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醫學或問(凡五十一條)

然而相火固無定體,在上則寄於肝膽胞絡之間,發則如龍火飛躍於霄漢而為雷霆也;在下則寓於兩腎之內,發則如龍火鼓舞於湖海而為波濤也。或曰:嘗聞人身之有腑者,若府庫然,能盛貯諸物之名也。若大小腸、胃、膀胱、膽五腑,皆有攸受而盛之者,未審三焦為腑,何所盛乎?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函乎腸胃之總司也。

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其可謂之無攸受乎。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六臟五腑之外也。其心胞絡實乃裹心之膜,包於心外,故曰心胞絡,其系與三焦之系連屬。故指相火之臟腑皆寄於胸中,此知始而未知終也。

其餘諸說,皆輾轉傳訛之語耳。管見如斯,顒俟知者再論。

或問:東垣用藥,多以升陽益胃目之,而悉以升麻柴胡之類佐之,何歟?曰:夫天地四時之令,春夏之氣,溫而升浮,則萬物發生;秋冬之氣,寒而降沉,則萬物肅殺。人肖天地,常欲使胃氣溫而升浮,而行春夏生髮之令;不欲使胃氣寒而降沉,而行秋冬肅殺之令耳。又升麻能令清氣從右而上達,柴胡能令清氣從左而上達。

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以清氣一升,則濁氣隨降,而無以上等證。又參耆等補劑,皆味厚而氣滯者,若不以升柴等藥提之,何以得行於經絡肌表而滋補哉。或曰:東垣生於北方,天傾西北,陽氣下陷,此法固宜,恐東南方土不宜也。曰:地不滿東南,土氣下陷,故脾胃之氣不升。

脾胃之氣不升,則上脘不通,穀氣不行,而內傷之病作矣。是以此法,尤利於東南方也,學者不可不知此意。

或問:內傷發熱之證,其為有痰有食胸中迷悶者,固不敢驟用補氣之劑;其有察脈審證,明白知是虛損內傷之候,而投以東垣補中益氣湯等,遂致胸中滿悶難當,醫者其技窮矣。若此者,又將何法以治之乎?曰:此蓋濁氣在上而清氣不能上升,故濁氣與藥氣相拒故耳。宜以升柴二物用酒製炒,更加附子一片,以行參耆之氣,及引升柴直抵下焦,引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則服參耆等補藥不致滿悶矣。學者其可不知此乎。

或問:六淫之邪,當從《內經》六氣之太過為是也。昔醫和對晉平公之文,不曰風寒暑濕燥火,而曰陰陽風雨晦明,何也?曰:辭雖異而理實同焉。彼謂陰淫寒疾者,即太陽寒水之令太過而為寒疾也。陽淫熱疾者,即少陽相火之令太過而為熱疾也。風淫末疾者,即厥陰風木之令太過而為末疾也。

雨淫腹疾者,即太陰濕土之令太過而為腹疾也。晦淫惑疾者,即陽明燥金之令太過而為疫疾也。明淫心疾者,即少陰君火之令太過而為心疾也。或曰:陰陽風雨即為寒熱風濕之疾,彼此固脗合矣;所謂晦淫惑疾與明淫心疾二者,似不相符,請明以告我。曰:歲金太過,燥令大行,久晴不雨,黃埃蔽空,日月冒明,當為疫癘之疾,山嵐瘴氣是也。惑當作疫,傳寫之誤耳。

白話文:

相火這種東西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形體,在上方的時候,它寄存在肝膽和心包絡之間,發作起來就像龍的火焰一樣在天空中飛騰,化為雷霆;在下方的時候,它則潛藏在兩腎之中,發作起來就像龍的火焰在湖海中鼓動,形成波濤。

有人問:我聽說人體的腑就像倉庫一樣,是用來盛裝各種東西的。像大腸、小腸、胃、膀胱、膽這五腑,都有它們各自容納的東西,但三焦也屬於腑,它到底是裝什麼的呢?

我回答說:所謂三焦,指的是人體的腔子,是包括腸胃在內的一個總體。

胸腔中橫膈膜以上的部位叫做上焦;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部位叫做中焦;肚臍以下的部位叫做下焦。這總共稱為三焦,難道能說它沒有容納的東西嗎?三焦的結構是在腔子內有一層脂肪膜,包裹著六臟和五腑的外部。心包絡其實是包裹心臟的一層膜,包在心臟的外面,所以叫做心包絡,它的系統和三焦的系統是相連的。所以說相火的臟腑都寄存在胸腔中,這只能算是知其始,而不知其終。

其他的說法,都是輾轉傳抄的謬誤。我的見解就是這樣,希望有見識的人再加以討論。

有人問:李東垣用藥,大多以升提陽氣、健脾益胃為目的,而且總是搭配升麻、柴胡等藥材輔助,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說:天地四時的規律是,春夏之氣溫和上升,萬物因此生長;秋冬之氣寒冷下降,萬物因此凋零。人效法天地,總是希望胃氣溫和上升,運行春夏生發的規律;不希望胃氣寒冷下降,運行秋冬肅殺的規律。而且,升麻能使清氣從右向上通達,柴胡能使清氣從左向上通達。

《黃帝內經》說:「清氣在下,就會導致完穀不化的腹瀉;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因此,清氣只要一上升,濁氣就會隨之下降,就不會出現上述的症狀。再者,像人參、黃耆等補藥,大多味厚而氣滯,如果不搭配升麻、柴胡等藥材來提升,怎麼能夠運行於經絡肌表,發揮滋補的作用呢?

有人說:李東垣生於北方,地勢西北傾斜,陽氣容易下陷,所以用這種方法是合適的;恐怕東南方地勢平坦,不適合用這種方法吧?

我回答說:東南方地勢低平,土氣下陷,所以脾胃之氣不能上升。

脾胃之氣不能上升,就會導致上腹部不通暢,穀物的精微之氣不能運行,內傷的疾病就產生了。因此,這種方法尤其適合東南方的人,學習醫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這個道理。

有人問:內傷發熱的病症,如果是因為有痰、有食導致胸中悶亂的,當然不能貿然使用補氣的藥物;但是,如果是經過診脈辨證,明確知道是虛損內傷的情況,而使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等藥物,反而導致胸中滿悶難忍,這時醫生就束手無策了。遇到這種情況,又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

我回答說:這種情況是因為濁氣在上方,而清氣不能上升,所以濁氣和藥氣相互排斥。應該將升麻、柴胡用酒炒製,再加上一片附子,來推動人參、黃耆等藥的藥力,並引導升麻、柴胡直達下焦,引導清氣上升,使濁氣下降,這樣服用人參、黃耆等補藥就不會感到滿悶了。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有人問:六淫邪氣的說法,應該以《黃帝內經》中六氣的過分為準。古代醫生和對晉平公講述疾病時,不說風寒暑濕燥火,而說陰陽風雨晦明,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說:雖然說法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所謂陰氣過盛導致寒病,就是指太陽寒水的時令過盛導致的寒病;陽氣過盛導致熱病,就是指少陽相火的時令過盛導致的熱病;風氣過盛導致四肢末梢的疾病,就是指厥陰風木的時令過盛導致的四肢末梢疾病;雨水過盛導致腹部疾病,就是指太陰濕土的時令過盛導致的腹部疾病;陰暗過盛導致傳染病,就是指陽明燥金的時令過盛導致的傳染病;光明過盛導致心臟疾病,就是指少陰君火的時令過盛導致的心臟疾病。

有人說:陰陽風雨確實對應寒熱風濕的疾病,這點是可以吻合的;但是,所謂陰暗過盛導致傳染病,光明過盛導致心臟疾病,這兩點似乎不太符合,請您解釋一下。

我回答說:當年金過盛的時候,燥氣大行,很久不下雨,黃塵遮蔽天空,日月昏暗不明,就會導致傳染病,山嵐瘴氣就是這樣。所謂的「晦」應該是「疫」字的誤寫,是傳抄造成的錯誤。