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痢
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者加桂,惡熱者加黃柏。
腹痛,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之,後用痢藥。一云,實則可下,虛則以苦梗發之。
初下痢腹痛者,用溫藥薑、桂之屬,切不可驟用參、術。縱氣虛胃虛,皆不可用。
後重者,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尤當和氣,木香檳榔丸、保和丸之類。
身熱挾外感者,不惡寒,用小柴胡去人參;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加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煎服。(愚每以上二方並治痢之挾外感者,亦多獲奇效也。)
發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溫藥、升藥。
大孔痛(肛門痛也),因熱流於下也,木香、檳榔、芩、連,加炒乾姜。
仲景法治,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若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宜溫之。暴病身熱脈洪大,宜清之。
下血者宜涼血活血,當歸、黃芩、桃仁之類,或用朴硝。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
濕熱下痢,小便澀少,煩渴能食,脈洪大而緩,腹痛後重,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後重,夜多利下,胃苓湯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氣虛,面色痿黃或枯白色,人疲倦,痢頻並痛,後重不食,脈細弱,或微汗時出,黃耆建中湯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濕熱為痢,不渴者,建中湯加蒼朮、茯苓,下保和丸。
脾胃不和,食少,腹脹痛後重,脈弦緊,宜平胃散加芍藥、官桂、葛根、白朮、茯苓,下保和丸。
下痢,血氣大虛,腹痛頻並後重不食,或產後得此證,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陳皮,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下痢白積者,用芍藥湯加白朮、陳皮、甘草、滑石、桃仁。
下痢赤積,身熱,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藥、炒陳皮、白朮,煎湯送下保和丸加黃芩丸。
久下痢,已數日不能起床,不食,疲弱之甚者,用:
人參(五分),白朮(一錢),黃耆(五分),當歸(七分),芍藥(一錢),甘草(炙,三分),御米殼(醋炒,三分),地榆(五分),木香(三分),縮砂(五分),陳皮(一錢),升麻(三分),白豆蔻仁(三分),澤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如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為死血證,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為主。
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有如五色之相染。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如虛,宜審之。
古方用厚朴,專為行凝滯之氣,滯氣稍行則去之。枳殼雖少緩,亦不宜久服。只以陳皮和藥可也。
古方多用粟殼治嗽與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後藥也。
白話文:
腹痛,主要用白芍藥和甘草來當主藥,當歸和白朮作為輔助。如果怕冷,就加桂枝;如果怕熱,就加黃柏。
腹痛,是因為肺金的氣鬱結在大腸之間,用桔梗來疏通,之後再用治療痢疾的藥。另一種說法是,如果屬於實證,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如果屬於虛證,就用桔梗來疏通。
剛開始拉肚子腹痛時,要用溫性的藥,比如生薑和桂枝之類的,絕對不能馬上用人參和白朮。即使是氣虛或脾胃虛弱,也不可以使用。
拉完肚子後有裡急後重感,是因為積滯和氣機下陷的緣故,要兼顧升提和消導,尤其要注意調和氣機,可以使用木香檳榔丸、保和丸之類的藥。
如果發燒又兼有外感,但沒有怕冷的感覺,可以用小柴胡湯,但要去掉人參;如果發燒又怕冷,而且頭身都痛,這是表證,應該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調和,可以加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一起煎服。(我常常用上面這兩個方子來治療兼有外感症狀的痢疾,效果很好。)
如果發燒一直不退,屬於陰虛,用寒涼藥時必須同時用溫藥和升提的藥。
肛門疼痛,是因為熱邪流注到下部,可以用木香、檳榔、黃芩、黃連,再加炒乾薑。
張仲景治療肛門痛的方法,有時用溫熱的方法,有時用清熱的方法。如果是久病,身體發冷、自汗、脈搏沉細,就適合用溫熱的方法;如果是突發疾病,身體發熱、脈搏洪大,就適合用清熱的方法。
如果拉血,應該用涼血活血的藥,比如當歸、黃芩、桃仁之類,或者用芒硝。如果有風邪下陷,應該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風邪傷肝,而肝主管血。如果有濕邪傷血,就應該用行濕清熱的方法。
濕熱痢疾,小便不暢、口渴能吃東西、脈象洪大而緩、腹痛又裡急後重,可以用桂苓甘露飲送服二三十粒保和丸。
濕邪多於熱邪,脾胃不和,食慾不佳、腹痛又裡急後重、晚上拉肚子次數多,可以用胃苓湯送服二三十粒保和丸。
如果是氣虛,面色萎黃或蒼白、身體疲倦、拉肚子頻繁且腹痛、裡急後重、沒有食慾、脈象細弱,或者有時會微微出汗,可以用黃耆建中湯送服二三十粒保和丸。
濕熱引起的痢疾,如果不口渴,可以用建中湯加蒼朮、茯苓,再服用保和丸。
如果脾胃不和、食慾不佳、腹脹痛又裡急後重、脈象弦緊,可以用平胃散加芍藥、肉桂、葛根、白朮、茯苓,再服用保和丸。
如果拉肚子,血氣大虛、腹痛頻繁、裡急後重、沒有食慾,或者是產後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陳皮,再服用二三十粒保和丸。
拉出白色黏液,可以用芍藥湯加白朮、陳皮、甘草、滑石、桃仁。
拉出紅色黏液,而且身體發熱,可以用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藥、炒陳皮、白朮,煎湯送服保和丸加黃芩丸。
如果久病拉肚子,已經多天無法起床、沒有食慾、非常虛弱,可以用下面的藥方:
人參(少許)、白朮(較多)、黃耆(少許)、當歸(少量)、芍藥(較多)、炙甘草(少許)、醋炒罌粟殼(少許)、地榆(少許)、木香(少許)、縮砂(少許)、陳皮(較多)、升麻(少許)、白豆蔻仁(少許)、澤瀉(少許)
把以上藥材切細,做成一服,加一碗半水煎至一碗,去渣後溫服。
如果出現異常的下墜感,大便中有紫黑色血塊且疼痛劇烈,這是死血的症狀,要用桃仁磨成粉末加滑石來治療。
如果血痢久治不愈,屬於陰虛,要以四物湯為主。
拉出像豆汁一樣的稀便,是濕邪引起的。因為脾胃是水穀之海,所有東西都會經過這裡,而且經常會影響其他臟腑,所以會有像五色相染的情況。應該先用通利的方法,這是迎而奪之的意思。如果是虛證,要仔細判斷。
古方用厚朴,專門用來疏通凝滯的氣機,當氣機稍微通暢就能去除病邪。枳殼雖然比較緩和,也不適合長期服用。只要用陳皮來調和藥性就可以了。
古方經常使用罌粟殼來治療咳嗽和痢疾,但必須先找出病根,才能作為收尾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