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內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

愚按:經文溲字下,必缺一澀字。溲即尿也,溲澀而便膿血者,言病因也,蓋血因氣滯,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氣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間闡明其說,所謂和氣則後重自除,而用木香、檳榔、枳殼等藥以和之,即此意也。

河間曰: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又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邪外束宜汗之,鶩溏為痢宜溫之。又曰: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

兵法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夫古方以瀉痢滾同論治,朱紫混淆,殊不知瀉屬脾而痢屬腎也。丹溪曰:先水瀉而後膿血者,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而後水瀉者,此腎傳脾,微邪易愈。是皆先哲之格言,以為後學之繩墨,醫者其可不詳究乎。

脈法

《脈經》云: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又曰:腸澼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方法

丹溪曰:痢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

《原病式》曰:痢為濕熱甚於腸胃怫鬱而成,其病皆熱證也。俗以痢白為寒,誤也,如熱生瘡癤而出白膿,可以白為寒乎?陰陽水火,一高則一下,一盛則一衰。若以白為寒赤為熱,則兼赤白者,乃寒熱俱甚於腸胃之間而為病乎?況下迫窘痛小便赤澀而痢白者必多有之,為熱明矣。

世有用辛熱藥而愈者,蓋辛甘發散,熱主出行,故病微者則鬱結開通,氣和而愈;若病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故治痢者,必用寒以勝熱,苦以燥濕,微加辛熱佐之,以為發散開通之用,如此固無不效者。

仲景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氣等湯加減下之。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積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硇,類聚成丸,其氣凶暴,其體重滯,積氣已行而毒氣未消,猶暴賊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顧於堂奧之間,縱有愈病之功,而腸胃清純之氣,寧無損傷之患乎。可溫者,乃用姜附溫之。

局方例用熱藥為主,澀藥為佐,用之於下利清白者猶可;其裡急後重,經所謂下迫者皆屬火熱所為,加以澀熱之劑,非殺而何。

初得一、二日間,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用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下後,看氣血調理,氣用參、術,血用四物。五日後,不可下。(此亦大概言之,氣血虛者,雖一、二日亦不可下;實者,十餘日後,亦有下之而安者。)

白話文:

痢疾

《黃帝內經》說:小便時排出膿血,代表氣運行而血就止住了。

我認為:經文的「溲」字下面,一定漏了一個「澀」字。溲就是尿,小便澀滯而排出膿血,是指病因,是因為氣滯血瘀,導致大小便都不順暢。氣運行而血就止住了,是指治療方法。所以河間學派闡明這個道理,說所謂調和氣機,裡急後重自然消除,並用木香、檳榔、枳殼等藥來調和氣機,就是這個意思。

河間說:運行血脈,排出膿血的現象就會自然痊癒;調和氣機,裡急後重的感覺就會消除。又說:裡急後重適合用通下的方法,腹痛適合用調和的方法,身體沉重適合用祛濕的方法,脈弦適合用祛風的方法,膿血濃稠粘膩,要用重藥來攻逐;身體發冷自汗,要用溫熱藥來溫補;風邪束縛在外,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大便如鴨糞般稀溏,屬於痢疾,應該用溫熱的方法。又說:病在表面的要用發散的方法,病在裡面的要用通下的方法,病在上面的要用催吐的方法,病在下面的要用攻逐的方法;身體表面發熱,要疏導內熱;小便澀滯,要分利小便。又說:病勢旺盛的要調和,將要消失的要幫助其散去,過度的要制止。

兵法說:避開敵人來勢兇猛的時候,攻擊敵人疲憊退回的時候。就是這個意思。古代治療痢疾,經常把痢疾和泄瀉混為一談,不加區分,實際上泄瀉是脾的問題,而痢疾是腎的問題。丹溪說:先水瀉後出現膿血,是脾的病邪傳到了腎,這種情況難以治癒;先出現膿血後水瀉,是腎的病邪傳到了脾,這種情況容易治癒。這些都是前輩醫家的格言,可以作為後學的準則,醫生怎麼能不仔細研究呢。

脈象

《脈經》說:痢疾下膿血,脈象沉小而流連不斷的,是好現象,脈象洪大而數,身體發熱的,是凶險的徵兆。又說:痢疾導致筋脈攣縮,脈象細小而安靜的,是好現象;脈象浮大而弦急的,是凶險的徵兆。

方法

丹溪說:痢疾排出赤色膿血,是從小腸來的;排出白色粘液,是大腸來的。

《原病式》說:痢疾是因為濕熱過盛,鬱積在腸胃而形成的,這種病都是熱證。世俗認為痢疾排出白色粘液是寒證,是錯誤的。就像熱毒導致瘡癤而流出白色膿液,能說白色是寒嗎?陰陽水火,一方高漲,另一方必然低落;一方強盛,另一方必然衰弱。如果認為白色是寒,紅色是熱,那麼同時有赤白痢疾的,難道是寒熱同時在腸胃之間嚴重發作嗎?況且有很多裡急後重,小便赤澀而痢疾排出白色粘液的,很明顯是熱證。

世上有用辛溫燥熱藥治好痢疾的,是因為辛甘藥能發散,熱藥能促進氣機運行,所以病情輕微的,鬱結可以打開,氣機調和就能痊癒;如果病情嚴重的,鬱結不能打開,病情反而加重而死亡。所以治療痢疾,必須用寒藥來勝過熱邪,用苦藥來燥濕,稍微加入辛溫藥作為輔助,用來發散開通,這樣治療沒有不見效的。

張仲景治療痢疾,可以攻下的,都用承氣湯等方劑加減來攻下。大黃的寒性,走竄能力很強,配上厚朴的溫性,善於運行滯氣,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藥性,用湯劑來灌洗腸胃,滋潤輕快,積滯排出後病就會停止。醫方用砒霜、丹砂、巴豆、硇砂等藥物混合成丸藥,藥性凶猛暴烈,藥性沉重滯膩,積滯雖然排出,但是毒性還沒有消除,就像暴徒手持兵器,在廳堂之間徘徊,即使有治療疾病的功效,腸胃清純之氣難道沒有損傷的隱患嗎?可以溫補的,則用乾薑、附子來溫補。

醫方大多用熱藥為主,澀藥為輔助,用於下利清白,或許還行得通;但是對於裡急後重,經文所說的「下迫」,都屬於火熱引起的,加上澀熱的藥物,不是加速死亡嗎。

剛發病的一兩天,元氣還沒有虛損,必須用攻下的方法,這是「通因通用」的法則,可以用大承氣湯或者調胃承氣湯。攻下之後,觀察氣血的情況來調理,氣虛用人參、白朮,血虛用四物湯。發病五天後,就不能攻下了。(這也是大概的說法,氣血虛弱的,即使一兩天也不能攻下;體質強實的,即使十幾天後,也有攻下反而能痊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