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二 (40)
卷之二 (40)
1. 瘧證
論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先寒而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丹溪曰:痎瘧皆生於風,痎瘧者老瘧也,以其隔二日一作,纏綿不去,古方多用峻劑,恐非稟受怯弱與居養所移者所宜。始悟常山、烏梅、砒丹劫劑,或誤投之,輕病變重,重者必危。
夫三日一作者,邪入於三陰經也。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作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未動,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
今之遘此疾者,已經再三劫試,胃氣重傷,何由得愈。欲治此證,必先與參、術等補劑為君,加柴、葛等發散藥,漸而取汗,得汗而虛,又行補養。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出至腑,其發無時。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
須漸趲早,亦佳兆也。治斯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大忌飽食,遇發日食飽,病愈加重。尤當以汗之難易,較輕重也。《內經》又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謂用三稜針刺孫絡出血),此直往而未得並者也。故今人多以諸般草藥,於臂膊內縛之,即此遺意耳。
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且瘧脈弦,而虛脈不大弦為辨耳。若誤作瘧治,而用常山、砒丹及柴胡、乾葛等藥,多至不救。醫者宜以脈證參驗其虛實而療之,毋縱巨膽以殺人也。
脈法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方法
丹溪曰:有暑瘧,有風瘧,有濕瘧,有痰瘧,有食瘧。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發二日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暑瘧,宜人參白虎湯之類。
有痰者,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
不能食者,必於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
虛者,必用參、術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若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若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邪。
數發之後,便宜截而除之。久發則中氣虛弱,病邪已深而難治。世有砒丹等截藥,有大毒,不可輕用。
白話文:
瘧證
《內經》說:「夏天受到暑邪侵襲,秋天就容易得痎瘧。」又說:「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的,叫做寒瘧;先發熱然後感到寒冷的,叫做溫瘧;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的,叫做癉瘧。」朱丹溪說:「痎瘧都是由風邪引起的,痎瘧是老瘧,因為它隔兩天才發作一次,反覆纏綿不去,古代的方子大多用猛烈的藥,恐怕不適合那些體質虛弱、生活調養不當的人。我開始明白,常山、烏梅、砒霜等強烈攻伐的藥,如果誤用,輕病會變成重病,重病會更加危險。」
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是邪氣進入了三陰經;在子、午、卯、酉日發作的,是少陰瘧;在寅、申、巳、亥日發作的,是厥陰瘧;在辰、戌、丑、未日發作的,是太陰瘧。瘧疾的發生是因為受到暑邪,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有些人因為過度貪涼,導致汗液鬱積成痰,初次感受暑邪時,體質弱的人馬上就發病,胃氣強的人則會潛伏而不發病,等到再次感受暑邪,又加上內傷,瘧疾才會發作,因此很難痊癒。感受暑邪和風邪,都是外來的邪氣,所以必須通過發汗才能解除。
現在得這種病的人,已經多次嘗試過攻伐的療法,胃氣已經嚴重損傷,怎麼能痊癒呢?要治療這種病,必須先用人參、白朮等補氣的藥作為主藥,加上柴胡、葛根等發散的藥,慢慢地發汗,發汗後身體虛弱,再進行補養。下半身屬陰,最難發汗,補藥的藥力達到,汗從腳底出來,才是好的徵兆。還有一些人,感受的病邪很深,邪氣一定會從臟傳到腑,發作時間就不固定了。如果發作在中午以後、寅時之前,是血受到病邪侵襲,就很難治癒。
必須漸漸地提早發病的時間,也是好轉的跡象。治療這種病,春夏兩季比較容易,秋冬兩季比較困難。最忌諱吃太飽,如果發病那天吃飽了,病情會更加嚴重。尤其要注意汗出得容易還是困難,來判斷病情的輕重。《內經》又說:「瘧疾將要發作時,陰陽的變化,一定從四肢末端開始。陽氣已經受傷,陰氣也會跟著受傷,所以在發作之前,要先綁緊四肢末端,讓邪氣無法入侵,陰氣也無法外洩。仔細觀察,如果發現孫絡(較小的脈絡)充盈而堅硬,有血的,都要用三稜針刺破放血,這是直接針對病邪的方法,但沒有辦法把病根完全去除。所以現在很多人用各種草藥綁在手臂內側,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些是陰虛的症狀,每天下午感到惡寒發熱,到了晚上也會稍微出汗而解,脈象一定是虛軟而快。瘧疾的脈象是弦脈,而虛證的脈象雖然也弦,但不會很強,這是要區分的。如果誤當作瘧疾來治療,而使用常山、砒霜以及柴胡、葛根等藥,往往會導致病情無法挽回。醫生應該通過脈象和症狀來判斷病情的虛實,然後再進行治療,不要魯莽用藥,造成不必要的死亡。
脈法
《要略》說:「瘧疾的脈象本身是弦脈,弦而快的多數是熱證,弦而慢的多數是寒證,弦而小緊的,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會痊癒;弦而慢的,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弦而緊的,可以用發汗、針灸的方法;脈象浮大的,可以用催吐的方法;脈象弦快的,是風邪引起的,要通過飲食來調養。」
《脈經》說:「瘧疾的脈象本身是弦脈,如果脈象微弱,就是虛證,出現代脈(脈搏時停時續)或散脈(脈搏微弱無力),就會有生命危險。」
方法
朱丹溪說:「瘧疾有暑瘧、風瘧、濕瘧、痰瘧、食瘧。三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已有一年;隔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已有半年;每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已有一個月。連續發作兩天停一天,是氣血都受到了病邪侵襲。民間稱之為脾寒,這是被名稱迷惑了事實。如果是由於飲食損傷引起的,不一定是寒,更何況其他情況呢。」
暑瘧,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之類的藥方。
有痰的,用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
不能吃東西的,一定是從飲食方面引起的,應該用食療來治療。
體虛的,必須先用人參、白朮等藥一兩帖,把正氣托住,不讓它下陷,然後再用其他藥。如果沒有汗,就要發汗,以散邪為主,兼顧補養。如果有汗,就要止汗,以扶正氣為主,兼顧散邪。
發作多次之後,就應該儘早截斷病邪,把病治好。如果發作很久,就會導致中氣虛弱,病邪深入而難以治療。世上有砒霜等截瘧的藥,毒性很大,不可以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