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4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6)

1. 泄瀉

《內經》曰:濕勝則濡泄。又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叔和云:濕多成五泄。是故知風寒濕熱皆能令人泄瀉,但濕熱良多而風寒差少耳。《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赤黑為熱也。大抵瀉利,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為熱。

又大便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不腥穢,水液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冷不渴,脈遲細而微者,皆寒證也。凡穀肉消化者,無問色及他證,便斷為熱。夫寒泄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轉化失常,完穀不化而為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熱不殺穀。然熱得濕,則為飧泄也。

噫!寒熱二證,冰炭相反,治之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醫者可不謹乎。

脈法

《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為五虛,死。其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脈經曰·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流連者生,勁急者死。

《脈訣》云:下利微小則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方法

丹溪曰:泄屬濕,屬氣虛,有火,有痰,有食積者。

戴氏曰: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

燥濕,四苓散加蒼朮,倍白朮。甚者,二術炒為末,米飲調服。

氣虛,用人參、白朮、芍藥。

火宜伐火利小水,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

痰宜伐痰,海石、青黛、黃芩、神麯為丸服,或用吐以提其清氣。

食積,宜消導疏滌之,神麯、大黃、枳實之類。

水瀉,用蒼朮、厚朴、陳皮、炒曲、茯苓、豬苓、澤瀉、地榆、甘草,冬加乾薑,等分煎服。

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

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二方並見暑門。)

治泄瀉諸藥,多作丸子效。

脾胃不和泄瀉者,胃苓湯。(五苓合平胃散是也。)

世俗例用澀藥治瀉,若病久而虛者或可。若初得者,必變他證,為禍不小。殊不知瀉多因於濕,分利小水,為上策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二條)

清六丸,治泄瀉。

六一散(一料),加紅曲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溫六丸,治泄瀉,或兼嘔吐者。

六一散加乾薑,或生薑汁亦可,蒸餅丸服。

姜曲丸,治食積瀉。

陳曲,茴香(各五錢),生薑(一兩)

上為細末,蒸餅丸服。

止瀉方

肉豆蔻(五錢),白滑石(春冬一兩二錢五分,夏二兩五錢,秋二兩)

上為細末,薑汁調神麯作糊,為丸服。

脾泄丸

白朮,神麯,芍藥(並炒,各等分)

冬加肉豆蔻,去芍藥,為細末,神麯糊為丸服。

白話文:

腹瀉

病因論

《內經》說:濕氣太盛就會導致腹瀉。又說: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必定會腹瀉。還說:突然腹瀉,排便急迫,都屬於熱證。又說:各種疾病導致的排出物,清澈而寒冷,都屬於寒證。淳于意說:濕氣太盛容易導致五種腹瀉。因此可知,風寒濕熱都能使人腹瀉,但濕熱引起的腹瀉較多,風寒引起的較少。《原病式》說:排泄物為白色屬於寒證,青色、黃色、紅色、黑色則屬於熱證。大致上來說,腹瀉時,小便清澈不澀滯是寒證,小便赤黃澀滯是熱證。

另外,大便中食物原樣排出且顏色沒變,嘔吐和腹瀉物沒有腥臭味,排出的液體清澈寒冷,小便清澈不澀滯,身體發冷不口渴,脈象遲緩細微的,都屬於寒證。凡是排泄物中有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不論顏色和其他症狀,都可判斷為熱證。因為寒證引起的腹瀉,食物是不可能被消化的。但也有因為火性急促,導致消化功能異常,食物未消化就排出而造成腹瀉的,這也存在。《傷寒論》說:邪熱不會損傷消化功能。但熱邪如果遇到濕氣,就會導致食物未消化就排出。

唉!寒熱兩種證型,就像冰和炭一樣相反,治療時如果差之毫釐,結果就會謬以千里,醫生怎麼能不謹慎呢?

脈象診斷

《內經》說:脈象細微,皮膚寒冷,呼吸短促,腹瀉不止,吃不下飯,這是五種虛損的表現,會導致死亡。如果喝下米粥後,腹瀉停止,那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脈經》說:腹瀉時,脈象緩慢,時而出現結脈,這是活的徵象;脈象浮大而快,則會死亡。

又說,腹瀉時,食物不消化,不能停留體內,排出膿血,脈象微小而連綿不斷的,這是活的徵象;脈象急促而有力的,則會死亡。

《脈訣》說:腹瀉時,脈象微小是好的徵兆,脈象大而浮洪則難以痊癒。

治療方法

朱丹溪說:腹瀉的原因有濕氣、氣虛、火氣、痰濕、食積等。

戴氏說:凡是腹瀉排出水樣物,肚子不痛的是濕氣引起的;食物進入胃中就馬上排出,且未消化的是氣虛引起的;腹痛時伴隨腹瀉,並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的是火引起的;時而腹瀉時而不瀉,瀉多瀉少不定的,是痰濕引起的;腹痛劇烈,瀉後腹痛減輕的是食積引起的。

對於濕邪引起的腹瀉,可以用四苓散加上蒼朮,並加倍白朮來治療。情況嚴重的,將蒼朮和白朮炒熟後磨成粉,用米湯調服。

氣虛引起的腹瀉,可以用人參、白朮、芍藥來治療。

火邪引起的腹瀉,應該用瀉火利尿的方法,可用四苓散加上滑石、黃芩、梔子、木通。

痰濕引起的腹瀉,應該用化痰的方法,可以用海石、青黛、黃芩、神麯磨成丸服用,或者用催吐的方法來提升清氣。

食積引起的腹瀉,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可用神麯、大黃、枳實等藥。

水瀉可以用蒼朮、厚朴、陳皮、炒曲、茯苓、豬苓、澤瀉、地榆、甘草,冬天加乾薑,等量煎服。

腹瀉水分較多者,一定要用五苓散。

夏天發生的水瀉,可以用桂苓甘露飲。(這兩個方子都在暑門中可以找到。)

治療腹瀉的藥物,大多做成丸劑效果較好。

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瀉,可以用胃苓湯。(五苓散和平胃散合在一起的方子。)

世俗習慣用收澀的藥物來治療腹瀉,如果病久體虛或許可以。但如果是剛發生的腹瀉,使用收澀藥物必定會引起其他病證,造成很大的禍害。要知道腹瀉多半是由濕氣引起的,所以應該用利尿的方法,將濕氣從小便利出才是上策。

(以上是朱丹溪的方法,共十二條)

清六丸,治療腹瀉。

六一散(一份),加上紅曲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湯水浸泡蒸餅做成丸服用。

溫六丸,治療腹瀉,或兼有嘔吐的。

在六一散中加上乾薑,或用生薑汁也可以,用蒸餅做成丸服用。

薑曲丸,治療食積引起的腹瀉。

陳曲、茴香(各五錢),生薑(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蒸餅做成丸服用。

止瀉方

肉豆蔻(五錢),白滑石(春天和冬天用一兩二錢五分,夏天用二兩五錢,秋天用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薑汁調和神麯做成糊狀,再做成丸服用。

脾泄丸

白朮、神麯、芍藥(都炒過,等量)。

冬天加肉豆蔻,去掉芍藥,將藥材磨成細粉,用神麯糊做成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