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02)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02)

1. 2.滋膵飲

治消渴。

生箭耆(五錢),大生地(一兩),生懷山藥(一兩),淨萸肉(五錢),生豬胰子(三錢,切碎)

上五味,將前四味煎湯,送服豬胰子一半,至煎渣時,再送服餘一半。若遇中、上二焦積有實熱,脈象洪實者,可先服白虎加人參湯數劑,將實熱消去強半,再服此湯,亦能奏效。

消渴一證,古有上中下之分,謂其證皆起於中焦而極於上下。究之無論上消、中消、下消,約皆渴而多飲多尿,其尿有甜味。是以《聖濟總錄》論消渴謂:「渴而飲水多,小便中有脂,似麩而甘。」至謂其證起於中焦,是誠有理,因中焦膵病,而累及於脾也。蓋膵為脾之副臟,在中醫書中,名為散膏,即扁鵲《難經》所謂脾有散膏半斤也(膵尾銜接於脾門,其全體之動脈又自脾脈分支而來,故與脾有密切之關係)。有時膵髒髮酵,多釀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質。

迨至膵病累及於脾,致脾氣不能散精達肺(《內經》謂脾氣散精上達於肺)則津液少,不能通調水道(《內經》謂通調水道下歸膀胱)則小便無節,是以渴而多飲多溲也。嘗閱報,有患消渴,延中醫治療,服藥竟愈者。所用方中,以黃耆為主藥,為其能助脾氣上升,還其散精達肺之舊也。

《金匱》有腎氣丸,善治消渴。其方以乾地黃(即生地黃)為主,取其能助腎中之真陰,上潮以潤肺,又能協同山萸肉以封固腎關也。又向因治消渴,曾擬有玉液湯,方中以生懷山藥為主,屢試有效。近閱醫報且有單服山藥以治消渴而愈者。以其能補脾固腎,以止小便頻數,而所含之蛋白質,又能滋補膵臟,使其散膏充足,且又色白入肺,能潤肺生水,即以止渴也。又俗傳治消渴方,單服生豬胰子可愈。

蓋豬胰子即豬之膵,是人之膵病,而可補以物之膵也。此亦猶雞內金,諸家本草皆謂其能治消渴之理也。雞內金與豬胰子,同為化食之物也。愚因集諸藥,合為一方,以治消渴,屢次見效。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一種名為「滋膵飲」的中醫方劑,用於治療消渴症(糖尿病)。方中的成分包括生箭耆(五錢)、大生地(一兩)、生懷山藥(一兩)、淨萸肉(五錢)、生豬胰子(三錢,切碎)。使用方法是先將前四味藥煎煮成湯,用此湯送服一半的豬胰子,待藥材煎過後,再服用剩下的另一半豬胰子。

如果患者上、中焦部位有實熱,脈象洪實,可以先服用白虎加人參湯幾劑,等到實熱減輕大半後,再服用滋膵飲,同樣可以取得療效。

消渴症在古籍中被區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但不論哪一種,共同特徵都是口渴、多飲、多尿,尿液有甜味。《聖濟總錄》提到消渴症的特徵是口渴、喝水多,小便中帶有脂肪,味道像麩皮一樣甜。之所以說這種病症起於中焦,是因為中焦的膵(胰腺)生病,進而影響到脾臟。膵是脾的輔助器官,在中醫學中稱為散膏,也就是扁鵲在《難經》中所說的脾有散膏半斤。膵和脾關係密切,有時候膵臟發酵產生甜味,通過水道排出,使得患者的尿液中含有糖份。

當膵病影響到脾臟,導致脾氣無法正常運作,無法將精華向上運送到肺部,於是體內津液減少,無法調節水分代謝,因此患者會感到口渴、多飲、多尿。曾經有報導指出,有人服用中醫開的藥方治癒了消渴症,其中黃耆是主要成分,因為它有助於提升脾氣,恢復脾臟運送精華到肺部的功能。

《金匱》中記載了腎氣丸,對於治療消渴症非常有效。該方以生地黃為主,能幫助腎臟的真陰上升,滋潤肺部,同時配合山萸肉封固腎臟。此外,作者自己也曾研製過玉液湯,其中生懷山藥是主要成分,經過多次試驗證明有效。最近有報導提到,單純服用懷山藥也能治療消渴症,因為它能補脾固腎,減少頻繁的小便,並且其所含的蛋白質能夠滋補膵臟,使散膏充足,同時因為顏色白色能入肺,滋潤肺部生成水分,從而止渴。民間傳說,單獨服用生豬胰子也能治療消渴症,因為豬胰子就是豬的膵臟,可以補充人體生病的膵臟。這和雞內金的原理相似,許多藥典都記載雞內金能治療消渴症,因為雞內金和豬胰子都能幫助消化食物。作者將這些成分集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方劑,用於治療消渴症,經過多次實踐證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