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痢
黃芩芍藥湯(河間),治瀉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數者,及膿血稠黏者。
黃芩,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腹痛甚,加桂二分,稍熱服之。
黃連湯(河間),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芍藥黃連湯(河間)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川歸,黃連(各一錢五分),大黃(三分),桂心(一錢五分),甘草(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大黃湯(河間)治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脈沉實,人不甚困倦者,或初得腹痛甚者,窘迫不安者。
大黃(一兩)
上細切,作一服,用好酒二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頓飲之。如痢未止,再進後服。後以芍藥湯和之,又再服黃芩芍藥湯以徹其邪。此乃盪滌邪熱之劑,用酒煎者,蓋欲其上至頂巔,外徹皮毛也。
香連丸(局方)治下痢膿血,赤白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二十兩,與吳茱萸十兩二味各以好酒拌濕同炒,去茱萸),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調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米飲送下。一方加石蓮肉半斤,治噤口痢尤佳。
益元散(河間)謂此為治痢之聖藥也,其功不能盡述。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粉甘草(炙,一兩)
上二味,共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水調,無時。
神效參香散,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後重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後藥也。
粟殼(去穰蒂,醋炙,一兩二錢),陳皮(一兩三錢),肉豆蔻(麵裹煨,四錢),茯苓(去皮),白扁豆(炒,各四錢),木香,人參(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食遠。
(丹溪活套)云:痢疾乃外感兼內傷之候之,須分表裡治之,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湯,去人參、棗子,加蒼朮、川芎、陳皮、生芍藥,微汗以散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下積早宜以大小承氣湯、河間酒煎大黃湯之類下之。餘邪未盡,更以芍藥湯、香連丸之類以徹其邪。
穢積已盡而更衣未息者,此大腸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腸丸、參香散之類以止澀之。噤口者,須詳證按法調治,切不可輕用粟殼、肉豆蔻、訶子之類以試之,殺人於反掌之間也。但凡痢證不問輕重,若邪氣正盛而以粟殼之類止遏之,雖不死亦成休息痢,二、三年不能愈也。
又不可輕用巴豆、牽牛等熱毒之劑攻之,蓋病因熱毒,又得熱毒之劑,以火濟火,不死何待。
白話文:
痢疾
黃芩芍藥湯(河間的方子): 治療拉肚子腹痛,或是感覺想排便卻排不出來、身體發熱,這種情況持續很久都沒好,而且脈搏快而有力的人;也可用於治療排出膿血且濃稠的痢疾。
藥方組成: 黃芩、芍藥各八克,甘草四克。
使用方法: 將藥材切碎,加水約300毫升煎煮至約200毫升,溫熱服用。如果腹痛嚴重,可加入少許桂枝(約1克),稍微加熱後服用。
黃連湯(河間的方子): 治療大便後出血,但腹部不痛的情況,這種狀況稱為「濕毒下血」。
藥方組成: 黃連、當歸各八克。
使用方法: 將藥材切碎,加水約300毫升煎煮至約200毫升,去渣後溫熱服用。
芍藥黃連湯(河間的方子): 治療大便後出血,而且腹部疼痛的情況,這種狀況稱為「熱毒下血」。
藥方組成: 芍藥、當歸、黃連各六克,大黃一克,桂心六克,甘草一克。
使用方法: 將藥材切碎,加水約240毫升煎煮至約170毫升,溫熱服用。
大黃湯(河間的方子): 治療痢疾很久都沒好,排出膿血濃稠,想排便卻排不乾淨,一天到晚跑廁所,脈象沉而有力,但人沒有很疲倦的狀況;也適用於剛開始腹痛很嚴重,感到很難受不安的人。
藥方組成: 大黃四十克。
使用方法: 將藥材切碎,用約500毫升好酒浸泡半天,煎煮至約350毫升,去渣後分兩次馬上喝完。如果痢疾還沒止住,就再喝第二次。之後用芍藥湯調和,然後再服用黃芩芍藥湯來徹底清除病邪。這個方子是屬於強力清除熱邪的藥,用酒煎煮,是因為想讓藥效上達頭頂,向外達到皮膚毛孔。
香連丸(藥局的方子): 治療痢疾排出膿血,紅色和白色相混雜,想排便卻排不乾淨。
藥方組成: 黃連八百克(與吳茱萸四百克用好酒拌濕一起炒,炒完後去掉吳茱萸),木香一百九十二克(不要用火烘烤)。
使用方法: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醋調和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清米湯送服。有個方子會加入石蓮肉二百五十克,對於「噤口痢」(無法進食的痢疾)效果特別好。
益元散(河間的方子): 認為這是治療痢疾的神藥,功效說不完。
藥方組成: 桂府(可能指桂枝或肉桂)、膩白(可能是指白石脂)、滑石各二百四十克,炙甘草四十克。
使用方法: 將上面兩種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十二克,用白開水調服,不限時間。
神效參香散: 治療痢疾很久,體內穢濁之物已經減少,腹部不痛或是稍微疼痛,沒有排便不乾淨的感覺,但大便還是滑泄不止,這是屬於病情好轉後使用的藥。
藥方組成: 粟殼(去掉中間的瓤和蒂,用醋炙過)四十八克,陳皮五十二克,肉豆蔻(用麵包裹後煨過)十六克,茯苓(去皮)、白扁豆(炒過)各十六克,木香、人參各八克。
使用方法: 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四克,用清米湯調服,在飯後服用。
丹溪(朱丹溪)的觀點: 認為痢疾是外感和內傷兼有的疾病,需要區分表證和裡證來治療。在表證的,一定會怕冷發熱,全身和頭部都痛,適合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大棗,加入蒼朮、川芎、陳皮、生芍藥,讓身體微微出汗來散邪。在裡證的,一定會感到想排便卻排不乾淨、腹痛,應該及早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或是河間的酒煎大黃湯這類方子來瀉下。如果病邪還沒完全清除,可以用芍藥湯、香連丸這類方子來徹底清除病邪。
如果穢濁之物已經排乾淨,但排便還是沒有停止,這是因為大腸的收縮功能沒有恢復,應該用固腸丸、參香散這類方子來止瀉。如果出現「噤口」的情況(無法進食),要仔細觀察病症,按照方法治療,絕對不能輕易用粟殼、肉豆蔻、訶子這類藥物來嘗試,這樣會很快致人於死地。凡是痢疾,不論輕重,如果病邪正盛的時候就用粟殼這類的止瀉藥來壓制,即使不會馬上死亡,也會變成反覆發作的慢性痢疾,兩三年都無法痊癒。
另外,絕對不能輕易用巴豆、牽牛子這類性熱且有毒性的藥物來攻下,因為病因是熱毒,又用性熱的藥物,就像是火上加油,必定會加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