的痰水讓它快速向下走,所以可以和赭石一起使用來代替甘遂。
至大陷胸湯如此加減用者,若猶畏其力猛,愚又有自擬之方以代之,即醫方篇之蕩胸湯是也。此蕩胸湯方不但無甘遂,並無大黃,用以代大陷胸湯莫不隨手奏效,故敢筆之於書以公諸醫界也。
白話文:
對於使用大陷胸湯依然擔心藥效過於強烈的,我自創了一種方劑來替代它,也就是醫方篇中的蕩胸湯。這個蕩胸湯方劑不僅沒有甘遂,也沒有大黃,用它來替代大陷胸湯,幾乎都能快速見效,因此我敢在書中記載下來,讓所有的醫界人士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