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4)

1. 6.太陽病大青龍湯證

(附:脈微弱汗出惡風及筋惕肉瞤治法)

有太陽中風之脈,兼見太陽傷寒之脈者,大青龍湯所主之證是也。

《傷寒論》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白話文:

當受到太陽熱邪侵襲時,脈象會浮且緊,出現發熱、畏寒、全身疼痛的症狀。如果沒有出汗且煩躁不安,可以服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但是,如果脈象虛弱,同時有出汗和畏風的現象,則不適合服用大青龍湯。如果勉強服用,可能會導致厥逆(氣血逆行),出現筋惕肉瞤(肌肉抽搐顫動)的逆證。

【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如雞子大當有今之三兩)。

白話文:

大青龍湯

  • 麻黃:180克,去除節
  • 桂枝:60克,去皮
  • 甘草:60克,炙用
  • 杏仁:50顆,去除皮和尖
  • 生薑:90克,切片
  • 大棗:12枚,掰開
  • 石膏:像雞蛋一樣大小,搗碎(約90克)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上述七種藥材,先用九升水煮麻黃,煮到剩七升,撇去浮沫,放入其他藥物繼續煮,取三升藥液,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汗出過多時用溫粉撲拭擦。服用一次後出汗的,停止服藥後再服。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損失,進而虛弱,怕風、煩躁、失眠。

此大青龍湯所主之證,原系胸中先有蘊熱,又為風寒錮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蘊熱有蓄極外越之勢。而其錮閉之風寒,而猶恐芍藥苦降酸斂之性,似於發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厚其力,其辛散涼潤之性,既能助麻、桂達表,又善化胸中蘊蓄之熱為汗,隨麻、桂透表而出也,為有云騰致雨之象,是以名為大青龍也。

白話文:

大青龍湯所治療的症狀,是因為胸中原本就有鬱熱,又被風寒包圍在外,導致胸中的鬱熱有向外爆發的趨勢。但這包圍著的風寒,又擔心芍藥苦降、收斂的藥性,似乎不利於發汗,因此用石膏代替,而且用量較多以加強它的作用。石膏的辛散、涼潤的藥性,既能幫助麻黃、桂枝達到解表發汗的目的,又能轉化胸中鬱積的熱為汗液,跟隨麻黃、桂枝從表而解。這種現象就像雲層蒸騰,最後化為雨水,所以稱之為大青龍。

至於脈微弱汗出惡風者,原系胸中大氣虛損,不能固攝衛氣,即使有熱亦是虛陽外浮,若誤投以大青龍湯,人必至虛者益虛,其人之元陽因氣分虛極而欲脫,遂致肝風萌動而筋惕肉瞤也。夫大青龍湯既不可用,遇此證者自當另有治法,擬用生黃耆、生杭芍各五錢,麻黃錢半,煎湯一次服下,此用麻黃以逐其外感,黃耆以補其氣虛,芍藥以清其虛熱也。為方中有黃耆以補助氣分,故麻黃仍可少用也。

白話文:

至於脈搏微弱、出汗、怕冷的人,主要是因為胸中氣虛,無法固攝護衛元氣。即使有發熱現象,也是虛熱外浮。如果誤用大青龍湯,會讓虛弱的人更虛弱。患者的元氣因為氣分虛弱極度而將要耗盡,因此肝風蠢動,出現四肢抽搐、肌肉跳動、眼皮跳的症狀。大青龍湯不可使用,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另有治療方法。建議使用生黃耆、生杭芍各五錢,麻黃半錢,煎成湯藥一次服下。方中用麻黃驅除外感,黃耆補氣,芍藥清虛熱。由於方中有黃耆補氣,因此麻黃用量可以減少。

若其人已誤服大青龍湯,而大汗亡陽,筋惕肉瞤者,宜去方中麻黃加淨萸肉一兩。

《傷寒論》原文: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細思此節之文,知所言之證原系溫病,而節首冠以傷寒二字者,因中風、溫病在本書之定例,均可名為傷寒也。凡外感之脈多浮,以其多兼中風也。前節言傷寒脈浮緊,是所中者為凜冽之寒風,是中風兼傷寒也。後節言傷寒脈浮緩,知所中者非凜冽之寒風,當為柔和之溫風,既中柔和之溫風,則即成風溫矣。

白話文:

仔細思考本節文字,可知所說的症狀原本是溫病,但在節首標題中冠以「傷寒」二字,這是因為「中風」和「溫病」在本書的既定規則中,都可以稱為「傷寒」。所有外感發熱的病症,脈象通常浮動,是因為它們大多合併了中風。前一節說傷寒脈浮緊,說明患者感染的是寒冷的寒風,即中風兼傷寒。後面一節說傷寒脈浮緩,說明患者感染的不是寒冷的寒風,應該是溫和的溫風,既感染了溫和的溫風,就形成了「風溫」。

是以病為傷寒必胸中煩躁而後可用石膏,至溫病其胸中不煩躁,亦恆可用石膏,且其身不疼但重,傷寒第六節溫病提綱中,原明言身重此明徵也。況其證乍有輕時,若在傷寒必不復重用石膏,惟溫病雖有輕時,亦可重用石膏。

白話文:

所以,當疾病為傷寒時,患者一定會胸中煩躁才能使用石膏。而溫病患者,雖然沒有胸中煩躁,但也能經常使用石膏,而且患者的身體不疼痛,只覺得沉重。在《傷寒論》第六篇溫病提綱中,明確提到身體沉重是溫病的明確徵兆。

此外,溫病症狀有時會出現減輕的情況。如果是在傷寒,減輕之後就必須停止使用石膏。但是溫病即使出現減輕的情況,也能繼續使用石膏。

又傷寒初得有少陰證,若溫病則始終無少陰證(少陰證有寒有熱,此言無少陰證,指少陰之寒證而言,少陰寒證斷不可用大青龍湯,至少陰熱證,原為伏氣化熱竄入少陰,雖在初得亦可治以大青龍湯,此又不可不知),此尤不為傷寒而為溫病之明徵也。由此觀之,是此節原為治溫病者說法,欲其急清燥熱以存真陰為先務也。

至愚用此方治溫病時,恆以薄荷代方中桂枝,尤為穩妥。

白話文:

此外,傷寒病在初期如果有少陰證,而溫病則從頭到尾都沒有少陰證。

(少陰證有寒熱兩種,這裡說沒有少陰證,是指少陰的寒證。少陰寒證絕對不能用大青龍湯,少陰熱證則不然,原本潛伏的熱氣化為熱氣竄入少陰,即使在初期也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這一點也必須知道。)

這更證明瞭這個段落原本是針對溫病的治療方法而說的,主要是要大家急著清熱降火,以保全元氣為首要任務。

凡發汗所用之藥,其或涼或熱,貴與病適宜。其初得病寒者宜用熱藥發其汗,初得病熱者宜用涼藥發其汗。如大青龍湯證,若投以麻黃則以熱濟熱,恆不能出汗,即或出汗其病不惟不解,轉益增煩躁,惟於麻、桂湯中去芍藥,重加石膏多於麻、桂數倍,其涼潤輕散之性,與胸中之煩躁化合自能作汗,矧有麻黃之善透表者以助之,故服後覆杯之頃,即可周身得汗也。

白話文:

所有發汗的藥物,不論涼性還是熱性,都應與患者的病情相適應。初得寒病者,宜用熱藥發汗;初得熱病者,宜用涼藥發汗。例如大青龍湯的證候,如果使用麻黃,就會以熱助熱,往往難以出汗,即使出汗,病情也不會好轉,反而會加重煩躁。只需在麻桂湯中去掉芍藥,加大石膏的用量,使其涼潤輕散之性與胸中的煩躁相結合,自然能發汗。再加上麻黃的透表作用,服藥後不久,全身就能出汗。

曾治一人冬日得傷寒證,胸中異常煩躁,醫者不識為大青龍湯證,竟投以麻黃湯,服後分毫無汗,胸中煩躁益甚,自覺屋隘莫能容,診其脈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龍湯,為加天花粉八錢,服後五分鐘,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一名在冬天患上傷寒的人,他胸口感到異常煩躁。醫生沒有認出這是大青龍湯的證型,反而給他服了麻黃湯。服藥後,他一點汗也沒有出,胸口更加煩躁,感覺整個屋子都無法容納自己。我診斷他的脈象洪滑而浮,用大青龍湯治療,並加了八錢的天花粉。服藥後五分鐘,他全身出汗如洗,病情隨即消失。

或問:服桂枝者,宜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麻黃湯者,復取微似汗,知亦不可令汗如水流漓也。今於大青龍湯中加花粉,服湯後竟汗出如洗而病若失者何也?答曰:善哉問也,此中原有妙理,非此問莫能發之。凡傷寒、溫病,皆忌傷其陰分,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禁過發汗者恐傷其陰分也。

白話文:

有人問:服用桂枝湯,應該微微出汗,但不能像流水一樣淋漓不斷,否則疾病治不好。服用麻黃湯,同樣應該微微出汗,也不能讓汗水像流水一樣止不住。現在在大青龍湯中加入花粉,服藥後卻大汗淋漓,疾病卻好像康復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覆:這是個好問題,其中蘊含著妙理,若不提出這個問題,是無法發現的。所有的傷寒、溫病,都忌諱損傷身體的陰分。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之所以禁止過度出汗,就是擔心損傷陰分。

至大青龍湯證,其胸中蘊有燥熱,得重量之石膏則化合而為汗,其燥熱愈深者,化合之汗愈多,非儘量透發於外,其燥熱即不能徹底清肅,是以此等汗不出則已,出則如時雨沛然莫可遏抑。蓋麻黃、桂枝等湯,皆用藥以祛病,得微汗則藥力即能勝病,是以無事過汗以傷陰分。

白話文:

對於適用於「大青龍湯」證的情形,患者胸中積蓄著燥熱,當服用大量的石膏後,燥熱就會與石膏結合而化為汗水排出。燥熱越深重,化合而出的汗水就越多。如果不讓汗水充分排出體外,燥熱就無法徹底清除。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汗不出還好,一旦出汗就如同及時的甘霖,無法抑制地傾瀉而下。這是因為麻黃湯、桂枝湯等方劑,都是用藥物來祛除疾病,只要能出點小汗,藥力就能戰勝疾病,所以不會過度出汗而損傷陰液。

至大青龍湯乃合麻、桂為一方,又去芍藥之酸收,益以石膏之辛涼,其與胸中所蘊之燥熱化合,猶如冶紅之鐵沃之以水,其熱氣自然蓬勃四達,此乃調燮其陰陽,聽其自汗,此中精微之理,與服桂枝、麻黃兩湯不可過汗者,迥不侔也。

白話文:

大青龍湯是將麻黃、桂枝合為一方,再去除芍藥的酸收性質,加入石膏的辛涼之氣。大青龍湯與胸中所積聚的燥熱之氣相結合,就像燒紅的鐵澆上水,熱氣自然會蓬勃四散。這是調節陰陽,讓其自行出汗。這種精微的道理與服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後不能出過多汗的原則完全不同。

或問:大青龍湯證,當病之初得何以胸中即蘊此大熱?答曰:此傷寒中伏氣化熱證也(溫病中有伏氣化熱,傷寒中亦有伏氣化熱)。因從前所受外寒甚輕,不能遽病,惟伏藏於三焦脂膜之中,阻塞升降之氣化,久而化熱,後又因薄受外感之激動,其熱陡發,竄入胸中空曠之府,不汗出而煩躁,夫胸中原為太陽之府,為其猶在太陽,是以其熱雖甚而仍可汗解也。

白話文:

問題:大青龍湯的證狀,為什麼剛發病的時候胸中就有如此大的熱氣?

回答:這是一種傷寒中夾雜伏氣化熱的證狀(溫病中會有伏氣化熱,傷寒中也會有伏氣化熱)。因為之前受的寒氣很輕,不足以很快發病,只能潛伏在三焦的脂膜中,阻礙氣的升降,導致久而化熱。後來又因為外感因素的刺激,熱氣突然發作,竄入胸中空曠的部位,出現不汗出而煩躁的症狀。胸中原本是太陽經的部位,熱氣仍屬於太陽經,因此即使熱氣很嚴重,也可以通過發汗來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