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3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8)

1. 哮喘

《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河間曰:火氣甚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又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是以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

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雖然未有不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而致之者歟。外有陰虛發喘,氣從臍下起,直衝清道而上者。又有氣虛發喘,而短氣不能以接續者。是故知喘之為證,有實有虛,治法天淵懸隔者也。若夫損不足而益有餘者,醫殺之耳,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脈法

喘急,脈滑而浮者生,澀而數者死。

脈宜浮遲,不宜急數。

脈數有熱,喘咳吐血上氣,不得臥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躁而喘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一云: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沉,心下有水氣也。(《要略》《千金》、《外臺》沉作浮。)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稠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而喘者。

哮專主於痰,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謹之。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其痰,喘則暫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昔葉都督患此證,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又有胃虛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氣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陰虛痰喘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枳殼、半夏。一云:陰虛氣喘,四物湯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氣補陰。白芍藥須以酒浸,日乾,忌火。

氣虛發喘,以參、耆補之而愈。

凡人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藥,火盛故也,宜溫劫之。劫藥用椒目五、七錢,研為極細末,生薑湯調服。喘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千緡湯,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數日,一服而安。(方見痰門。)

一方,用導痰湯合千緡湯服。

一方,用萊菔子二兩蒸熟,皂角五錢燒存性,栝蔞仁、海粉、南星(用白礬一錢半,研細入水,浸一宿,曝乾,各一兩,為末,煉蜜為丸,噙化。一方無南星、栝蔞、海粉。)

一方,治喘而嗽,用南星、栝蔞、半夏、香附、橘紅、萊菔子、青黛、皂角為末,神麯糊丸,薑湯送下。(一方有杏仁。)

白話文:

哮喘

古籍《內經》說:「所有向上衝逆的症狀,都屬於火熱引起。」又說:「如果日常生活正常,只是呼吸時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氣機逆亂。」河間學派認為:火氣旺盛時,表現為夏天炎熱;火氣衰弱時,表現為冬天寒冷。所以,當生病遇到寒邪時,氣機衰弱,呼吸微弱;當生病遇到熱邪時,氣機旺盛,呼吸粗重。寒邪屬陰,主導遲緩;熱邪屬陽,主導急促。因此,寒邪會使呼吸遲緩、氣息微弱,熱邪會使呼吸急促、氣息粗重,而出現喘的症狀。大致來說,哮是以呼吸時的聲響來命名,喘是以氣息的狀況來描述。

所謂「喘促時喉嚨像水雞叫聲」,這稱為哮;「呼吸急促、連續不斷,無法順暢地呼吸」,這稱為喘。雖然如此,但哮喘的發生,沒有不是因為痰火在體內鬱積,或是風寒侵襲體表而造成的。另外,也有因為陰虛而引發喘的,這種喘氣是從肚臍下方開始,氣往上直衝清道(呼吸道);還有因為氣虛而引發喘的,這種喘是氣短,無法連續呼吸。因此,我們知道喘這種疾病,有實證和虛證之分,治療方法差別很大。如果治療時,把不足的當作有餘的來處理,那簡直是庸醫殺人,學習醫學的人不可不仔細辨別。

脈象診斷

喘得厲害,脈象滑而浮,是屬於好轉的徵兆;脈象澀而數,是屬於危險的徵兆。

脈象應該浮而遲緩,不應該急促而數快。

脈象數而快,代表有熱,如果同時出現喘咳、吐血、氣逆上衝、無法平躺,就屬於危險徵兆。

如果呼吸上逆、面部浮腫、肩膀聳動呼吸,脈象浮大,這屬於難以治癒的症狀,如果又加上腹瀉,情況更糟。

呼吸上逆、躁動不安、喘息,這稱為肺脹,有可能會發展成水腫,如果能發汗治療,可能會好轉。另一種說法是:咳嗽、呼吸上逆、肺脹,脈象是沉的,這是因為心下有水氣。(《要略》、《千金》、《外臺》把“沉”改為“浮”,可能是筆誤)

寸口的脈象沉伏,代表胸中有逆氣。寸口、尺口脈象都沉,關脈也沒有脈象,代表心下有呼吸不暢的症狀。

治療方法

丹溪說:喘得厲害,是因為氣被火邪鬱積,導致濃稠的痰液積聚在肺和胃中。有的人是有痰,有的人是火熱太盛,有的人是陰虛,從小腹下有火上逆,有的人是氣虛,導致氣短而喘。

哮主要與痰有關,適合使用催吐的方法。但也有因為身體虛弱而不適合催吐的,需要謹慎使用。

治療哮喘必須飲食清淡,不能只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同時使用能疏散體表的藥物。

戴氏認為:凡是喘都伴隨有痰聲。火熱太盛的人,病情會時好時壞,進食後喘會減輕,但吃完飯後喘又會加重。大概是胃中有實火,膈上有濃稠的痰,進食後,食物使痰下降,喘就會暫時停止;但過一段時間,食物消化進入胃後,反而會助長火勢,痰又再次上升,喘就反而變得更加厲害。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當作胃虛來治療,使用燥熱的藥物,簡直是火上加油。以前有個姓葉的都督得了這個病,很多醫生都當作胃虛來治,都治不好,後來用了導水丸,排泄了五六次才痊癒。

氣短、喘得急促,是呼吸急促但沒有痰聲。也有因為胃虛而喘的,會出現抬肩、縮腹,喘個不停的狀況。

對於有痰的,要以降痰、化氣為主;對於火熱太盛的,要降低心火,清瀉肺熱。

陰虛導致的痰喘,要滋陰降火,用四物湯加上枳殼、半夏。另一種說法是:陰虛氣喘,用四物湯加上少量的陳皮和甘草,來降氣補陰。白芍藥要用酒浸泡後曬乾,忌用火烤。

氣虛導致的喘,用人參、黃耆來補氣就會好。

凡是喘還沒有發作時,要以扶助正氣為主;已經發作時,要以攻伐邪氣為主。

喘得很急,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是因為火熱太盛,應該使用溫性的藥物來劫奪(使熱邪散去)。劫藥可以用椒目五到七錢,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生薑湯調服。喘停止之後,根據痰來治療痰,根據火來治療火。

「千緡湯」,可以治療痰喘導致無法躺下,需要人扶著坐著好幾天,服用一次就會好轉。(藥方在「痰」篇。)

一個藥方是用導痰湯合千緡湯服用。

另一個藥方是用萊菔子二兩蒸熟,皂角五錢燒成灰,栝樓仁、海粉、南星(用白礬一錢半磨成粉,泡水一晚後曬乾)各一兩,磨成粉,用煉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含在嘴裡慢慢化開。有一種藥方沒有南星、栝樓、海粉。

另一個藥方,治療喘而咳嗽,用南星、栝樓、半夏、香附、橘紅、萊菔子、青黛、皂角磨成粉,用神麴糊做成藥丸,用薑湯送服。(有一種藥方有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